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学金从哪里来----美国大学研究生工资的”后台“分析
奖学金从哪里来----美国大学研究生工资的”后台“分析
(在美国找faculty系列之番外篇,前面几篇见以前的日记) 谢绝转载。
对于大多数正准备申请出国的学生来说,奖学金差不多是第一要关心的事情。至少十几年前绝对是这样的,以那时候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绝大部分的学生不可能靠自己和家庭出得起去美国读书的钱。现在当然条件好多了,很多的父母有足够的财力把子女送到海外读书,研究生,本科,甚至从高中读起。然而中等收入以下家庭的学生还是会十分渴望得到奖学金和减免学费,这也是没有疑问的。
跟能否拿到奖学金相比,奖学金从哪里来,并不重要。如果能够吃到鸡蛋的话,何必一定要认识下蛋的母鸡呢?但是以美国目前的经济形势,鸡蛋的数量是越来越少了,知道一点下蛋母鸡的事,也许会对未来的规划有点些微的帮助。此文的另外的一批目标读者,是正在试图进入faculty职业道路的高年级博士生和博士后,作为未来的下蛋母鸡们,了解一下未来的负荷,就是相当必要了。
从广义上来说,减免学费也是一种奖学金。另外的,就是可是实际拿到钱的,包括TA,RA, GA(比较少见)和fellowship. 这些钱的背后,来源都不同,所以额度和可持续性差别很大。
让我们从构成最简单的一种奖学金 RA 说起。Research Assistantship, 助研, 即学生通过每周不超过20小时(F1签证限制的最高工作时数)的研究工作获取报酬。准确的讲这并不是工资salary, 而是津贴stipend. 通常,获得RA都会伴随着学费全免 tuition waive. RA津贴的多少视地方,学校和专业的不同可以差别很大,中部生活水平较低的地方可能还维持在2万附近,纽约波士顿大城市已经接近或者超过4万。文科RA可能较低,工科一般,而少数学科,比如生物,可能较高。私立大学的奖学金普遍比公立大学要高。
对学生而言,每年拿到手的就是这2-3万刀,就像程序的界面和前端,而在程序的后台,流转的钱远不止这些。
首先,学费对学生而言是”免“了,但是学校是不会少收钱的。实际的学费谁来出:对RA而言,就是导师出。有基金项目的导师,可以用项目经费支付,刚开始tenure track的AP(助理教授)们,可以用启动基金(startup)来付。如果什么都没有,那对不起,你就不能招学生。
那么要招一个研究生,导师要准备付的钱就是RA工资+学费了吗?不,还差得远,还有一大块不为人所知的额外费用。首先,是福利 fringe benefits, 包括保险之类,这是学校强制性收取的。以工资的百分比计算,还好不算太高,公立学校学生一般收工资的百分之几。而faculty和postdoc的fringe benefits, 就是百分之几十了,通常25%以上。少数的学校,学生和faculty的百分比一样,这对教授而言是多了很大的负担。
其次,学生工资和福利相加后,还要再被学校在此之上强制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 俗称overhead. Overhead rate各个学校也差别很大,大体上在40-80% 之间。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工资是3万,fringe benefit 是5%, 学费是2万(学费不用被收overhead),overhead rate是60%, 那么导师为一个学生从项目经费里实际要付出的钱是: (3+3*5%)*(1+60%)+2=7.04万.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教授都在抱怨学生太”贵“,要招不起了,不是出不起前台这3万,而是出不起后台这7万! Overhead的支出是惊人的高,而且随着08年金融危机以后经济下行,所有学校的财政状况都不好,学校都在连续提高overhead。别忘了同期主要政府基金的额度可没有任何增长,况且各校学费更是以每年5-10%的疯狂速度上涨。十年前一个NSF的项目可以毫无困难地支持2个学生3年的研究,现在,只能支持0.5-1个学生3年的费用。
博士后工资也类似, 只不过没有学费。如果一个博士后工资5万,fringe 30%, overhead 60%, 那么导师要付的是: 5*1.3*1.6=10.4 万。
Overhead rate不同学校差别很大,一般来说越好的学校rate 越高。Stanford 56%, Harvard今年是69%,MIT这几年居然逆流而动,从68%降到56%了,真是爱护教师的土豪学校!部分学校还维持在40%多的低rate, 真是做研究的福地(当然了,生源不太好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要说到最吓人的overhead rate, 所有这些学校都是毛毛雨,国家实验室的overhead rate秒杀所有学校,基本都在100%以上,可以高达200%. 如果一个博后工资是6万(国家实验室博后工资一般较高),fringe 30%, overhead 150%, 那么后台费用是 6*1.3*2.5= 19.5万!!所以你很难看到国家实验室有很大的研究组,一般只有两三个人,无它,overhead太贵尔!
好了,那么回过头来说TA. TA的工资不是导师出,而是系里出。每个系都有一定的运营经费,从学校,院里一级一级分下来的,有的特别好的系,还有自己的捐款基金,也是一个来源。同样,TA的学费”免“掉了,背后也是系里出了,等于学校发下来的钱又还给了学校。看上去,TA 的钱跟导师没关系了,实际上还是有关系。这样大的一笔钱,为什么给A的学生不给B的学生呢?这里面可以想见就有很多的分配问题了。通行的潜规则是项目经费充足的教授应该自行退让,优先给AP和经费出现断档的老师。然而,TA位置充足的系,比如要负担全校公共课的数理化等系,还好说,TA位置少的工科系,一人都分不到一个TA名额,甚至几个人都分不到一个TA,如何分配就是个大问题,经常会引起矛盾。如果学生拿到TA,那么他当然是占用了其导师的一个宝贵的TA“名额”。
再说fellowship, 这个倒是和导师关系不是太大。Fellowship来源很多,如果是学校或者系里发的,通常是为了吸引最好的学生的举措,一般的学校只发第一年,或者只发TA或者RA之外额外的几千块钱,有钱的学校可以发3年甚至5年的----当然这对大多数人没有参考价值。Fellowship跟TA, RA的钱相差不多,高一点有限,但是名义上可以不用工作,而且有选择导师的自由度。这样的学生当然教授都是会抢着要的。省钱只是一方面,能拿到fellowship的学生的能力都是顶尖的,这才最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国际学生在跟美国学生竞争入学名额的时候有很大劣势的原因,美国学生有很多机会可以通过政府或者私人基金拿到各种只针对美国公民的fellowship, 比如NSF的fellowship一拿就是3年。而国际学生这样的机会就少得多,所有的钱只能从导师的口袋里出,这当然更困难。不过,随着国力提升,现在我们也有了CSC的政府奖学金,可以支持中国学生公费留学4-5年,还是相当不错的,想出国的同学们可以考虑申请,这对于进入好的大学是个非常大的优势。
GA graduate assistantship 比较少见,就是研究生通过一些管理性工作和非教学和科研之外的工作获得报酬。当宿舍管理员就是一种GA,只不过报酬比较低,达不到全额GA的水平。
研究生的工资构成基本说清楚了,与此相关的问题之一就是,学校收了那么多overhead, 学费,用作哪里了?学校的收支是怎样运行的?
对于一般公里学校而言,收入主要有四部分:学费,州里分配的经费,overhead. 比例因学校而异,通常研究比较好的大学,overhead算是最主要的来源,教授们从政府或者工业界每拿到一笔基金,都要给学校交overhead, 并不只是工资,所有的花费,仪器,材料,耗材,差旅费,电脑,都要交。也就说,如果一个项目实际需要10万,overhead rate 50%, 那么教授从基金那里要15万才够。随着各州经济不景气,学费已经成为各校挖掘新财源的重点,提高学费,多招国际学生(因为他们付的是两三倍于州内学费的州外学费),办各种网上授课的学位项目,等等。对于私立大学,除了这几项,还有很重要的校友捐赠,这是它们最主要的财源。而公立学校的校友捐赠,远远不能相比,原因很复杂,大概说来就是有”老钱”的家族上的都是私立,未来校友里富人的比例远远要超过以一般公众为教育对象的公立大学了。而且以文法商为主的学校捐赠要远远高于理工为主的学校,harvard每年的捐赠大概是MIT的10倍不止,悲夫,理工狗!
学校的支出就更复杂了,工资,基建,日常运营,教学支出,法律费用,商业费用,跟一个大公司没有太大差别,这里就不多谈了。
对于未来有志于当faculty,在学校从事科研的人来说,这些也是早晚都需要知道的事。做科研固然是一件很纯粹很高尚的事业,但是也是要柴米油盐地过日子。对于大多数理工专业来说,靠单打独斗,一个人在纸上写写画画就能出成果的日子,一百年前就过去啦。没有仪器设备,没有一个团队,基本啥也干不成。而要维持一个团队的运行,经济是基础,你得负责给学生博后发工资啊。从这个角度来说,领导一个科研团队,领导一个小公司有一些共同点,都得量入为出,未雨绸缪,今年就开始写后年的基金。然而,作为教师不能忘了,教书育人还是第一位的,科研其次,基金是手段并不是目的。很多大科学家已经在各种专业期刊和公众媒体上表达了对目前科研体制的担心。基金方面的压力过大,已经导致很多年轻科学家不敢去追求科学意义重大但是风险高,出成果慢的研究方向,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被基金的流向推来推去,追逐更容易拿到资助的“热点”课题,而忘记了自己本来的兴趣和方向。客观情况如此,短期是无法改变的。从个人角度来说,愤世嫉俗的高冷犬儒路线和无原则追逐基金热点的路线都是不可取的,最好能做到的就是现实允许的情况下,在保持团队运行的情况下去尽可能地追求教育和科研的目标吧。难!
(在美国找faculty系列之番外篇,前面几篇见以前的日记) 谢绝转载。
对于大多数正准备申请出国的学生来说,奖学金差不多是第一要关心的事情。至少十几年前绝对是这样的,以那时候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绝大部分的学生不可能靠自己和家庭出得起去美国读书的钱。现在当然条件好多了,很多的父母有足够的财力把子女送到海外读书,研究生,本科,甚至从高中读起。然而中等收入以下家庭的学生还是会十分渴望得到奖学金和减免学费,这也是没有疑问的。
跟能否拿到奖学金相比,奖学金从哪里来,并不重要。如果能够吃到鸡蛋的话,何必一定要认识下蛋的母鸡呢?但是以美国目前的经济形势,鸡蛋的数量是越来越少了,知道一点下蛋母鸡的事,也许会对未来的规划有点些微的帮助。此文的另外的一批目标读者,是正在试图进入faculty职业道路的高年级博士生和博士后,作为未来的下蛋母鸡们,了解一下未来的负荷,就是相当必要了。
从广义上来说,减免学费也是一种奖学金。另外的,就是可是实际拿到钱的,包括TA,RA, GA(比较少见)和fellowship. 这些钱的背后,来源都不同,所以额度和可持续性差别很大。
让我们从构成最简单的一种奖学金 RA 说起。Research Assistantship, 助研, 即学生通过每周不超过20小时(F1签证限制的最高工作时数)的研究工作获取报酬。准确的讲这并不是工资salary, 而是津贴stipend. 通常,获得RA都会伴随着学费全免 tuition waive. RA津贴的多少视地方,学校和专业的不同可以差别很大,中部生活水平较低的地方可能还维持在2万附近,纽约波士顿大城市已经接近或者超过4万。文科RA可能较低,工科一般,而少数学科,比如生物,可能较高。私立大学的奖学金普遍比公立大学要高。
对学生而言,每年拿到手的就是这2-3万刀,就像程序的界面和前端,而在程序的后台,流转的钱远不止这些。
首先,学费对学生而言是”免“了,但是学校是不会少收钱的。实际的学费谁来出:对RA而言,就是导师出。有基金项目的导师,可以用项目经费支付,刚开始tenure track的AP(助理教授)们,可以用启动基金(startup)来付。如果什么都没有,那对不起,你就不能招学生。
那么要招一个研究生,导师要准备付的钱就是RA工资+学费了吗?不,还差得远,还有一大块不为人所知的额外费用。首先,是福利 fringe benefits, 包括保险之类,这是学校强制性收取的。以工资的百分比计算,还好不算太高,公立学校学生一般收工资的百分之几。而faculty和postdoc的fringe benefits, 就是百分之几十了,通常25%以上。少数的学校,学生和faculty的百分比一样,这对教授而言是多了很大的负担。
其次,学生工资和福利相加后,还要再被学校在此之上强制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 俗称overhead. Overhead rate各个学校也差别很大,大体上在40-80% 之间。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工资是3万,fringe benefit 是5%, 学费是2万(学费不用被收overhead),overhead rate是60%, 那么导师为一个学生从项目经费里实际要付出的钱是: (3+3*5%)*(1+60%)+2=7.04万.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教授都在抱怨学生太”贵“,要招不起了,不是出不起前台这3万,而是出不起后台这7万! Overhead的支出是惊人的高,而且随着08年金融危机以后经济下行,所有学校的财政状况都不好,学校都在连续提高overhead。别忘了同期主要政府基金的额度可没有任何增长,况且各校学费更是以每年5-10%的疯狂速度上涨。十年前一个NSF的项目可以毫无困难地支持2个学生3年的研究,现在,只能支持0.5-1个学生3年的费用。
博士后工资也类似, 只不过没有学费。如果一个博士后工资5万,fringe 30%, overhead 60%, 那么导师要付的是: 5*1.3*1.6=10.4 万。
Overhead rate不同学校差别很大,一般来说越好的学校rate 越高。Stanford 56%, Harvard今年是69%,MIT这几年居然逆流而动,从68%降到56%了,真是爱护教师的土豪学校!部分学校还维持在40%多的低rate, 真是做研究的福地(当然了,生源不太好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要说到最吓人的overhead rate, 所有这些学校都是毛毛雨,国家实验室的overhead rate秒杀所有学校,基本都在100%以上,可以高达200%. 如果一个博后工资是6万(国家实验室博后工资一般较高),fringe 30%, overhead 150%, 那么后台费用是 6*1.3*2.5= 19.5万!!所以你很难看到国家实验室有很大的研究组,一般只有两三个人,无它,overhead太贵尔!
好了,那么回过头来说TA. TA的工资不是导师出,而是系里出。每个系都有一定的运营经费,从学校,院里一级一级分下来的,有的特别好的系,还有自己的捐款基金,也是一个来源。同样,TA的学费”免“掉了,背后也是系里出了,等于学校发下来的钱又还给了学校。看上去,TA 的钱跟导师没关系了,实际上还是有关系。这样大的一笔钱,为什么给A的学生不给B的学生呢?这里面可以想见就有很多的分配问题了。通行的潜规则是项目经费充足的教授应该自行退让,优先给AP和经费出现断档的老师。然而,TA位置充足的系,比如要负担全校公共课的数理化等系,还好说,TA位置少的工科系,一人都分不到一个TA名额,甚至几个人都分不到一个TA,如何分配就是个大问题,经常会引起矛盾。如果学生拿到TA,那么他当然是占用了其导师的一个宝贵的TA“名额”。
再说fellowship, 这个倒是和导师关系不是太大。Fellowship来源很多,如果是学校或者系里发的,通常是为了吸引最好的学生的举措,一般的学校只发第一年,或者只发TA或者RA之外额外的几千块钱,有钱的学校可以发3年甚至5年的----当然这对大多数人没有参考价值。Fellowship跟TA, RA的钱相差不多,高一点有限,但是名义上可以不用工作,而且有选择导师的自由度。这样的学生当然教授都是会抢着要的。省钱只是一方面,能拿到fellowship的学生的能力都是顶尖的,这才最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国际学生在跟美国学生竞争入学名额的时候有很大劣势的原因,美国学生有很多机会可以通过政府或者私人基金拿到各种只针对美国公民的fellowship, 比如NSF的fellowship一拿就是3年。而国际学生这样的机会就少得多,所有的钱只能从导师的口袋里出,这当然更困难。不过,随着国力提升,现在我们也有了CSC的政府奖学金,可以支持中国学生公费留学4-5年,还是相当不错的,想出国的同学们可以考虑申请,这对于进入好的大学是个非常大的优势。
GA graduate assistantship 比较少见,就是研究生通过一些管理性工作和非教学和科研之外的工作获得报酬。当宿舍管理员就是一种GA,只不过报酬比较低,达不到全额GA的水平。
研究生的工资构成基本说清楚了,与此相关的问题之一就是,学校收了那么多overhead, 学费,用作哪里了?学校的收支是怎样运行的?
对于一般公里学校而言,收入主要有四部分:学费,州里分配的经费,overhead. 比例因学校而异,通常研究比较好的大学,overhead算是最主要的来源,教授们从政府或者工业界每拿到一笔基金,都要给学校交overhead, 并不只是工资,所有的花费,仪器,材料,耗材,差旅费,电脑,都要交。也就说,如果一个项目实际需要10万,overhead rate 50%, 那么教授从基金那里要15万才够。随着各州经济不景气,学费已经成为各校挖掘新财源的重点,提高学费,多招国际学生(因为他们付的是两三倍于州内学费的州外学费),办各种网上授课的学位项目,等等。对于私立大学,除了这几项,还有很重要的校友捐赠,这是它们最主要的财源。而公立学校的校友捐赠,远远不能相比,原因很复杂,大概说来就是有”老钱”的家族上的都是私立,未来校友里富人的比例远远要超过以一般公众为教育对象的公立大学了。而且以文法商为主的学校捐赠要远远高于理工为主的学校,harvard每年的捐赠大概是MIT的10倍不止,悲夫,理工狗!
学校的支出就更复杂了,工资,基建,日常运营,教学支出,法律费用,商业费用,跟一个大公司没有太大差别,这里就不多谈了。
对于未来有志于当faculty,在学校从事科研的人来说,这些也是早晚都需要知道的事。做科研固然是一件很纯粹很高尚的事业,但是也是要柴米油盐地过日子。对于大多数理工专业来说,靠单打独斗,一个人在纸上写写画画就能出成果的日子,一百年前就过去啦。没有仪器设备,没有一个团队,基本啥也干不成。而要维持一个团队的运行,经济是基础,你得负责给学生博后发工资啊。从这个角度来说,领导一个科研团队,领导一个小公司有一些共同点,都得量入为出,未雨绸缪,今年就开始写后年的基金。然而,作为教师不能忘了,教书育人还是第一位的,科研其次,基金是手段并不是目的。很多大科学家已经在各种专业期刊和公众媒体上表达了对目前科研体制的担心。基金方面的压力过大,已经导致很多年轻科学家不敢去追求科学意义重大但是风险高,出成果慢的研究方向,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被基金的流向推来推去,追逐更容易拿到资助的“热点”课题,而忘记了自己本来的兴趣和方向。客观情况如此,短期是无法改变的。从个人角度来说,愤世嫉俗的高冷犬儒路线和无原则追逐基金热点的路线都是不可取的,最好能做到的就是现实允许的情况下,在保持团队运行的情况下去尽可能地追求教育和科研的目标吧。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