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流之辈,女子之悲
“国有史书,邑有县志,民有家谱。”一部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的传承,连贯着家族的血脉,生生不息。
在一本只记载男性名字的庞氏家谱上,妻子只标注“王氏”、“李氏”等,下面栏里注明生了几个儿子,都是谁;女儿不被列在儿孙之列。家谱中,唯一可能占一席之地的女子,就是“烈女”、“节妇”一类。如果一个人没有生儿子,他们的子孙栏里就会写上“无传”二字。跟一旁一列列的几个儿子相比,显得格外冷清。
又因旧时有着男丁兴旺、多子多福的观念,留在家谱上的“无传”确实让人看着“压力山大”。而这种“无传”的压力,通常又都落在女人身上。
那时候,如果生不出儿子,都会被认为是女人的错。而这个女人,会因此被整个家族的人看不起,甚至会因此而被夫家堂而皇之地休了。也因此,一些女人如果长期没有生儿子,还会主动为夫纳妾。
当然,到了近代,这种男尊女卑的面貌已经有了明显改观。在很多家谱里,写妻子不再以“某氏”标注,而是写了全名。女孩也不再完全被排斥在家谱之外,而是会被列入子孙后代行列。
传统意义上家谱中只记好事不记坏事。
在每个家谱中,都会标注功成名就之人,如“某科进士”、“曾任某处知县”、“贡生”、“监生”等,如果中间某人有迁徙,还会标注迁徙地址。
与之相反家谱中几乎不记载任何不好的事。在修编家谱时,很注意“书善隐恶”,如果家族有纷争,或者家族里谁犯了法,遭遇什么刑,一般是绝对不会在家谱上看见的。因为家族中叛逆、犯刑、败伦、悖义者,都会被“出族”,不让入家谱。这种做法,也跟家谱的“教化功能”有关。
按民间惯例,如果遇到家谱中辈分字数用完的情况,通常是召集家族中最有学问、德高望重的人,重新为家谱中的后辈拟字。这些字,一般都要有特别的含义。修家谱时,辈分一般定20辈,最多不超过60辈。“一般20辈就够用很多年了。”
“祖宗十八代”是什么?按照家谱中解释可以明确的指出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
上按次序称谓:父母、祖、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
书中说:“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在古人看来,胎儿是鼻子先成形,所以就叫“鼻祖”。
下按次序称谓: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晜(kūn)孙、仍孙、云孙、耳孙。
书中说:“耳孙者,谓祖甚远,仅耳目之闻也。”也就是说,“耳孙”隔代太远,只听过没见过。
在一本只记载男性名字的庞氏家谱上,妻子只标注“王氏”、“李氏”等,下面栏里注明生了几个儿子,都是谁;女儿不被列在儿孙之列。家谱中,唯一可能占一席之地的女子,就是“烈女”、“节妇”一类。如果一个人没有生儿子,他们的子孙栏里就会写上“无传”二字。跟一旁一列列的几个儿子相比,显得格外冷清。
又因旧时有着男丁兴旺、多子多福的观念,留在家谱上的“无传”确实让人看着“压力山大”。而这种“无传”的压力,通常又都落在女人身上。
那时候,如果生不出儿子,都会被认为是女人的错。而这个女人,会因此被整个家族的人看不起,甚至会因此而被夫家堂而皇之地休了。也因此,一些女人如果长期没有生儿子,还会主动为夫纳妾。
当然,到了近代,这种男尊女卑的面貌已经有了明显改观。在很多家谱里,写妻子不再以“某氏”标注,而是写了全名。女孩也不再完全被排斥在家谱之外,而是会被列入子孙后代行列。
传统意义上家谱中只记好事不记坏事。
在每个家谱中,都会标注功成名就之人,如“某科进士”、“曾任某处知县”、“贡生”、“监生”等,如果中间某人有迁徙,还会标注迁徙地址。
与之相反家谱中几乎不记载任何不好的事。在修编家谱时,很注意“书善隐恶”,如果家族有纷争,或者家族里谁犯了法,遭遇什么刑,一般是绝对不会在家谱上看见的。因为家族中叛逆、犯刑、败伦、悖义者,都会被“出族”,不让入家谱。这种做法,也跟家谱的“教化功能”有关。
按民间惯例,如果遇到家谱中辈分字数用完的情况,通常是召集家族中最有学问、德高望重的人,重新为家谱中的后辈拟字。这些字,一般都要有特别的含义。修家谱时,辈分一般定20辈,最多不超过60辈。“一般20辈就够用很多年了。”
“祖宗十八代”是什么?按照家谱中解释可以明确的指出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
上按次序称谓:父母、祖、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
书中说:“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在古人看来,胎儿是鼻子先成形,所以就叫“鼻祖”。
下按次序称谓: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晜(kūn)孙、仍孙、云孙、耳孙。
书中说:“耳孙者,谓祖甚远,仅耳目之闻也。”也就是说,“耳孙”隔代太远,只听过没见过。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