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有没有治好卡伦
很早之前就读完了《我遗失了时间》这本书,感觉五味杂陈,但是迟迟无法下笔。
这本书讲的是一位心理医生对一个具有多重人格患者的治疗过程。卡伦最后被确诊人多重人格之后,最终在贝尔医生的帮助下,一步一步的将身上的17种人格融合了。好像最近比较流行还有类似的《24个比利》。
其实,以多重人格为主题的影视作品我年轻时倒看过很多,像搏击俱乐部之类的,多半还是充斥着悬疑片子的味道。当所有的疑惑和神秘在最后被归结为多重人格的一刻,我好像走进了一个新世界,尽情的发泄着我的窥私欲和想象,嘴上会忍不住的来一句“好酷”。后来做精神分析的朋友纠正我说,多重人格是精神疾病的一种,是一个痛苦的事情,就像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认为发烧感冒很酷一样。从那以后我就对以多重人格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丧失了原有的新鲜和兴趣。毕竟我也害怕自己渐渐的以一种戏谑的态度来看待这个严肃的问题。
但是当我听到《我遗失了时间》是一本心理学治疗笔记时,我决定看看这个专业视角的解读。总体上来说,这本书还是很接近现实的,不仅还原了每一步的治疗过程同时有很好的可读性。可能是我怀着过于科学和严谨的态度来读这本书了,我发现在卡伦确诊前后,作者有着明显不同的两种心境。在确诊之前,作者近乎罗列的简述每一次的会诊记录,我体会到的是一个抑郁症患者细致的日常康复:治疗、反馈、调整、再治疗。但是,在确诊之后,作者有着明显的兴奋,就好像孩子进了传说中游乐场,描述也不再平实公正,倒有一种写游记的猎奇感。
其实,卡伦走进咨询室的主要原因就是抑郁和焦虑。这种现代社会最常见同时也最顽固的精神疾病似乎并没有引起贝尔医生极大的兴趣。他按照惯例进行安排和治疗。期间还由于多种原因有些中断治疗,同时卡伦不按时缴费的问题也颇让贝尔医生左右为难。虽然从艺术的角度,有些平铺直叙,但是这生活固有的瑕疵感正是真实性的最好印证。而从卡伦的一句“我好像有遗失时间的毛病”,多重人格一下子成为了主题。贝尔医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也明显增加了。从一开始对于查询资料的描述,到随后的直接免除费用,故事就这样如火如荼的发展着。而最后的结尾也可以称得上是皆大欢喜,卡伦所有的性格都被融合在了一起,贝尔医生的“获奖感言”之后还坠着一封感谢信。或许由于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再或许我在大学期间不得已的学过所谓的自然辩证法,我一向都对这种几乎完美的东西存在着一丝疑虑。就好像当我听完了整整一部圣经,从方方面面了解了上帝的伟大,但是心中最挥之不去的却是对我们并不熟悉的恶魔的恐惧。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其实,当我们回顾全文的故事发展就不难看出,如果你是卡伦,在故事的结尾你最关心的是什么?很简单,就是来找贝尔医生治疗的抑郁和焦虑有没有治好呗。而绝非对自己成为少数的多重人格患者有任何的兴趣和兴奋。但是,贝尔医生安排的恰恰是这样一个结局。虽然,很多人会认为这就是做科学的态度,从个案身上积累经验,为未来治疗奠定基础。但是,如果你是一个病人,你会更关心的是你身上的痛苦有没有减轻还是你曾是人类医学史前进的阶梯,甚至是少数知识分子标榜的成绩和阅历中的一部分呢?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的“非典”。类似的故事,从一小部分人的高烧,到渐渐的发现这不仅仅是小流冒,而是有大规模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的趋势。再到定义这种特殊的疾病为“非典型性肺炎”,简称“非典”。我们政府和党中央高度团结,积极应对,连夜研究资料,商量对策,在从来没有相关疾病控制经验的前提下,大胆谨慎的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控制住的病情,最终将其消灭,在中国流行病防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经历过整件事情的人,就像看了贝尔医生的书,大团圆的结局,病魔终于被打到。我还记得疫情被完全消灭的时候,我看着电视上胜利的播报,就好像在读贝尔医生的“获奖感言”,当时还在上小学的我恨不得给政府发个最漂亮的小红花。同样是看似完美的故事,直到我在高中时读了一篇关于非典治愈病人的追踪报道才急转直下。我发现原来那些被治愈的患者都留下很严重的后遗症,轻者股骨头严重坏死,终身残疾。重者生活不能自理。更关键的是,他们很多人由于疾病的困扰,不仅失去了工作,甚至有人妻离子散,生活十分困难。原来,他们就是当年在喜报中的跳动的数字,原来这才完美故事的背面。
直到现在,我也曾为自己是当面拍手欢呼队伍中的一员而感到羞愧。这场战争,我们作为旁观者如此的狭隘,心中留下的只有那关乎自己的胜利的结果。更令我悲哀的是那些领导者,他们扬起胜利的号角,著书立说,鼓吹者自己的英勇,炫耀着自己胜利。虽然成王败寇的结果才被允许留在历史上,但是每一个人唯一有意义的是自己的一生。尤其是医学,这个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人文关怀更多时候比结果本身更加有意义。这或许也是解决我国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医患矛盾的一个出发点吧。
聊到这里,有人会说我小题大做,我不这么认为。如果一个编剧,把多重人格变成了吸引眼球的电影,我只会当做艺术区欣赏它,并娱乐其中,甚至赞美这是一种题材的创新。但是,当一个久负盛名的老医生将自己的病人写成了哗众取宠的小说,或许我会为他对科普事业的贡献点赞,但是我更多的是担忧。把人当做科学和数字去研究已然是无情,更将其化作谈资,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到底去哪里了?
所以,贝尔医生,同样作为知识分子,我希望你能告诉我,我们到底有没有治好卡伦。
这本书讲的是一位心理医生对一个具有多重人格患者的治疗过程。卡伦最后被确诊人多重人格之后,最终在贝尔医生的帮助下,一步一步的将身上的17种人格融合了。好像最近比较流行还有类似的《24个比利》。
其实,以多重人格为主题的影视作品我年轻时倒看过很多,像搏击俱乐部之类的,多半还是充斥着悬疑片子的味道。当所有的疑惑和神秘在最后被归结为多重人格的一刻,我好像走进了一个新世界,尽情的发泄着我的窥私欲和想象,嘴上会忍不住的来一句“好酷”。后来做精神分析的朋友纠正我说,多重人格是精神疾病的一种,是一个痛苦的事情,就像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认为发烧感冒很酷一样。从那以后我就对以多重人格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丧失了原有的新鲜和兴趣。毕竟我也害怕自己渐渐的以一种戏谑的态度来看待这个严肃的问题。
但是当我听到《我遗失了时间》是一本心理学治疗笔记时,我决定看看这个专业视角的解读。总体上来说,这本书还是很接近现实的,不仅还原了每一步的治疗过程同时有很好的可读性。可能是我怀着过于科学和严谨的态度来读这本书了,我发现在卡伦确诊前后,作者有着明显不同的两种心境。在确诊之前,作者近乎罗列的简述每一次的会诊记录,我体会到的是一个抑郁症患者细致的日常康复:治疗、反馈、调整、再治疗。但是,在确诊之后,作者有着明显的兴奋,就好像孩子进了传说中游乐场,描述也不再平实公正,倒有一种写游记的猎奇感。
其实,卡伦走进咨询室的主要原因就是抑郁和焦虑。这种现代社会最常见同时也最顽固的精神疾病似乎并没有引起贝尔医生极大的兴趣。他按照惯例进行安排和治疗。期间还由于多种原因有些中断治疗,同时卡伦不按时缴费的问题也颇让贝尔医生左右为难。虽然从艺术的角度,有些平铺直叙,但是这生活固有的瑕疵感正是真实性的最好印证。而从卡伦的一句“我好像有遗失时间的毛病”,多重人格一下子成为了主题。贝尔医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也明显增加了。从一开始对于查询资料的描述,到随后的直接免除费用,故事就这样如火如荼的发展着。而最后的结尾也可以称得上是皆大欢喜,卡伦所有的性格都被融合在了一起,贝尔医生的“获奖感言”之后还坠着一封感谢信。或许由于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再或许我在大学期间不得已的学过所谓的自然辩证法,我一向都对这种几乎完美的东西存在着一丝疑虑。就好像当我听完了整整一部圣经,从方方面面了解了上帝的伟大,但是心中最挥之不去的却是对我们并不熟悉的恶魔的恐惧。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其实,当我们回顾全文的故事发展就不难看出,如果你是卡伦,在故事的结尾你最关心的是什么?很简单,就是来找贝尔医生治疗的抑郁和焦虑有没有治好呗。而绝非对自己成为少数的多重人格患者有任何的兴趣和兴奋。但是,贝尔医生安排的恰恰是这样一个结局。虽然,很多人会认为这就是做科学的态度,从个案身上积累经验,为未来治疗奠定基础。但是,如果你是一个病人,你会更关心的是你身上的痛苦有没有减轻还是你曾是人类医学史前进的阶梯,甚至是少数知识分子标榜的成绩和阅历中的一部分呢?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的“非典”。类似的故事,从一小部分人的高烧,到渐渐的发现这不仅仅是小流冒,而是有大规模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的趋势。再到定义这种特殊的疾病为“非典型性肺炎”,简称“非典”。我们政府和党中央高度团结,积极应对,连夜研究资料,商量对策,在从来没有相关疾病控制经验的前提下,大胆谨慎的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控制住的病情,最终将其消灭,在中国流行病防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经历过整件事情的人,就像看了贝尔医生的书,大团圆的结局,病魔终于被打到。我还记得疫情被完全消灭的时候,我看着电视上胜利的播报,就好像在读贝尔医生的“获奖感言”,当时还在上小学的我恨不得给政府发个最漂亮的小红花。同样是看似完美的故事,直到我在高中时读了一篇关于非典治愈病人的追踪报道才急转直下。我发现原来那些被治愈的患者都留下很严重的后遗症,轻者股骨头严重坏死,终身残疾。重者生活不能自理。更关键的是,他们很多人由于疾病的困扰,不仅失去了工作,甚至有人妻离子散,生活十分困难。原来,他们就是当年在喜报中的跳动的数字,原来这才完美故事的背面。
直到现在,我也曾为自己是当面拍手欢呼队伍中的一员而感到羞愧。这场战争,我们作为旁观者如此的狭隘,心中留下的只有那关乎自己的胜利的结果。更令我悲哀的是那些领导者,他们扬起胜利的号角,著书立说,鼓吹者自己的英勇,炫耀着自己胜利。虽然成王败寇的结果才被允许留在历史上,但是每一个人唯一有意义的是自己的一生。尤其是医学,这个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人文关怀更多时候比结果本身更加有意义。这或许也是解决我国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医患矛盾的一个出发点吧。
聊到这里,有人会说我小题大做,我不这么认为。如果一个编剧,把多重人格变成了吸引眼球的电影,我只会当做艺术区欣赏它,并娱乐其中,甚至赞美这是一种题材的创新。但是,当一个久负盛名的老医生将自己的病人写成了哗众取宠的小说,或许我会为他对科普事业的贡献点赞,但是我更多的是担忧。把人当做科学和数字去研究已然是无情,更将其化作谈资,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到底去哪里了?
所以,贝尔医生,同样作为知识分子,我希望你能告诉我,我们到底有没有治好卡伦。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