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的文明与悲哀
如果我没有去吴哥,不会了解到柬埔寨这样一个连年战乱、贫穷弱小的国家曾经是东南亚最强盛的文明古国;如果我没有去吴哥,也不会相信生活在没电没水,连厕所都没有的棚户区中的人们还可以流露出那样的快乐和满足。在这里我同时看到了文明和落后、奢华和凋敝、天真和贪婪……我本来是怀着休闲度假的心态出发的,回来却带着满满的疑问和好奇,于是我趁着假期的尾巴自己找了些文章和史实来读,把其中的收获加上自己的心得,攒成了这么一篇游记,作为这次旅行的小小心得。
柬埔寨历史上的辉煌
蒋勋的《吴哥之美》系列讲座,恐怕是所有准备开启柬埔寨文化之旅的游客必做的行前功课,根据他充满感性的讲述和其他一些旅行指南中的介绍,古代柬埔寨的历史逐渐被我拼凑起来。这是一个曾建统治东南亚70%疆域的文明古国,古代柬埔寨大致经历了三段重要的王朝统治:扶南、真腊和吴哥。
扶南王国,统治时期从公元1世纪到6世纪,是东南亚最古老的印度文明古国。北方的新兴国家真腊王国原是扶南的一个属国,后来不断强盛,最终在7世纪吞并了扶南。高棉语的第一块石碑,以及印度教寺庙的第一块石砖,都起源于真腊时期。
802年,者耶跋摩二世建立了吴哥君主国,在接下来的600多年里成为东南亚从缅甸边界东到南海、北到老挝的强大王朝。这一时期的国王们踌躇满志,广建宗教寺庙,并且几易都城,首先在荔枝山,后迁都到罗洛士,又迁到巴肯山为中心的耶输跋摩城遗址,最后的都城便是著名的大吴哥——吴哥通王城,成就了我们今天在吴哥所能够看到的众多宏伟壮观又技艺精湛的历史文化遗迹。广为人知的吴哥窟和巴戎庙都是在12世纪,也就是吴哥君主国鼎盛时期所建造的。在当时,吴哥的领土面积也达到了最大,包括现在的越南、老挝、泰国、缅甸、以及马来半岛的一部分。
这段历史上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他既不是手握重器的君主,也不是技艺高超的建造者,他在当时可能只是一个无名小卒,是吴哥盛世的旁观者、窥探者,但却是兢兢业业的记录者。公元13世纪,正值中国元朝时期。众所周知,元朝的统治者喜好征伐,南方的这一富庶繁荣的国度也引起了他们的关注,于是派出使节团出使吴哥。其中便有一位使节名叫周达观,生卒年月不详。他在吴哥居住一年多,写成了一本《真腊风土记》,作为交给统治者的敌情勘察报告。这本书不仅详细记录了吴哥的气候、地形、植物等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还描述了壮观的城市建筑和雕刻艺术,以及当地民俗风貌。当他捧着这本记录回到中国时,元朝已自顾不暇,无力南征了,而这本书也被束之高阁。几百年后的19世纪初,西方人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许多中国古籍被翻译介绍到欧洲,《真腊风土记》也被一位法国汉学家译成法文。书中描述的吴哥文明令热爱艺术的法国人为之惊叹。1858年,一位法国探险家——亨利·缪奥,怀揣着《真腊风土记》来到柬埔寨,按图索骥,最终在丛林深处发现了被人遗忘的吴哥文明遗迹。
在看到这些塔尖的一刹那,我感到心在颤栗,此时,你除了能够怀着敬慕的心情默默地凝视外,你没有办法再组合一个词去赞美这建筑史上奇妙的景物了。——亨利·缪奥
其实,周达观所记录的吴哥,已经是这一灿烂文明的最后时期。年复一年地建造神庙使国家元气大伤、不堪重负。除此之外,也有学者认为小乘佛教的引入加速了吴哥的衰落。小乘佛教所信奉的平等主义思想打破了柬埔寨社会固有的阶级构成,动摇了印度教的牢固地位。而与此同时,吴哥的一个朝贡国——泰国却日益强大起来。1437年泰国入侵,吴哥惨遭屠城,后又经历瘟疫,吴哥城最终为废弃,高棉民族迁都东南方向的金边。显示着吴哥灿烂文明的雄伟庙宇就这样被遗落在那里,几百年来经受风力的侵蚀、雨水的冲刷,树木在石缝中生根发芽,与石垣紧紧地包裹交错在一起。如果没有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吴哥令人震撼的文化遗迹也许并没有机会重见天日;法国人或许也不会将目光投向柬埔寨这一方土地,或许也不会将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到目前为止,《真腊风土记》都是人们所能发现的,记录当时吴哥文明存在及繁荣的唯一著作。历史真是充满着奇妙的机缘巧合,有些记录被永远封存并遗忘,而有些记录却撬开了消逝的古老王国的城门,改写了一个民族的历史。
游客眼中的吴哥
说完古代柬埔寨的历史,算作是行前的功课,为更好地领悟吴哥之美做了铺垫。接下来请允许我用流水账的古老形式,讲一讲作为一名游客,在4天的旅程中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柬埔寨。
DAY 1:上午 吴哥窟(小吴哥);下午 巴肯山日落
旅行第一站就是最负盛名、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的吴哥窟。它于12世纪由苏利耶跋摩二世所建造,其中供奉着印度教三大神明之一的毗湿奴神。吴哥窟是唯一一座坐东朝西的庙宇,主建筑前有长长的引道,引导两旁有两个巨大的水池,像护城河一样将吴哥窟环绕起来。水池前是观看日出的最佳地点,因为早晨太阳恰恰是从吴哥窟的身后缓缓上升,并将倒影洒在前面的水池上。吴哥窟乃至柬埔寨国家的许多宣传画都是采取这个角度拍摄的,可惜我们受行程所限没有机会欣赏这一壮观景象。吴哥窟这样由巨大石块堆砌而成的建筑之所以没有倒塌、下陷,也是归功于环绕周围的蓄水池,水的张力在这里恰恰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后来参观的几座寺庙并没有这样的设计,所以不知道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巧合,还是古代工匠的神机妙算。
吴哥窟的确是吴哥遗址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壮观的一座,主建筑由三层回廊和中心的主殿组成,每一层回廊都需要攀登一段台阶,层层叠叠向中心、向更高处嵌套。最有名的地方当然也是游客最多的地方,拍照很难不以人为背景,再加上回廊和台阶幽暗狭窄,里面的拥挤程度并不亚于早高峰的地铁1号线,所不同的是这里跟你挤在一起摩肩接踵的都是各种肤色操着各国语言的人,这感觉还是挺奇特的。言归正传,这种严格的向心结构,传达着印度教庄严神圣的气场,要求信徒们怀着虔诚之心,一步步、一层层穿越空间,沉淀内心。中心的主殿象征着作为世界中心的圣山,因为印度教顶礼膜拜山的形象,所以建筑总是层层而上,在主殿上的五座高塔也都有层层推高、不断缩小的塔顶,做成山的形状。想要登上主殿还需要攀爬一段“天梯”,之所以叫“天梯”是因为它的倾斜程度达到了75度以上,而且台阶又高又窄,信徒必须要手脚并用、五体投地才可攀爬而上,这也是朝拜的一个必经仪式。这段天梯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70年代一位法国女游客攀登时不慎摔下而亡,她的丈夫非常悲痛,于是在这里捐钱建造了一段楼梯。自此之后,景区也不再允许游客直接攀爬原始的台阶,而是由统一搭建的楼梯上下,本来四面都有的楼梯,只有两面是可以通行的,一面上一面下。
排队等着上楼梯的游客几乎环绕主塔一周。我们在队伍里等待了10几分钟之后,实在受不了烈日的炙烤,结定放弃,来到主塔周围人流稀少的围廊。这些围廊上面的的浮雕也十分精美,青灰色的石墙上受雨水冲刷成一片片的黑色,充满了庄重而神秘的气息,成为了我和网红发挥想象各种摆拍的背景。
经过上午半天对吴哥环境的初步体验,我和网红中午果断换下了情侣款的Keds小白鞋,因为在景区几乎没有柏油马路,都是最原始的土路,每走一步都是黄土飞扬。后面几天的游览证明这个决定是对的,吴哥窟这个景区算是最干净、土最少的了……
下午的巴肯山观日落景点让我的内心经历了期待—失望—惊艳的强烈波动。巴肯山和山上的巴肯寺是吴哥王朝9世纪末到10世纪初所建,一度成为都城的中心。又要说到印度教崇拜山,因此国王要将宫殿建在山的最高处,以使自己能同神相会。霸气的名字加上神圣的寓意,使我对这一景点抱有敬畏之情。然而坐车到达这里才发现,传说中的巴肯山只有67米高,上山并没有什么路或台阶,而是沿着原始的土路盘山而上。山顶也没有多么的气势恢宏,反而很小,同时最多容纳300人在山顶。我们慢慢爬,大概用了15分钟就到达了山顶,这时才4点多,山顶中心有一座塔,同样也是像山的形状,层层缩小的塔顶,四周有几座残垣断壁,其中有一个方位竖立着印度教膜拜的另一个图腾——象征阴具和阳具的“约尼”和“林迦”。站在巴肯山上还可以眺望到吴哥窟最有代表性的几座塔顶。我们在山顶转了两圈,也只用了不到10分钟,接下来的近两个时间,便静静地坐在石阶上等待日落。
利用这段时间我研究了一下关于“林迦”的传说。湿婆神是印度教三大神明中的另一位,他是毁灭者,掌握世界的轮回,他的舞蹈既预示着灭亡也孕育着重生。传说湿婆的妻子死后,他悲痛欲绝,以致进入癫狂状态,赤身裸体在丛林中穿梭舞蹈。而居住在林中的神仙们的妻子都被他所吸引迷惑,众神出于嫉妒合力诅咒湿婆,令他失去自己的男性生殖器。谁知顿时世界变得黯然失色、紊乱不堪,惊恐的人们赶紧塑造出湿婆的生殖器——林迦,顶礼膜拜了一整年之后世界才恢复到原来的平静状态。于是人们将这一传统保留,把男性生殖器“林迦”的造像当做湿婆的形象来顶礼膜拜。
神话故事也看完了,离日落还有一段时间,我和网红便投入到又一轮自拍当中。
就在我们自我陶醉地拍照过程中,光线慢慢变得柔和了,眼前的景物变得立体了,太阳下山了!我们和山上其他的297名游客一样,兴奋地站起来,开始寻找最佳拍摄地点。那个时刻,虽然人头攒动,虽然热闹嘈杂,但我感到自己整个人被一种静谧温暖的氛围所包围,不由自主地想要深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用心灵与神明对话。那一刻我明白了,巴肯山日落的美不在于太阳,也不在于天空,而是在于建筑。那些刚刚还是青黑色的冷冰冰的石墙,神奇般得被夕阳染成了金色。此刻,好像一座古老的城池复活了,一种神秘的力量被唤醒了。即便是专程为这日落而来,并且苦等了两个小时的我们也感到惊叹和满足,可以想象那些探险家们,吴哥最早的发现者们,在冷清的山顶上徘徊时偶遇了这一切,那是多么地激动人心啊!
DAY 2:上午 塔普伦寺及沿线的几座寺庙;下午 巴戎寺、吴哥通王城
塔普伦寺是仅次于吴哥窟的游人聚集圣地,很大程度得益于《古墓丽影》中有在这里拍摄的镜头。而这座寺庙也确实非常有特点,他保持着探险家们刚刚发现时的原貌,就是巨大的树木将整座寺庙包裹起来,树木的根系枝干盘根错节,像巨蟒一样把断壁残垣紧紧地包裹起来,共存共生,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文明的遗迹达到了完美的和谐。
吴哥诚大大小小的寺庙遗址有很多,有的像塔普伦寺这样以原始的状态呈现,大多数还是在经历着修复和保护。柬埔寨拿不出足够的资金,加上有知识的人大多在战乱和红色高棉时期死掉了,可以说是既没钱又没人。如此大量的修复工作完全都是依靠国际组织和各国家的认领。离塔普伦寺不远有一座中国援建的寺庙——茶胶寺,我们参观的时候恰好有一对柬埔寨新人在拍婚纱照,并没有穿婚纱或者民族服饰,而是穿了欧洲宫廷服装,在寺庙遗址宏大深邃的背景衬托下倒也是非常好看,我忍不住抓拍了一张,然后又灵机一动和网红模仿他们的造型也拍了几张很棒的照片。后来听导游讲在这里拍一组婚纱照要2000美金!我顿时对这对新人肃然起敬,对比在街边买水果和衣服只需一两美元的物价,这绝非一般阶层能够消费得起的服务。也可以看出来柬埔寨这个国家的贫富差距是很大的。
吴哥通王城是建造于9世纪后期,是吴哥君主国全盛时期的都城,也是东南亚历史上最宏伟的一座都城。城池同样也呈方形结构,以巴戎庙为中心,象征印度教中宇宙的中心须弥山。虽然吴哥城的全貌已不复存在,但是其中的部分城墙、城门、城桥、战象台等遗址还能够看到。巴戎庙可以说是保存最完好的,其中有49座尖塔,每座塔身四个方向各有一尊佛面,巨大的面部雕塑眼眉低垂,嘴角微微上扬,露出安详宁谧的笑容,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高棉的微笑”。建造之时佛教已经传入柬埔寨,并且与印度教相互融合又此消彼长。关于微笑的塑像是谁的脸庞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建造者者耶跋摩七世的面容,一说是大乘佛教的观音,另有一说是印度教的创造之神梵天。不论是谁的面容,都能够看出佛教教义中宽厚仁慈、不愠不怒的态度。
看了几座寺庙之后,印度教的意象和建筑风格在脑海中也变得生动起来。山在印度教中是受崇拜的重要图腾,寺庙的塔顶包括神像的头顶都是层层堆砌向上缩小,模仿山的形态。而寺庙的建造结构也是层层回廊,向中间包围,并且向上堆叠。信徒需要攀爬高耸狭窄的台阶,穿越层层逐渐缩小的门框才能到达中心,体现着宗教的神圣崇高。信徒需要穿越层层考验与磨砺,五体投地、低头俯身,褪去急躁和骄傲,沉淀自己的内心,才能够达到与神明相会的境界。印度教信仰多神论,三大主神:梵天是创造者,毗湿奴是保护者,湿婆是毁灭者,它们的职责既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使得宇宙万物能够生生不息,这是古代人类充满思辨的宇宙观。《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印度教的经典,庙宇中的造像和浮雕都来自于其中。例如所有的栏杆都不是枯燥的实用结构,而是同样在讲故事,横向贯通的是神话中翻搅乳海的巨蟒,而天神阿修罗们列队拉扯着蛇身,正好是栏杆的纵向石柱。蒋勋的讲座中着重谈到了他对印度教的理解,对于宇宙有一种更加宽宏博大的认知,并非把世界分为正反善恶对立的两极,也不宣扬绝对幸福的彼岸,而是认为宇宙始终是一个不断翻搅不断变幻的所在,善恶并非一成不变,即使是天神们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也许正是这种不悲不喜、不骄不躁的宽厚淡然,才能雕刻出令不同文明的人都能感受到宁静的神秘微笑。
DAY 3:上午 女王宫、罗洛士建筑群;下午 空邦鲁沼泽
女王宫建于公元10世纪,尊奉印度教三大主神中的湿婆神。这座古刹 由美丽的朱红色石头建成,壁画的雕工在所有吴哥遗址中是最为细致精妙的,值得近距离仔细欣赏。罗洛士遗址是吴哥王朝的创立者者耶跋摩二世所建造的,被称为高棉艺术的开端,现存的有巴公寺、神牛寺、罗莱寺,规模都比较小,但是已经可以看出吴哥精湛的建造艺术。
游览到这个时候让我最感兴趣的已经不是建筑,而是人。在我们旅游巴士反复经过的吴哥通王城中心区,道路两旁的草地上有一片片棚户区,导游说政府希望这些居民搬走,但是他们并不想离开,虽然草棚里没水没电没厕所……我们这些来自文明社会缺乏见识的人们已经听得目瞪口呆。这里的居民对生活的要求简单到了原始的境地,水直接打井取地下水,电就用我们电动自行车的那种电瓶到附近的充电站充满后拿回家可以用好几天,洗手间更是简单,直接到屋后山上挖个坑,回馈大自然。平时他们会在屋前摆摊卖卖烧烤、水果,不紧不慢地挣点钱。生意也是很红火的,因为当地人有个习惯,到了下午就会举家出来在草坪上边晒太阳边吃吃喝喝。可以看到他们三五成群悠闲地坐在不比草地干净多少的床单上,或者更惬意地躺在吊床上。我当时心中不禁感到有些惋惜,一个曾经那么辉煌的民族,现在变得如此懒惰、不思进取。
下午我们驱车前往城外较远的的空邦鲁湖区,可能因为天气太炎热,半路上我们的车爆胎了,不得不停在一段非常荒凉的乡村公路上,路两旁只有两栋民居,跟在城区中看到的草棚如出一辙,只不过这里是加高版的草棚,下面用木头架高两米以防雨季到来时被淹没。柬埔寨当地人真的很淳朴热情,等待修车时我们走到他们房子门前,婆婆阿姨们都主动向我们微笑打招呼。一位胖胖和蔼的阿姨其实并不懂汉语和英语,我们相互语言不通,但是她还是滔滔不绝地跟我们说当地的语言,还向我们比划可以坐在她家的台阶上休息。
车修好后我们直接开进了湖边的一片村落,路很狭窄,两旁像刚才那样的小楼密密麻麻并肩而立,这里的草棚许多还会用蓝色绿色的铁皮在外墙包裹一圈,房檐窗台上都养着绿色植物和花,看起来充满了生机。我们的大巴在中间穿行,孩子们有的在路两边又蹦又跳,有的从楼上的窗户探出身来,都冲我们挥手露出天真的笑容,并不觉得我们是入侵者,反而在某些时刻我感觉是他们在观摩我们。
在村庄里我们看到最气派的建筑就是寺庙和学校,用砖土搭建,还上了雪白的漆,配上金色的尖顶。柬埔寨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只上半天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上午上学还是下午上学,一般家里的孩子会分配一下,几个上午去几个下午去,不用上学的就在家里帮忙干活卖卖东西。内战和红色高棉使柬埔寨的知识阶层受到了严重破坏,政府现在很重视教育,一至九年级也是免费教育。赶上放学的时候会看到许多孩子穿着统一的校服,白色衬衣黑色长裤或者长裙,格外整齐精神。可以看出校服是这里孩子最干净整洁的衣服了。
DAY4:上午 荔枝山;下午 崩密列;晚上 崩密列
荔枝山原名八角山,名字的由来还得益于周达观,他出使期间来这里游览的时候,将携带的荔枝种子撒于山上,后长成了大片的荔枝树,所以改名荔枝山。荔枝山在高棉人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因为者耶跋摩二世就是在荔枝山上完成了灌顶仪式,开启了强盛的吴哥君主国时代。山上有一条蜿蜒而下的小河,源头处的湖床上雕刻着密密麻麻的“林迦”“尤尼”,因而得名“千阳河”。因为河水浅且清澈,站在河边可以清晰地看到河床上精致的雕刻,古代的工匠真是富有借助自然力的智慧和想象力,竟然能够想到把图腾刻在河底,这样流过的河水都成为了圣水,能够带来好运和繁荣,滋润大地,令万物生生不息。
前面几天的游览都是在毫无遮蔽的遗址中行走,炎热和暴晒已经慢慢把刚来时的新鲜感和精气神儿都榨干了。到了最后一天本该更加疲惫,可是来到荔枝山,在原始的丛林里穿行,呼吸着树木和溪水清新的气息,让我顿时倦意全无,在高低错落的石阶上健步如飞。走了不远就到了另一处游人汇集的景点,听说是安吉丽娜朱莉在《古墓丽影》里曾经跳下的瀑布。其实这段瀑布并不大,落差大概就十来米,前面有一片水池,但却能够给人一种世外乐园的轻松快乐氛围。水池中间有一群当地小孩儿在嬉戏玩水,比赛着从石头上一个猛子扎进水中,还有个小男孩把洗发水抹在头发上,然后直接跳入水中洗起头发来,整个山涧都回荡着他们恣意的笑声。他们才是这里的主人,我们这些游客虽然人数是他们的几倍,却不过是蹑手蹑脚、矫揉造作的窥探者而已,拘谨如我们的亚洲游客小心翼翼地站在岸边拍照,豪放的欧美游客换上比基尼在水里游泳,或在岩石上晒日光浴,但是那种自由和惬意仍然不及当地孩子的一半。
下午的景点崩密列也算是此行最期待的,早听说这里是唯一一处完全没有经过人工修复的遗址,也的确没有令人失望。由于离市区很远,这里的游客并不多,庄重宁谧。断壁残垣和古树交错纠缠,在其中穿梭,还原了一种丛林探险的奇妙感受。在遗址旁有一位年轻画师在即兴作画,成品就摆在旁边,我们这些游客都被这种充满异域风情的写意风格所吸引,一拥而上挑的挑买的买,只要8美元,价钱也很公道,我也挑了一幅。虽然后来在老市场看到当地的很多风景画都是这种风格,但是从画师手中买到几乎墨迹未干的作品的体验还是很棒的,算是此行最好的旅行纪念品。
晚上终于来到了著名的市中心老市场,也是这趟旅行的最后一站。一边是卖旅游纪念品的商铺,有点北京动物园和石家庄南三条的味道,另外一边的酒吧街就热闹时髦多了。这里是老外的天堂,女士们穿着吊带长裙,男士们穿着裤衩凉鞋,不紧不慢地走走停停,很羡慕他们这种旅行的方式。穿插在酒吧和餐厅中的还有开放式的按摩店,一排排的长沙发摆到了门口,看起来很干净正规,如果不是时间有限,还挺想去感受一下。有几个欧美的年轻人坐在店门口,脚泡在鱼疗的大水缸里,充满了激动和好奇,和小朋友在海鲜馆门口看大鱼的表情一模一样。
柬埔寨近代以来的劫难
除了令人震撼的古老文明遗迹之外,柬埔寨给我最直观也最深刻的印象还是太脏太落后了。我和网红自嘲每天吃三斤土,很多时候不得不拿丝巾捂住口鼻。只有市中心是真正的柏油马路,到了乡村,道路两边的树木都盖了一层厚厚的黄土,几乎看不出绿色。这里的孩子们让人佩服,随处可见十来岁的小朋友在摆摊卖东西,不管是算账还是切水果都干练麻利。但是他们也令人害怕,旅游大巴所到之处都会有成群的小孩围上来,在景区里面也有很多,他们衣不遮体打着赤脚,会说很多语言,看到中国游客就向我们叫着“糖果糖果”,甚至有的直接喊“钱”“人民币”。
每到这时我心中就在想,曾经称霸东南亚、有着卓越文化成就的民族,如今何以沦落到如此凋敝落后的境地?要解开这个疑问,不可回避的是在并不久远的过去柬埔寨所经历的磨难。于是,在旅行结束的时候,我对柬埔寨近代以来的历史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殖民时代
19世纪下半叶,法国的殖民范围扩大到印度支那,柬埔寨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法国政府在柬埔寨兴建道路、港口和公共工程,却忽视教育。按法国的计划,金边逐渐成为法国的一个城镇。但是不得不承认,法国人对吴哥遗址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先撇开政治上的不道德,欧洲人这种真正“心怀天下”的大格局令人佩服。对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那些美好的东西,他们都有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感。二战时期,日本进入法国的印度支那殖民地。1946年,法国重新控制柬埔寨,但允许柬埔寨人起草宪法并成立政党。1953年,年轻的西哈努克国王成功地争取了柬埔寨的独立,也成为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
红色高棉
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柬埔寨,还没有开始真正自主的发展,就又成为美苏两大阵营在东南亚力量博弈的战场。1970年3月,美国支持的朗诺集团趁西哈努克出访期间发动政变,改国名为“高棉共和国”。国内,柬埔寨共产党的力量日益壮大,领导人民武装集中打击朗诺集团。在毛和周的斡旋之下,西哈努克与柬共领导人英·萨利、波尔布特在北京会面,共同商讨政权建设事宜。然而西哈努克一回到柬埔寨就遭到软禁,中断了与外界的联系,他的14个孩子中有5个死于红色高棉时期。
事实上,波尔布特所领导的红色高棉推行了一条比...更为左倾的路线,给柬埔寨这个国家带来了一场可怕的灾难。有历史学家保守估计,在1975年-1978年这四年中,柬埔寨有100万人非正常死亡。当地导游简单地提了一下红色高棉,因为与中国有关,他不想发表看法,不过能看出来柬埔寨人自己是觉得红色高棉有中国的支持。他提到红色高棉结束之后,柬埔寨的人口减少了一半,我想他应该没必要在这件事上过分夸大。我查了一下当时柬埔寨的人口是700万人,如果按照他的说法死亡人数远大于100万,难怪有学者称这场运动为“自我灭绝的屠杀”。
但是红色高棉又不同于历史上曾发生过的基于种族或宗教冲突的屠杀,它是这样一场运动:力图在革命胜利后,以最短的时间、最极端的方式重塑社会,直接建立一个比苏联、中国和越南都更加纯粹的社会主义社会。它越过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在经历的过渡阶段,实行了一些列激进的政策,包括:撤空城市;废除货币;关闭佛教寺院,把僧侣赶下去从事农业劳动;处决所有朗诺政府领导人;在全国建立高级合作社,实行集体食堂制;把所有越南族赶出柬埔寨;派军队去越柬边界准备作战等。
在这场社会重构当中,一项重要的原则就是从肉体上消灭一部分政治敌对分子,把他们清除出社会。这既包括对朗诺政治集团的清算,也有在红色高棉内部对被怀疑亲越、亲美或有其他倾向的异己分子的清洗。除此之外,在缺乏物资保障的前提下大规模将城市人口迁入农村,还有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都让很多人死于非命。一些不服从强迫迁移和强制劳动的人干脆被有计划地屠杀。
1978年12月,苏联支持越南军队入侵柬埔寨。1979年1月,越南支持下的“高棉就过统一阵线”“解放”了金边。此时,柬埔寨社会已经遭到重创,柬埔寨人民宁愿接受一个由越南扶植起来的、起码可以让他们家庭团聚的政权,红色高棉时期宣告结束。
如果我们把红色高棉放在20世纪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背景下,它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加速版和加强版,许多政策和口号似曾相识。有学者说:“红色高棉是一个匆促建立的体制,体现了一个极其粗糙的理论和一场国家规模的实验之间的鸿沟。”但是这场实验以几百万人的生命为代价。
我很好奇,以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有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合理地解释这样一场极端血腥、极端残忍的自我灭绝运动?人类理性的边界在哪里,还是毫无边界?文明社会真的让我们脱离了原始状态么?我们没有发生这样可怕的运动就能够说明我们比当时的柬埔寨人更高一等么?如果这样的屠杀能够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它是否还会发生在今天或者未来呢?出于政治的目的,对一两个敌对分子处以极刑的时候,我们的理性是可以接受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下,对一大批敌对分子处以极刑的时候,我们的理性还是接受了。那么当被冠以敌对分子称号的人成为整个社会的一半或者大多数,成了你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的时候呢?
导游告诉我们直到1998年柬埔寨才彻底结束内战,迎来和平,也迎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不难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了,对于经历了这么多磨难的柬埔寨人来说,现在能够没有战乱和死亡,能够轻松地躺在吊床上享受阳光,就是最幸福和满足的了。并且,就像年长的同行者说的,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看起来也是他们现在这个样子,中国结束内战都已经60多年了,柬埔寨实现和平也才短短十几年。
走到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当中,最不应该以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判、去臆断别人的生活,那样不管走多远,心态和视野还停留在原地。希望再过几十年,柬埔寨能够变成一个既有古代文明又有现代繁荣的国度。
柬埔寨历史上的辉煌
蒋勋的《吴哥之美》系列讲座,恐怕是所有准备开启柬埔寨文化之旅的游客必做的行前功课,根据他充满感性的讲述和其他一些旅行指南中的介绍,古代柬埔寨的历史逐渐被我拼凑起来。这是一个曾建统治东南亚70%疆域的文明古国,古代柬埔寨大致经历了三段重要的王朝统治:扶南、真腊和吴哥。
扶南王国,统治时期从公元1世纪到6世纪,是东南亚最古老的印度文明古国。北方的新兴国家真腊王国原是扶南的一个属国,后来不断强盛,最终在7世纪吞并了扶南。高棉语的第一块石碑,以及印度教寺庙的第一块石砖,都起源于真腊时期。
802年,者耶跋摩二世建立了吴哥君主国,在接下来的600多年里成为东南亚从缅甸边界东到南海、北到老挝的强大王朝。这一时期的国王们踌躇满志,广建宗教寺庙,并且几易都城,首先在荔枝山,后迁都到罗洛士,又迁到巴肯山为中心的耶输跋摩城遗址,最后的都城便是著名的大吴哥——吴哥通王城,成就了我们今天在吴哥所能够看到的众多宏伟壮观又技艺精湛的历史文化遗迹。广为人知的吴哥窟和巴戎庙都是在12世纪,也就是吴哥君主国鼎盛时期所建造的。在当时,吴哥的领土面积也达到了最大,包括现在的越南、老挝、泰国、缅甸、以及马来半岛的一部分。
这段历史上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他既不是手握重器的君主,也不是技艺高超的建造者,他在当时可能只是一个无名小卒,是吴哥盛世的旁观者、窥探者,但却是兢兢业业的记录者。公元13世纪,正值中国元朝时期。众所周知,元朝的统治者喜好征伐,南方的这一富庶繁荣的国度也引起了他们的关注,于是派出使节团出使吴哥。其中便有一位使节名叫周达观,生卒年月不详。他在吴哥居住一年多,写成了一本《真腊风土记》,作为交给统治者的敌情勘察报告。这本书不仅详细记录了吴哥的气候、地形、植物等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还描述了壮观的城市建筑和雕刻艺术,以及当地民俗风貌。当他捧着这本记录回到中国时,元朝已自顾不暇,无力南征了,而这本书也被束之高阁。几百年后的19世纪初,西方人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许多中国古籍被翻译介绍到欧洲,《真腊风土记》也被一位法国汉学家译成法文。书中描述的吴哥文明令热爱艺术的法国人为之惊叹。1858年,一位法国探险家——亨利·缪奥,怀揣着《真腊风土记》来到柬埔寨,按图索骥,最终在丛林深处发现了被人遗忘的吴哥文明遗迹。
在看到这些塔尖的一刹那,我感到心在颤栗,此时,你除了能够怀着敬慕的心情默默地凝视外,你没有办法再组合一个词去赞美这建筑史上奇妙的景物了。——亨利·缪奥
其实,周达观所记录的吴哥,已经是这一灿烂文明的最后时期。年复一年地建造神庙使国家元气大伤、不堪重负。除此之外,也有学者认为小乘佛教的引入加速了吴哥的衰落。小乘佛教所信奉的平等主义思想打破了柬埔寨社会固有的阶级构成,动摇了印度教的牢固地位。而与此同时,吴哥的一个朝贡国——泰国却日益强大起来。1437年泰国入侵,吴哥惨遭屠城,后又经历瘟疫,吴哥城最终为废弃,高棉民族迁都东南方向的金边。显示着吴哥灿烂文明的雄伟庙宇就这样被遗落在那里,几百年来经受风力的侵蚀、雨水的冲刷,树木在石缝中生根发芽,与石垣紧紧地包裹交错在一起。如果没有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吴哥令人震撼的文化遗迹也许并没有机会重见天日;法国人或许也不会将目光投向柬埔寨这一方土地,或许也不会将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到目前为止,《真腊风土记》都是人们所能发现的,记录当时吴哥文明存在及繁荣的唯一著作。历史真是充满着奇妙的机缘巧合,有些记录被永远封存并遗忘,而有些记录却撬开了消逝的古老王国的城门,改写了一个民族的历史。
游客眼中的吴哥
说完古代柬埔寨的历史,算作是行前的功课,为更好地领悟吴哥之美做了铺垫。接下来请允许我用流水账的古老形式,讲一讲作为一名游客,在4天的旅程中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柬埔寨。
DAY 1:上午 吴哥窟(小吴哥);下午 巴肯山日落
旅行第一站就是最负盛名、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的吴哥窟。它于12世纪由苏利耶跋摩二世所建造,其中供奉着印度教三大神明之一的毗湿奴神。吴哥窟是唯一一座坐东朝西的庙宇,主建筑前有长长的引道,引导两旁有两个巨大的水池,像护城河一样将吴哥窟环绕起来。水池前是观看日出的最佳地点,因为早晨太阳恰恰是从吴哥窟的身后缓缓上升,并将倒影洒在前面的水池上。吴哥窟乃至柬埔寨国家的许多宣传画都是采取这个角度拍摄的,可惜我们受行程所限没有机会欣赏这一壮观景象。吴哥窟这样由巨大石块堆砌而成的建筑之所以没有倒塌、下陷,也是归功于环绕周围的蓄水池,水的张力在这里恰恰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后来参观的几座寺庙并没有这样的设计,所以不知道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巧合,还是古代工匠的神机妙算。
![]() |
吴哥窟的确是吴哥遗址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壮观的一座,主建筑由三层回廊和中心的主殿组成,每一层回廊都需要攀登一段台阶,层层叠叠向中心、向更高处嵌套。最有名的地方当然也是游客最多的地方,拍照很难不以人为背景,再加上回廊和台阶幽暗狭窄,里面的拥挤程度并不亚于早高峰的地铁1号线,所不同的是这里跟你挤在一起摩肩接踵的都是各种肤色操着各国语言的人,这感觉还是挺奇特的。言归正传,这种严格的向心结构,传达着印度教庄严神圣的气场,要求信徒们怀着虔诚之心,一步步、一层层穿越空间,沉淀内心。中心的主殿象征着作为世界中心的圣山,因为印度教顶礼膜拜山的形象,所以建筑总是层层而上,在主殿上的五座高塔也都有层层推高、不断缩小的塔顶,做成山的形状。想要登上主殿还需要攀爬一段“天梯”,之所以叫“天梯”是因为它的倾斜程度达到了75度以上,而且台阶又高又窄,信徒必须要手脚并用、五体投地才可攀爬而上,这也是朝拜的一个必经仪式。这段天梯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70年代一位法国女游客攀登时不慎摔下而亡,她的丈夫非常悲痛,于是在这里捐钱建造了一段楼梯。自此之后,景区也不再允许游客直接攀爬原始的台阶,而是由统一搭建的楼梯上下,本来四面都有的楼梯,只有两面是可以通行的,一面上一面下。
![]() |
排队等着上楼梯的游客几乎环绕主塔一周。我们在队伍里等待了10几分钟之后,实在受不了烈日的炙烤,结定放弃,来到主塔周围人流稀少的围廊。这些围廊上面的的浮雕也十分精美,青灰色的石墙上受雨水冲刷成一片片的黑色,充满了庄重而神秘的气息,成为了我和网红发挥想象各种摆拍的背景。
![]() |
![]() |
![]() |
经过上午半天对吴哥环境的初步体验,我和网红中午果断换下了情侣款的Keds小白鞋,因为在景区几乎没有柏油马路,都是最原始的土路,每走一步都是黄土飞扬。后面几天的游览证明这个决定是对的,吴哥窟这个景区算是最干净、土最少的了……
下午的巴肯山观日落景点让我的内心经历了期待—失望—惊艳的强烈波动。巴肯山和山上的巴肯寺是吴哥王朝9世纪末到10世纪初所建,一度成为都城的中心。又要说到印度教崇拜山,因此国王要将宫殿建在山的最高处,以使自己能同神相会。霸气的名字加上神圣的寓意,使我对这一景点抱有敬畏之情。然而坐车到达这里才发现,传说中的巴肯山只有67米高,上山并没有什么路或台阶,而是沿着原始的土路盘山而上。山顶也没有多么的气势恢宏,反而很小,同时最多容纳300人在山顶。我们慢慢爬,大概用了15分钟就到达了山顶,这时才4点多,山顶中心有一座塔,同样也是像山的形状,层层缩小的塔顶,四周有几座残垣断壁,其中有一个方位竖立着印度教膜拜的另一个图腾——象征阴具和阳具的“约尼”和“林迦”。站在巴肯山上还可以眺望到吴哥窟最有代表性的几座塔顶。我们在山顶转了两圈,也只用了不到10分钟,接下来的近两个时间,便静静地坐在石阶上等待日落。
![]() |
利用这段时间我研究了一下关于“林迦”的传说。湿婆神是印度教三大神明中的另一位,他是毁灭者,掌握世界的轮回,他的舞蹈既预示着灭亡也孕育着重生。传说湿婆的妻子死后,他悲痛欲绝,以致进入癫狂状态,赤身裸体在丛林中穿梭舞蹈。而居住在林中的神仙们的妻子都被他所吸引迷惑,众神出于嫉妒合力诅咒湿婆,令他失去自己的男性生殖器。谁知顿时世界变得黯然失色、紊乱不堪,惊恐的人们赶紧塑造出湿婆的生殖器——林迦,顶礼膜拜了一整年之后世界才恢复到原来的平静状态。于是人们将这一传统保留,把男性生殖器“林迦”的造像当做湿婆的形象来顶礼膜拜。
神话故事也看完了,离日落还有一段时间,我和网红便投入到又一轮自拍当中。
![]() |
![]() |
![]() |
![]() |
就在我们自我陶醉地拍照过程中,光线慢慢变得柔和了,眼前的景物变得立体了,太阳下山了!我们和山上其他的297名游客一样,兴奋地站起来,开始寻找最佳拍摄地点。那个时刻,虽然人头攒动,虽然热闹嘈杂,但我感到自己整个人被一种静谧温暖的氛围所包围,不由自主地想要深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用心灵与神明对话。那一刻我明白了,巴肯山日落的美不在于太阳,也不在于天空,而是在于建筑。那些刚刚还是青黑色的冷冰冰的石墙,神奇般得被夕阳染成了金色。此刻,好像一座古老的城池复活了,一种神秘的力量被唤醒了。即便是专程为这日落而来,并且苦等了两个小时的我们也感到惊叹和满足,可以想象那些探险家们,吴哥最早的发现者们,在冷清的山顶上徘徊时偶遇了这一切,那是多么地激动人心啊!
![]() |
![]() |
![]() |
![]() |
![]() |
DAY 2:上午 塔普伦寺及沿线的几座寺庙;下午 巴戎寺、吴哥通王城
塔普伦寺是仅次于吴哥窟的游人聚集圣地,很大程度得益于《古墓丽影》中有在这里拍摄的镜头。而这座寺庙也确实非常有特点,他保持着探险家们刚刚发现时的原貌,就是巨大的树木将整座寺庙包裹起来,树木的根系枝干盘根错节,像巨蟒一样把断壁残垣紧紧地包裹起来,共存共生,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文明的遗迹达到了完美的和谐。
![]() |
吴哥诚大大小小的寺庙遗址有很多,有的像塔普伦寺这样以原始的状态呈现,大多数还是在经历着修复和保护。柬埔寨拿不出足够的资金,加上有知识的人大多在战乱和红色高棉时期死掉了,可以说是既没钱又没人。如此大量的修复工作完全都是依靠国际组织和各国家的认领。离塔普伦寺不远有一座中国援建的寺庙——茶胶寺,我们参观的时候恰好有一对柬埔寨新人在拍婚纱照,并没有穿婚纱或者民族服饰,而是穿了欧洲宫廷服装,在寺庙遗址宏大深邃的背景衬托下倒也是非常好看,我忍不住抓拍了一张,然后又灵机一动和网红模仿他们的造型也拍了几张很棒的照片。后来听导游讲在这里拍一组婚纱照要2000美金!我顿时对这对新人肃然起敬,对比在街边买水果和衣服只需一两美元的物价,这绝非一般阶层能够消费得起的服务。也可以看出来柬埔寨这个国家的贫富差距是很大的。
![]() |
![]() |
![]() |
![]() |
![]() |
吴哥通王城是建造于9世纪后期,是吴哥君主国全盛时期的都城,也是东南亚历史上最宏伟的一座都城。城池同样也呈方形结构,以巴戎庙为中心,象征印度教中宇宙的中心须弥山。虽然吴哥城的全貌已不复存在,但是其中的部分城墙、城门、城桥、战象台等遗址还能够看到。巴戎庙可以说是保存最完好的,其中有49座尖塔,每座塔身四个方向各有一尊佛面,巨大的面部雕塑眼眉低垂,嘴角微微上扬,露出安详宁谧的笑容,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高棉的微笑”。建造之时佛教已经传入柬埔寨,并且与印度教相互融合又此消彼长。关于微笑的塑像是谁的脸庞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建造者者耶跋摩七世的面容,一说是大乘佛教的观音,另有一说是印度教的创造之神梵天。不论是谁的面容,都能够看出佛教教义中宽厚仁慈、不愠不怒的态度。
![]() |
![]() |
![]() |
![]() |
![]() |
看了几座寺庙之后,印度教的意象和建筑风格在脑海中也变得生动起来。山在印度教中是受崇拜的重要图腾,寺庙的塔顶包括神像的头顶都是层层堆砌向上缩小,模仿山的形态。而寺庙的建造结构也是层层回廊,向中间包围,并且向上堆叠。信徒需要攀爬高耸狭窄的台阶,穿越层层逐渐缩小的门框才能到达中心,体现着宗教的神圣崇高。信徒需要穿越层层考验与磨砺,五体投地、低头俯身,褪去急躁和骄傲,沉淀自己的内心,才能够达到与神明相会的境界。印度教信仰多神论,三大主神:梵天是创造者,毗湿奴是保护者,湿婆是毁灭者,它们的职责既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使得宇宙万物能够生生不息,这是古代人类充满思辨的宇宙观。《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印度教的经典,庙宇中的造像和浮雕都来自于其中。例如所有的栏杆都不是枯燥的实用结构,而是同样在讲故事,横向贯通的是神话中翻搅乳海的巨蟒,而天神阿修罗们列队拉扯着蛇身,正好是栏杆的纵向石柱。蒋勋的讲座中着重谈到了他对印度教的理解,对于宇宙有一种更加宽宏博大的认知,并非把世界分为正反善恶对立的两极,也不宣扬绝对幸福的彼岸,而是认为宇宙始终是一个不断翻搅不断变幻的所在,善恶并非一成不变,即使是天神们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也许正是这种不悲不喜、不骄不躁的宽厚淡然,才能雕刻出令不同文明的人都能感受到宁静的神秘微笑。
![]() |
![]() |
![]() |
![]() |
DAY 3:上午 女王宫、罗洛士建筑群;下午 空邦鲁沼泽
女王宫建于公元10世纪,尊奉印度教三大主神中的湿婆神。这座古刹 由美丽的朱红色石头建成,壁画的雕工在所有吴哥遗址中是最为细致精妙的,值得近距离仔细欣赏。罗洛士遗址是吴哥王朝的创立者者耶跋摩二世所建造的,被称为高棉艺术的开端,现存的有巴公寺、神牛寺、罗莱寺,规模都比较小,但是已经可以看出吴哥精湛的建造艺术。
![]() |
![]() |
游览到这个时候让我最感兴趣的已经不是建筑,而是人。在我们旅游巴士反复经过的吴哥通王城中心区,道路两旁的草地上有一片片棚户区,导游说政府希望这些居民搬走,但是他们并不想离开,虽然草棚里没水没电没厕所……我们这些来自文明社会缺乏见识的人们已经听得目瞪口呆。这里的居民对生活的要求简单到了原始的境地,水直接打井取地下水,电就用我们电动自行车的那种电瓶到附近的充电站充满后拿回家可以用好几天,洗手间更是简单,直接到屋后山上挖个坑,回馈大自然。平时他们会在屋前摆摊卖卖烧烤、水果,不紧不慢地挣点钱。生意也是很红火的,因为当地人有个习惯,到了下午就会举家出来在草坪上边晒太阳边吃吃喝喝。可以看到他们三五成群悠闲地坐在不比草地干净多少的床单上,或者更惬意地躺在吊床上。我当时心中不禁感到有些惋惜,一个曾经那么辉煌的民族,现在变得如此懒惰、不思进取。
![]() |
下午我们驱车前往城外较远的的空邦鲁湖区,可能因为天气太炎热,半路上我们的车爆胎了,不得不停在一段非常荒凉的乡村公路上,路两旁只有两栋民居,跟在城区中看到的草棚如出一辙,只不过这里是加高版的草棚,下面用木头架高两米以防雨季到来时被淹没。柬埔寨当地人真的很淳朴热情,等待修车时我们走到他们房子门前,婆婆阿姨们都主动向我们微笑打招呼。一位胖胖和蔼的阿姨其实并不懂汉语和英语,我们相互语言不通,但是她还是滔滔不绝地跟我们说当地的语言,还向我们比划可以坐在她家的台阶上休息。
![]() |
车修好后我们直接开进了湖边的一片村落,路很狭窄,两旁像刚才那样的小楼密密麻麻并肩而立,这里的草棚许多还会用蓝色绿色的铁皮在外墙包裹一圈,房檐窗台上都养着绿色植物和花,看起来充满了生机。我们的大巴在中间穿行,孩子们有的在路两边又蹦又跳,有的从楼上的窗户探出身来,都冲我们挥手露出天真的笑容,并不觉得我们是入侵者,反而在某些时刻我感觉是他们在观摩我们。
![]() |
![]() |
在村庄里我们看到最气派的建筑就是寺庙和学校,用砖土搭建,还上了雪白的漆,配上金色的尖顶。柬埔寨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只上半天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上午上学还是下午上学,一般家里的孩子会分配一下,几个上午去几个下午去,不用上学的就在家里帮忙干活卖卖东西。内战和红色高棉使柬埔寨的知识阶层受到了严重破坏,政府现在很重视教育,一至九年级也是免费教育。赶上放学的时候会看到许多孩子穿着统一的校服,白色衬衣黑色长裤或者长裙,格外整齐精神。可以看出校服是这里孩子最干净整洁的衣服了。
DAY4:上午 荔枝山;下午 崩密列;晚上 崩密列
荔枝山原名八角山,名字的由来还得益于周达观,他出使期间来这里游览的时候,将携带的荔枝种子撒于山上,后长成了大片的荔枝树,所以改名荔枝山。荔枝山在高棉人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因为者耶跋摩二世就是在荔枝山上完成了灌顶仪式,开启了强盛的吴哥君主国时代。山上有一条蜿蜒而下的小河,源头处的湖床上雕刻着密密麻麻的“林迦”“尤尼”,因而得名“千阳河”。因为河水浅且清澈,站在河边可以清晰地看到河床上精致的雕刻,古代的工匠真是富有借助自然力的智慧和想象力,竟然能够想到把图腾刻在河底,这样流过的河水都成为了圣水,能够带来好运和繁荣,滋润大地,令万物生生不息。
![]() |
前面几天的游览都是在毫无遮蔽的遗址中行走,炎热和暴晒已经慢慢把刚来时的新鲜感和精气神儿都榨干了。到了最后一天本该更加疲惫,可是来到荔枝山,在原始的丛林里穿行,呼吸着树木和溪水清新的气息,让我顿时倦意全无,在高低错落的石阶上健步如飞。走了不远就到了另一处游人汇集的景点,听说是安吉丽娜朱莉在《古墓丽影》里曾经跳下的瀑布。其实这段瀑布并不大,落差大概就十来米,前面有一片水池,但却能够给人一种世外乐园的轻松快乐氛围。水池中间有一群当地小孩儿在嬉戏玩水,比赛着从石头上一个猛子扎进水中,还有个小男孩把洗发水抹在头发上,然后直接跳入水中洗起头发来,整个山涧都回荡着他们恣意的笑声。他们才是这里的主人,我们这些游客虽然人数是他们的几倍,却不过是蹑手蹑脚、矫揉造作的窥探者而已,拘谨如我们的亚洲游客小心翼翼地站在岸边拍照,豪放的欧美游客换上比基尼在水里游泳,或在岩石上晒日光浴,但是那种自由和惬意仍然不及当地孩子的一半。
![]() |
![]() |
下午的景点崩密列也算是此行最期待的,早听说这里是唯一一处完全没有经过人工修复的遗址,也的确没有令人失望。由于离市区很远,这里的游客并不多,庄重宁谧。断壁残垣和古树交错纠缠,在其中穿梭,还原了一种丛林探险的奇妙感受。在遗址旁有一位年轻画师在即兴作画,成品就摆在旁边,我们这些游客都被这种充满异域风情的写意风格所吸引,一拥而上挑的挑买的买,只要8美元,价钱也很公道,我也挑了一幅。虽然后来在老市场看到当地的很多风景画都是这种风格,但是从画师手中买到几乎墨迹未干的作品的体验还是很棒的,算是此行最好的旅行纪念品。
![]() |
![]() |
![]() |
![]() |
晚上终于来到了著名的市中心老市场,也是这趟旅行的最后一站。一边是卖旅游纪念品的商铺,有点北京动物园和石家庄南三条的味道,另外一边的酒吧街就热闹时髦多了。这里是老外的天堂,女士们穿着吊带长裙,男士们穿着裤衩凉鞋,不紧不慢地走走停停,很羡慕他们这种旅行的方式。穿插在酒吧和餐厅中的还有开放式的按摩店,一排排的长沙发摆到了门口,看起来很干净正规,如果不是时间有限,还挺想去感受一下。有几个欧美的年轻人坐在店门口,脚泡在鱼疗的大水缸里,充满了激动和好奇,和小朋友在海鲜馆门口看大鱼的表情一模一样。
![]() |
![]() |
![]() |
![]() |
柬埔寨近代以来的劫难
除了令人震撼的古老文明遗迹之外,柬埔寨给我最直观也最深刻的印象还是太脏太落后了。我和网红自嘲每天吃三斤土,很多时候不得不拿丝巾捂住口鼻。只有市中心是真正的柏油马路,到了乡村,道路两边的树木都盖了一层厚厚的黄土,几乎看不出绿色。这里的孩子们让人佩服,随处可见十来岁的小朋友在摆摊卖东西,不管是算账还是切水果都干练麻利。但是他们也令人害怕,旅游大巴所到之处都会有成群的小孩围上来,在景区里面也有很多,他们衣不遮体打着赤脚,会说很多语言,看到中国游客就向我们叫着“糖果糖果”,甚至有的直接喊“钱”“人民币”。
![]() |
![]() |
![]() |
每到这时我心中就在想,曾经称霸东南亚、有着卓越文化成就的民族,如今何以沦落到如此凋敝落后的境地?要解开这个疑问,不可回避的是在并不久远的过去柬埔寨所经历的磨难。于是,在旅行结束的时候,我对柬埔寨近代以来的历史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殖民时代
19世纪下半叶,法国的殖民范围扩大到印度支那,柬埔寨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法国政府在柬埔寨兴建道路、港口和公共工程,却忽视教育。按法国的计划,金边逐渐成为法国的一个城镇。但是不得不承认,法国人对吴哥遗址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先撇开政治上的不道德,欧洲人这种真正“心怀天下”的大格局令人佩服。对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那些美好的东西,他们都有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感。二战时期,日本进入法国的印度支那殖民地。1946年,法国重新控制柬埔寨,但允许柬埔寨人起草宪法并成立政党。1953年,年轻的西哈努克国王成功地争取了柬埔寨的独立,也成为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
红色高棉
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柬埔寨,还没有开始真正自主的发展,就又成为美苏两大阵营在东南亚力量博弈的战场。1970年3月,美国支持的朗诺集团趁西哈努克出访期间发动政变,改国名为“高棉共和国”。国内,柬埔寨共产党的力量日益壮大,领导人民武装集中打击朗诺集团。在毛和周的斡旋之下,西哈努克与柬共领导人英·萨利、波尔布特在北京会面,共同商讨政权建设事宜。然而西哈努克一回到柬埔寨就遭到软禁,中断了与外界的联系,他的14个孩子中有5个死于红色高棉时期。
事实上,波尔布特所领导的红色高棉推行了一条比...更为左倾的路线,给柬埔寨这个国家带来了一场可怕的灾难。有历史学家保守估计,在1975年-1978年这四年中,柬埔寨有100万人非正常死亡。当地导游简单地提了一下红色高棉,因为与中国有关,他不想发表看法,不过能看出来柬埔寨人自己是觉得红色高棉有中国的支持。他提到红色高棉结束之后,柬埔寨的人口减少了一半,我想他应该没必要在这件事上过分夸大。我查了一下当时柬埔寨的人口是700万人,如果按照他的说法死亡人数远大于100万,难怪有学者称这场运动为“自我灭绝的屠杀”。
但是红色高棉又不同于历史上曾发生过的基于种族或宗教冲突的屠杀,它是这样一场运动:力图在革命胜利后,以最短的时间、最极端的方式重塑社会,直接建立一个比苏联、中国和越南都更加纯粹的社会主义社会。它越过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在经历的过渡阶段,实行了一些列激进的政策,包括:撤空城市;废除货币;关闭佛教寺院,把僧侣赶下去从事农业劳动;处决所有朗诺政府领导人;在全国建立高级合作社,实行集体食堂制;把所有越南族赶出柬埔寨;派军队去越柬边界准备作战等。
在这场社会重构当中,一项重要的原则就是从肉体上消灭一部分政治敌对分子,把他们清除出社会。这既包括对朗诺政治集团的清算,也有在红色高棉内部对被怀疑亲越、亲美或有其他倾向的异己分子的清洗。除此之外,在缺乏物资保障的前提下大规模将城市人口迁入农村,还有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都让很多人死于非命。一些不服从强迫迁移和强制劳动的人干脆被有计划地屠杀。
1978年12月,苏联支持越南军队入侵柬埔寨。1979年1月,越南支持下的“高棉就过统一阵线”“解放”了金边。此时,柬埔寨社会已经遭到重创,柬埔寨人民宁愿接受一个由越南扶植起来的、起码可以让他们家庭团聚的政权,红色高棉时期宣告结束。
如果我们把红色高棉放在20世纪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背景下,它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加速版和加强版,许多政策和口号似曾相识。有学者说:“红色高棉是一个匆促建立的体制,体现了一个极其粗糙的理论和一场国家规模的实验之间的鸿沟。”但是这场实验以几百万人的生命为代价。
我很好奇,以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有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合理地解释这样一场极端血腥、极端残忍的自我灭绝运动?人类理性的边界在哪里,还是毫无边界?文明社会真的让我们脱离了原始状态么?我们没有发生这样可怕的运动就能够说明我们比当时的柬埔寨人更高一等么?如果这样的屠杀能够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它是否还会发生在今天或者未来呢?出于政治的目的,对一两个敌对分子处以极刑的时候,我们的理性是可以接受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下,对一大批敌对分子处以极刑的时候,我们的理性还是接受了。那么当被冠以敌对分子称号的人成为整个社会的一半或者大多数,成了你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的时候呢?
导游告诉我们直到1998年柬埔寨才彻底结束内战,迎来和平,也迎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不难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了,对于经历了这么多磨难的柬埔寨人来说,现在能够没有战乱和死亡,能够轻松地躺在吊床上享受阳光,就是最幸福和满足的了。并且,就像年长的同行者说的,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看起来也是他们现在这个样子,中国结束内战都已经60多年了,柬埔寨实现和平也才短短十几年。
走到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当中,最不应该以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判、去臆断别人的生活,那样不管走多远,心态和视野还停留在原地。希望再过几十年,柬埔寨能够变成一个既有古代文明又有现代繁荣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