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忽然而已
20岁的年纪,对死亡的认知停留在气息,一断一灭,不过死亡罢了,没有过多的伤感,或是感悟,终究不过是遥远如星辰。
第一次感悟死亡,是在爷爷的葬礼上,年逾70岁的老人,久卧病床,早已厌世,就着一丝逃离人世的契机,匆匆别过。对于此,伤心也是有的,不过总是短暂,想着爷爷年岁已高,继续卧床下去,不过一副驱壳,折磨着自己,拖累着奶奶。化作一捧青灰,魂归故里,偶尔在梦中来看看他最爱的小孙女,也不失一个更好的结局。
近距离的触碰死亡,是在大爷的癌变中。看着大爷因与病魔抗争,而日渐变形的容颜,感受着因为病痛,而渐渐衰弱的气息。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的感受死亡,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渺小。也许死亡的可怕就在于,你能感受,感受亲人忍受着炼狱般的疼痛却无能为力,感受亲人在一点点消逝却什么也抓不住。却又拼命的想抓住一些,比如气息,心跳,比如脉搏,比如所有证明他还活着的证据。可是濒危的人却总是想放手,祈求亲人放过,最后无力到祈求佛祖带走。原来,我总是唾弃这种不负责任的逃避,可是真的近距离的触碰一回,我却真的想让他快快离去,不是残忍,是心痛,心痛地无能为力,最后只能放手。
我想之所以,极端的对待两种死亡,是因为年岁,因为落叶总会落,残花总会凋,年老总会走,可是对于还为绽放过的事物,终是不忍罢了,我们一次次的用孝心,用仁善,绑架我们认为不该坠落的生命,告诉他,如果你狠心抛下我,我也走的混帐话语。我想这才是最大的不孝,不敬,因为,躺在那的,只是我爱的人的一副躯体,为何困着爱人,不让他们灵肉结合。
有时候,好想看淡死亡,做到不悲,不戚,至少临终的人会好过一些。可我们终究是情感动物,逃不出追忆,可生活毕竟还要继续下去,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好好走下去。
第一次感悟死亡,是在爷爷的葬礼上,年逾70岁的老人,久卧病床,早已厌世,就着一丝逃离人世的契机,匆匆别过。对于此,伤心也是有的,不过总是短暂,想着爷爷年岁已高,继续卧床下去,不过一副驱壳,折磨着自己,拖累着奶奶。化作一捧青灰,魂归故里,偶尔在梦中来看看他最爱的小孙女,也不失一个更好的结局。
近距离的触碰死亡,是在大爷的癌变中。看着大爷因与病魔抗争,而日渐变形的容颜,感受着因为病痛,而渐渐衰弱的气息。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的感受死亡,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渺小。也许死亡的可怕就在于,你能感受,感受亲人忍受着炼狱般的疼痛却无能为力,感受亲人在一点点消逝却什么也抓不住。却又拼命的想抓住一些,比如气息,心跳,比如脉搏,比如所有证明他还活着的证据。可是濒危的人却总是想放手,祈求亲人放过,最后无力到祈求佛祖带走。原来,我总是唾弃这种不负责任的逃避,可是真的近距离的触碰一回,我却真的想让他快快离去,不是残忍,是心痛,心痛地无能为力,最后只能放手。
我想之所以,极端的对待两种死亡,是因为年岁,因为落叶总会落,残花总会凋,年老总会走,可是对于还为绽放过的事物,终是不忍罢了,我们一次次的用孝心,用仁善,绑架我们认为不该坠落的生命,告诉他,如果你狠心抛下我,我也走的混帐话语。我想这才是最大的不孝,不敬,因为,躺在那的,只是我爱的人的一副躯体,为何困着爱人,不让他们灵肉结合。
有时候,好想看淡死亡,做到不悲,不戚,至少临终的人会好过一些。可我们终究是情感动物,逃不出追忆,可生活毕竟还要继续下去,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好好走下去。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