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杂志的诞生,需要1分53秒,也需要流过一个世界
文|张丁歌
翻完一本杂志时,大胆猜想:鲍曼在《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中,如果不是过于迷恋44这个数字(他说这个数字与波兰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作品中一位神秘人物有关——他名字就是“44号”,既是自由的全权代表、发言人、委托书的持有者,也是人世间的统治者或辅政者的杂糅或混合),也许会尝试添加第45封信:闲媒体与未来的液态杂志。
这样一封信,陈列在“人多也孤独”、“在线、离线”、“隐私的离奇冒险”、“童妇的出现”、“虚拟的性”、“世界敌意教育”……这些题目中间,毫不违和。它甚至会和这44封信一样,激起好奇,令一类人心之荡漾——尤其是杂志人。
他们恨不得把每个题目都拿过来,结合眼下的时代氛围与见识的储备,去做成更漂亮的封面话题,或40P的深度报道,或挖掘成会受争议的纪实摄影?再经过一系列复杂又紧张的制作流程,推出一期期新杂志,去占据那些有情有义(并未抛弃杂志)又有闲的读者们的下午与茶几。这些杂志进而等待赞美、收藏,或审判、遗忘,以期激起公众范围的注意力博弈、舌尖的讨论和更深层的哪怕仅一瞬的灵魂撞击,如果再激起更多广告商的嗅觉,视线和口袋,则像一次完美的杂志旅程。
写第45封信之前,不免要想:未来还有多少人在期待一本杂志带来上述体验?有多少张茶几,在大屏、小屏、mini屏侵占的同时,还在为一本本需要翻阅的纸质刊物,留下它曾经的位置?又有多少本杂志,能像过去一样甚至赢得更多的尊重、好奇、期待,以及独有的阅读高潮与体验?
为了得到答案,我点开了一个视频。
一、一本杂志的诞生,需要1分53秒,也需要流过一个世界]
这是一个叫《A Magazine is Born》的短片。时长1:53秒,描述的是英国独立杂志《Little White Lies》,其一期杂志诞生的全部个过程。从编辑团队选题策划、确定栏目,到采访找人撰写稿件,抓耳蹙眉咬铅笔,拍片选片修片手绘插画,打印扫描版式设计,画格子填格子,校对校对再校对,印刷装订小样大样,到最终发行邮寄送到订户的手里,一本杂志才算分娩完成。是的,没错,1:53秒,在快速剪辑的画面和音乐起伏中,我们目睹了一本杂志的诞生全过程。
这个视频让所有看到的人都怦然心动,你无需全部知晓上面的术语,只要你看过杂志,喜欢杂志,那些画面就会吸引你,它让不知情的你好奇、惊讶,且会有一瞬激荡你:原来一本杂志是这样出来的? 你甚至会尊重杂志产业,愿意把一期杂志称为作品。
但画面中真正激荡大多数杂志人的,有两帧镜头:1,小样刚打印出时,监测编辑埋下头,用鼻子深深嗅了嗅那油墨味。2,收到杂志时,沙发上的漂亮女订户手捧杂志,翻阅间,又一下把鼻子埋了进去。这是只可意会的一秒,也是杂志特有的一妙。视频呈现的画面之外,如在指引与暗示:真正的杂志爱好者(杂志受众),与真正的杂志之间,其实是在交换信仰、信任与态度。
杂志几乎成了一些人的宗教。它不分新媒体,或旧媒体,它成了闲媒体——你愿意把闲时光分享给它,换取那些脑汁产物,换取无用之用,换取杂志背后的美,换取自己。
有意思的是,这种熟悉又陌生的杂志情怀,是被视频媒体掀开面纱、展示出来的。就像曾经在杂志上,你曾不止一次读到过的,那些解读视频产业、影像工业的文图报道一样:噢,原来它们是这样!而此前,把视频广告潜入纸质杂志的尝试,百事可乐已经在美国已经尝试做过了。但不得不说,眼前这1分53秒仍是一种启发,它让媒介与媒介的关系流动了起来,杂志与视频,就像水挨着水,如同提前进入(或回到)鲍曼所说的“流动的液态世界”。
从一句话(一封信),抵达被翻阅、解读,以及被点击、观看的路程有多远?是128P,还是1分53秒?一本杂志或一段视频,被送到一张茶几或一部手机中的时间有多长?跨过一个媒体变革时代,还是涉过一个流动的液态世界?
这个答案,杂志给不了,视频也不了,它在风中飘,也在水中流。未来一切都在流动中。一本杂志的诞生,需要1分53秒,也需要流过一个世界。
二、一段相应的影像,可能是杂志流向杂·志再流向杂志的一个通道
鲍曼在那些信件中分析道:这个“液态现代“的世界,就是你和我。之所以称为“液态”,因为像所有流体一样,它无法停下来并保持长久不变。这个世界中的一切,都是变动不居的,包括我们追随的时尚与我们关注的对象(我们的焦点总在不断转移,今天或许就从昨日着迷的事物或事件中抽身离开,同样,我们今天上心的事物,明天可能就不再理会了),我们有梦想也有恐惧,我们有渴望也有厌倦,我们既充满希望,但又坐卧不安。我们赖以谋生以及为之谋划未来的周遭环境,也在不断流动变化。
甚至,他在说完上面这段话的一瞬,我们所处的这个液态世界,已经又变化了一下。包括我在敲下这行字时,到你读到这本杂志时,世界在每一秒,每一页,每一帧,每一立方米中,不停地变化着。
N年前,或许有杂志人会设想,将来要把杂志上的《第四城》、《飘一代》、《高调隐居》、《女人生猛》、《男人没了》、《狗日的户口》,《来,让全球化抱抱》……,都拍成视频、纪录片、微电影。让视线和脑力在纸张上激荡之余,能去影像中完成反刍,拓深体验。然而工程浩荡,前路漫漫,杂志还是安静地在做它的纸王子。
如今,也许你在翻到《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下半夜的中国人》、《小屏,你好!》、《生活家的家》、《一边是马云,一边是星云》时,扫一扫纸业上的二维码,可能会被指向一段相应的影像——它们成了杂志美学的视像化脚注,成为视觉与理解力的趣味补足。它们是杂志流向杂·志再流向杂志的一个通道。
当然,大多数时候,你会接到提醒:请在wifi环境下打开。如果你不在,这份即将到来的“阅读体验”,会历经一次小小的失望浪潮——这是视频媒体的挑剔性之一,它挑播放环境,挑播放设备,挑点击它的时机,当然,它甚至比杂志更会挑你的心里情绪——你会游过它,或忘了它,或去寻找密码进入它,体验它。你或许会用流量费用换取它,或许会因它而着迷,或许会返回到杂志翻阅下一个目标;更多时候,你会随着它被掀进层层影像海浪,你忘了你在读一本杂志,你忘了刚才激起你好奇的那个主题,你进入了视频画面与画面的洪流,你兴奋慵懒地把脚翘到了茶几上,你的腰懒懒地散塌了下去,你的右手拇指进入节奏性律动,你忘了喝手边的咖啡,你忘了回屏幕上跳出的短信,你忘了谁是鲍曼,你酣畅地只剩下感受,感受,点击,触摸,层层漩涡般地进入那些液态画面。终于,你抬起了头,一个下午过去。远远超过44分钟,那是你为自己预留的“闲媒体阅读时间”。刚才在看什么?杂志!什么话题吸引了你?《视若无睹》。——这真一个容易令人视若无睹的液态世界。
三、前有《Life》,后也应有“未来液态杂志”
视频媒体的到来,有人提出“小屏时代”,“后iPhone时代”,“后媒体时代”。推论下去,杂志也有它的“后杂志时代”吗? 在经历所谓的“厚杂志时代”之后?
或许,借用鲍曼的概念,解读为“液态杂志时代”更为可靠。如果有未来杂志学一说,那么不论迈入什么时代,杂志都只有一种杂志可能,就是液态杂志——它的观念是液态的,变化的,流动的,趋于更像真正杂志的方向;它的纸质呈现,又是提炼的,丰富的,是这些流动观念的凝结。
越少,即越多。越多,也即越少。亨利·卢斯当年给《Life》杂志写策划案,短少到仅有3页,只是把自己要做的杂志,和那个时代人们需要的阅读体验做了基本对照。《Life》却成了人们Life的精神典范。如今屏幕越来越多,杂志几乎都到了无捆绑屏幕不成杂志的地步,可真正主动的选择却越来越少。佛祖总教育:不动心,不受惑。反过来,面对这些“多”,努力练习要动心、要受惑,都难上加难。闲媒体时代,缺的不是闲,独缺让你撑满闲、不悔闲的“精神典范”。前有《Life》,后也应有“未来液态杂志”。
有则笑话关乎此:都说头等舱旅客看书,公务舱旅客看杂志、用笔记本办公,经济舱看报纸、电影、视频,玩游戏、聊天,是这样吗?段子手过于嘲讽加解构,所言却也是现实小切面。头等舱、公务舱离有闲阶级更近,他们愿意把时间花费在更有价值(或显示其文化财力)的书、杂志上。有闲阶级需要闲媒体,说得过去。不过,谁说经济舱就不看书了?还有在地铁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和《诗学》的呢。而视频和游戏被以舱位级别定位于此,显得缺乏诚意,并有些窄视了。
除了那1分53秒,令人怦然心动以外,还有一些“一条又一条”。“一条”视频的出现,让人联想到一种“液态杂志”的概念。它是微视频,又像一种杂志的视觉美学表达。它是产品,又像作品。它更像在你观察世界的过程中,截取了一瞥,把它丰富成一个世界。——这应该杂志理想的补位形态。
尝试设想一下,闲媒体带来的理想情绪是:纸质杂志带你看世界,是赋予了一个视角和一双眼睛的,精良的视频补位,应该是为眼睛架上一副googleglass。
不过,就像《A Magazine is Born》中忘不掉的那两秒“鼻子的吸嗅”——“杂志教”的人,贪恋手指翻阅纸张的感觉和油墨的嗅觉,并且知道何时摘下googleglass。
-----------------
本文经授权转自“新周书房”,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 |
翻完一本杂志时,大胆猜想:鲍曼在《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中,如果不是过于迷恋44这个数字(他说这个数字与波兰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作品中一位神秘人物有关——他名字就是“44号”,既是自由的全权代表、发言人、委托书的持有者,也是人世间的统治者或辅政者的杂糅或混合),也许会尝试添加第45封信:闲媒体与未来的液态杂志。
这样一封信,陈列在“人多也孤独”、“在线、离线”、“隐私的离奇冒险”、“童妇的出现”、“虚拟的性”、“世界敌意教育”……这些题目中间,毫不违和。它甚至会和这44封信一样,激起好奇,令一类人心之荡漾——尤其是杂志人。
他们恨不得把每个题目都拿过来,结合眼下的时代氛围与见识的储备,去做成更漂亮的封面话题,或40P的深度报道,或挖掘成会受争议的纪实摄影?再经过一系列复杂又紧张的制作流程,推出一期期新杂志,去占据那些有情有义(并未抛弃杂志)又有闲的读者们的下午与茶几。这些杂志进而等待赞美、收藏,或审判、遗忘,以期激起公众范围的注意力博弈、舌尖的讨论和更深层的哪怕仅一瞬的灵魂撞击,如果再激起更多广告商的嗅觉,视线和口袋,则像一次完美的杂志旅程。
写第45封信之前,不免要想:未来还有多少人在期待一本杂志带来上述体验?有多少张茶几,在大屏、小屏、mini屏侵占的同时,还在为一本本需要翻阅的纸质刊物,留下它曾经的位置?又有多少本杂志,能像过去一样甚至赢得更多的尊重、好奇、期待,以及独有的阅读高潮与体验?
为了得到答案,我点开了一个视频。
一、一本杂志的诞生,需要1分53秒,也需要流过一个世界]
![]() |
《Little White Lies》 |
这是一个叫《A Magazine is Born》的短片。时长1:53秒,描述的是英国独立杂志《Little White Lies》,其一期杂志诞生的全部个过程。从编辑团队选题策划、确定栏目,到采访找人撰写稿件,抓耳蹙眉咬铅笔,拍片选片修片手绘插画,打印扫描版式设计,画格子填格子,校对校对再校对,印刷装订小样大样,到最终发行邮寄送到订户的手里,一本杂志才算分娩完成。是的,没错,1:53秒,在快速剪辑的画面和音乐起伏中,我们目睹了一本杂志的诞生全过程。
这个视频让所有看到的人都怦然心动,你无需全部知晓上面的术语,只要你看过杂志,喜欢杂志,那些画面就会吸引你,它让不知情的你好奇、惊讶,且会有一瞬激荡你:原来一本杂志是这样出来的? 你甚至会尊重杂志产业,愿意把一期杂志称为作品。
但画面中真正激荡大多数杂志人的,有两帧镜头:1,小样刚打印出时,监测编辑埋下头,用鼻子深深嗅了嗅那油墨味。2,收到杂志时,沙发上的漂亮女订户手捧杂志,翻阅间,又一下把鼻子埋了进去。这是只可意会的一秒,也是杂志特有的一妙。视频呈现的画面之外,如在指引与暗示:真正的杂志爱好者(杂志受众),与真正的杂志之间,其实是在交换信仰、信任与态度。
杂志几乎成了一些人的宗教。它不分新媒体,或旧媒体,它成了闲媒体——你愿意把闲时光分享给它,换取那些脑汁产物,换取无用之用,换取杂志背后的美,换取自己。
有意思的是,这种熟悉又陌生的杂志情怀,是被视频媒体掀开面纱、展示出来的。就像曾经在杂志上,你曾不止一次读到过的,那些解读视频产业、影像工业的文图报道一样:噢,原来它们是这样!而此前,把视频广告潜入纸质杂志的尝试,百事可乐已经在美国已经尝试做过了。但不得不说,眼前这1分53秒仍是一种启发,它让媒介与媒介的关系流动了起来,杂志与视频,就像水挨着水,如同提前进入(或回到)鲍曼所说的“流动的液态世界”。
从一句话(一封信),抵达被翻阅、解读,以及被点击、观看的路程有多远?是128P,还是1分53秒?一本杂志或一段视频,被送到一张茶几或一部手机中的时间有多长?跨过一个媒体变革时代,还是涉过一个流动的液态世界?
这个答案,杂志给不了,视频也不了,它在风中飘,也在水中流。未来一切都在流动中。一本杂志的诞生,需要1分53秒,也需要流过一个世界。
二、一段相应的影像,可能是杂志流向杂·志再流向杂志的一个通道
![]() |
《Life》杂志1964年8月28日封面 |
鲍曼在那些信件中分析道:这个“液态现代“的世界,就是你和我。之所以称为“液态”,因为像所有流体一样,它无法停下来并保持长久不变。这个世界中的一切,都是变动不居的,包括我们追随的时尚与我们关注的对象(我们的焦点总在不断转移,今天或许就从昨日着迷的事物或事件中抽身离开,同样,我们今天上心的事物,明天可能就不再理会了),我们有梦想也有恐惧,我们有渴望也有厌倦,我们既充满希望,但又坐卧不安。我们赖以谋生以及为之谋划未来的周遭环境,也在不断流动变化。
甚至,他在说完上面这段话的一瞬,我们所处的这个液态世界,已经又变化了一下。包括我在敲下这行字时,到你读到这本杂志时,世界在每一秒,每一页,每一帧,每一立方米中,不停地变化着。
N年前,或许有杂志人会设想,将来要把杂志上的《第四城》、《飘一代》、《高调隐居》、《女人生猛》、《男人没了》、《狗日的户口》,《来,让全球化抱抱》……,都拍成视频、纪录片、微电影。让视线和脑力在纸张上激荡之余,能去影像中完成反刍,拓深体验。然而工程浩荡,前路漫漫,杂志还是安静地在做它的纸王子。
如今,也许你在翻到《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下半夜的中国人》、《小屏,你好!》、《生活家的家》、《一边是马云,一边是星云》时,扫一扫纸业上的二维码,可能会被指向一段相应的影像——它们成了杂志美学的视像化脚注,成为视觉与理解力的趣味补足。它们是杂志流向杂·志再流向杂志的一个通道。
当然,大多数时候,你会接到提醒:请在wifi环境下打开。如果你不在,这份即将到来的“阅读体验”,会历经一次小小的失望浪潮——这是视频媒体的挑剔性之一,它挑播放环境,挑播放设备,挑点击它的时机,当然,它甚至比杂志更会挑你的心里情绪——你会游过它,或忘了它,或去寻找密码进入它,体验它。你或许会用流量费用换取它,或许会因它而着迷,或许会返回到杂志翻阅下一个目标;更多时候,你会随着它被掀进层层影像海浪,你忘了你在读一本杂志,你忘了刚才激起你好奇的那个主题,你进入了视频画面与画面的洪流,你兴奋慵懒地把脚翘到了茶几上,你的腰懒懒地散塌了下去,你的右手拇指进入节奏性律动,你忘了喝手边的咖啡,你忘了回屏幕上跳出的短信,你忘了谁是鲍曼,你酣畅地只剩下感受,感受,点击,触摸,层层漩涡般地进入那些液态画面。终于,你抬起了头,一个下午过去。远远超过44分钟,那是你为自己预留的“闲媒体阅读时间”。刚才在看什么?杂志!什么话题吸引了你?《视若无睹》。——这真一个容易令人视若无睹的液态世界。
三、前有《Life》,后也应有“未来液态杂志”
![]() |
齐格蒙·鲍曼:《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 |
视频媒体的到来,有人提出“小屏时代”,“后iPhone时代”,“后媒体时代”。推论下去,杂志也有它的“后杂志时代”吗? 在经历所谓的“厚杂志时代”之后?
或许,借用鲍曼的概念,解读为“液态杂志时代”更为可靠。如果有未来杂志学一说,那么不论迈入什么时代,杂志都只有一种杂志可能,就是液态杂志——它的观念是液态的,变化的,流动的,趋于更像真正杂志的方向;它的纸质呈现,又是提炼的,丰富的,是这些流动观念的凝结。
越少,即越多。越多,也即越少。亨利·卢斯当年给《Life》杂志写策划案,短少到仅有3页,只是把自己要做的杂志,和那个时代人们需要的阅读体验做了基本对照。《Life》却成了人们Life的精神典范。如今屏幕越来越多,杂志几乎都到了无捆绑屏幕不成杂志的地步,可真正主动的选择却越来越少。佛祖总教育:不动心,不受惑。反过来,面对这些“多”,努力练习要动心、要受惑,都难上加难。闲媒体时代,缺的不是闲,独缺让你撑满闲、不悔闲的“精神典范”。前有《Life》,后也应有“未来液态杂志”。
有则笑话关乎此:都说头等舱旅客看书,公务舱旅客看杂志、用笔记本办公,经济舱看报纸、电影、视频,玩游戏、聊天,是这样吗?段子手过于嘲讽加解构,所言却也是现实小切面。头等舱、公务舱离有闲阶级更近,他们愿意把时间花费在更有价值(或显示其文化财力)的书、杂志上。有闲阶级需要闲媒体,说得过去。不过,谁说经济舱就不看书了?还有在地铁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和《诗学》的呢。而视频和游戏被以舱位级别定位于此,显得缺乏诚意,并有些窄视了。
除了那1分53秒,令人怦然心动以外,还有一些“一条又一条”。“一条”视频的出现,让人联想到一种“液态杂志”的概念。它是微视频,又像一种杂志的视觉美学表达。它是产品,又像作品。它更像在你观察世界的过程中,截取了一瞥,把它丰富成一个世界。——这应该杂志理想的补位形态。
尝试设想一下,闲媒体带来的理想情绪是:纸质杂志带你看世界,是赋予了一个视角和一双眼睛的,精良的视频补位,应该是为眼睛架上一副googleglass。
不过,就像《A Magazine is Born》中忘不掉的那两秒“鼻子的吸嗅”——“杂志教”的人,贪恋手指翻阅纸张的感觉和油墨的嗅觉,并且知道何时摘下googleglass。
-----------------
本文经授权转自“新周书房”,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
清禾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4-25 06:01:11
-
Mantic-tic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19 15:49:23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19 14:39:44
-
馥致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19 13:34:23
-
quitequiet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19 11:57:32
-
青竹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19 11:28:04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19 11:10:05
做書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万万没想到,这本书绝版的原因是。。。缺纸
- 《三体》在美国的成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 (3人喜欢)
- 五年,我最终还是没能亲手出版这本书 (1人喜欢)
- 这位年轻童书编辑的烦恼,我听了有些难过 (2人喜欢)
- 有志投身写作之人,最该mark的杂志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