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忽梦少年事.
刚看完音乐剧《Matilda》,才发现这是我小时候一直在找的那个故事。没有那种意外惊喜,看到结局的今天反而忽然有点悲伤,虽然剧很好看。大概是身为大人的羞耻心,太彷徨。
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学校里要求我们订《中国少年报》,有一次寒假出了一份特别版的《不插电读书》合刊,里面介绍了许多外国孩子们的经典文学作品和畅销文学作品。《Matilda》就夹在作者的系列作品介绍中。那本合刊里还介绍了《哈利.波特》、安房直子、《丁丁历险记》等一系列后来令我魂牵梦萦的作品。但唯独罗尔德.达尔的作品在书店里一直找不到。21世纪刚开始,小城市还是很落后的,没有图书馆,也没有万能的某宝。我们的生活平淡无惊奇,我只读过课本和小时候妈妈买的《唐诗三百首》和一本地摊上淘来的《格林童话》。尽管为《Matilda》心神往而驰之,但毕竟是小孩子,我为其他能找到的书欣喜,再说有那么多本能找到的,很快被分散了注意。《Matilda》逐渐被长大了的我忘记。
那本合刊却像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令我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多神奇之处,有那么多值得热爱的东西。之后多少惊奇,如何影响今时今日的我,想要说却无法说起。我一直珍藏着那本合刊,同我的“宝盒”放在一起。看完《M》我回到我小时候住的房间寻找,发现那本合刊早就不见了,“宝盒”送给了表妹,而今年春节她刚搬家。连同那本合刊一起不见的,还有很多我被打开新世界大门后买的无数本闲书。好像是本来就不被记起来的小时候忽然失掉了证明一样,我发消息问我妈我的书都去哪儿了,语气中带着愤懑。显然手机屏幕那边的她并没有感受到我的怨气,只云淡风轻地答:“噢,上次清理过一次。”没待我发怒,她又发来:“你也在的。”
不甘心地一遍又一遍地找过了我可能放书的每一个地方,没有。
然而,所有的课本都还在。没有办法,可能,在所有认识我的人眼里,我始终是那个循规蹈矩,努力学习,连沉默寡言都与所有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孩子相似的角色吧。
那段,平凡的日子里唯一的闪光,照耀过我最黑暗的人生的,终是我的幻想,或是难捱时日里平白虚构的慰藉吗?我不甘心找出小学同学的微信,发消息问他是否记得我们小时候订过的《中国少年报》。
“没了。”
“你要这些干嘛。”
“小学的东西我还是留有一些的,像这种。”(黄冈同步试卷)
“我小学都没看过几本课外书,少年报语文报早扔了。”
“你小学作文不是很好吗?我妈都记得(笑cry)”
我停在手机屏幕上的手沉默,那几年春风得意,自大到今日的我回想都觉得羞耻的日子,原来深深地停留在那时曾陪伴我一起走过的人记忆里。
那些因为木讷而不被老师喜欢,和同龄的同桌却像有一辈子说不完的话因而被老师告状,回家被罚跪;没有想过去努力争取当好学生,上数学课偷吃早餐面包被老师呵斥让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在教室前面的垃圾桶吐出来的日子,原来是在那一刻开始转折,从我们开始有作文起始,让我误以为自己也有无尽的可能,其实未来等待自己的不仅是前路曲折而已。
是从那时候,我开始变得无比有勇气,也在认清自己以后变得更怯懦,而今,在关乎人生的选择面前畏首畏尾,只害怕犯错。
但那些因为喜欢少年报而羡慕那些能当小记者的同学,从此立下长大后当记者,并在毕业的时候在每个同学录梦想一栏写下此志,的我,是真实存在过的。
为什么我会羡慕Matilda,大概是因为长大了的我被幸福包围却胆小软弱吧,变成了胆小的大人。
“卧槽,我有少年报……”同学发来图片,却不是我想找的那本合刊。
“我记得我有两本的,但有一本找不着了。”
“没事,找不到就算了吧,谢谢你啦~”
“hhh不用谢。”
“因为小时候喜欢看闲书现在变成了不务正业的样子。”刚才,我想了想,这样回复到他妈妈的记得。
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学校里要求我们订《中国少年报》,有一次寒假出了一份特别版的《不插电读书》合刊,里面介绍了许多外国孩子们的经典文学作品和畅销文学作品。《Matilda》就夹在作者的系列作品介绍中。那本合刊里还介绍了《哈利.波特》、安房直子、《丁丁历险记》等一系列后来令我魂牵梦萦的作品。但唯独罗尔德.达尔的作品在书店里一直找不到。21世纪刚开始,小城市还是很落后的,没有图书馆,也没有万能的某宝。我们的生活平淡无惊奇,我只读过课本和小时候妈妈买的《唐诗三百首》和一本地摊上淘来的《格林童话》。尽管为《Matilda》心神往而驰之,但毕竟是小孩子,我为其他能找到的书欣喜,再说有那么多本能找到的,很快被分散了注意。《Matilda》逐渐被长大了的我忘记。
那本合刊却像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令我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多神奇之处,有那么多值得热爱的东西。之后多少惊奇,如何影响今时今日的我,想要说却无法说起。我一直珍藏着那本合刊,同我的“宝盒”放在一起。看完《M》我回到我小时候住的房间寻找,发现那本合刊早就不见了,“宝盒”送给了表妹,而今年春节她刚搬家。连同那本合刊一起不见的,还有很多我被打开新世界大门后买的无数本闲书。好像是本来就不被记起来的小时候忽然失掉了证明一样,我发消息问我妈我的书都去哪儿了,语气中带着愤懑。显然手机屏幕那边的她并没有感受到我的怨气,只云淡风轻地答:“噢,上次清理过一次。”没待我发怒,她又发来:“你也在的。”
不甘心地一遍又一遍地找过了我可能放书的每一个地方,没有。
然而,所有的课本都还在。没有办法,可能,在所有认识我的人眼里,我始终是那个循规蹈矩,努力学习,连沉默寡言都与所有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孩子相似的角色吧。
那段,平凡的日子里唯一的闪光,照耀过我最黑暗的人生的,终是我的幻想,或是难捱时日里平白虚构的慰藉吗?我不甘心找出小学同学的微信,发消息问他是否记得我们小时候订过的《中国少年报》。
“没了。”
“你要这些干嘛。”
“小学的东西我还是留有一些的,像这种。”(黄冈同步试卷)
“我小学都没看过几本课外书,少年报语文报早扔了。”
“你小学作文不是很好吗?我妈都记得(笑cry)”
我停在手机屏幕上的手沉默,那几年春风得意,自大到今日的我回想都觉得羞耻的日子,原来深深地停留在那时曾陪伴我一起走过的人记忆里。
那些因为木讷而不被老师喜欢,和同龄的同桌却像有一辈子说不完的话因而被老师告状,回家被罚跪;没有想过去努力争取当好学生,上数学课偷吃早餐面包被老师呵斥让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在教室前面的垃圾桶吐出来的日子,原来是在那一刻开始转折,从我们开始有作文起始,让我误以为自己也有无尽的可能,其实未来等待自己的不仅是前路曲折而已。
是从那时候,我开始变得无比有勇气,也在认清自己以后变得更怯懦,而今,在关乎人生的选择面前畏首畏尾,只害怕犯错。
但那些因为喜欢少年报而羡慕那些能当小记者的同学,从此立下长大后当记者,并在毕业的时候在每个同学录梦想一栏写下此志,的我,是真实存在过的。
为什么我会羡慕Matilda,大概是因为长大了的我被幸福包围却胆小软弱吧,变成了胆小的大人。
“卧槽,我有少年报……”同学发来图片,却不是我想找的那本合刊。
“我记得我有两本的,但有一本找不着了。”
“没事,找不到就算了吧,谢谢你啦~”
“hhh不用谢。”
“因为小时候喜欢看闲书现在变成了不务正业的样子。”刚才,我想了想,这样回复到他妈妈的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