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记
最近在学习传播学知识,偶然发现日本学者的传播学研究很有意思。
首先,他们就称为“日本学者”。美国有“著名政治家和新闻工作者”、“社会心理学家”等等头衔,日本学者在传播学的理论资料中一溜儿看去,只有“学者”二字: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日本学者中野牧、日本学者清水几太郎……诸如此类。
其次,日本学者们的研究似乎更带着一种哲学的美,或者说更倾向于去挖掘在信息社会中的一种人性的改变和堕落。
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提出的“电视人”的概念,说的是人们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幕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日本学者中野牧提出的“容器人”的概念,说的是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的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类似于容器外壁的碰撞,并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互相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日本学者佐藤毅在《人的自律》中提到电视与人的自私化的充欲主义,提到电视本身作为一种商品的存在和其传播内容给人们带来的欲望,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出现了他律性欲望主义,引发自私性。
日本学者清水几太郎的“拷贝支配”理论则认为,现代社会由于环境的扩大和间接化,人们与大多数真实的“实物”不可能保持实际的接触,要了解它们只能依靠提供的二手信息,来构建自己对于事物的认识。
瞧瞧,多有意思。日本学者们研究发现:由于电视的出现,人们孤独了,内向了,封闭了,野心大了;而世界也因此改变了,变的不真实了,不淳朴了。然而,现实可能正是如此,我不得不佩服日本学者们犀利的观察力和与众不同的研究风格。
首先,他们就称为“日本学者”。美国有“著名政治家和新闻工作者”、“社会心理学家”等等头衔,日本学者在传播学的理论资料中一溜儿看去,只有“学者”二字: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日本学者中野牧、日本学者清水几太郎……诸如此类。
其次,日本学者们的研究似乎更带着一种哲学的美,或者说更倾向于去挖掘在信息社会中的一种人性的改变和堕落。
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提出的“电视人”的概念,说的是人们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幕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日本学者中野牧提出的“容器人”的概念,说的是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的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类似于容器外壁的碰撞,并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互相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日本学者佐藤毅在《人的自律》中提到电视与人的自私化的充欲主义,提到电视本身作为一种商品的存在和其传播内容给人们带来的欲望,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出现了他律性欲望主义,引发自私性。
日本学者清水几太郎的“拷贝支配”理论则认为,现代社会由于环境的扩大和间接化,人们与大多数真实的“实物”不可能保持实际的接触,要了解它们只能依靠提供的二手信息,来构建自己对于事物的认识。
瞧瞧,多有意思。日本学者们研究发现:由于电视的出现,人们孤独了,内向了,封闭了,野心大了;而世界也因此改变了,变的不真实了,不淳朴了。然而,现实可能正是如此,我不得不佩服日本学者们犀利的观察力和与众不同的研究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