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念的新年,是一场古老的仪式
上天向我示意,我今后的生活会更美丽。生活比死亡更强,因为生活是以死亡作为营养。
——米兰·昆德拉《庆祝无意义》
1. 逛庙会
近年来,庙会已经趋于商业化,商家的加盟把庙会变成了各方财力角逐的战场。虽然大红灯笼和一些民俗表演还是年味十足,但已经和过去庙会的年味儿浓度相去甚远。
90年代的京城庙会,全国各地的小吃还没有融入,北京人自己的小吃“独霸一方”。
卖糖葫芦的大爷一边吆喝一边推着自行车,车把和车座上捆着扎满糖葫芦的白色泡沫。那时候糖葫芦没有现在这么多种多样,没有什么草莓的、猕猴桃的、山药的、山芋蛋的、黑枣的……只有山楂的,带籽儿,够味儿。
除了糖葫芦,当然少不了北京最有名的小吃——爆肚。在锅里涮一涮,捞出来放在碗里,热气腾腾,端着吃完,然后把碗还回去。大碗茶、现冲的藕粉,一碗也要四五块,在当时不是一笔小数目。虽然只是普通的茶和藕粉,但在人群拥挤之中占到一个位子,半蹲着喝完,那美味比起日后所有的茶和藕粉都难忘。
风车、兔爷、套圈和射击等娱乐项目也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和现在公园里常见的项目差不多,只是玩具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多彩。顶多是一个钥匙扣,几块橡皮泥,一把小得不能再小的剪刀。花上几块钱,就可以乐呵好一阵子。
那时的庙会偶尔还会有人牵着驴,走一趟两块钱。上去坐的大多是小孩子,大人为了孩子过年开心,多半会无奈地看着在拥挤的人群中挪不动步的驴……
赶集手艺人更是庙会上的一道风景线。吹糖人、画糖画、写春联、杂耍……摆摊子的大爷偶尔还会给围观的小孩一点儿边角废料,图个乐呵。
敲锣打鼓的都满面笑容,一点不唬弄人。他们每个人身上洋溢的气息,就是年味最真实的写照。
2. 糊灯笼、写春联
和现在大街小巷卖的插电的塑料灯笼不同,那时的灯笼大多是纸糊的,用竹子做骨架,用掉色的红纸做笼面,上面贴一个黄色的福字,挂在门前。晚上,里面滴几滴蜡油,把一根小红蜡烛黏在里面,点燃火柴,在北方的冬夜里红彤彤燃亮。
现在的春联都是流水线上的产物。那时,春联可说是展现读书人才气的最直接途径之一。会写毛笔字的,可以一口气写N多副春联,有的卖人、有的送给街坊邻居。
红色的纸,黑色的字,没有金边,没有立体的精美的制作。但每一笔,都注入了写春联的人对即将到来的一年最真诚祝福。
年三十早上,家里的大人领着孩子,在门前贴好春联,把福字贴在门中间。喜气透过红纸,氤氲满堂。
3. 看春晚
从1983年到今年,春节联欢晚会走过了33个年头。万人空巷的平实的朴素的春晚,渐渐变成了和高科技高度结合的绚丽舞台。
那时的春晚,既没有被当做出名的佐证,也没有成为出名的负累。顶多只是阖家团聚时欢乐的陪伴。一个人上了舞台,唱自己的歌,唱很久,过不多久就火遍大街小巷。现在的春晚,舞台上人多得记不住脸,唱过的歌,似乎也没有从前那么朗朗上口了。
不知道是因为生活太丰富了,所以麻木了。还是人心变了,所以太在乎了。
4. 放鞭炮
炮竹不贵,但也还算安全。大年夜,大人夹着一颗烟,带一群孩子到院子里放鞭炮。
孩子多,叫上左邻右舍,有时提着小灯笼借火,欢呼着等听鞭炮响。据说鞭炮能炸响一年的好运,鸿运当头。没有窜天猴,没有巨响无比的大炮筒,也没有各种花哨的小玩意儿,当然更没有大规模的礼花表演。只有红纸包的鞭炮,挂在树杈上,放在雪地里,旁边是捂着耳朵的孩子们。
终于,大家到了懒得下楼出门、只肯坐在家里听窗外的炮竹声和礼花声的地步了。奔跑在雪地里的乐趣,似乎少了很多内容。再绚丽的礼花,也代替不了简单的鞭炮炸响的刹那,心头蹿升的喜悦感。
5. 包饺子
还没有搬到城市的时候,全家人都住在自己盖的房子里,一层楼,南屋北屋,一间厨房,没有厕所,还有一间冬天储存蔬菜的菜窖。
和面、剁肉、拌饺子馅、擀面,铺开面板,准备好擀面杖和盖帘。全家人围坐在炕上,分工明确,开始包饺子。
包饺子的目的虽然是吃饺子,但过程也有趣。全家人凑在一起唠唠嗑,家长里短,七大姑八大姨。当然,那时候不太会催婚、攀比,所以并没有很难过。
现在,饺子是速冻的,从超市里拎回一袋,下了锅,几分钟就好。全家人坐在一起,对着手机的时间比面对彼此的时间久。似乎彼此面对,成了一件很难做到的事,甚至有些尴尬。
全家人在微信上建一个群,明明面对面坐着,也要发红包,抢一个晚上。通过手机短信给一千个人送祝福,却找不到一个人说一句知心话。在社交网络上吐槽春晚,和几万人有联系,却没办法安心看完一个节目,记不住一张脸。
我们都见过太多世面,所以才变得连最复杂最古老的仪式都不能满足欲求。
我们都走得太急太远,所以才会选择只用一句手机上的问候代替内心深处的惦念。
我们都在慢慢变老,却依然相信春节过后,会有新气象、新改变。只是,在相信之余,还有没有更深厚的寄托了呢?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很容易沉浸在这般浓郁的年味儿里难以自拔。张罗着贴春联、走街串巷、点燃炮竹。当我长大成人,春节仅仅是一种“度过”,旁观着一切和热闹、喜庆相关的情景,想到自己不知所往的生活。归乡,也从兴奋不已的感情投放,变成了习以为常的仪式。
我的新年,再也没有如儿童时代那样欢喜和炽烈。
但或许,最想念的年味,并非过年本身,只是和它相关的一切单纯和执着。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为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豆邮获得授权,并标明如下信息】
豆瓣@赫恩曼尼,新浪微博@畅呆不忙,90后写作者,哈尔滨人。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斯坦福大学文学硕士,北漂一枚。
【更多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changxiaodai1990】
——米兰·昆德拉《庆祝无意义》
1. 逛庙会
![]() |
近年来,庙会已经趋于商业化,商家的加盟把庙会变成了各方财力角逐的战场。虽然大红灯笼和一些民俗表演还是年味十足,但已经和过去庙会的年味儿浓度相去甚远。
90年代的京城庙会,全国各地的小吃还没有融入,北京人自己的小吃“独霸一方”。
卖糖葫芦的大爷一边吆喝一边推着自行车,车把和车座上捆着扎满糖葫芦的白色泡沫。那时候糖葫芦没有现在这么多种多样,没有什么草莓的、猕猴桃的、山药的、山芋蛋的、黑枣的……只有山楂的,带籽儿,够味儿。
![]() |
除了糖葫芦,当然少不了北京最有名的小吃——爆肚。在锅里涮一涮,捞出来放在碗里,热气腾腾,端着吃完,然后把碗还回去。大碗茶、现冲的藕粉,一碗也要四五块,在当时不是一笔小数目。虽然只是普通的茶和藕粉,但在人群拥挤之中占到一个位子,半蹲着喝完,那美味比起日后所有的茶和藕粉都难忘。
![]() |
风车、兔爷、套圈和射击等娱乐项目也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和现在公园里常见的项目差不多,只是玩具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多彩。顶多是一个钥匙扣,几块橡皮泥,一把小得不能再小的剪刀。花上几块钱,就可以乐呵好一阵子。
那时的庙会偶尔还会有人牵着驴,走一趟两块钱。上去坐的大多是小孩子,大人为了孩子过年开心,多半会无奈地看着在拥挤的人群中挪不动步的驴……
赶集手艺人更是庙会上的一道风景线。吹糖人、画糖画、写春联、杂耍……摆摊子的大爷偶尔还会给围观的小孩一点儿边角废料,图个乐呵。
敲锣打鼓的都满面笑容,一点不唬弄人。他们每个人身上洋溢的气息,就是年味最真实的写照。
2. 糊灯笼、写春联
和现在大街小巷卖的插电的塑料灯笼不同,那时的灯笼大多是纸糊的,用竹子做骨架,用掉色的红纸做笼面,上面贴一个黄色的福字,挂在门前。晚上,里面滴几滴蜡油,把一根小红蜡烛黏在里面,点燃火柴,在北方的冬夜里红彤彤燃亮。
![]() |
现在的春联都是流水线上的产物。那时,春联可说是展现读书人才气的最直接途径之一。会写毛笔字的,可以一口气写N多副春联,有的卖人、有的送给街坊邻居。
红色的纸,黑色的字,没有金边,没有立体的精美的制作。但每一笔,都注入了写春联的人对即将到来的一年最真诚祝福。
![]() |
年三十早上,家里的大人领着孩子,在门前贴好春联,把福字贴在门中间。喜气透过红纸,氤氲满堂。
3. 看春晚
![]() |
从1983年到今年,春节联欢晚会走过了33个年头。万人空巷的平实的朴素的春晚,渐渐变成了和高科技高度结合的绚丽舞台。
那时的春晚,既没有被当做出名的佐证,也没有成为出名的负累。顶多只是阖家团聚时欢乐的陪伴。一个人上了舞台,唱自己的歌,唱很久,过不多久就火遍大街小巷。现在的春晚,舞台上人多得记不住脸,唱过的歌,似乎也没有从前那么朗朗上口了。
不知道是因为生活太丰富了,所以麻木了。还是人心变了,所以太在乎了。
4. 放鞭炮
![]() |
炮竹不贵,但也还算安全。大年夜,大人夹着一颗烟,带一群孩子到院子里放鞭炮。
孩子多,叫上左邻右舍,有时提着小灯笼借火,欢呼着等听鞭炮响。据说鞭炮能炸响一年的好运,鸿运当头。没有窜天猴,没有巨响无比的大炮筒,也没有各种花哨的小玩意儿,当然更没有大规模的礼花表演。只有红纸包的鞭炮,挂在树杈上,放在雪地里,旁边是捂着耳朵的孩子们。
终于,大家到了懒得下楼出门、只肯坐在家里听窗外的炮竹声和礼花声的地步了。奔跑在雪地里的乐趣,似乎少了很多内容。再绚丽的礼花,也代替不了简单的鞭炮炸响的刹那,心头蹿升的喜悦感。
5. 包饺子
![]() |
还没有搬到城市的时候,全家人都住在自己盖的房子里,一层楼,南屋北屋,一间厨房,没有厕所,还有一间冬天储存蔬菜的菜窖。
和面、剁肉、拌饺子馅、擀面,铺开面板,准备好擀面杖和盖帘。全家人围坐在炕上,分工明确,开始包饺子。
包饺子的目的虽然是吃饺子,但过程也有趣。全家人凑在一起唠唠嗑,家长里短,七大姑八大姨。当然,那时候不太会催婚、攀比,所以并没有很难过。
现在,饺子是速冻的,从超市里拎回一袋,下了锅,几分钟就好。全家人坐在一起,对着手机的时间比面对彼此的时间久。似乎彼此面对,成了一件很难做到的事,甚至有些尴尬。
全家人在微信上建一个群,明明面对面坐着,也要发红包,抢一个晚上。通过手机短信给一千个人送祝福,却找不到一个人说一句知心话。在社交网络上吐槽春晚,和几万人有联系,却没办法安心看完一个节目,记不住一张脸。
我们都见过太多世面,所以才变得连最复杂最古老的仪式都不能满足欲求。
我们都走得太急太远,所以才会选择只用一句手机上的问候代替内心深处的惦念。
我们都在慢慢变老,却依然相信春节过后,会有新气象、新改变。只是,在相信之余,还有没有更深厚的寄托了呢?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很容易沉浸在这般浓郁的年味儿里难以自拔。张罗着贴春联、走街串巷、点燃炮竹。当我长大成人,春节仅仅是一种“度过”,旁观着一切和热闹、喜庆相关的情景,想到自己不知所往的生活。归乡,也从兴奋不已的感情投放,变成了习以为常的仪式。
我的新年,再也没有如儿童时代那样欢喜和炽烈。
但或许,最想念的年味,并非过年本身,只是和它相关的一切单纯和执着。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为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豆邮获得授权,并标明如下信息】
豆瓣@赫恩曼尼,新浪微博@畅呆不忙,90后写作者,哈尔滨人。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斯坦福大学文学硕士,北漂一枚。
【更多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changxiaodai1990】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