存在
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
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
最近参加了两场理想国办的读书沙龙,都是关于张赞波老师《大路》这本书。作者是独立纪录片导演,耗时三年多“潜伏”在故乡的筑路工地上,近距离接触路桥公司职工、修路民工、包工头、工程监理、当地村民与基层官员,用摄像机和笔同时记录下一条高速公路的从无到有,生动讲述了一群公路建设者的人生故事,细致描绘了一个基层村庄被时代改变的境遇,客观呈现了一个行业内部的真相与秘密。由于揭露了不少高速公路建设中的问题,《大路》这本书虽然上架了,但其镜头下的纪录片电影却不被允许放映。在沙龙上谈及自己的创作经历,张赞波老师坦言其作品是小众、不被主流文化接受的。在书中,他也曾写道“我为自己不是一名焦点访谈的记者而感到愧疚”。在拍摄过程中他甚至受到过人身安全的威胁。面对这些境遇,张赞波说他也曾迷茫过、彷徨过,对自己怀疑过。但是每当收到来自观众或读者的积极反馈时,又觉得自己确实是在做着一件有意义的事。一些人、一些事有被记录的价值,它们不应该淹没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滚滚洪流中。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
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
最近跟朋友聊天,谈及他曾经对梁文道的提问。问题具体我记不清了,大意是:在“中国速度”这种裹挟着不少严重问题的发展洪流中作为个体能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梁文道的回答是什么都做不了。朋友说他太悲观了。朋友是一个媒体人、图书推广者、文字工作者,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前几天才写了这么一段我特别喜欢——每个写作的人都会有不同大小的“野心”,有的想推动观念的城墙,有的想打破世俗的枷锁,也有的想用文字打败时间,有的则是想用码字逼近答案。我想,无论是推动城墙、打破枷锁、打败时间还是逼近答案,每个像朋友一样写作的人都是想在自己这短短数十年生命中留下一些东西存于世间。这是“野心”、是价值,更是情怀。我一直觉得,中国的稳定靠的是大部分人的安居乐业,而国家的发展绝少不了这来自于少部分人内心的情怀。
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
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
最近看到一个已经毕业的学生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你点赞我告诉你第一印象”的状态。闲来无事我就点了个赞。收到的回复大致是这样写的“特别好的老师,像哥哥一样。永远记得吃完肯德基后要自己收盘子”。看完之后我真的特别欣慰。“在国外的快餐店大家吃完了都是自己收盘子,并不像中国一样还需要服务员”,当初一句不经意的话就这样深深印在了学生心里。让时而怀疑自己教育理念、不肯顺应大势的我,重新又坚定了方向。梁鸿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国不是发展太快,而是太粗糙。那么,我愿意在这场粗糙的发展中写下精细的那一笔。也许,在国家教育发展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这一笔微不足道。但有这一笔,也就够了。我时常跟学生说,你我的一小步,就是中国的一大步。
是否找个理由随波逐流
或是勇敢前行挣脱牢笼
我该如何存在
汪峰在写这首《存在》的时候我相信他确实思考过存在的意义,但后来是不是思考了我想群众的眼睛自然比我雪亮。记得有人说过,短暂的坚持会成为习惯,长久的坚持会成为信仰。愿所有内心有着坚定方向的人们,在追求信仰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
最近参加了两场理想国办的读书沙龙,都是关于张赞波老师《大路》这本书。作者是独立纪录片导演,耗时三年多“潜伏”在故乡的筑路工地上,近距离接触路桥公司职工、修路民工、包工头、工程监理、当地村民与基层官员,用摄像机和笔同时记录下一条高速公路的从无到有,生动讲述了一群公路建设者的人生故事,细致描绘了一个基层村庄被时代改变的境遇,客观呈现了一个行业内部的真相与秘密。由于揭露了不少高速公路建设中的问题,《大路》这本书虽然上架了,但其镜头下的纪录片电影却不被允许放映。在沙龙上谈及自己的创作经历,张赞波老师坦言其作品是小众、不被主流文化接受的。在书中,他也曾写道“我为自己不是一名焦点访谈的记者而感到愧疚”。在拍摄过程中他甚至受到过人身安全的威胁。面对这些境遇,张赞波说他也曾迷茫过、彷徨过,对自己怀疑过。但是每当收到来自观众或读者的积极反馈时,又觉得自己确实是在做着一件有意义的事。一些人、一些事有被记录的价值,它们不应该淹没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滚滚洪流中。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
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
最近跟朋友聊天,谈及他曾经对梁文道的提问。问题具体我记不清了,大意是:在“中国速度”这种裹挟着不少严重问题的发展洪流中作为个体能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梁文道的回答是什么都做不了。朋友说他太悲观了。朋友是一个媒体人、图书推广者、文字工作者,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前几天才写了这么一段我特别喜欢——每个写作的人都会有不同大小的“野心”,有的想推动观念的城墙,有的想打破世俗的枷锁,也有的想用文字打败时间,有的则是想用码字逼近答案。我想,无论是推动城墙、打破枷锁、打败时间还是逼近答案,每个像朋友一样写作的人都是想在自己这短短数十年生命中留下一些东西存于世间。这是“野心”、是价值,更是情怀。我一直觉得,中国的稳定靠的是大部分人的安居乐业,而国家的发展绝少不了这来自于少部分人内心的情怀。
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
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
最近看到一个已经毕业的学生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你点赞我告诉你第一印象”的状态。闲来无事我就点了个赞。收到的回复大致是这样写的“特别好的老师,像哥哥一样。永远记得吃完肯德基后要自己收盘子”。看完之后我真的特别欣慰。“在国外的快餐店大家吃完了都是自己收盘子,并不像中国一样还需要服务员”,当初一句不经意的话就这样深深印在了学生心里。让时而怀疑自己教育理念、不肯顺应大势的我,重新又坚定了方向。梁鸿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国不是发展太快,而是太粗糙。那么,我愿意在这场粗糙的发展中写下精细的那一笔。也许,在国家教育发展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这一笔微不足道。但有这一笔,也就够了。我时常跟学生说,你我的一小步,就是中国的一大步。
是否找个理由随波逐流
或是勇敢前行挣脱牢笼
我该如何存在
汪峰在写这首《存在》的时候我相信他确实思考过存在的意义,但后来是不是思考了我想群众的眼睛自然比我雪亮。记得有人说过,短暂的坚持会成为习惯,长久的坚持会成为信仰。愿所有内心有着坚定方向的人们,在追求信仰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