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瓣解,致我们可能的精神家园
你上一次在豆瓣标注一本书,评论一张专辑是什么时候了?
不排除有人刚吃着午饭就随手标记了一发,但是绝大多数,在豆瓣不沉默一直发声的绝大多数,都已经很久没这样了吧。三个板块现在只有豆瓣电影做得比较好,是许多甚至都不是豆瓣用户的观众去电影院前,比较放心的良心标杆。当初阿北想构建的书影音分享社区(可能还包括旅行,毕竟他还有“五大洲的船票”,之前也有过“我去”标签,不过显得太像俗语且应者寥寥现在依旧在沉寂),在之前的一段时间取得过反响少却粘合度与输出质量都极高的小众成功,可在等到国外脸书推特和已经死掉的myspace等新一代社交网络崛起之后,豆瓣面对国内的开心网,校内网,饭否,新浪微博等一众发力强劲的对手时,一点点的,从着重评论等产出少又慢的内容转向用户广播,一种快速,产量大,互动多,娱乐消费为主的碎片信息。昙花一现的豆瓣说就是这时的产物。在这个社区构建阶段豆瓣也做出了极其惊艳的阿尔法城,当年投票街名,占领街区一度成风,可惜关掉了,用户自己产生的内容不能吸引用户自身。这种很久以前的转身就说明了,豆瓣作为严肃精神家园的作用正在日渐式微。
而那些传统板块呢?豆瓣读书改革且分出了豆瓣阅读,每年都会举行写作比赛,给豆瓣贡献原创的优质文字,可是出现在广播时间线上的确实非常少。毕竟读书是件孤独的自娱自乐之事,你要反驳一个观点,需要读完一本书,需要读完后面不忘前面,需要连横作者的其他书分析他一贯以来观点在这本书里的新意,需要思考提炼,需要一个比起140字来长的多的篇幅,而早已被碎片化网络惯坏了的网友们,哪有机会等这么久再动嘴?现在豆瓣读书不仅评论内容荒凉(名贯中外的[战争与和平]各个译本合起来长评短评,均只有一百多条),而且新书条目添加的少,这大概是已不再读书的时代,豆瓣也没能逆时代而行,而我本期盼它会。
豆瓣音乐也分出了豆瓣音乐人,豆瓣之前一直在大力推广,写一些情怀长文,然而内容哪能敌得过传统唱片行业从远古积赞至今的优秀音乐,且豆瓣不太输出或者说买不起这些有版权的内容,大量用户在听歌时会选择虾米,网易云音乐,酷我和QQ音乐。豆瓣fm是一个伟大的产品,虽然是模仿last.fm的,但是算法确实科学,调教久了几乎每首推荐的都是红心,包括现在衍生出的每日歌单,我每天都会听,怕错过好东西。再者,在一些不那么大众的音乐流派方面,豆瓣比其他音乐社区高。古典乐方面,豆瓣有非常多的较为专业的点评人,网易云音乐,虾米等内容贡献网站无论从分类,评论还是热度,都是幼稚园阶段。在他们区分“皇帝”奏鸣曲和“英雄”交响乐有什么不同时,豆瓣的用户们已经在比较听贝九时富特文格勒,小克莱伯,伯恩斯坦和卡拉扬们各自的特色了。在相对逼格比较高的音乐领域,豆瓣的评论也非常精彩且内化,外行基本上不知道那些术语是什么,比如Blur粉丝在歌颂Modern life is rubbish,Radiohead的歌迷在喜欢OK computer时候,或者两组掐架时候,外人几乎看不懂但又确实有料。
说到唯一比较茁壮的豆瓣电影,之前阿北在douban blog里说到一点就是,评分从对于精品小众电影的热爱慢慢走向了大众化的审美。这是因为豆瓣用户的井喷增长,which是应该欣喜的行为,但普罗大众的审美稀释了之前的精英口味,又是成长必须之痛。豆瓣已然是imdb了,而在一些人心中,豆瓣电影应该是rottentomato,不知道阿北会不会开辟出一块试验田只给影评人评分,然而我国此时又没有一个成熟的影评人养成体系,也没有像欧美各大纸媒如nyt,guardian,le monde,die welt这些固定的影评板块锻炼和市场化写手,困难挺大。不过我一直蛮奇怪的一点是,影星的页面为何迟迟没有评论区,这可会导入天大的流量啊,瓣瓣!
豆瓣现在最茁壮的广播部分,恰恰是最不精神家园气质的。从insta,flickr盗来的创意唯美图片,从tumblr,imgur,reddit盗来的恶意吐槽甚至色情图片,从twitter和微博导入的段子,推荐的是各种穿衣搭配,化妆品选择,如何做饭,健身和四处旅行游玩,总之非常的生活化,并且确实是浮于表皮而非精神构建的生活化。很多有趣的吐槽生活的广播是原创,但很大一部分是从微薄拿来主义的搬运工,由于微博段子手抱团后产业化能实现盈利,许多有吐槽天分的豆瓣er是往微博迁移的。至于开创先河取得巨大成功且贡献细分块而有趣内容的豆瓣小组,除了几个体量极其巨大的极少数外,大多在这一两年内被广告狗入侵,变成丧尸。豆瓣一直主推且活跃度渐渐降低的东西和市集,是这个精神家园网站试图盈利之痛。
那么豆瓣的精神影响力在何处?我感觉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蔑视主流的气质,这里驻扎着物质文化飞速发展时新近垮掉的一代,不喜欢传统,不关心世俗意义的成功,喜欢一些无用的事情,在豆瓣里发现了一些这样的亚文化人群,大家自由组成圈子,相互欣赏,并对别的气质共同不屑。具体来讲,豆瓣可以物化成一个内敛的少年,性别气息不明显,喜欢宅的同时又比较潮,渴望走出去,颜值颇高,性解放,同时内心清高,不喜欢长辈和大部分同龄人,才华横溢又异常贫穷。
而一直用来和豆瓣吵架的知乎大V则是另一极轴的存在,理科精英,高中数学成绩平均分比豆瓣高8,90,他们崇尚学历,追求成功,申名校,拥抱物质,投身互联网投行咨询公司和证券等快钱行业。知乎用户普遍会因学历而抱团,各个名校是经久不息的讨论场,的确有各路精英来自常青藤,来自美国西海岸的加州名校,来自牛剑和lse,来自x,ens和centrale...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国民学历崇拜一定好过国民反智,然而知乎er过得太用力了,正能量过头,首先就要自我嫌弃,现在抖机灵党和膜军又是在主流中升发出来,有点向豆瓣的精神靠拢,开始调侃自己的生活,外表再漂亮的每个人的生活深处,都是惶恐且不可救药的。
知乎是现实的大多数,而豆瓣则是另一个想扮演的自己,如果能选的话,肯定还是第二个好,因为只有虚拟的才是美好的,有药可救的,这就是豆瓣现在的精神庇荫地,早已不是书影音,高深专业的评论,而是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停歇喘气的地,只有在这里,才能放心的和一切妥协。
不排除有人刚吃着午饭就随手标记了一发,但是绝大多数,在豆瓣不沉默一直发声的绝大多数,都已经很久没这样了吧。三个板块现在只有豆瓣电影做得比较好,是许多甚至都不是豆瓣用户的观众去电影院前,比较放心的良心标杆。当初阿北想构建的书影音分享社区(可能还包括旅行,毕竟他还有“五大洲的船票”,之前也有过“我去”标签,不过显得太像俗语且应者寥寥现在依旧在沉寂),在之前的一段时间取得过反响少却粘合度与输出质量都极高的小众成功,可在等到国外脸书推特和已经死掉的myspace等新一代社交网络崛起之后,豆瓣面对国内的开心网,校内网,饭否,新浪微博等一众发力强劲的对手时,一点点的,从着重评论等产出少又慢的内容转向用户广播,一种快速,产量大,互动多,娱乐消费为主的碎片信息。昙花一现的豆瓣说就是这时的产物。在这个社区构建阶段豆瓣也做出了极其惊艳的阿尔法城,当年投票街名,占领街区一度成风,可惜关掉了,用户自己产生的内容不能吸引用户自身。这种很久以前的转身就说明了,豆瓣作为严肃精神家园的作用正在日渐式微。
而那些传统板块呢?豆瓣读书改革且分出了豆瓣阅读,每年都会举行写作比赛,给豆瓣贡献原创的优质文字,可是出现在广播时间线上的确实非常少。毕竟读书是件孤独的自娱自乐之事,你要反驳一个观点,需要读完一本书,需要读完后面不忘前面,需要连横作者的其他书分析他一贯以来观点在这本书里的新意,需要思考提炼,需要一个比起140字来长的多的篇幅,而早已被碎片化网络惯坏了的网友们,哪有机会等这么久再动嘴?现在豆瓣读书不仅评论内容荒凉(名贯中外的[战争与和平]各个译本合起来长评短评,均只有一百多条),而且新书条目添加的少,这大概是已不再读书的时代,豆瓣也没能逆时代而行,而我本期盼它会。
豆瓣音乐也分出了豆瓣音乐人,豆瓣之前一直在大力推广,写一些情怀长文,然而内容哪能敌得过传统唱片行业从远古积赞至今的优秀音乐,且豆瓣不太输出或者说买不起这些有版权的内容,大量用户在听歌时会选择虾米,网易云音乐,酷我和QQ音乐。豆瓣fm是一个伟大的产品,虽然是模仿last.fm的,但是算法确实科学,调教久了几乎每首推荐的都是红心,包括现在衍生出的每日歌单,我每天都会听,怕错过好东西。再者,在一些不那么大众的音乐流派方面,豆瓣比其他音乐社区高。古典乐方面,豆瓣有非常多的较为专业的点评人,网易云音乐,虾米等内容贡献网站无论从分类,评论还是热度,都是幼稚园阶段。在他们区分“皇帝”奏鸣曲和“英雄”交响乐有什么不同时,豆瓣的用户们已经在比较听贝九时富特文格勒,小克莱伯,伯恩斯坦和卡拉扬们各自的特色了。在相对逼格比较高的音乐领域,豆瓣的评论也非常精彩且内化,外行基本上不知道那些术语是什么,比如Blur粉丝在歌颂Modern life is rubbish,Radiohead的歌迷在喜欢OK computer时候,或者两组掐架时候,外人几乎看不懂但又确实有料。
说到唯一比较茁壮的豆瓣电影,之前阿北在douban blog里说到一点就是,评分从对于精品小众电影的热爱慢慢走向了大众化的审美。这是因为豆瓣用户的井喷增长,which是应该欣喜的行为,但普罗大众的审美稀释了之前的精英口味,又是成长必须之痛。豆瓣已然是imdb了,而在一些人心中,豆瓣电影应该是rottentomato,不知道阿北会不会开辟出一块试验田只给影评人评分,然而我国此时又没有一个成熟的影评人养成体系,也没有像欧美各大纸媒如nyt,guardian,le monde,die welt这些固定的影评板块锻炼和市场化写手,困难挺大。不过我一直蛮奇怪的一点是,影星的页面为何迟迟没有评论区,这可会导入天大的流量啊,瓣瓣!
豆瓣现在最茁壮的广播部分,恰恰是最不精神家园气质的。从insta,flickr盗来的创意唯美图片,从tumblr,imgur,reddit盗来的恶意吐槽甚至色情图片,从twitter和微博导入的段子,推荐的是各种穿衣搭配,化妆品选择,如何做饭,健身和四处旅行游玩,总之非常的生活化,并且确实是浮于表皮而非精神构建的生活化。很多有趣的吐槽生活的广播是原创,但很大一部分是从微薄拿来主义的搬运工,由于微博段子手抱团后产业化能实现盈利,许多有吐槽天分的豆瓣er是往微博迁移的。至于开创先河取得巨大成功且贡献细分块而有趣内容的豆瓣小组,除了几个体量极其巨大的极少数外,大多在这一两年内被广告狗入侵,变成丧尸。豆瓣一直主推且活跃度渐渐降低的东西和市集,是这个精神家园网站试图盈利之痛。
那么豆瓣的精神影响力在何处?我感觉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蔑视主流的气质,这里驻扎着物质文化飞速发展时新近垮掉的一代,不喜欢传统,不关心世俗意义的成功,喜欢一些无用的事情,在豆瓣里发现了一些这样的亚文化人群,大家自由组成圈子,相互欣赏,并对别的气质共同不屑。具体来讲,豆瓣可以物化成一个内敛的少年,性别气息不明显,喜欢宅的同时又比较潮,渴望走出去,颜值颇高,性解放,同时内心清高,不喜欢长辈和大部分同龄人,才华横溢又异常贫穷。
而一直用来和豆瓣吵架的知乎大V则是另一极轴的存在,理科精英,高中数学成绩平均分比豆瓣高8,90,他们崇尚学历,追求成功,申名校,拥抱物质,投身互联网投行咨询公司和证券等快钱行业。知乎用户普遍会因学历而抱团,各个名校是经久不息的讨论场,的确有各路精英来自常青藤,来自美国西海岸的加州名校,来自牛剑和lse,来自x,ens和centrale...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国民学历崇拜一定好过国民反智,然而知乎er过得太用力了,正能量过头,首先就要自我嫌弃,现在抖机灵党和膜军又是在主流中升发出来,有点向豆瓣的精神靠拢,开始调侃自己的生活,外表再漂亮的每个人的生活深处,都是惶恐且不可救药的。
知乎是现实的大多数,而豆瓣则是另一个想扮演的自己,如果能选的话,肯定还是第二个好,因为只有虚拟的才是美好的,有药可救的,这就是豆瓣现在的精神庇荫地,早已不是书影音,高深专业的评论,而是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停歇喘气的地,只有在这里,才能放心的和一切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