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巧克力的故事说给你听
我有一个巧克力的故事想要说给你听
一早起来发现今天竟然是情人节,瞬间被花式虐狗。满屏的巧克力和鲜花证明了这俩神器在情人节的重要地位。然而,你会送巧克力,你知道巧克力背后的故事咩ㄟ( ̄▽ ̄ㄟ)
首先,只要是巧克力,配料里都会写会写着可可粉,水,砂糖等等。而可可粉就来源于一种叫可可的锦葵科植物。
可可是树状植物,只适应热带地区,种植范围不超过南北20纬度,现在全世界70%的可可都产自西非。(可可树有多怕冷呢,就是外界温度低于15度时,它就会翘辫子了。)植株不高,大约在4~8米左右,长在热带雨林深处,开一厘米左右的白色小花,由蠓授粉。
可可树的果实大约一个一斤重,我们大多数人吃的巧克力都来自中间苦味的可可豆中的可可粉和可可脂,而可可果实的带有甜味,也可以用来酿酒。美洲人民最早种植可可的时候,是为了食用可可的果肉,后来发现了可可豆富含脂肪又美味其实是一件歪打正着的事情。
可可的正式学名叫Theobroma cacao,在希腊语里theo是“神的”的意思,而broma是食物,所以可可其实是神的食物,充分体现了最早发现可可的人觉得可可的美味与奇妙。在可可的原产地,位于今天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帝国倒数第二任皇帝蒙特祖马二世时,是崇拜巧克力的社会,喜欢以可可和香料制成饮料中,打起泡沫,并以黄金杯子每天喝60次。
另外,可可豆还曾经被当作货币使用过,80到100个可可豆就能买到一件斗篷。
那么,可可是如何变成巧克力的。由热带地区一斤来重的可可果实,到市场上满目琳琅的巧克力,中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由于可可树只能在热带地区生长,所以今天可可的主要种植在科特迪瓦,加纳和印度尼西亚。这三个国家农业水平都相对原始。
可可果实成熟以后,先是用长刀砍下,然后把果实堆在地上或者篮子里进行后熟,让果肉液化。这个过程中,果实外面会渗出很多汁液,这是为了保证了可可豆的质量,没有这个步骤可可豆的味道会和生土豆差不多。再然后,还需要手工地把可可豆从果实中剥离出来,(不要问我为什么是手工,我也不知道是由于农业科技水平落后,还是生产工艺要求)一个果实大约有20到50粒可可豆,880粒可可豆可以加工成1公斤巧克力,而一个人一天大约可以剥2000个可可果实。
可可豆被分离出来以后会送到附近的加工厂进行发酵和烘培,发酵是影响巧克力香气的关键,高品质的巧克力闻起来会有一种巧克力的清香(废话!),而低品质的巧克力可能会有酸味,因为在发酵的过程中,可可豆会产生酸味。然后需要五到七天时间晒干,再混合上一些粘土来防霉,这个过程经常需要脚踩。所以可可豆总是避免不了虫子和啮齿类动物的干扰。在美国药监局关于巧克力质量的规定中表明,
送检6份样品(每份100克),如果平均含有虫类残骸超过60块,或者在任何一个样品中超过90块,则不合格;
送检6份样品(每份100克),如果平均含有老鼠毛发超过1.0根(无论毛发大小、是否为片段),或者在任何一个样品中超过3根,则不合格;
可可浆(可可豆碾碎制成的液体)中,如壳的含量超过豆子碎粒的2%,则不合格。
这说明我们是有可能在巧克力里吃出虫子和老鼠毛来的,哈哈哈哈。想象一下女朋友吃出一根毛发,尖叫着露出惊恐的表情扑到我怀里的样子,感觉真是开心。然而我并没有女朋友→_→
防霉过程结束后,可可豆才会离开原产地,送往美国,英国或者荷兰的加工厂进入成为巧克力的旅程。
可可的种植业是超过5000万人口的生计来源,而当中有非常多的童工,很多童工可能从来都没有尝过巧克力的味道。所以,珍惜手中的这颗巧克力里,它很可能是大洋彼岸无数个童工的劳动成果,而他们不会知道他们亲手摘下来的这些果实会变得多么的精致和甜蜜。
当可可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变成了巧克力摆在商店的货架上供我们选择,它也因为可可粉的含量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品种。
巧克力的原意是苦味的水,是因为上面提到的那个国王饮用而得名。而它变成了固体的巧克力则是因为16世纪初西班牙的探险家带回了西班牙进行种植。西班牙人把可可豆磨成粉加糖加热,并将这样的液体称为巧克力。这种新鲜美味的饮料以其独特的口感传入欧洲和美国并且大受欢迎。19世纪中期,人们在可可粉中加入了可可脂终于制作出了固态的可咀嚼巧克力。28年以后,瑞士发明了牛奶巧克力的制作方法,终于使巧克力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现在,市场上的巧克力基本分为黑巧克力--乳质含量少于12%; 牛奶巧克力--至少含10%的可可浆及至少12%的乳质; 白巧克力--不含 可可粉的巧克力(由于不含可可粉,很多人也认为白巧克力不能被称为巧克力)
黑巧克力由于可可粉含量较高,糖类含量低,其可可的味道不会被掩盖,因此称为许多巧克力爱好者的心头好,高档巧克力也大多是黑巧克力。不过,因为可可本身是有苦味的,因此黑巧的市场也被其苦味所限制。
白巧克力里没有可可粉,只有可可脂,而且糖类含量很高,因此口感不同于含有可可粉的巧克力,且具有明显的甜味。
牛奶巧克力居于白巧和黑巧之间,自从瑞士发明它以后就大放异彩,凭借其独特的口感和适中的苦味为大众所喜爱。
看到这里,单身狗是不是已经十分的难过了。竟然没有人送我/可以送有这么多故事的巧克力,那我就独自吃点巧克力吧。
——别,单身不是你的错,你可不能想不开。要知道狗可是消化不了可可碱,吃了巧克力会死的。
的确巧克力里含有大量的可可碱,而相关研究表明,当每千克体重达到100到150毫克可可碱时,狗就会有生命危险。对于一条九公斤重的汪星人而言,只需要57克黑巧就能达到致死量,即使是牛奶巧克力,也只需要一到两千克。觉得汪星人一口气吃四斤巧克力也不是什么难事。
最后祝大家情人节快乐,愿生命如白巧,甜甜蜜蜜。
一早起来发现今天竟然是情人节,瞬间被花式虐狗。满屏的巧克力和鲜花证明了这俩神器在情人节的重要地位。然而,你会送巧克力,你知道巧克力背后的故事咩ㄟ( ̄▽ ̄ㄟ)
首先,只要是巧克力,配料里都会写会写着可可粉,水,砂糖等等。而可可粉就来源于一种叫可可的锦葵科植物。
可可是树状植物,只适应热带地区,种植范围不超过南北20纬度,现在全世界70%的可可都产自西非。(可可树有多怕冷呢,就是外界温度低于15度时,它就会翘辫子了。)植株不高,大约在4~8米左右,长在热带雨林深处,开一厘米左右的白色小花,由蠓授粉。
可可树的果实大约一个一斤重,我们大多数人吃的巧克力都来自中间苦味的可可豆中的可可粉和可可脂,而可可果实的带有甜味,也可以用来酿酒。美洲人民最早种植可可的时候,是为了食用可可的果肉,后来发现了可可豆富含脂肪又美味其实是一件歪打正着的事情。
可可的正式学名叫Theobroma cacao,在希腊语里theo是“神的”的意思,而broma是食物,所以可可其实是神的食物,充分体现了最早发现可可的人觉得可可的美味与奇妙。在可可的原产地,位于今天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帝国倒数第二任皇帝蒙特祖马二世时,是崇拜巧克力的社会,喜欢以可可和香料制成饮料中,打起泡沫,并以黄金杯子每天喝60次。
另外,可可豆还曾经被当作货币使用过,80到100个可可豆就能买到一件斗篷。
那么,可可是如何变成巧克力的。由热带地区一斤来重的可可果实,到市场上满目琳琅的巧克力,中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由于可可树只能在热带地区生长,所以今天可可的主要种植在科特迪瓦,加纳和印度尼西亚。这三个国家农业水平都相对原始。
可可果实成熟以后,先是用长刀砍下,然后把果实堆在地上或者篮子里进行后熟,让果肉液化。这个过程中,果实外面会渗出很多汁液,这是为了保证了可可豆的质量,没有这个步骤可可豆的味道会和生土豆差不多。再然后,还需要手工地把可可豆从果实中剥离出来,(不要问我为什么是手工,我也不知道是由于农业科技水平落后,还是生产工艺要求)一个果实大约有20到50粒可可豆,880粒可可豆可以加工成1公斤巧克力,而一个人一天大约可以剥2000个可可果实。
可可豆被分离出来以后会送到附近的加工厂进行发酵和烘培,发酵是影响巧克力香气的关键,高品质的巧克力闻起来会有一种巧克力的清香(废话!),而低品质的巧克力可能会有酸味,因为在发酵的过程中,可可豆会产生酸味。然后需要五到七天时间晒干,再混合上一些粘土来防霉,这个过程经常需要脚踩。所以可可豆总是避免不了虫子和啮齿类动物的干扰。在美国药监局关于巧克力质量的规定中表明,
送检6份样品(每份100克),如果平均含有虫类残骸超过60块,或者在任何一个样品中超过90块,则不合格;
送检6份样品(每份100克),如果平均含有老鼠毛发超过1.0根(无论毛发大小、是否为片段),或者在任何一个样品中超过3根,则不合格;
可可浆(可可豆碾碎制成的液体)中,如壳的含量超过豆子碎粒的2%,则不合格。
这说明我们是有可能在巧克力里吃出虫子和老鼠毛来的,哈哈哈哈。想象一下女朋友吃出一根毛发,尖叫着露出惊恐的表情扑到我怀里的样子,感觉真是开心。然而我并没有女朋友→_→
防霉过程结束后,可可豆才会离开原产地,送往美国,英国或者荷兰的加工厂进入成为巧克力的旅程。
可可的种植业是超过5000万人口的生计来源,而当中有非常多的童工,很多童工可能从来都没有尝过巧克力的味道。所以,珍惜手中的这颗巧克力里,它很可能是大洋彼岸无数个童工的劳动成果,而他们不会知道他们亲手摘下来的这些果实会变得多么的精致和甜蜜。
当可可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变成了巧克力摆在商店的货架上供我们选择,它也因为可可粉的含量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品种。
巧克力的原意是苦味的水,是因为上面提到的那个国王饮用而得名。而它变成了固体的巧克力则是因为16世纪初西班牙的探险家带回了西班牙进行种植。西班牙人把可可豆磨成粉加糖加热,并将这样的液体称为巧克力。这种新鲜美味的饮料以其独特的口感传入欧洲和美国并且大受欢迎。19世纪中期,人们在可可粉中加入了可可脂终于制作出了固态的可咀嚼巧克力。28年以后,瑞士发明了牛奶巧克力的制作方法,终于使巧克力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现在,市场上的巧克力基本分为黑巧克力--乳质含量少于12%; 牛奶巧克力--至少含10%的可可浆及至少12%的乳质; 白巧克力--不含 可可粉的巧克力(由于不含可可粉,很多人也认为白巧克力不能被称为巧克力)
黑巧克力由于可可粉含量较高,糖类含量低,其可可的味道不会被掩盖,因此称为许多巧克力爱好者的心头好,高档巧克力也大多是黑巧克力。不过,因为可可本身是有苦味的,因此黑巧的市场也被其苦味所限制。
白巧克力里没有可可粉,只有可可脂,而且糖类含量很高,因此口感不同于含有可可粉的巧克力,且具有明显的甜味。
牛奶巧克力居于白巧和黑巧之间,自从瑞士发明它以后就大放异彩,凭借其独特的口感和适中的苦味为大众所喜爱。
看到这里,单身狗是不是已经十分的难过了。竟然没有人送我/可以送有这么多故事的巧克力,那我就独自吃点巧克力吧。
——别,单身不是你的错,你可不能想不开。要知道狗可是消化不了可可碱,吃了巧克力会死的。
的确巧克力里含有大量的可可碱,而相关研究表明,当每千克体重达到100到150毫克可可碱时,狗就会有生命危险。对于一条九公斤重的汪星人而言,只需要57克黑巧就能达到致死量,即使是牛奶巧克力,也只需要一到两千克。觉得汪星人一口气吃四斤巧克力也不是什么难事。
最后祝大家情人节快乐,愿生命如白巧,甜甜蜜蜜。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