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活回忆录】小卖部伙计们 2011.10.11
按照学校威信度的排列,其首应该是校长们以及尾随在后的各种领导、年级主任们,其次则是庞大的教室团体,最末是一群性格迥异的保安和食堂小卖部工作人员们。但实际上保安可以因为“软组织挫伤”而搞得满城风雨,尽管归根到底是学生的错,但对于那些其貌不扬的工作于食堂与小卖部的男男女女来说,他们却不能为了有人给了假钞而通报学校,并且还会在无意中受到似有似无的奚落。例如那个满口不标准普通话的学生处主任经常利用升旗仪式和做完广播体操后的空余时间告诫我们:“我再重申一遍(片)”她拿着话筒右手指着小卖部方向,而眼睛和左手却朝向遥远的另一边——女厕所,并且毫无规律地从左往右把头点个遍,眼神也随之游移:“我们的教学(雪)区域是不允(永)许带竹签食品进入的。如果你(里)要买你就在那里就地解决,一定不能(棱)带进我们的教学区域,那是相当危险的,如果有人不小心撞(创)了你一下,这个责任我们是负不起的。”
他们完全是靠双手赚钱,负责收钱和用双手传递东西,他们无论在学校待多长时间,最后只会被时间遗忘,因为他们大部分时间都穿着清一色的工作服,戴着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帽,除了他们互相来往,应该没有人会去刻意记住他们,他们确实是很好地诠释了默默无闻这一点。但我有时是厌恶他们的,他们会说违心的话,诸如买里脊的时候明明已经凉了他们却说是刚炸的,“是刚炸的,骗你干嘛。”一个嘴唇右边长着一颗痣,身材矮胖,目光有些呆滞的女人信誓旦旦地保证道。但才发现是假的。
有时也会遇上好几串里脊在那放着,这时买的话,尤其是人又不多不少的时候,是不会先炸的,就连把冷的再丢下去炸也不会,所以也就只好忍气吞声。
他们记性也时而失灵。当中午食堂人满为患的时候,在这个狭小的买饭的地方,我们面前是一个“平台”,装着饭和菜的盆子与盘子把它占据得满满当当,队伍也排得毫无规律,可以站在面前给现金或在右边打卡。源源不断的拿着饭卡的手伸向打卡机,打卡之后,我本以为盛的是我的,准备端走,但那个打饭菜的兼收钱的却喝道:“你还没给钱,端什么端!”她扎着马尾辫,整个脸很红,仿佛肿胀了似的,眼睛很大,长得也很高,给人以一种男性的感觉。我在愤懑地抗议着,但她却显得毫不知情,依然持着“打卡就盛”的态度。我也不想被这么多人围观,只当花十一块买个教训,无非就是以后再也不用饭卡了,于是只有自己先主动了。但我仍是怒火未消,随便找到一个空位猛刨几口之后,眼泪突然簌簌地滴落在饭里。最后是以面红耳赤的形象狠狠推开门出现在寝室同学面前。我的床则承担了沙袋的角色,他们不断询问事因,我只是把它归咎于运气不好,便平息了此事。
他们谨慎小心,甚至到了有些势利的地步。他们也同样死板得很恼人,虽然这可能与他们经常所说的“老板”有关。他们可以因为打开水时水溢出了瓶口而絮叨一番,或者用桶打洗澡水时打多了他们会催促:“够了够了,卖你这桶,都亏到唐家沱去了!”偶尔也去食堂吃饭,他们会鼓动我们多要几份素菜,即使多添一点也可以。而面、米线之类的,以我的口味,他们放的味道显然不够大,于是我便又把这些佐料加了一遍,尤其是辣椒,尽量舀油。他们看见了便哭爹喊娘:“卖你这碗我不是亏惨了哟?”以至于长期以来使他们丢失了一些人情味,凡事都是:钱拿来。
调零钱亦是如此。不买东西不干。但后来也逐渐理解他们,因为自己某些时候考虑欠缺而无理取闹,而且当寝室的人数落着他们的不好时,我也会插话。一切也都是生活所迫,它逼出了形形色色的人。
小卖部外面的天空,被遥远的各种射线染成了玫红色,云朵和天空各自为阵,十分清晰,每个宁静的夜晚都是这样,颇有一番“庭下如积水空明”的味道。
此时的小卖部中空无一人,除了一个正在充电的手机。他们大部分聚集在食堂门口闲聊,一个女的正在洗衣服,头发也是湿漉的,而小卖部上方,也就是他们所居住的地方,有人正在抖着衣服上的水。他们临时的家是如此空洞,简陋,不知道是几个人睡一间,空调能用不。一周的大部分时间都挤在这三个小空间里,无以继续想象。
这也是他们的一个习惯,只要有人站在小卖部附近,就算不买东西,他们也会先问,确定后再跑过来,好像唯恐东西被偷拿偷吃,尤其是烤肠,偷吃最不容易被发现。于是他们便互相推搡道:“快去啊你。”向我跑来的是一个新来的女人。
整个小卖部虽然相连,但还是被分成了三部分,几乎是固定的一两个人负责一部分。最右边的一个被我们称为“一号小卖部”,第二个在表达的时候说“中间”,最左边就是“三号小卖部”,它的旁边是台阶,不过先要绕到后面去。最中间那堵用于间隔的墙上有一个长方形的双向牌子,写着“小卖部”,显然这个牌子多年未换,可以清楚地看到牌子上的红色早已褪去许多,形成了鲜明的层次感,三个小卖部都买方便面,一些小吃。但一号小卖部主卖烤肠、各种饮品;二号主卖食堂的自制食品,炒洋芋和麻辣米粉,以及一元一杯的各种饮料,多用于体育课后应急,而最左的三号被油炸食品给占据,里白外红的鸡翅,金黄烫手的里脊,肥油满嘴的鸡脆骨,以及酥脆的鸡肉棒等等,还有那个“饭煲麻辣烫”,说白了就是在电饭煲里灌上油辣辣的汤料,再放入无数美味的菜串。它的经历也很坎坷,也许是某个有些不舍的早上或者是一节平常的课顺理成章地进行着的时候,它忽然消失,好像是太过危险,学校不让卖,连里脊之类的也跟着不见了。但当第二次出现时,整个油炸食品的卖的地方已经转移到了食堂与门口充饭卡相连的那一块空置的地方。
过程也很简单,用手钳夹住东西丢进油中,再捋起来,拿个小口袋裹住滚烫的竹签,沾上一点辣椒粉,就好了,成本很低廉,我们纷纷抱怨为什么没有孜然。
就这么几秒钟,那女人也就过来了,我顿时懵了一下,才缓过神来。“你要买些什么。快点。”语言真的好神奇,一句废话,让我和她说了更多,聊到了学习,谈了许多琐碎的事,她也很耐心地做了一个倾听者,但最后临近查房,不得不回去了,只得慌忙与她道别,“跑慢点!”我转身望向空旷的操场,笑了。
我也会偶尔话锋一转,笑着对她说:“我请你吃东西!”她却婉然拒绝,“这样不好。”
“有什么不好的?”她答道:“那儿。”她指了指,“有摄像头,老板看见了不好。”
“没什么,反正都是给了钱的,没事。”
她有时会来教学楼溜达,偶尔被我当作老师而赶紧擦掉黑板,却发现虚惊一场,“你也在啊。”她微笑着走进来,“有没有牛奶?送我两袋。”我瞥了一眼牛奶箱,什么也没有了,“今天都没有了,改天吧。要不要吸管?”她挥了挥手,我会意了,她离开教室的时候,说:“谢谢你哟。”
但也许我是个没有安全感的人,别人的话、动作都可能使我感到很敏感,即使它没发生在我身上。一个又矮又胖的男孩走向一号小卖部买水,她给了水之后出于喜爱,啧啧道:“这孩子真乖!”但那男孩生气地回了一句:“谁是你孩子了!”肥胖的身躯带着那副抽象的脸嘴扬长而去,而她却凝视着他远去的背影长久,仿佛冻结住了,我站在旁边,不禁心寒。不关我的事?对。也许吧。
可能正因为遇见了很多次这次的不礼貌、挑逗,所以她甚至他们的忘性才这么大,变得容易重新开心起来。
但这种和善也并不是针对他们中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会有不同的爱憎。其中就有一个男人,皮肤黝黑,声音沙哑,脏兮兮油腻腻的手,至于其它,那就更不言而喻了。我是不大喜欢这个人的。他圆滑、爱笑,时常露出两排烟熏后留下黄色痕迹的牙齿,这一切都不能不让我厌恶他。寝室一同学在他那买了里脊后,回来抱怨:“那个男的真的有点烦,明明给的五块,他居然只补我两块,一串是两块好不好,后来跟他理论,他才勉强把钱还给了我,不然就被他坑了。”但我以为只是他夸张了甚至是故意开个玩笑,但当事情落到自己身上时,人性的悲哀才真正显露出来。大约是某次半期考试的时候,下午没有考试,下楼闲逛,遇上他和其他一些人坐在食堂门口,抽着劣质烟调侃我,我一声不吭的上楼,但仍忿忿不平。在当时的我看来,那副嘴脸,俨然是无赖。从此不再搭理他。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另一个晚上。
照常按时到寝,等待又一周来临。天还没完全黑透,宁静中热风弥漫在整个操场。只有练习篮球的两三个人伫立在篮球架下,不时投球。现在只有一号小卖部开着门,其余两个都拉下了卷帘门。食堂外他们依然乘凉、洗衣,上方的三个房间亮着黄色的灯光,一个人抖水、晾衣,有一种自得其乐的味道。我大喘粗气地走到了一号小卖部门口,里面坐着的,正是那个男人。他正在用充着电的手机与人通话,那种俗称“大喇叭”,常放凤凰传奇的歌的山寨机。我站在门口,他起来招呼。电话还未挂断,开着免提,那边突然传来稚嫩的声音——“爸爸,你怎么不说话了呀?!”那应该是他的女儿。“爸爸在给哥哥说话……”对话很无味,不过我忽然不再嫌恶他了,毕竟他是一位父亲。
人是善变的。之前可以因为他对我的玩笑,就会爆发出内心最悲哀的情感,也就是时常未开启的歧视感,或者说,当一个人没有影响到我时,我可以费尽心思地跟他(她)搞好关系,而一旦他的无意之举却有意中伤了我,就会掘根挖底地找出或数落他的所有无法改变。例如,文化与身份,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可谓是完全做到了它,而它叫“不尊重”。我们固然爱选择,可我们的选择却是建立在所谓的“好”之上的,所以,最聪明的人往往是摔跤的冠军。因为他们不知道,在不断的只有两个选项的选择中他们就从未正确过,人生的不幸之一兴许就是它。
直到现在,我依旧扮演着喜怒无常者,理解他们的难,不理解他们的行为。他们在缺乏足够的零钱时,有人买东西,给了一把零头,他们会欣喜地道谢,但当第二天重复着同样事情时,他们却忘记了我们,面前人多时,看我们两眼,第一次问买什么,第二次是把东西递给人之后的眼神的余光,也就是碰巧眼神凑在一块,第三次,没有了。在食堂打饭,他们有时也许会听不懂话,像哪个菜多要少要,即使他们发现自己真的错了,也会因嫌麻烦叫我们将就一些。他们也会像卖里脊的那个女人一样“睁眼说瞎话”,为了能让人光顾他们,就算知道差距太大,也喜欢故意把“黄瓜”说成“南瓜”,想多要一种菜时,找借口说吃不完,或者把已经添在盘里的菜又用勺强行弄回去后再次盛到盘中,喃喃道:“叫你不知足,刚给你添这么一大勺都嫌少,这就叫因小失大。”
与他们的关系就不可名状了。他们是这样,我们也是。他们工作要的是钱,大家都是。他们吝啬,我们也不能说我们自己一点也不吝啬。在我们大部分的心目中,低贱的人什么都错,非一杆子打翻一船人,但他们除了和我们有着一部分的优点、全部的缺点外,就只是比我们的所谓文化程度和地位要差。当某种难以维持的平静关系一旦被打破,他们就会几乎得不到任何支持。其实我们讨厌的绝大多数非同龄人,他们的缺点只有无法改变的东西。
而那两袋牛奶,由于天天都被扔来扔去,每到放学已经一包不剩,即使有余下,袋子看起也皱巴巴的,所以我始终都没有给她一个交待。而那无数个改天,也成为了她心底深处的一个随时就绪的惊喜。
二月十八日(2012)
十月十一日初稿
他们完全是靠双手赚钱,负责收钱和用双手传递东西,他们无论在学校待多长时间,最后只会被时间遗忘,因为他们大部分时间都穿着清一色的工作服,戴着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帽,除了他们互相来往,应该没有人会去刻意记住他们,他们确实是很好地诠释了默默无闻这一点。但我有时是厌恶他们的,他们会说违心的话,诸如买里脊的时候明明已经凉了他们却说是刚炸的,“是刚炸的,骗你干嘛。”一个嘴唇右边长着一颗痣,身材矮胖,目光有些呆滞的女人信誓旦旦地保证道。但才发现是假的。
有时也会遇上好几串里脊在那放着,这时买的话,尤其是人又不多不少的时候,是不会先炸的,就连把冷的再丢下去炸也不会,所以也就只好忍气吞声。
他们记性也时而失灵。当中午食堂人满为患的时候,在这个狭小的买饭的地方,我们面前是一个“平台”,装着饭和菜的盆子与盘子把它占据得满满当当,队伍也排得毫无规律,可以站在面前给现金或在右边打卡。源源不断的拿着饭卡的手伸向打卡机,打卡之后,我本以为盛的是我的,准备端走,但那个打饭菜的兼收钱的却喝道:“你还没给钱,端什么端!”她扎着马尾辫,整个脸很红,仿佛肿胀了似的,眼睛很大,长得也很高,给人以一种男性的感觉。我在愤懑地抗议着,但她却显得毫不知情,依然持着“打卡就盛”的态度。我也不想被这么多人围观,只当花十一块买个教训,无非就是以后再也不用饭卡了,于是只有自己先主动了。但我仍是怒火未消,随便找到一个空位猛刨几口之后,眼泪突然簌簌地滴落在饭里。最后是以面红耳赤的形象狠狠推开门出现在寝室同学面前。我的床则承担了沙袋的角色,他们不断询问事因,我只是把它归咎于运气不好,便平息了此事。
他们谨慎小心,甚至到了有些势利的地步。他们也同样死板得很恼人,虽然这可能与他们经常所说的“老板”有关。他们可以因为打开水时水溢出了瓶口而絮叨一番,或者用桶打洗澡水时打多了他们会催促:“够了够了,卖你这桶,都亏到唐家沱去了!”偶尔也去食堂吃饭,他们会鼓动我们多要几份素菜,即使多添一点也可以。而面、米线之类的,以我的口味,他们放的味道显然不够大,于是我便又把这些佐料加了一遍,尤其是辣椒,尽量舀油。他们看见了便哭爹喊娘:“卖你这碗我不是亏惨了哟?”以至于长期以来使他们丢失了一些人情味,凡事都是:钱拿来。
调零钱亦是如此。不买东西不干。但后来也逐渐理解他们,因为自己某些时候考虑欠缺而无理取闹,而且当寝室的人数落着他们的不好时,我也会插话。一切也都是生活所迫,它逼出了形形色色的人。
小卖部外面的天空,被遥远的各种射线染成了玫红色,云朵和天空各自为阵,十分清晰,每个宁静的夜晚都是这样,颇有一番“庭下如积水空明”的味道。
此时的小卖部中空无一人,除了一个正在充电的手机。他们大部分聚集在食堂门口闲聊,一个女的正在洗衣服,头发也是湿漉的,而小卖部上方,也就是他们所居住的地方,有人正在抖着衣服上的水。他们临时的家是如此空洞,简陋,不知道是几个人睡一间,空调能用不。一周的大部分时间都挤在这三个小空间里,无以继续想象。
这也是他们的一个习惯,只要有人站在小卖部附近,就算不买东西,他们也会先问,确定后再跑过来,好像唯恐东西被偷拿偷吃,尤其是烤肠,偷吃最不容易被发现。于是他们便互相推搡道:“快去啊你。”向我跑来的是一个新来的女人。
整个小卖部虽然相连,但还是被分成了三部分,几乎是固定的一两个人负责一部分。最右边的一个被我们称为“一号小卖部”,第二个在表达的时候说“中间”,最左边就是“三号小卖部”,它的旁边是台阶,不过先要绕到后面去。最中间那堵用于间隔的墙上有一个长方形的双向牌子,写着“小卖部”,显然这个牌子多年未换,可以清楚地看到牌子上的红色早已褪去许多,形成了鲜明的层次感,三个小卖部都买方便面,一些小吃。但一号小卖部主卖烤肠、各种饮品;二号主卖食堂的自制食品,炒洋芋和麻辣米粉,以及一元一杯的各种饮料,多用于体育课后应急,而最左的三号被油炸食品给占据,里白外红的鸡翅,金黄烫手的里脊,肥油满嘴的鸡脆骨,以及酥脆的鸡肉棒等等,还有那个“饭煲麻辣烫”,说白了就是在电饭煲里灌上油辣辣的汤料,再放入无数美味的菜串。它的经历也很坎坷,也许是某个有些不舍的早上或者是一节平常的课顺理成章地进行着的时候,它忽然消失,好像是太过危险,学校不让卖,连里脊之类的也跟着不见了。但当第二次出现时,整个油炸食品的卖的地方已经转移到了食堂与门口充饭卡相连的那一块空置的地方。
过程也很简单,用手钳夹住东西丢进油中,再捋起来,拿个小口袋裹住滚烫的竹签,沾上一点辣椒粉,就好了,成本很低廉,我们纷纷抱怨为什么没有孜然。
就这么几秒钟,那女人也就过来了,我顿时懵了一下,才缓过神来。“你要买些什么。快点。”语言真的好神奇,一句废话,让我和她说了更多,聊到了学习,谈了许多琐碎的事,她也很耐心地做了一个倾听者,但最后临近查房,不得不回去了,只得慌忙与她道别,“跑慢点!”我转身望向空旷的操场,笑了。
我也会偶尔话锋一转,笑着对她说:“我请你吃东西!”她却婉然拒绝,“这样不好。”
“有什么不好的?”她答道:“那儿。”她指了指,“有摄像头,老板看见了不好。”
“没什么,反正都是给了钱的,没事。”
她有时会来教学楼溜达,偶尔被我当作老师而赶紧擦掉黑板,却发现虚惊一场,“你也在啊。”她微笑着走进来,“有没有牛奶?送我两袋。”我瞥了一眼牛奶箱,什么也没有了,“今天都没有了,改天吧。要不要吸管?”她挥了挥手,我会意了,她离开教室的时候,说:“谢谢你哟。”
但也许我是个没有安全感的人,别人的话、动作都可能使我感到很敏感,即使它没发生在我身上。一个又矮又胖的男孩走向一号小卖部买水,她给了水之后出于喜爱,啧啧道:“这孩子真乖!”但那男孩生气地回了一句:“谁是你孩子了!”肥胖的身躯带着那副抽象的脸嘴扬长而去,而她却凝视着他远去的背影长久,仿佛冻结住了,我站在旁边,不禁心寒。不关我的事?对。也许吧。
可能正因为遇见了很多次这次的不礼貌、挑逗,所以她甚至他们的忘性才这么大,变得容易重新开心起来。
但这种和善也并不是针对他们中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会有不同的爱憎。其中就有一个男人,皮肤黝黑,声音沙哑,脏兮兮油腻腻的手,至于其它,那就更不言而喻了。我是不大喜欢这个人的。他圆滑、爱笑,时常露出两排烟熏后留下黄色痕迹的牙齿,这一切都不能不让我厌恶他。寝室一同学在他那买了里脊后,回来抱怨:“那个男的真的有点烦,明明给的五块,他居然只补我两块,一串是两块好不好,后来跟他理论,他才勉强把钱还给了我,不然就被他坑了。”但我以为只是他夸张了甚至是故意开个玩笑,但当事情落到自己身上时,人性的悲哀才真正显露出来。大约是某次半期考试的时候,下午没有考试,下楼闲逛,遇上他和其他一些人坐在食堂门口,抽着劣质烟调侃我,我一声不吭的上楼,但仍忿忿不平。在当时的我看来,那副嘴脸,俨然是无赖。从此不再搭理他。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另一个晚上。
照常按时到寝,等待又一周来临。天还没完全黑透,宁静中热风弥漫在整个操场。只有练习篮球的两三个人伫立在篮球架下,不时投球。现在只有一号小卖部开着门,其余两个都拉下了卷帘门。食堂外他们依然乘凉、洗衣,上方的三个房间亮着黄色的灯光,一个人抖水、晾衣,有一种自得其乐的味道。我大喘粗气地走到了一号小卖部门口,里面坐着的,正是那个男人。他正在用充着电的手机与人通话,那种俗称“大喇叭”,常放凤凰传奇的歌的山寨机。我站在门口,他起来招呼。电话还未挂断,开着免提,那边突然传来稚嫩的声音——“爸爸,你怎么不说话了呀?!”那应该是他的女儿。“爸爸在给哥哥说话……”对话很无味,不过我忽然不再嫌恶他了,毕竟他是一位父亲。
人是善变的。之前可以因为他对我的玩笑,就会爆发出内心最悲哀的情感,也就是时常未开启的歧视感,或者说,当一个人没有影响到我时,我可以费尽心思地跟他(她)搞好关系,而一旦他的无意之举却有意中伤了我,就会掘根挖底地找出或数落他的所有无法改变。例如,文化与身份,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可谓是完全做到了它,而它叫“不尊重”。我们固然爱选择,可我们的选择却是建立在所谓的“好”之上的,所以,最聪明的人往往是摔跤的冠军。因为他们不知道,在不断的只有两个选项的选择中他们就从未正确过,人生的不幸之一兴许就是它。
直到现在,我依旧扮演着喜怒无常者,理解他们的难,不理解他们的行为。他们在缺乏足够的零钱时,有人买东西,给了一把零头,他们会欣喜地道谢,但当第二天重复着同样事情时,他们却忘记了我们,面前人多时,看我们两眼,第一次问买什么,第二次是把东西递给人之后的眼神的余光,也就是碰巧眼神凑在一块,第三次,没有了。在食堂打饭,他们有时也许会听不懂话,像哪个菜多要少要,即使他们发现自己真的错了,也会因嫌麻烦叫我们将就一些。他们也会像卖里脊的那个女人一样“睁眼说瞎话”,为了能让人光顾他们,就算知道差距太大,也喜欢故意把“黄瓜”说成“南瓜”,想多要一种菜时,找借口说吃不完,或者把已经添在盘里的菜又用勺强行弄回去后再次盛到盘中,喃喃道:“叫你不知足,刚给你添这么一大勺都嫌少,这就叫因小失大。”
与他们的关系就不可名状了。他们是这样,我们也是。他们工作要的是钱,大家都是。他们吝啬,我们也不能说我们自己一点也不吝啬。在我们大部分的心目中,低贱的人什么都错,非一杆子打翻一船人,但他们除了和我们有着一部分的优点、全部的缺点外,就只是比我们的所谓文化程度和地位要差。当某种难以维持的平静关系一旦被打破,他们就会几乎得不到任何支持。其实我们讨厌的绝大多数非同龄人,他们的缺点只有无法改变的东西。
而那两袋牛奶,由于天天都被扔来扔去,每到放学已经一包不剩,即使有余下,袋子看起也皱巴巴的,所以我始终都没有给她一个交待。而那无数个改天,也成为了她心底深处的一个随时就绪的惊喜。
二月十八日(2012)
十月十一日初稿
© 本文版权归 hazarsamek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