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之我见
BY Daisy
(以下言论纯属个人有感而发)
不知是几月,向同仁借来此书。此前虽看过几遍,然只走马观花,略知故事梗概。而此番细读之,所得未必有理,但皆发自内心。
要说《红楼梦》的主人公,不知是贾家,不知是宝玉,不知是一众男女?感觉个个是,处处不可忽略。书中泼墨点染,是一篇宏大叙事。所以莫怪鲁迅先生曾寄言: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我乃粗浅之人,看到的约略别人早就评说道尽的事,记录在这,也只是提醒后番罢了。
一、 宝黛之爱情悲剧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林黛玉丧母进贾府,从小和宝玉一道儿长大,宝玉又天天在女儿堆里打滚,爱女儿,敬女儿,观念与时人不同。而相比其他姊妹,与黛玉更是情投意合,其他姊妹偶有劝说他追求仕途经济的,比如姊妹如宝钗,丫鬟如袭人者,宝玉本就顽劣不喜读书以及俗人俗务,听到此等劝告更是毫不留情面,所以听到宝钗的话“拿起脚来就走”臊得宝钗脸通红也就不难理解了。林妹妹就不会这么去劝宝玉,所以宝玉虽有诸多红颜,但心底里的真爱应该是黛玉。黛玉打小只见着这么一位多情的公子,又因学识之故早通人事,所以感慨系之者唯与她情投意合者宝玉。既然这样,为何会悲剧了呢?
(一)大家长的阻挠。
这点看来很明显,因为最终而直接造成悲剧的就是以贾母为首的家长们一手策划。从高鄂补写的后四十回交代的宝黛结局来看,在一个“巧”字,因缘巧合,悲剧酿成。
第九十四回怡红院海棠花开,本应三月开的花却在十一月的天绽放如初,本是枯萎一年的树枝却花发枝头,别人都觉新奇,想是报喜之兆。这时,合贾府唯有一个明白人——探春以及一个糊涂人——贾赦知“事出反常必有妖”,而这也是贾府生变的一个先兆。因为海棠花开,贾府众人要来赏花,宝玉得知贾母要来,遂匆忙换衣,乃至遗失“宝玉”,那可是他的命根子啊,所以高鄂就安排宝玉疯癫痴呆,接下来为宝玉娶亲冲喜也就顺理成章了,宝玉娶亲林黛玉怎么办?黛玉没被家长们选上,又兼她早对宝玉一往情深,屡次忧思成疾都源于此,所以她出门请安却忘带手绢,紫鹃回府去取,她慢走到沁芳桥闻听傻大姐的哭诉,得知宝玉娶亲的真相,遂一病不起,直至香消玉殒。这一系列的“巧”剧,虽显得走速太快,太顺理成章,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确是够了。
前面我说悲剧是巧合而成,实则不然。贾府家长们不选林黛玉的原因,我度之有三:一是贾母等人不喜林黛玉的性格,且她身体不好。第九十回议亲时贾母皱了一皱眉,说道:“林丫头的乖僻,虽也是他的好处,我的心里不把林丫头配他,也是为这点子。况且林丫头这样虚弱,恐不是有寿的,只有宝丫头最爱。”林黛玉乖僻,不好与人相处,而且可能还不会劝宝玉仕途经济;再加上身体不好,不利子嗣!一语断生死。贾母是老太君,是阖府上下第一大家长,她说的话在贾家那就是圣旨一样的话啊。所以其下再没人敢有别的言语,再加上林黛玉的性格使他缺了真心为他的人,唯一真心相待的紫鹃却完全没有话语权。所以在与宝钗这一刻板教材似的人选竞争时,自然落了下风。二则贾母明面说的亲疏。九十回,“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一句“外人”足以看出贾母的冷漠残酷。九十八回说得再明显不过,“只为有个亲疏,你是我的外孙女儿,是亲的了。若与宝玉比起来,可是宝玉比你更亲些”。林黛玉都死了,还因为这个“亲疏”连看她的人都没,贾母的话就是圣旨,贾母说“疏”别人岂敢去“亲”,以致黛玉最后冷清而死,冷清而眠。假使黛玉活着听到这话也会活生生怄死,其实前有伏笔,黛玉做梦一节已经安排了贾母的冷漠残酷。所以不免觉得,黛玉早死未尝不是一件幸事,早绝了贾家这个粪坑泥淖,质本洁来还洁去。三是黛玉无依无靠,娶她于贾家无所裨益。林黛玉本因母辞父丧,没有依靠才来投奔的贾府,寄人篱下且不通俗务之人哪儿能助益于贾府。而薛宝钗就不同了,身带光环啊——她有金锁,“金玉良缘”;她有薛家,皇商大贾;她有才干,处理家务头头是到;最重要的是,她会做人。贾家这时节至少有这么两大难是宝钗可以相帮的:一则是贾家分崩离析,濒临没落,家业维持早就靠着东拼西凑了,宝钗进门或许可以带来一些经济上的帮助,暂缓倾倒的进程;二则凤姐身体违和,贾家的家务俗事缺人打理,而宝钗恰好是不二人选。娶黛玉,黛玉能帮忙打理家事么?好像不能吧。所以这么一对比,黛玉是一点胜算也无啊。
(二)封建无“我”
以上所述似乎乃是外因,黛玉的悲剧乃是封建包办婚姻之果:一则林黛玉为家长所不喜,宝玉反抗不能,是为悲剧;二则无人为林黛玉做主,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无父母无媒妁看来也是悲剧。其实我觉得宝黛爱情悲剧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宝黛二人身上没有抗争性,毕竟这时候“人”还没真正觉醒。黛玉不通俗务但也不抗争并且抗争不能,她早心痴与宝玉,可是无人做主,女儿本就被要求矜持些,所以她和宝玉互通情谊一节一直含蓄到骨子里了,她的情感更多的是藏在心事里,所以每每忧思成疾。况且,即使她达意于宝玉,宝玉能抗争么?宝玉不具备反抗的铮骨,否则哪有金钏儿投井的悲剧,哪有晴雯被撵含恨而终的悲剧……想来正因为宝玉抗争不过,高鄂才干脆安排宝玉变“糊涂”,糊涂人做糊涂事,叫人眼睁睁看着黛玉被逼死怄死。“宝玉,宝玉,你好……”,好什么呢?好绝情,好无义,好狠心?好软弱?可能都说不尽黛玉心里的悲与酸吧。
都道是“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谁知不是女儿命薄,乃怪公子太多情也太无情。宝玉日常多系贾家男人的风流秉性,给人的感觉是见了这个妹妹忘了那个妹妹,或见了这个姐姐忘了那个妹妹,比如于宝钗、鸳鸯等,更甚伦常有亏者,比如秦可卿、蒋玉菡之流,所以常常使得本就多疑的黛玉更是不知宝玉的心在何处,所以忧思成捆成捆的,待要一诉衷情,却又不知他的心是否如同我的心一样真一样深。所以宝玉只顾诉情,而黛玉只顾不信。
二、宝钗袭人其人其性情
我多半的同情都给予了黛玉,理解她的孤苦伶仃独垂泪,理解她的乖僻多疑不饶人,所以我不知道是否对于宝钗者会不会有所苛待。
宝钗和袭人虽然身份等级不同,然而我把他们看作一类人——会为人处世的人。他们始终符合社会准则对于他们的要求,于是他们符合贾府大家长对他们的要求,他们是长袖善舞之人,得周围所有人的称道与赞扬,因为他们对于做人的技巧摸得太准了。这类人我本性有种避而远之的反应,因为他们太可怕了,一个人但凡挑不出点错处,无坚不摧,那就不是人了,是中国化了的神。神仙都还有七情六欲,况凡人呢。袭人有欲望,虽然表面上没表现出来,其实有的,比如他希望将来嫁与宝玉的不要不好相处,所以几次三番去探黛玉的口风;而宝钗那是好像一点自己的欲望也没有啊!所以我只能说她不是人,不具备人性,就像一个被制造出来的机器一样,没有灵性,此一层,觉得不大喜欢宝钗这个角色。
然而又真是这两个人物,使得这出戏越更丰富,引人细细揣摩:
(一)袭人其人
袭人,是贾母身边的丫头,被派到宝玉身边服侍,里里外外,无不尽心尽力。不仅深得宝玉之心,更深得王夫人的信任。你道得宝玉之心和王夫人之心哪个更重要,当然是王夫人,宝玉虽然顽劣叛逆,但是在家长面前依然是胳膊拧不过大腿,不然晴雯去时咋一声也不敢吭。而到了王夫人这年纪这地位,上有婆婆看着下有一大家子要管,对人对事更是挑剔严苛,所以袭人能一错不犯,真是圣人啊!袭人当然也不是圣人,她有七情六欲,她平日里和诸位同事相处得挺好的,也得姑娘奶奶们的信任赞赏,是宝玉房里的大丫鬟。看样子是一个过得去的人呐。不过为啥晴雯要几次和她呛声,比如袭人被宝玉使气踹伤说一个“我们”,这就耐人寻味了,“真”晴雯可不愧她的性情真,跟读者一样,字字推敲,好一个“我们”,丫鬟和主子能随便说“我们”么,你能去和王夫人贾母随便说“我们”么,好像没机会用到这么一个亲密的词吧。袭人既然是一个谨慎的人怎么会这么说来落人口舌呢?我揣度,该是有耀武扬威的意思在,袭人是宝玉房里的大丫鬟,身份自是不低了,至少比房里的其他丫鬟高一些,还有一个就是她与宝玉的关系并不止这一层,她还是宝玉的妾,所以“炫耀”“自觉地位高于其他人”的这一心思应该不可抹杀,所以她说“我们”。此外,宝玉真心喜欢袭人么?不见得,主子应该不会真心喜欢一个丫鬟,最多是一个解闷的,如果真心喜欢的表现又应该有所不同,而观书中文字,只在第六回宝玉和袭人关系进一步后才待他与别人不同,若刨除那层关系,并无感情基础。而且袭人常代替王夫人规劝宝玉读书写字考虑仕途经济惹宝玉嫌,所以宝玉不可能真心喜欢她。书中,宝玉是一个喜欢美人的人,只要有姿色的女儿男儿好像都逃不过他的法眼,并且温柔代之,袭人似乎并无多少姿色,但晴雯就不同了,晴雯的长相有黛玉的影子,对头王善家的在进谗言的时候也不妨以她的姿色作筏——“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得像个西施的样子”。这个“妖妖调调,大不成个体统”的晴雯却深得宝玉之心,因为她的美以及她的真性情吧,袭人对她有没有嫉妒,我觉得应该有,她本来是大丫鬟,在宝玉心中的地位或许不及晴雯,于是她说一个“我们”恐怕也是耀武扬威的意思在。在晴雯被王夫人撵走后,贾宝玉疑心与她,“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挑不出你和麝月秋纹的来?”,她说自己“粗粗笨笨”的等后面再发放安慰宝玉,而先前王夫人责骂四儿不规矩时说了一句“可知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耳神意时时都在这里。”这话里话外大有玄机啊,谁是王夫人的“耳”,看前边袭人的建言献策之功,凭谁不怀疑她。要说与宝玉真有个什么的,合院里也就袭人了,为什么反倒袭人是安全的,就因为袭人是指派的?不见得吧,我反倒觉得就因为袭人刷得一手好感。
另外要说的就是袭人在宝黛一事上的举止。第三十二回宝玉首次明明白白向黛玉吐露心声,黛玉因为害羞且走了,而宝玉痴痴呆呆的没发现,却说给了袭人听到了。袭人是第一个人明白知道宝黛二人之情的人,她当时的反应是“惊疑不止,又是怕,又是急,又是臊”。我此前贾府刚死了金钏儿,联系两件事好像可以说通袭人为啥有这反应。但联系前情第十九回,她用骗词探宝玉对她的情可以看出,她一心系宝玉,这里却听到宝玉对黛玉诉真心,心里面肯定嫉妒为甚,所以才有后面一节想法处治,避免宝黛之间的“不才之事”“丑祸”,这两个词就太明显了,她和宝玉二人背着其他人做的那些事又算什么来着?所以第三十四回她瞅准宝玉被贾政棒揍后王夫人找他问话的空进言“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聪明人说聪明话,一方面投了王夫人的好,另一方面剪情敌的翼,宝黛见得少,凭宝玉的风流倘或就忘了黛玉了。所以,袭人可说是宝黛之间的另一根拦路石,莫怪宝玉有此“因心下惦着黛玉,要打发人去,只是怕袭人拦阻”。况且袭人多番前去潇湘馆意图探黛玉的口风,希望将来能和她好好相处,意味颇多,让人直叹人心。
说到这里,某个问题该谈一谈了,袭人真的打心眼里喜欢宝玉其人么?不见得吧。她一心图宝玉的什么,品性,才貌?不见得吧。如果是这样她为什么瞅空就劝宝玉读书写字做文章,明知道宝玉生性愚顽不爱文章经济,如果她真心喜欢宝玉不该是像黛玉一样接受这样的宝玉么?所以以我粗浅的见识和片面的推敲,我觉得袭人未必喜欢宝玉这个人。那么问题来了,袭人不喜欢宝玉这个人那为什么还一心为宝玉的“前途”着想,还阻拦宝黛的爱情?
私以为,她这么做无外乎都是为了自己的终身依靠。听前情我们已知,袭人虽然没过明路,但是私底下确是宝玉的妾,如果宝玉没个好结果,那么袭人去靠谁,所以在嫁夫随夫的封建年代,袭人在没有孩子的情况下只能巴望着有个好丈夫,好丈夫的标准是什么?那时代无外乎一个投身官场,扬名立万,报效国家,可宝玉只知道在脂粉堆中打滚,和女孩子们柔情蜜意的,尤其是与林黛玉真心相待,在袭人的眼中就不免是宝玉成日里被儿女私情困住了手脚,所以袭人只能苦口婆心每每劝阻宝玉,劝他读书,阻他和黛玉在一起,这也恰恰迎合了王夫人贾母等人的心思,在他们面前买了个好乖。殊不知,袭人这么尽心尽力的服侍原本只是为了自己有个依靠。尽心得像养儿防老的意思,所以宝玉出家,就她一个身份诸多尴尬的表现得最伤心,别人只一笔带过,宝钗也是,只袭人,大段大段的粉饰,因为她一个失了夫的无子的丫鬟以后的日子可就艰难了。这并非出自男女之情,也只有这样能解释为什么她很快就能接受与蒋玉菡的结合,古人不是最讲究忠贞的么!
(二)略看宝钗
宝钗其人,出厂设置为大家闺秀,其后的所有表现也都依礼而循。自皇帝下旨聘选妃嫔和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宝钗才投宿到贾府,她上京的目的明明是参选,书中为什么对这一主要人物的事件又没有明白交代呢?其实是交代了的,曹雪芹“不写而写”,但“真言”掩藏在蛛丝马迹之中,第二十八回元妃赐物单单宝玉和宝钗的一样,为什么?是宝钗没被选上的补偿么?那又为什么由她来补偿?她又为什么要补偿?如果真的是补偿之意,那么薛宝钗没被选上是不是与她有干系?她赐下的东西独独宝玉宝钗的一样,那代表了什么,代表元妃是支持宝玉宝钗配对的了,所以后面的结局也顺理成章了。此外在第三十回,宝钗体丰怯热,宝玉拿他比杨妃,宝钗的反应是“顿时红了脸,待要发作,又不好怎么样。回思了一回,脸越下不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她不是大家闺秀,最是与人为善的么,按理来说不会随便为一句话就与人呛声的。为什么想了又想还是忍不下这口气要呛声与宝玉了。据此可以得出结论,宝钗确实已经落选了,而且为此事她心里是极其的不高兴的,她虽然温柔敦厚可是心里也极度骄傲,这件事让她极度没脸,所以别人提起这件事就如同触动了她心里的那根刺——要出人头地,飞上高枝却不能。又从她的话里有话,说是没有能作“杨国忠”的哥哥兄弟可知她落选的原因:
一是薛家确实是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祖上是皇商,虽然带了一个“皇”字,但终归还是“商”,世人皆知在封建朝代,阶级地位以士农工商论处,其中“商”的身份最低,而曹雪芹写本书应该是以清朝为背景的,满清满清,清朝是满族统治,汉人地位本就低下,何况汉人中的商人,又更为低下了。所以宝钗选不上也是情理之中了。
二则宝钗的哥哥无能且有罪责在身。第四回明白说出“哥哥不贴母怀”“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可见薛蟠之无能。而且薛蟠打死冯渊买了英莲并视为儿戏,自以为花几个臭钱就可以了事,可见薛蟠的无德。虽然最终在金钱以及权势的压制下了了此事,可是毕竟闹得沸沸扬扬,别打量所有人都是聋子瞎子。有此前科,薛宝钗岂能选上?所以她才会忍无可忍抱怨没有一个好哥哥好兄弟。
其三,元春是不是在其中作梗了,不然为什么立时赐礼下来叫她的与别的姐妹都不同独独和宝玉的相同。看文中元妃诸多关怀宝玉这个兄弟,可见对其的爱护,把宝钗给宝玉,也说明了宝钗在元妃心中是个好的。一个女人能从心底觉得另外一个女人还不错,恰好这个女人又要竞争自己丈夫身边的位置,她会不会大度到视而不见?即使放到三妻四妾尤属平常的年代,又是皇帝的后宫中,也不见得吧,所以先前我说的元妃出于一个女人的私心在其中做了什么也是可以理解的了,这才有后面的补偿之举,再把这个“优秀的人”配对给自己爱护的兄弟宝玉,让这个好女孩有个好归宿。当然这只是一个没做考究的推论。
总之,宝钗是落选了,而且她心里因为此事极度不忿,虽然大家闺秀的准则要求她情绪不外露。可怒到极致的时候,忍无可忍还是要刺挑话的人两句。可见宝钗也并不是一个无欲求的人。那么宝钗想被选上是为自己的出路还是为丧父的家找一个依靠?
宝钗直到落选,然后元妃赐礼,才把目光转向身边这个“阿斗”宝玉,毕竟宝玉在金陵大家族贾家的嫡孙。所以在王夫人面前卖乖,如金钏儿被王夫人弄死后,别人都在伤心流泪,独独宝钗说了一句“这也奇了”就“忙向王夫人处来”,她为啥第一时间要到王夫人那里去?刷好感呐!王夫人假意伤心,她则轻言漫语安慰,“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王夫人伤心本就是做个“仁慈”的样子,听宝钗这么一说就顺杆往下滑了,宝钗这是递了一级好台阶啊。所以不由得王夫人不喜欢她,林黛玉这时候在干嘛呢,黛玉在养身体呢,或则在替这个未知原因死去的女孩儿伤心呢。
你看阖府皆感叹宝钗的温柔大方,不像林黛玉的“刻薄”“小性儿”,第二十七回小红坠儿因丢帕之事悄言被发现都宁愿这是宝钗听见的。在贾家上下面前刷了一手的好感的同时,并在背后借机刺黛玉一剑,毒啊,太凶残了。
且看第二十七回她在滴翠亭戏彩蝶,却听见小红坠儿说的悄悄话,怕被发现以及记恨便想出个“金蝉脱壳”的法子,只是她的法子却是就一句“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我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玩呢”就把林黛玉陷于不义。她谁不说,偏偏说了一个本就在众人眼中不大得人心的黛玉的名字,以此既摆脱自己的嫌疑,更是让黛玉抹黑了一笔。其心险恶,可见一斑。但给谁看她似乎只是这么无心的一句,反叫人只念着她的好,更是黑中不见黑。
再看第三十二回她在闻知王夫人因为金钏儿的死,要在众人面前作一个仁慈菩萨的形象而需要两套新衣裳,而家里的新衣裳只有为林黛玉做生日准备的两套,王夫人说林黛玉多心又多病多灾,给了金钏儿怕她“忌讳”。宝钗登时就说她有衣服,身量也和金钏儿的相当。当王夫人问她是否忌讳的时候,她笑道:“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一个是“素日是个有心的”,一个是“从不计较”,高下立见。
到最后黛玉生病,她送以燕窝诸物,再耐心开解几句,倒让黛玉感念她的好,反是“姐姐”姐姐的叫个亲热,还要认薛姨妈为干娘,一个人为人好到让情敌都感念她的好的份儿上,让人被卖了还给数钞票,那叫一个绝了!
宝钗的绝还不仅仅是在为人上面,宝钗外热内冷,外表对诸人诸事皆放在心上,行事处处让人念着她的好,所以不怨得她博得一众男性的好感,都感叹:娶妻当娶薛宝钗。但是外热的宝钗内里却是冷得如同冰渣一样,诸事掀不起一点波澜。
且看他说金钏儿投井是在上面拘束了,并不是王夫人说的被责骂而生气投井,如果是这样,“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一条活生生的人命消失在面前身边,她竟不感到可惜不感到害怕,宝钗这心也太硬了,人命尚且不能触动她的心,还有别的什么能?情么?,那就太可笑了。此外尤三姐情杀,柳湘莲遁入空门,宝钗说“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不必为他们伤感”,那么一场轰轰烈烈的生死情事宝钗不为所动,三言两语化解掉,反倒要她哥哥好好打点请伙计们吃饭。这么波澜不惊的态度真叫人毛骨悚然,仿佛历经红尘见惯生死,诸事不过她心上。所以宝钗其人给人的感觉太可怕了。
那么回头再插叙一下,宝钗真的是那个最适合娶的人么?
我倒不觉得,不然红楼梦十二支曲里面为什么这样批文:纵然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宝钗为人处世没得说,我说了嘛,这是她的出厂设置,她是完美的,一点瑕疵也找不到。但是前面也说过,她心冷,心冷的人日子会过得暖和么?她年纪轻轻,还在做姑娘时就不爱打扮,屋子里也不爱装饰,似乎也没点什么癖好,“人无癖则不交”,一个人没点缺点没点爱好也太无趣了吧,给人身在尘世心早已荒芜的感觉。所以纵然是终于和宝玉结为夫妻,但是也并没能幸福美满到剧终。因为宝钗太冷静太现实,无欲无求,她更适合做管家,做导师,而不是一个酸甜苦辣百味具备的爱人。
与之恰恰相对的,男性市场的观念是林黛玉适合谈恋爱但不适合结婚。确实黛玉美貌才情自是不必说的了,这是都能满足男性眼耳心的感官,再则,黛玉有些小性子,多心多疑,这在家长旁人眼中是不能忍受的,她的真却是宝玉喜欢的,多心多疑也正是因为她从小寄人篱下无依无靠生出的感觉,多心多疑正是男女恋情中必然会有的,也正是多心多疑,情感更丰富更见真诚,别人眼中的不好之处,却恰恰是通情理之处。因为几乎每个只做自己只想自己所以不能理解别人,宝玉多情,黛玉多心,多情反是能理解黛玉的这份多心,互相引为知己,觅为两情相依。每每作诗,宝玉总是对黛玉的大为称赞还不够表示么!在袭人每劝宝玉读书做文章时,宝玉说要是林姑娘这样我早和她生分了,这还不够表示他俩之情么!黛玉的小性恰是恋情中的一种调剂,如宝钗那样平静的平淡的相处,生活还要七味七色干嘛。
而,黛玉这样的性子真的不适合做夫妻么?浑说,如若不能,如若只有宝钗那样的能,为啥会是“意难平”的结局,这不是矛盾了么。各人是各人的过法,汝们,太一概而论平面而论了。
宝钗要一个依靠,贾母等人要一个管家,双方一拍即合,至于宝玉的意见,谁去管他,明明白白说宝玉受宠,但这份宠,给你你要不要?
而宝钗明知宝玉类“阿斗”为何还要跳进去,宝钗的悲剧并不能说是父母之言促成,薛姨妈明着问她的时候她并没一字一词反对,只娇羞地说该妈妈与哥哥做主。所以是她自己甘愿跳进这个坑,那是好果子坏果子都合该自己尝了。宝钗原想着用自己的温柔大方,柔情蜜意使宝玉转变心意,没想到终究敌不过“木石前盟”这个命定的天数,“宝玉”下凡历劫终归也不是凡人,“此人只应天上有”,哪的人间住几回,终究回归天上做他的神瑛侍者去了。所以悲剧者,是天注定,还是自己的因果,你待看,红楼里大观世界去。
宝钗,袭人二人者,宝钗为金陵十二钗正钗,袭人为副钗,这俩钗正巧是一对牌,是贾家家长打的一手好牌,也是曹雪芹打的一手好牌,可是好牌者也不终究处处行好运。
三、俏平儿
[草书如上,往后补续]
(以下言论纯属个人有感而发)
不知是几月,向同仁借来此书。此前虽看过几遍,然只走马观花,略知故事梗概。而此番细读之,所得未必有理,但皆发自内心。
要说《红楼梦》的主人公,不知是贾家,不知是宝玉,不知是一众男女?感觉个个是,处处不可忽略。书中泼墨点染,是一篇宏大叙事。所以莫怪鲁迅先生曾寄言: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我乃粗浅之人,看到的约略别人早就评说道尽的事,记录在这,也只是提醒后番罢了。
一、 宝黛之爱情悲剧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林黛玉丧母进贾府,从小和宝玉一道儿长大,宝玉又天天在女儿堆里打滚,爱女儿,敬女儿,观念与时人不同。而相比其他姊妹,与黛玉更是情投意合,其他姊妹偶有劝说他追求仕途经济的,比如姊妹如宝钗,丫鬟如袭人者,宝玉本就顽劣不喜读书以及俗人俗务,听到此等劝告更是毫不留情面,所以听到宝钗的话“拿起脚来就走”臊得宝钗脸通红也就不难理解了。林妹妹就不会这么去劝宝玉,所以宝玉虽有诸多红颜,但心底里的真爱应该是黛玉。黛玉打小只见着这么一位多情的公子,又因学识之故早通人事,所以感慨系之者唯与她情投意合者宝玉。既然这样,为何会悲剧了呢?
(一)大家长的阻挠。
这点看来很明显,因为最终而直接造成悲剧的就是以贾母为首的家长们一手策划。从高鄂补写的后四十回交代的宝黛结局来看,在一个“巧”字,因缘巧合,悲剧酿成。
第九十四回怡红院海棠花开,本应三月开的花却在十一月的天绽放如初,本是枯萎一年的树枝却花发枝头,别人都觉新奇,想是报喜之兆。这时,合贾府唯有一个明白人——探春以及一个糊涂人——贾赦知“事出反常必有妖”,而这也是贾府生变的一个先兆。因为海棠花开,贾府众人要来赏花,宝玉得知贾母要来,遂匆忙换衣,乃至遗失“宝玉”,那可是他的命根子啊,所以高鄂就安排宝玉疯癫痴呆,接下来为宝玉娶亲冲喜也就顺理成章了,宝玉娶亲林黛玉怎么办?黛玉没被家长们选上,又兼她早对宝玉一往情深,屡次忧思成疾都源于此,所以她出门请安却忘带手绢,紫鹃回府去取,她慢走到沁芳桥闻听傻大姐的哭诉,得知宝玉娶亲的真相,遂一病不起,直至香消玉殒。这一系列的“巧”剧,虽显得走速太快,太顺理成章,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确是够了。
前面我说悲剧是巧合而成,实则不然。贾府家长们不选林黛玉的原因,我度之有三:一是贾母等人不喜林黛玉的性格,且她身体不好。第九十回议亲时贾母皱了一皱眉,说道:“林丫头的乖僻,虽也是他的好处,我的心里不把林丫头配他,也是为这点子。况且林丫头这样虚弱,恐不是有寿的,只有宝丫头最爱。”林黛玉乖僻,不好与人相处,而且可能还不会劝宝玉仕途经济;再加上身体不好,不利子嗣!一语断生死。贾母是老太君,是阖府上下第一大家长,她说的话在贾家那就是圣旨一样的话啊。所以其下再没人敢有别的言语,再加上林黛玉的性格使他缺了真心为他的人,唯一真心相待的紫鹃却完全没有话语权。所以在与宝钗这一刻板教材似的人选竞争时,自然落了下风。二则贾母明面说的亲疏。九十回,“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一句“外人”足以看出贾母的冷漠残酷。九十八回说得再明显不过,“只为有个亲疏,你是我的外孙女儿,是亲的了。若与宝玉比起来,可是宝玉比你更亲些”。林黛玉都死了,还因为这个“亲疏”连看她的人都没,贾母的话就是圣旨,贾母说“疏”别人岂敢去“亲”,以致黛玉最后冷清而死,冷清而眠。假使黛玉活着听到这话也会活生生怄死,其实前有伏笔,黛玉做梦一节已经安排了贾母的冷漠残酷。所以不免觉得,黛玉早死未尝不是一件幸事,早绝了贾家这个粪坑泥淖,质本洁来还洁去。三是黛玉无依无靠,娶她于贾家无所裨益。林黛玉本因母辞父丧,没有依靠才来投奔的贾府,寄人篱下且不通俗务之人哪儿能助益于贾府。而薛宝钗就不同了,身带光环啊——她有金锁,“金玉良缘”;她有薛家,皇商大贾;她有才干,处理家务头头是到;最重要的是,她会做人。贾家这时节至少有这么两大难是宝钗可以相帮的:一则是贾家分崩离析,濒临没落,家业维持早就靠着东拼西凑了,宝钗进门或许可以带来一些经济上的帮助,暂缓倾倒的进程;二则凤姐身体违和,贾家的家务俗事缺人打理,而宝钗恰好是不二人选。娶黛玉,黛玉能帮忙打理家事么?好像不能吧。所以这么一对比,黛玉是一点胜算也无啊。
(二)封建无“我”
以上所述似乎乃是外因,黛玉的悲剧乃是封建包办婚姻之果:一则林黛玉为家长所不喜,宝玉反抗不能,是为悲剧;二则无人为林黛玉做主,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无父母无媒妁看来也是悲剧。其实我觉得宝黛爱情悲剧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宝黛二人身上没有抗争性,毕竟这时候“人”还没真正觉醒。黛玉不通俗务但也不抗争并且抗争不能,她早心痴与宝玉,可是无人做主,女儿本就被要求矜持些,所以她和宝玉互通情谊一节一直含蓄到骨子里了,她的情感更多的是藏在心事里,所以每每忧思成疾。况且,即使她达意于宝玉,宝玉能抗争么?宝玉不具备反抗的铮骨,否则哪有金钏儿投井的悲剧,哪有晴雯被撵含恨而终的悲剧……想来正因为宝玉抗争不过,高鄂才干脆安排宝玉变“糊涂”,糊涂人做糊涂事,叫人眼睁睁看着黛玉被逼死怄死。“宝玉,宝玉,你好……”,好什么呢?好绝情,好无义,好狠心?好软弱?可能都说不尽黛玉心里的悲与酸吧。
都道是“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谁知不是女儿命薄,乃怪公子太多情也太无情。宝玉日常多系贾家男人的风流秉性,给人的感觉是见了这个妹妹忘了那个妹妹,或见了这个姐姐忘了那个妹妹,比如于宝钗、鸳鸯等,更甚伦常有亏者,比如秦可卿、蒋玉菡之流,所以常常使得本就多疑的黛玉更是不知宝玉的心在何处,所以忧思成捆成捆的,待要一诉衷情,却又不知他的心是否如同我的心一样真一样深。所以宝玉只顾诉情,而黛玉只顾不信。
二、宝钗袭人其人其性情
我多半的同情都给予了黛玉,理解她的孤苦伶仃独垂泪,理解她的乖僻多疑不饶人,所以我不知道是否对于宝钗者会不会有所苛待。
宝钗和袭人虽然身份等级不同,然而我把他们看作一类人——会为人处世的人。他们始终符合社会准则对于他们的要求,于是他们符合贾府大家长对他们的要求,他们是长袖善舞之人,得周围所有人的称道与赞扬,因为他们对于做人的技巧摸得太准了。这类人我本性有种避而远之的反应,因为他们太可怕了,一个人但凡挑不出点错处,无坚不摧,那就不是人了,是中国化了的神。神仙都还有七情六欲,况凡人呢。袭人有欲望,虽然表面上没表现出来,其实有的,比如他希望将来嫁与宝玉的不要不好相处,所以几次三番去探黛玉的口风;而宝钗那是好像一点自己的欲望也没有啊!所以我只能说她不是人,不具备人性,就像一个被制造出来的机器一样,没有灵性,此一层,觉得不大喜欢宝钗这个角色。
然而又真是这两个人物,使得这出戏越更丰富,引人细细揣摩:
(一)袭人其人
袭人,是贾母身边的丫头,被派到宝玉身边服侍,里里外外,无不尽心尽力。不仅深得宝玉之心,更深得王夫人的信任。你道得宝玉之心和王夫人之心哪个更重要,当然是王夫人,宝玉虽然顽劣叛逆,但是在家长面前依然是胳膊拧不过大腿,不然晴雯去时咋一声也不敢吭。而到了王夫人这年纪这地位,上有婆婆看着下有一大家子要管,对人对事更是挑剔严苛,所以袭人能一错不犯,真是圣人啊!袭人当然也不是圣人,她有七情六欲,她平日里和诸位同事相处得挺好的,也得姑娘奶奶们的信任赞赏,是宝玉房里的大丫鬟。看样子是一个过得去的人呐。不过为啥晴雯要几次和她呛声,比如袭人被宝玉使气踹伤说一个“我们”,这就耐人寻味了,“真”晴雯可不愧她的性情真,跟读者一样,字字推敲,好一个“我们”,丫鬟和主子能随便说“我们”么,你能去和王夫人贾母随便说“我们”么,好像没机会用到这么一个亲密的词吧。袭人既然是一个谨慎的人怎么会这么说来落人口舌呢?我揣度,该是有耀武扬威的意思在,袭人是宝玉房里的大丫鬟,身份自是不低了,至少比房里的其他丫鬟高一些,还有一个就是她与宝玉的关系并不止这一层,她还是宝玉的妾,所以“炫耀”“自觉地位高于其他人”的这一心思应该不可抹杀,所以她说“我们”。此外,宝玉真心喜欢袭人么?不见得,主子应该不会真心喜欢一个丫鬟,最多是一个解闷的,如果真心喜欢的表现又应该有所不同,而观书中文字,只在第六回宝玉和袭人关系进一步后才待他与别人不同,若刨除那层关系,并无感情基础。而且袭人常代替王夫人规劝宝玉读书写字考虑仕途经济惹宝玉嫌,所以宝玉不可能真心喜欢她。书中,宝玉是一个喜欢美人的人,只要有姿色的女儿男儿好像都逃不过他的法眼,并且温柔代之,袭人似乎并无多少姿色,但晴雯就不同了,晴雯的长相有黛玉的影子,对头王善家的在进谗言的时候也不妨以她的姿色作筏——“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得像个西施的样子”。这个“妖妖调调,大不成个体统”的晴雯却深得宝玉之心,因为她的美以及她的真性情吧,袭人对她有没有嫉妒,我觉得应该有,她本来是大丫鬟,在宝玉心中的地位或许不及晴雯,于是她说一个“我们”恐怕也是耀武扬威的意思在。在晴雯被王夫人撵走后,贾宝玉疑心与她,“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挑不出你和麝月秋纹的来?”,她说自己“粗粗笨笨”的等后面再发放安慰宝玉,而先前王夫人责骂四儿不规矩时说了一句“可知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耳神意时时都在这里。”这话里话外大有玄机啊,谁是王夫人的“耳”,看前边袭人的建言献策之功,凭谁不怀疑她。要说与宝玉真有个什么的,合院里也就袭人了,为什么反倒袭人是安全的,就因为袭人是指派的?不见得吧,我反倒觉得就因为袭人刷得一手好感。
另外要说的就是袭人在宝黛一事上的举止。第三十二回宝玉首次明明白白向黛玉吐露心声,黛玉因为害羞且走了,而宝玉痴痴呆呆的没发现,却说给了袭人听到了。袭人是第一个人明白知道宝黛二人之情的人,她当时的反应是“惊疑不止,又是怕,又是急,又是臊”。我此前贾府刚死了金钏儿,联系两件事好像可以说通袭人为啥有这反应。但联系前情第十九回,她用骗词探宝玉对她的情可以看出,她一心系宝玉,这里却听到宝玉对黛玉诉真心,心里面肯定嫉妒为甚,所以才有后面一节想法处治,避免宝黛之间的“不才之事”“丑祸”,这两个词就太明显了,她和宝玉二人背着其他人做的那些事又算什么来着?所以第三十四回她瞅准宝玉被贾政棒揍后王夫人找他问话的空进言“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聪明人说聪明话,一方面投了王夫人的好,另一方面剪情敌的翼,宝黛见得少,凭宝玉的风流倘或就忘了黛玉了。所以,袭人可说是宝黛之间的另一根拦路石,莫怪宝玉有此“因心下惦着黛玉,要打发人去,只是怕袭人拦阻”。况且袭人多番前去潇湘馆意图探黛玉的口风,希望将来能和她好好相处,意味颇多,让人直叹人心。
说到这里,某个问题该谈一谈了,袭人真的打心眼里喜欢宝玉其人么?不见得吧。她一心图宝玉的什么,品性,才貌?不见得吧。如果是这样她为什么瞅空就劝宝玉读书写字做文章,明知道宝玉生性愚顽不爱文章经济,如果她真心喜欢宝玉不该是像黛玉一样接受这样的宝玉么?所以以我粗浅的见识和片面的推敲,我觉得袭人未必喜欢宝玉这个人。那么问题来了,袭人不喜欢宝玉这个人那为什么还一心为宝玉的“前途”着想,还阻拦宝黛的爱情?
私以为,她这么做无外乎都是为了自己的终身依靠。听前情我们已知,袭人虽然没过明路,但是私底下确是宝玉的妾,如果宝玉没个好结果,那么袭人去靠谁,所以在嫁夫随夫的封建年代,袭人在没有孩子的情况下只能巴望着有个好丈夫,好丈夫的标准是什么?那时代无外乎一个投身官场,扬名立万,报效国家,可宝玉只知道在脂粉堆中打滚,和女孩子们柔情蜜意的,尤其是与林黛玉真心相待,在袭人的眼中就不免是宝玉成日里被儿女私情困住了手脚,所以袭人只能苦口婆心每每劝阻宝玉,劝他读书,阻他和黛玉在一起,这也恰恰迎合了王夫人贾母等人的心思,在他们面前买了个好乖。殊不知,袭人这么尽心尽力的服侍原本只是为了自己有个依靠。尽心得像养儿防老的意思,所以宝玉出家,就她一个身份诸多尴尬的表现得最伤心,别人只一笔带过,宝钗也是,只袭人,大段大段的粉饰,因为她一个失了夫的无子的丫鬟以后的日子可就艰难了。这并非出自男女之情,也只有这样能解释为什么她很快就能接受与蒋玉菡的结合,古人不是最讲究忠贞的么!
(二)略看宝钗
宝钗其人,出厂设置为大家闺秀,其后的所有表现也都依礼而循。自皇帝下旨聘选妃嫔和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宝钗才投宿到贾府,她上京的目的明明是参选,书中为什么对这一主要人物的事件又没有明白交代呢?其实是交代了的,曹雪芹“不写而写”,但“真言”掩藏在蛛丝马迹之中,第二十八回元妃赐物单单宝玉和宝钗的一样,为什么?是宝钗没被选上的补偿么?那又为什么由她来补偿?她又为什么要补偿?如果真的是补偿之意,那么薛宝钗没被选上是不是与她有干系?她赐下的东西独独宝玉宝钗的一样,那代表了什么,代表元妃是支持宝玉宝钗配对的了,所以后面的结局也顺理成章了。此外在第三十回,宝钗体丰怯热,宝玉拿他比杨妃,宝钗的反应是“顿时红了脸,待要发作,又不好怎么样。回思了一回,脸越下不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她不是大家闺秀,最是与人为善的么,按理来说不会随便为一句话就与人呛声的。为什么想了又想还是忍不下这口气要呛声与宝玉了。据此可以得出结论,宝钗确实已经落选了,而且为此事她心里是极其的不高兴的,她虽然温柔敦厚可是心里也极度骄傲,这件事让她极度没脸,所以别人提起这件事就如同触动了她心里的那根刺——要出人头地,飞上高枝却不能。又从她的话里有话,说是没有能作“杨国忠”的哥哥兄弟可知她落选的原因:
一是薛家确实是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祖上是皇商,虽然带了一个“皇”字,但终归还是“商”,世人皆知在封建朝代,阶级地位以士农工商论处,其中“商”的身份最低,而曹雪芹写本书应该是以清朝为背景的,满清满清,清朝是满族统治,汉人地位本就低下,何况汉人中的商人,又更为低下了。所以宝钗选不上也是情理之中了。
二则宝钗的哥哥无能且有罪责在身。第四回明白说出“哥哥不贴母怀”“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可见薛蟠之无能。而且薛蟠打死冯渊买了英莲并视为儿戏,自以为花几个臭钱就可以了事,可见薛蟠的无德。虽然最终在金钱以及权势的压制下了了此事,可是毕竟闹得沸沸扬扬,别打量所有人都是聋子瞎子。有此前科,薛宝钗岂能选上?所以她才会忍无可忍抱怨没有一个好哥哥好兄弟。
其三,元春是不是在其中作梗了,不然为什么立时赐礼下来叫她的与别的姐妹都不同独独和宝玉的相同。看文中元妃诸多关怀宝玉这个兄弟,可见对其的爱护,把宝钗给宝玉,也说明了宝钗在元妃心中是个好的。一个女人能从心底觉得另外一个女人还不错,恰好这个女人又要竞争自己丈夫身边的位置,她会不会大度到视而不见?即使放到三妻四妾尤属平常的年代,又是皇帝的后宫中,也不见得吧,所以先前我说的元妃出于一个女人的私心在其中做了什么也是可以理解的了,这才有后面的补偿之举,再把这个“优秀的人”配对给自己爱护的兄弟宝玉,让这个好女孩有个好归宿。当然这只是一个没做考究的推论。
总之,宝钗是落选了,而且她心里因为此事极度不忿,虽然大家闺秀的准则要求她情绪不外露。可怒到极致的时候,忍无可忍还是要刺挑话的人两句。可见宝钗也并不是一个无欲求的人。那么宝钗想被选上是为自己的出路还是为丧父的家找一个依靠?
宝钗直到落选,然后元妃赐礼,才把目光转向身边这个“阿斗”宝玉,毕竟宝玉在金陵大家族贾家的嫡孙。所以在王夫人面前卖乖,如金钏儿被王夫人弄死后,别人都在伤心流泪,独独宝钗说了一句“这也奇了”就“忙向王夫人处来”,她为啥第一时间要到王夫人那里去?刷好感呐!王夫人假意伤心,她则轻言漫语安慰,“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王夫人伤心本就是做个“仁慈”的样子,听宝钗这么一说就顺杆往下滑了,宝钗这是递了一级好台阶啊。所以不由得王夫人不喜欢她,林黛玉这时候在干嘛呢,黛玉在养身体呢,或则在替这个未知原因死去的女孩儿伤心呢。
你看阖府皆感叹宝钗的温柔大方,不像林黛玉的“刻薄”“小性儿”,第二十七回小红坠儿因丢帕之事悄言被发现都宁愿这是宝钗听见的。在贾家上下面前刷了一手的好感的同时,并在背后借机刺黛玉一剑,毒啊,太凶残了。
且看第二十七回她在滴翠亭戏彩蝶,却听见小红坠儿说的悄悄话,怕被发现以及记恨便想出个“金蝉脱壳”的法子,只是她的法子却是就一句“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我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玩呢”就把林黛玉陷于不义。她谁不说,偏偏说了一个本就在众人眼中不大得人心的黛玉的名字,以此既摆脱自己的嫌疑,更是让黛玉抹黑了一笔。其心险恶,可见一斑。但给谁看她似乎只是这么无心的一句,反叫人只念着她的好,更是黑中不见黑。
再看第三十二回她在闻知王夫人因为金钏儿的死,要在众人面前作一个仁慈菩萨的形象而需要两套新衣裳,而家里的新衣裳只有为林黛玉做生日准备的两套,王夫人说林黛玉多心又多病多灾,给了金钏儿怕她“忌讳”。宝钗登时就说她有衣服,身量也和金钏儿的相当。当王夫人问她是否忌讳的时候,她笑道:“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一个是“素日是个有心的”,一个是“从不计较”,高下立见。
到最后黛玉生病,她送以燕窝诸物,再耐心开解几句,倒让黛玉感念她的好,反是“姐姐”姐姐的叫个亲热,还要认薛姨妈为干娘,一个人为人好到让情敌都感念她的好的份儿上,让人被卖了还给数钞票,那叫一个绝了!
宝钗的绝还不仅仅是在为人上面,宝钗外热内冷,外表对诸人诸事皆放在心上,行事处处让人念着她的好,所以不怨得她博得一众男性的好感,都感叹:娶妻当娶薛宝钗。但是外热的宝钗内里却是冷得如同冰渣一样,诸事掀不起一点波澜。
且看他说金钏儿投井是在上面拘束了,并不是王夫人说的被责骂而生气投井,如果是这样,“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一条活生生的人命消失在面前身边,她竟不感到可惜不感到害怕,宝钗这心也太硬了,人命尚且不能触动她的心,还有别的什么能?情么?,那就太可笑了。此外尤三姐情杀,柳湘莲遁入空门,宝钗说“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不必为他们伤感”,那么一场轰轰烈烈的生死情事宝钗不为所动,三言两语化解掉,反倒要她哥哥好好打点请伙计们吃饭。这么波澜不惊的态度真叫人毛骨悚然,仿佛历经红尘见惯生死,诸事不过她心上。所以宝钗其人给人的感觉太可怕了。
那么回头再插叙一下,宝钗真的是那个最适合娶的人么?
我倒不觉得,不然红楼梦十二支曲里面为什么这样批文:纵然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宝钗为人处世没得说,我说了嘛,这是她的出厂设置,她是完美的,一点瑕疵也找不到。但是前面也说过,她心冷,心冷的人日子会过得暖和么?她年纪轻轻,还在做姑娘时就不爱打扮,屋子里也不爱装饰,似乎也没点什么癖好,“人无癖则不交”,一个人没点缺点没点爱好也太无趣了吧,给人身在尘世心早已荒芜的感觉。所以纵然是终于和宝玉结为夫妻,但是也并没能幸福美满到剧终。因为宝钗太冷静太现实,无欲无求,她更适合做管家,做导师,而不是一个酸甜苦辣百味具备的爱人。
与之恰恰相对的,男性市场的观念是林黛玉适合谈恋爱但不适合结婚。确实黛玉美貌才情自是不必说的了,这是都能满足男性眼耳心的感官,再则,黛玉有些小性子,多心多疑,这在家长旁人眼中是不能忍受的,她的真却是宝玉喜欢的,多心多疑也正是因为她从小寄人篱下无依无靠生出的感觉,多心多疑正是男女恋情中必然会有的,也正是多心多疑,情感更丰富更见真诚,别人眼中的不好之处,却恰恰是通情理之处。因为几乎每个只做自己只想自己所以不能理解别人,宝玉多情,黛玉多心,多情反是能理解黛玉的这份多心,互相引为知己,觅为两情相依。每每作诗,宝玉总是对黛玉的大为称赞还不够表示么!在袭人每劝宝玉读书做文章时,宝玉说要是林姑娘这样我早和她生分了,这还不够表示他俩之情么!黛玉的小性恰是恋情中的一种调剂,如宝钗那样平静的平淡的相处,生活还要七味七色干嘛。
而,黛玉这样的性子真的不适合做夫妻么?浑说,如若不能,如若只有宝钗那样的能,为啥会是“意难平”的结局,这不是矛盾了么。各人是各人的过法,汝们,太一概而论平面而论了。
宝钗要一个依靠,贾母等人要一个管家,双方一拍即合,至于宝玉的意见,谁去管他,明明白白说宝玉受宠,但这份宠,给你你要不要?
而宝钗明知宝玉类“阿斗”为何还要跳进去,宝钗的悲剧并不能说是父母之言促成,薛姨妈明着问她的时候她并没一字一词反对,只娇羞地说该妈妈与哥哥做主。所以是她自己甘愿跳进这个坑,那是好果子坏果子都合该自己尝了。宝钗原想着用自己的温柔大方,柔情蜜意使宝玉转变心意,没想到终究敌不过“木石前盟”这个命定的天数,“宝玉”下凡历劫终归也不是凡人,“此人只应天上有”,哪的人间住几回,终究回归天上做他的神瑛侍者去了。所以悲剧者,是天注定,还是自己的因果,你待看,红楼里大观世界去。
宝钗,袭人二人者,宝钗为金陵十二钗正钗,袭人为副钗,这俩钗正巧是一对牌,是贾家家长打的一手好牌,也是曹雪芹打的一手好牌,可是好牌者也不终究处处行好运。
三、俏平儿
[草书如上,往后补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