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伤感的片段
对于林奕华这样的张粉,引用到泛滥成灾的“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似乎不是他心目中最伤感的片段。他在《性格决定爱情和命运》中写道:不过,当年当我读到《半生缘》第八章的结尾时,当世钧向曼桢示爱之后,张爱玲写“他从前跟她说过,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星期六这一天特别高兴,因为期待著星期日的到来,他没有知道他和她最快乐的一段光阴将在期望中渡过,而他们的星期日永远没有天明”,我清楚记得文字把我压迫得不得不把书本合上──大抵是知道由下页开始,从康庄大路转入幽暗的小巷,而局外人必须做好心理调适,或起码的深呼吸一口气。
这一段文字,亦可用来描述我心目中最伤感的片段,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明说的一句话,不,不是结尾那句“我跟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虽然第一次看时最震撼我的正是这句。
那是我隔了些日子重看的一次,差不多快三个小时,那句话突然抓住了我,有点不敢看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小四问:“要不要翘课?又是礼拜六了”小明说:“不要了,以后我们有的是时间。”
原来,他们的星期日也永远没有天明。
PS:我搜索了一下,似乎没有人特意拿出这段来说,可能因为《牯岭街》整部电影太枝繁叶茂,这一小小的枝节不值得特意提及。搜索过程中看到“还有 反正我们有的是时间 也出现过两次”,特意再拉了下全片,原来就在几分钟前,那个审讯官对小四的爸爸说:“不要急,我们有的是时间”。处处暗藏杀机。。。
PS之PS:林奕华似乎很不喜欢戏剧电影里的宿命感,正好我在重看阿城的《威尼斯日记》,里面写到:“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是排斥宿命的,同时认为艺术完全是工具,所以多年来文学里宿命消失了,从此任何悲剧故事都不具有悲剧意义,只是悲惨、诉苦和假阳刚,这一切的总和就是荒谬。 …… 中国古典小说中,宋明话本将宿命隐藏在因果报应的说教下面,《金瓶梅》铺开了生活流程的规模,《红楼梦》则用神话预言生活流程的宿命结果,这样成熟迷人的文学,民国有接续,例如张爱玲,可惜后来又断了。”
这一段文字,亦可用来描述我心目中最伤感的片段,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明说的一句话,不,不是结尾那句“我跟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虽然第一次看时最震撼我的正是这句。
那是我隔了些日子重看的一次,差不多快三个小时,那句话突然抓住了我,有点不敢看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小四问:“要不要翘课?又是礼拜六了”小明说:“不要了,以后我们有的是时间。”
原来,他们的星期日也永远没有天明。
![]() |
PS:我搜索了一下,似乎没有人特意拿出这段来说,可能因为《牯岭街》整部电影太枝繁叶茂,这一小小的枝节不值得特意提及。搜索过程中看到“还有 反正我们有的是时间 也出现过两次”,特意再拉了下全片,原来就在几分钟前,那个审讯官对小四的爸爸说:“不要急,我们有的是时间”。处处暗藏杀机。。。
PS之PS:林奕华似乎很不喜欢戏剧电影里的宿命感,正好我在重看阿城的《威尼斯日记》,里面写到:“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是排斥宿命的,同时认为艺术完全是工具,所以多年来文学里宿命消失了,从此任何悲剧故事都不具有悲剧意义,只是悲惨、诉苦和假阳刚,这一切的总和就是荒谬。 …… 中国古典小说中,宋明话本将宿命隐藏在因果报应的说教下面,《金瓶梅》铺开了生活流程的规模,《红楼梦》则用神话预言生活流程的宿命结果,这样成熟迷人的文学,民国有接续,例如张爱玲,可惜后来又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