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二胡
她从出生起就熟知父亲的琴声了。准确地说,在她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是父亲的听众了。
那时父亲年过三十,气血方刚。那把断了几根马尾的二胡弓子上,跳跃着父亲初入城市时内心深埋的宏图伟志,还有最真切的脱离贫困的欲望。
她那时还小,只觉得那些曲子刺耳,和她所处的世界太过不和谐。她期待它停止。她用手捂紧耳朵,才发觉声音原来可以从四面八方进入她小小的身体。
父亲的爱好很多,为她讲不着边际的故事、教她认那些笔画复杂的字、哼几句民歌,但只有把二胡架在腿上的时候,父亲才变得沉默寡言,仿若一头扎进与周遭毫不相干的地界,无视她的哭笑和吵闹。
上了学,她在父亲的执意要求之下,也将那把与体型不相称的二胡架在腿上。她的小手在两根琴弦上滑动,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父亲总会说:姑娘你太厉害了,第一次就拉出声了!
她当时颇为得意,尽管日后她才知道,第一次让二胡出声音,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但那时,她还是用自己的琴弓挑衅着父亲日复一日的苦练。凭着一股热血,在两个月的练习过后,她便登了台。
伴奏的音乐声响起,看见台下黑压压的人,她便乱了方寸,第一个音就跑了调。硬着头皮拉完,她把琴丢在后台,发誓再也不学琴了。
从此,只要父亲的琴声透过墙壁传到她耳边,她便恨不得一头扎进地里。父亲四十几岁的琴声,多么悲切,多么凄凉。那不是生活应有的样子,她想。
她爱上了摇滚,剧烈挣脱俗世、渴求自由、拥抱孤独。那才是。
而她的父亲依旧日复一日地拉琴,在她睡意正酣的清晨,在晚霞漫布的黄昏,在停电时烛火跳动的深夜。父亲的琴声,穿过她不谙世事的少年,穿过她放浪不羁的青春期,穿过她的成人礼,最终将袅袅不绝的余音留在她离乡远行的前夜。
她的摇滚之路,也随着长大成人,渐渐模糊,最终消失无踪。她爱上了民谣,一把旧箱琴,每一根弦在她的手指底下颤抖,像一弯桥头底下风吹过时留下的水纹,亦如她不知所求的迷茫青春。
每一次回乡,父亲便拿出那把二胡。和二十几年前的那把比起来,光泽更甚、质地尤佳。马尾结结实实地缠在弓尾,蛇皮齐整地蒙在琴筒上,弦轴光滑润泽,琴杆笔直粗壮,白色的琴头高高扬起,如一匹驰骋江原的骏马。她的父亲,就在这把琴上,演奏着、摸索着,继续他童年的期许。
父亲尚年幼,和邻家的几个淘小子走街串巷时,在街尾见一位盲人蹲在地上拉着胡琴。正值寒冬,他花白的胡须上凝结着冰碴,皴裂的手指在琴弦上灵巧地移动。父亲停下来。从此,他成了他的徒弟。
她看见父亲小心翼翼地把琴谱摆在自制的谱台上。开始是手抄的琴谱,后来变成复印的,谱台也由最初简陋的架子变成一个连作一个的。
那是她离家在外的第十八个年头。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那夜,不知为什么,父亲的琴声不再如从前那般靓丽、遒劲。但她还是轻而易举地听出了骏马奔腾、兰花静放、哭诉衷肠、盆地和牧场。
只有一曲。她听不懂。有什么掺杂其中,道不明,说不破。
她的父亲停下来,回头看她,叫她过去。他笑着说:要闭上眼睛,听。
她闭上眼睛。如同置身于郁郁葱葱的树林之中,光影斑驳,安静祥和。刹那间,一只绿背黄纹的鸟停在枝头,叫声缠绵柔媚,余音不绝。经过山雀几只,短促的嘹亮的欢喜的。就在群鸟争相啼鸣时,鹧鸪忽断忽续的啼声声声泣血,悠然也凄然。
她听见了父亲憧憬满满的少年,踌躇满志的青年,徘徊顿郁的中年,悠然孤独的老年。
她的眼泪流下来。睁开眼,她看见丈夫睡在身边,气息均匀。
而父亲,已经离开她五年了。
(本文为小说)
【本文为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豆邮获得授权,并标明如下信息】
豆瓣@赫恩曼尼,新浪微博@畅呆不忙,90后写作者,哈尔滨人。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斯坦福大学文学硕士,北漂一枚。
【更多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changxiaodai1990】
那时父亲年过三十,气血方刚。那把断了几根马尾的二胡弓子上,跳跃着父亲初入城市时内心深埋的宏图伟志,还有最真切的脱离贫困的欲望。
她那时还小,只觉得那些曲子刺耳,和她所处的世界太过不和谐。她期待它停止。她用手捂紧耳朵,才发觉声音原来可以从四面八方进入她小小的身体。
父亲的爱好很多,为她讲不着边际的故事、教她认那些笔画复杂的字、哼几句民歌,但只有把二胡架在腿上的时候,父亲才变得沉默寡言,仿若一头扎进与周遭毫不相干的地界,无视她的哭笑和吵闹。
上了学,她在父亲的执意要求之下,也将那把与体型不相称的二胡架在腿上。她的小手在两根琴弦上滑动,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父亲总会说:姑娘你太厉害了,第一次就拉出声了!
她当时颇为得意,尽管日后她才知道,第一次让二胡出声音,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但那时,她还是用自己的琴弓挑衅着父亲日复一日的苦练。凭着一股热血,在两个月的练习过后,她便登了台。
伴奏的音乐声响起,看见台下黑压压的人,她便乱了方寸,第一个音就跑了调。硬着头皮拉完,她把琴丢在后台,发誓再也不学琴了。
从此,只要父亲的琴声透过墙壁传到她耳边,她便恨不得一头扎进地里。父亲四十几岁的琴声,多么悲切,多么凄凉。那不是生活应有的样子,她想。
她爱上了摇滚,剧烈挣脱俗世、渴求自由、拥抱孤独。那才是。
而她的父亲依旧日复一日地拉琴,在她睡意正酣的清晨,在晚霞漫布的黄昏,在停电时烛火跳动的深夜。父亲的琴声,穿过她不谙世事的少年,穿过她放浪不羁的青春期,穿过她的成人礼,最终将袅袅不绝的余音留在她离乡远行的前夜。
她的摇滚之路,也随着长大成人,渐渐模糊,最终消失无踪。她爱上了民谣,一把旧箱琴,每一根弦在她的手指底下颤抖,像一弯桥头底下风吹过时留下的水纹,亦如她不知所求的迷茫青春。
每一次回乡,父亲便拿出那把二胡。和二十几年前的那把比起来,光泽更甚、质地尤佳。马尾结结实实地缠在弓尾,蛇皮齐整地蒙在琴筒上,弦轴光滑润泽,琴杆笔直粗壮,白色的琴头高高扬起,如一匹驰骋江原的骏马。她的父亲,就在这把琴上,演奏着、摸索着,继续他童年的期许。
父亲尚年幼,和邻家的几个淘小子走街串巷时,在街尾见一位盲人蹲在地上拉着胡琴。正值寒冬,他花白的胡须上凝结着冰碴,皴裂的手指在琴弦上灵巧地移动。父亲停下来。从此,他成了他的徒弟。
她看见父亲小心翼翼地把琴谱摆在自制的谱台上。开始是手抄的琴谱,后来变成复印的,谱台也由最初简陋的架子变成一个连作一个的。
那是她离家在外的第十八个年头。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那夜,不知为什么,父亲的琴声不再如从前那般靓丽、遒劲。但她还是轻而易举地听出了骏马奔腾、兰花静放、哭诉衷肠、盆地和牧场。
只有一曲。她听不懂。有什么掺杂其中,道不明,说不破。
她的父亲停下来,回头看她,叫她过去。他笑着说:要闭上眼睛,听。
她闭上眼睛。如同置身于郁郁葱葱的树林之中,光影斑驳,安静祥和。刹那间,一只绿背黄纹的鸟停在枝头,叫声缠绵柔媚,余音不绝。经过山雀几只,短促的嘹亮的欢喜的。就在群鸟争相啼鸣时,鹧鸪忽断忽续的啼声声声泣血,悠然也凄然。
她听见了父亲憧憬满满的少年,踌躇满志的青年,徘徊顿郁的中年,悠然孤独的老年。
她的眼泪流下来。睁开眼,她看见丈夫睡在身边,气息均匀。
而父亲,已经离开她五年了。
(本文为小说)
【本文为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豆邮获得授权,并标明如下信息】
豆瓣@赫恩曼尼,新浪微博@畅呆不忙,90后写作者,哈尔滨人。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斯坦福大学文学硕士,北漂一枚。
【更多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changxiaodai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