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沖黑咖啡養成記
今天是情人節,也是我在臺灣留學的第523個日子,今天我還在家裡過節,再加上新的一年我有諸多安排,可預計的在家時間少得可憐,便趁著這個寒假在福建老家多呆幾天。
前幾天,和高中同學約旁晚六點,在一家離家不遠的咖啡店見面敘舊。在我出門前,我同時收到幾位同學微信我“我先吃一下飯,吃完馬上過去!”我正納悶,不是要約在咖啡店嗎?為何她們都先在家吃飯?待同學都出現,面對我的疑問,她們睜大了眼睛說“妳不是約六點,在咖啡店喝咖啡嗎?我以為妳是要在家裡吃完飯才出來的!”原來,在同學們的定義中,咖啡店就是喝咖啡的地方,而習慣了提供甜點和西餐的臺北咖啡店的我來說,約在咖啡店便是喝咖啡與吃晚餐,果不其然,這家咖啡店也很實在地提供了各式各樣的飲品,而沒有晚餐。於是這一基於文化差異的小小插曲,倒是成為多年不見的老同學們敘舊的開場。“
咖啡在臺灣人的生活中,有點像泡茶之于福建人,只不過臺灣人對於咖啡的重視,多了那麼幾分莊嚴。開頭說到情人節,臺灣人喝咖啡,無不體現著對情人那種不得有一絲不講究的心態,說他們其實是拿著對待情人的態度喝咖啡也不過,對,就是那種“放在心上”的態度。
這要從兩個方面說起。
隨處可見卻別具一格的咖啡店
我所居住、學習的城市是臺北,臺北在臺灣諸多城市之中,一向是經濟、政治和都市文化的交匯處,坊間有一句笑話,叫做“臺灣只有兩個城市,臺北和臺北之外的城市”當然這句話似乎把小島的城市特色大大簡化了,但對於還未走近小島的人來說,不失為是一個“簡單粗暴”地理解臺灣的經濟、文化資源的地理分佈的資料圖像。咖啡店的普遍程度以及裝飾風格也呈現了這樣的地理特色,臺北的咖啡店遍佈靜謐的老房子街道,尤其在安靜的居住區,往往一條街上就有五六件風格迥異的咖啡店,如此一來,在臺北,便形成了幾個比較密集的咖啡區,比如溫州街、民權路、東區,而另外散落在臺北街頭的咖啡店則往往令人出其不意,步行幾個路口,突然撞見了一家饒有味道的咖啡店。咖啡店的主人總是一副雲淡風輕、不急不慢的樣子,好像他們是在製作一個工藝品,而不是在經營一家商店,或許是因為咖啡店的各有特色,各自吸引了不同口味的人群,這使得咖啡店長們都願意為彼此留一條生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經營的是”獨具一格”。這個“獨具一格”在各個咖啡店內體現在不同的地方,比如溫州街上“路上見到一隻貓”的貓,“L‘amouer”的手作蛋糕,“聞山咖啡”的咖啡豆,辛亥路上適應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和學生党的“歐克法咖啡”,以二手書和藝文講座為主的“永樂座”,被當地人戲稱台獨咖啡店的“後門咖啡”……咖啡店還有一個令人驚異的現象,那就是無論在哪個時間,咖啡店總是會有客人,一個工作日的下午,我提著筆電準備去咖啡店,卻發現好幾家咖啡店已經客滿,後來才發現,坐在咖啡店裡聊天的人們無非是談生意的職員和客戶、閒情逸致的家庭主婦、找地方自習的學生。不過這些咖啡店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提供輕食與西餐,咖啡店在臺灣人眼中,既是休閒聊天的好去處,也是工作學習的絕佳地點,聊餓了還可以點上甜點或者西餐以果腹。在這下琳琅滿目的咖啡店中,我最常去的一
家是“永樂座”,(如右圖)喜歡它的理由很清晰,人少、書多、咖啡不貴、音樂好聽,尤其適合我這種有一副敏感挑剔的耳朵的書蟲,我常在寫完當周作業的一個午後,到這家店來,坐在窗邊,拿起一本合眼緣的書——它可以是詩、小說、隨筆、電影雜誌,一坐就是個把鐘頭。
手沖咖啡——一個拿得出手的興趣
未到臺灣之前,我從來無法想像,沖咖啡可以成為一個拿得出手的興趣。我的研究室同學晴,喜好咖啡的苦澀與香醇,她在研究室常備手沖咖啡的器具和原材料——一罐在家磨好的咖啡粉、舀粉的長勺、塑膠漏斗、紙濾網,在研究室做作業的時候,泡上一杯,解乏也解困。我也使用了這個便利,不過總是喝她的咖啡粉,倒是讓我不好意思,我便托我一個朋友從他熟悉的咖啡豆店家帶來一帶曼特寧咖啡豆,請晴幫我磨成粉,我把它放在研究室,一天一杯,久而久之也就成為習慣了。我還有一個同學,精通咖啡,精通到他可以一口喝出咖啡的品種,義大利、曼特甯、藍山等等,並且他還可以把臺灣分為幾個咖啡產區,分別精准且毫不猶豫地告訴你這個區的咖啡產地是南非、那個是東南亞諸如此類。而剛才提到的那位幫我帶曼特寧咖啡豆的朋友,也是一位咖啡愛好者,他說他每個月會花一筆錢在購置咖啡豆上,我第一次到他家做客的時候,他指導我如何用簡單的手搖磨豆機,這種手搖機方便攜帶,對於那些對咖啡上癮、講究DIY卻時常在外地跑的人來說,是一個好工具,
我按照他幫我調整好的刻度磨豆,搖了六七分鐘,豆子成粉了,將它們倒在濾紙裡,他的漏斗更加高級一些,不是塑膠,而是玻璃,據說,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證咖啡粉的香味,沖咖啡時,熱水對於咖啡粉的浸染可以更有層次,這使得味道更加濃郁,待水滴結束,再把黑咖啡從水壺倒到我的咖啡杯。如果你以為這已經是非專業人士手沖咖啡的最高境界了,那就大錯特錯了。我結識一對臺北有機農場的夫婦,農場主Alex是一位咖啡愛好者,他對咖啡的愛好不僅可以從配置體現出來,還可以從他言語中對自家咖啡的自豪和珍愛所感受到。Alex的泡咖啡器具非常之專業,首先他有一個專業測量水溫的溫度計,他每週會去上一堂咖啡課,他告訴我,手沖咖啡的最佳溫度是八十度,待水溫正好之時,他將磨好的咖啡粉倒在濾紙之中,他所用的咖啡漏斗同樣是玻璃製品,最巧妙的時他將水壺的熱水倒入咖啡粉中的力道,這個程式分為兩個步騶,第一步先以稍微浸濕咖啡粉為原則將咖啡粉澆一遍,這時的咖啡粉,由於彼此之間有空隙,空氣會使得粉出現水泡,發出”波”的聲音,待水泡爆破完畢,再持續加水,這時候握著水壺的手需要保持同一個力度,使流出來的水柱呈現同一個半徑,Alex補充說“這樣的水才均勻,跑出來的咖啡味道才會均勻醇厚”。
(作者攝)
老實說,第一次學他這樣泡咖啡的時候,完全無法領會他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與咖啡粉共情的感受,只是微微覺得,不管是隨意沖咖啡的晴,還是隨身攜帶手搖咖啡機的朋友,抑或是對咖啡豆的來龍去脈了然于心的同學,或者是對沖咖啡的任何一個細節都堅持講究的Alex,他們都透露著臺灣人對咖啡的情有獨鍾。
Alex沖咖啡時,常常說,“真正好的咖啡是不會喝了睡不著的,好咖啡是會醉的!”我無意去求證這句話的科學性,但是Alex訴說他與咖啡的故事時的神情和鍾愛足以引起一個外行人對於咖啡的好奇心。
前幾天,和高中同學約旁晚六點,在一家離家不遠的咖啡店見面敘舊。在我出門前,我同時收到幾位同學微信我“我先吃一下飯,吃完馬上過去!”我正納悶,不是要約在咖啡店嗎?為何她們都先在家吃飯?待同學都出現,面對我的疑問,她們睜大了眼睛說“妳不是約六點,在咖啡店喝咖啡嗎?我以為妳是要在家裡吃完飯才出來的!”原來,在同學們的定義中,咖啡店就是喝咖啡的地方,而習慣了提供甜點和西餐的臺北咖啡店的我來說,約在咖啡店便是喝咖啡與吃晚餐,果不其然,這家咖啡店也很實在地提供了各式各樣的飲品,而沒有晚餐。於是這一基於文化差異的小小插曲,倒是成為多年不見的老同學們敘舊的開場。“
咖啡在臺灣人的生活中,有點像泡茶之于福建人,只不過臺灣人對於咖啡的重視,多了那麼幾分莊嚴。開頭說到情人節,臺灣人喝咖啡,無不體現著對情人那種不得有一絲不講究的心態,說他們其實是拿著對待情人的態度喝咖啡也不過,對,就是那種“放在心上”的態度。
這要從兩個方面說起。
隨處可見卻別具一格的咖啡店
我所居住、學習的城市是臺北,臺北在臺灣諸多城市之中,一向是經濟、政治和都市文化的交匯處,坊間有一句笑話,叫做“臺灣只有兩個城市,臺北和臺北之外的城市”當然這句話似乎把小島的城市特色大大簡化了,但對於還未走近小島的人來說,不失為是一個“簡單粗暴”地理解臺灣的經濟、文化資源的地理分佈的資料圖像。咖啡店的普遍程度以及裝飾風格也呈現了這樣的地理特色,臺北的咖啡店遍佈靜謐的老房子街道,尤其在安靜的居住區,往往一條街上就有五六件風格迥異的咖啡店,如此一來,在臺北,便形成了幾個比較密集的咖啡區,比如溫州街、民權路、東區,而另外散落在臺北街頭的咖啡店則往往令人出其不意,步行幾個路口,突然撞見了一家饒有味道的咖啡店。咖啡店的主人總是一副雲淡風輕、不急不慢的樣子,好像他們是在製作一個工藝品,而不是在經營一家商店,或許是因為咖啡店的各有特色,各自吸引了不同口味的人群,這使得咖啡店長們都願意為彼此留一條生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經營的是”獨具一格”。這個“獨具一格”在各個咖啡店內體現在不同的地方,比如溫州街上“路上見到一隻貓”的貓,“L‘amouer”的手作蛋糕,“聞山咖啡”的咖啡豆,辛亥路上適應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和學生党的“歐克法咖啡”,以二手書和藝文講座為主的“永樂座”,被當地人戲稱台獨咖啡店的“後門咖啡”……咖啡店還有一個令人驚異的現象,那就是無論在哪個時間,咖啡店總是會有客人,一個工作日的下午,我提著筆電準備去咖啡店,卻發現好幾家咖啡店已經客滿,後來才發現,坐在咖啡店裡聊天的人們無非是談生意的職員和客戶、閒情逸致的家庭主婦、找地方自習的學生。不過這些咖啡店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提供輕食與西餐,咖啡店在臺灣人眼中,既是休閒聊天的好去處,也是工作學習的絕佳地點,聊餓了還可以點上甜點或者西餐以果腹。在這下琳琅滿目的咖啡店中,我最常去的一
![]() |
我的愛店 永樂座 |
家是“永樂座”,(如右圖)喜歡它的理由很清晰,人少、書多、咖啡不貴、音樂好聽,尤其適合我這種有一副敏感挑剔的耳朵的書蟲,我常在寫完當周作業的一個午後,到這家店來,坐在窗邊,拿起一本合眼緣的書——它可以是詩、小說、隨筆、電影雜誌,一坐就是個把鐘頭。
手沖咖啡——一個拿得出手的興趣
未到臺灣之前,我從來無法想像,沖咖啡可以成為一個拿得出手的興趣。我的研究室同學晴,喜好咖啡的苦澀與香醇,她在研究室常備手沖咖啡的器具和原材料——一罐在家磨好的咖啡粉、舀粉的長勺、塑膠漏斗、紙濾網,在研究室做作業的時候,泡上一杯,解乏也解困。我也使用了這個便利,不過總是喝她的咖啡粉,倒是讓我不好意思,我便托我一個朋友從他熟悉的咖啡豆店家帶來一帶曼特寧咖啡豆,請晴幫我磨成粉,我把它放在研究室,一天一杯,久而久之也就成為習慣了。我還有一個同學,精通咖啡,精通到他可以一口喝出咖啡的品種,義大利、曼特甯、藍山等等,並且他還可以把臺灣分為幾個咖啡產區,分別精准且毫不猶豫地告訴你這個區的咖啡產地是南非、那個是東南亞諸如此類。而剛才提到的那位幫我帶曼特寧咖啡豆的朋友,也是一位咖啡愛好者,他說他每個月會花一筆錢在購置咖啡豆上,我第一次到他家做客的時候,他指導我如何用簡單的手搖磨豆機,這種手搖機方便攜帶,對於那些對咖啡上癮、講究DIY卻時常在外地跑的人來說,是一個好工具,
![]() |
我按照他幫我調整好的刻度磨豆,搖了六七分鐘,豆子成粉了,將它們倒在濾紙裡,他的漏斗更加高級一些,不是塑膠,而是玻璃,據說,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證咖啡粉的香味,沖咖啡時,熱水對於咖啡粉的浸染可以更有層次,這使得味道更加濃郁,待水滴結束,再把黑咖啡從水壺倒到我的咖啡杯。如果你以為這已經是非專業人士手沖咖啡的最高境界了,那就大錯特錯了。我結識一對臺北有機農場的夫婦,農場主Alex是一位咖啡愛好者,他對咖啡的愛好不僅可以從配置體現出來,還可以從他言語中對自家咖啡的自豪和珍愛所感受到。Alex的泡咖啡器具非常之專業,首先他有一個專業測量水溫的溫度計,他每週會去上一堂咖啡課,他告訴我,手沖咖啡的最佳溫度是八十度,待水溫正好之時,他將磨好的咖啡粉倒在濾紙之中,他所用的咖啡漏斗同樣是玻璃製品,最巧妙的時他將水壺的熱水倒入咖啡粉中的力道,這個程式分為兩個步騶,第一步先以稍微浸濕咖啡粉為原則將咖啡粉澆一遍,這時的咖啡粉,由於彼此之間有空隙,空氣會使得粉出現水泡,發出”波”的聲音,待水泡爆破完畢,再持續加水,這時候握著水壺的手需要保持同一個力度,使流出來的水柱呈現同一個半徑,Alex補充說“這樣的水才均勻,跑出來的咖啡味道才會均勻醇厚”。
![]() |
![]() |
![]() |
(作者攝)
老實說,第一次學他這樣泡咖啡的時候,完全無法領會他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與咖啡粉共情的感受,只是微微覺得,不管是隨意沖咖啡的晴,還是隨身攜帶手搖咖啡機的朋友,抑或是對咖啡豆的來龍去脈了然于心的同學,或者是對沖咖啡的任何一個細節都堅持講究的Alex,他們都透露著臺灣人對咖啡的情有獨鍾。
Alex沖咖啡時,常常說,“真正好的咖啡是不會喝了睡不著的,好咖啡是會醉的!”我無意去求證這句話的科學性,但是Alex訴說他與咖啡的故事時的神情和鍾愛足以引起一個外行人對於咖啡的好奇心。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