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绝关系”的路
堂姐今年要结婚,昨天和准姐夫登记领证了。姐夫家在枣庄,没出省但在农村已经算是远嫁,前几日家里长辈们也在谈论婚礼的问题,说是来回最少也得三天恐怕抽不出这时间出席,都为这事犯愁呢。大家都清楚堂姐的事已是定局,很自然地,我成了被调侃的对象,“要提前打好预防针呐,别跑远咯!“已躺枪,卧倒……
有句俗语说为了父母不远嫁,确实是很现实的问题。我知道会有很多不同的声音,说着“儿女的自由”“一辈子的幸福”“接父母一起住”等等个人的信念以及补救的方案,但终究只是美好的愿想,在农村我们的父母有多少人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去适应我们眼中优质的生活。他们对于家对于兄弟姐妹的那份情是我们这一代人永远也无法感受的。听爸妈唠起小时候经常会有大哥大姐为全家人讨饭、兄弟们背粮食步行几十里路卖钱养家、全家人分吃几口玉米饼子类似的情节。我想这种在贫穷的物质条件下所产生的情定是坚不可摧的。所以,这样子一味让父母跟我们走也是很自私的。并不是反对,我只是表达不远嫁是我们尽孝的一种方式,毕竟爱情这种东西也是看缘分的。
堂姐结了婚也就不再是小村庄的人了。这让我对生我养我的小小地方产生新的思考,因为终有一天我也会像堂姐一样离开这个小村庄,远嫁不远嫁终究是要离开的。突然发现我头脑里对于村子的印象是模糊的,清晰的只是那条每每回家必经过的小路。这才发觉,也许早在我刚入高中时,我便已踏上了与小村庄“断绝关系”的路。高中大学都在外住宿,回家的次数很少,即便是回到家也是不怎么出门的。于是从那时起,这个村子的所有消息都是从我妈口里听说的。那种无意提到某人却得知已故的惊愕感像是扎在手心的刺,不疼即痒的提醒着我,你已经慢慢远离这个小小村庄了。
小村庄的轮廓是存留在儿时记忆里的。犹记那时最爱凑热闹,跟着奶奶看过不知多少的喜事丧事,因为这就算是调剂我单调生活的大事情了。还有村子里放大电影或是有马戏团表演都是我的大事情,当然在当时也算整个村子的大事情。 小时候见识很少快乐也来的简单,长大了见识多了快乐就不再简单了。
早已踏上这条渐行渐远的路,唯有记忆可供我去搜寻去怀想,这也是写作的意义所在吧,去拾起遗落在路上的美好的东西,让自己更坚定的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