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遇此時,方有此事”
生活中似乎常常碰到“遇事则明”的说法。实情似乎也大体如此,遇到事情了,才搞明白许多事,比以往明白更多事。可有时候,我也起疑惑,“遇事则明”是具体的情境和发生促使看到寻常看不到的,是机运的推动;但是具体情境的发生不难道也是机运推动?离开具体情境,有什么可明的呢?真的明白了什么吗?这种“明”难道不是短暂的、局限的?譬如昨日我见一人聪明可爱,认识此人为好。后一日我见此人贪欲或其他弊处显露,乃发现其不好。难道后一日的发现就比前一日的发现更明白许多吗?
王阳明下面这段对话,颇启人思索。
問:「聖人應變不窮,莫亦是預先講求否?」
先生曰:「如何講求得許多?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後世所講,卻是如此,是以與聖人之學大背。周公制禮作樂以示天下,皆聖人所能為,堯、舜何不盡為之而待於周公?孔子刪述《六經》以詔萬世,亦聖人所能為,周公何不先為之而有待於孔子?是知聖人遇此時,方有此事。只怕鏡不明,不怕物來不能照。講求事變,亦是照時事,然學者卻須先有個明的工夫。學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變之不能盡。」
1: 圣人有种或者可以说浑然清明的东西,但是不是具体给万事万物规定的。事情发生,在他浑然清明的系统上映照了,自然而生出反射、反应,有行动,有答案。这是不是有点柏拉图的意思呢?天理人心必须先有个明白而良好的范式,据此:
2: “遇此時,方有此事” ——具体情况具体说话。机运带动出什么,那么有那浑然清明的,知道如何做出反应、采取行动。因而:
3: 最重要的是“須先有個明的工夫”。这才是有志之士们孜孜以求的。那么这个“明的功夫”是什么呢?我明白的有点不大了了。
曰:「然則所謂『沖漠無朕而萬象森然已具者』,其言如何?」
曰:「是說本自好,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上两句的问与答,字面懂了,实际并不明了。
王阳明下面这段对话,颇启人思索。
問:「聖人應變不窮,莫亦是預先講求否?」
先生曰:「如何講求得許多?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後世所講,卻是如此,是以與聖人之學大背。周公制禮作樂以示天下,皆聖人所能為,堯、舜何不盡為之而待於周公?孔子刪述《六經》以詔萬世,亦聖人所能為,周公何不先為之而有待於孔子?是知聖人遇此時,方有此事。只怕鏡不明,不怕物來不能照。講求事變,亦是照時事,然學者卻須先有個明的工夫。學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變之不能盡。」
1: 圣人有种或者可以说浑然清明的东西,但是不是具体给万事万物规定的。事情发生,在他浑然清明的系统上映照了,自然而生出反射、反应,有行动,有答案。这是不是有点柏拉图的意思呢?天理人心必须先有个明白而良好的范式,据此:
2: “遇此時,方有此事” ——具体情况具体说话。机运带动出什么,那么有那浑然清明的,知道如何做出反应、采取行动。因而:
3: 最重要的是“須先有個明的工夫”。这才是有志之士们孜孜以求的。那么这个“明的功夫”是什么呢?我明白的有点不大了了。
曰:「然則所謂『沖漠無朕而萬象森然已具者』,其言如何?」
曰:「是說本自好,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上两句的问与答,字面懂了,实际并不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