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悼念艾柯
Stat rosa pristina nomine, nomina nuda tenemus.
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浏览朋友圈,看到了一条让我震惊的消息:意大利作家翁贝托·艾柯去世了,享年84岁。
我翻了翻之前写过的读后感,最多的就是关于艾柯的作品,艾柯老爷子也确实是我最崇拜的作家。这样的消息让我一时有些难以接受,因为一直以来我都有个愿望,希望能够亲自见一见老爷子,让他给我签个名。看来这个愿望是永远也实现不了了,而悲伤震惊之余,我也想写一篇文字来悼念一下。
新闻媒体的讣告上面,艾柯的头衔一般都是“社会评论家、作家、散文家、符号学家”,但这种种头衔都无法概括艾柯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成就。一般而言,一位粉丝谈起他/她所喜爱的名人肯定是滔滔不绝,名人的生平、成就自不必说,各种相关的知识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一位艾柯的粉丝确实不是好当的,毕竟艾柯研究的某些领域实在过于深奥乃至生僻,一般人甚至连听都没有听说过,遑论了解甚至熟知。毫无疑问,我也是如此,所以这片悼念的文章只能讲一讲我所了解的艾柯,再说一说我喜爱和崇拜他的原因吧。
艾柯当然首先是一位学者。在以作家出名之前,艾柯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一位大学教授,他研究的内容包括中世纪史、意大利历史、中世纪神学、符号学、欧洲文学和哲学,在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别的不说,艾柯的博士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基督教神学泰斗“天使博士”托马斯·阿奎那。我对于基督教尚且不太了解,遑论基督教神学甚至是圣阿奎那了,艾柯的研究到底有多专业我无从置喙,但是旁证是有的:艾柯在成名作《玫瑰之名》里借角色之后对圣阿奎那的神学和美学观点进行过阐释,正着说反着说都有,不乏真知灼见。《玫瑰之名》销量如此之好,无论普通读者还是专业学者都没有指出小说里有什么明显的硬伤。要知道,写小说是弱水三千取其一瓢的工作,没有足够的积累,想在戏说文字之间准确表达观点又不出错,那必须有足够深入的了解。艾柯的其他作品一次又一次表明了他深厚的积累,这个留到稍后一点再说。
艾柯也是一位爱书人和藏书家。他有一部散文集叫做《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 La memoria vegetale e altri scritti di bibliofilia),作为一个个人藏书超过三万册的藏书家,他在这部作品里分析了爱书癖、藏书家的存在和心理动机,同样也炫耀了自己的藏书单,表达了自己对书的未来的看法。艾柯有一般藏书家的普遍爱好,喜欢收藏珍本、古本,对于古藤堡的《四十二行圣经》更是推崇有加。但他同时也有一些恶趣味,喜欢收集中世纪神秘主义的书籍,关于炼金术、神秘主义绘本等等,他自己都笑称,全世界除了他,大概不会有第二个人对这样的收藏感兴趣了。
大抵一位潜心学术的人,总是有收藏癖,尤其是藏书癖,好多书即便不阅读,也抵抗不了购买的愿望,买回家后放在书架上悉心照料。对于有人询问藏书家“书真多啊,您全都读过了吗?”,艾柯给出了颇为机敏的回答:
日常的经验告诉我们,即使是那些智商相对较高的人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面对这种蠢问题,有三种标准答案。第一种会将拜访者拒之门外,并且中断所有的往来,那就是:“我一本也没读过,否则为什么会把它们摆在这里呢?”但是这种答案却会让这个不知趣的拜访者心生优越感,我可不愿意把这种感觉恩赐给他。
第二个答案会使这不知趣的家伙陷入深深的自卑当中,说:“我读过的要更多,先生,比这多得多!”
第三个答案是第二种答案的变形,当我想让拜访者感觉到某种痛苦的惊讶时,我就会使用这个答案:“不,”我对他说,“我读过的书都放在学校图书馆里了,这些是我要在下个礼拜之前看完的书。”鉴于我米兰的书房里有三万卷书籍,这个倒霉蛋只能提出临时有事而把告辞时刻提前了。
艾柯的幽默和睿智同样表现在他作为评论家、社会活动家和散文家的一面。作为一个经历过一战、二战的意大利人,艾柯对于社会的动荡和变革有着切身的体会,对于各种政党的政治主张也有着自己的见解,对于社会问题也有着自己的看法。艾柯是一个勤于动笔的批评家,每周都会有犀利的文字现诸媒体,批评的内容从民生到经济,相当全面。艾柯有一部散文集《密涅瓦火柴盒》,收集了艾柯多年来发表的各个类型的散文,包括他的批评评论文章、回忆类散文和幻想类文字。那些犀利的批评文章锋芒毕露,你可以不同意艾柯的观点,但你必须承认艾柯是一个敢说刚当的知识分子。而那些幻想类文字天马行空妙趣横生,好几篇文章甚至看得我捧腹大笑。
最后,艾柯是一位小说家。艾柯的作品包括他的成名作《玫瑰之名》(Il nome della rosa),还有《昨日之岛》(L'isola del giorno prima)《波多里诺》(Baudolino)《傅科摆》(Il pendolo di Foucault)以及大陆还没有简体中文译本的《布拉格墓园》(Il cimitero di Praga),而无论看哪一本,你都会被艾柯的作品深深吸引。
好的小说,自然要有出色的文笔和精妙的故事。这对于艾柯而言不在话下。《玫瑰之名》是一部侦探小说,智慧的侦探、狡猾残忍的凶手、奇妙的谜题、抽丝剥茧的分析……这些侦探小说当中的元素无所不包,而且张弛有度,情节也相当紧凑。可侦探小说的外表之下,《玫瑰之名》还是一部中世纪神学和美学的论文,我刚才说过,里面探讨了圣 阿奎那的美学观点,甚至还介绍了古希腊文学和历史。《波多里诺》是一部冒险小说,主角波多里诺是红胡子腓特烈的侍从,经历了壮阔的政治斗争和诡异的东方之旅。东方之旅的种种描述让你觉得是在看一部奇幻小说,但其实所有的内容都有据可查,这大概归功于艾柯那些神秘主义藏书。《傅科摆》和《布拉格墓园》与历史结合得更加紧密,《傅科摆》中三位主角设计的关于神殿骑士的阴谋让他们作茧自缚,而《布拉格墓园》里欧洲反犹组织的阴谋则欺骗了整个世界。而在悬疑小说的外表之下,艾柯又阐述了他反阴谋论的观点。
你大概也看出来了,艾柯的小说除了文笔和故事,还有另外一面:详实的知识。我一直不太喜欢对历史的戏说,戏说固然解放了想象力,但是真实的历史被扭曲和篡改真的合适吗?如果完全遵照历史,或者不出历史的框架,能不能带着镣铐跳舞又把舞蹈跳得精彩呢?答案是肯定的,艾柯就做到了。他的作品所有的知识都是可以考证的,甚至地理、气候、事件都是没有错误的,他的学者经历保证了他可以做到不出硬伤。可是即便如此,艾柯的作品还是充满了故事性,想象力丰富,可读性极强。我想,这大概就是我崇拜艾柯的原因,也是我推崇他作品的原因,能把故事写成艾柯这种水平的,古往今来的作家也难找出几个。
老爷子逝世了,但是他作品的智慧还将存在,如果你也有兴趣了解老爷子,那不妨先看《玫瑰之名》和《密涅瓦火柴盒》,说不定你也会成为一位艾柯脑残粉的。
老爷子的生平在网上很容易就能查到,意大利文维基百科则更是详尽,但是拿到这样一篇悼念文章历来就显得官样文字了,所以就彻底略去了。
天堂的图书馆里,一定有一方安静的角落能让艾柯阅读他喜爱的书籍吧。
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浏览朋友圈,看到了一条让我震惊的消息:意大利作家翁贝托·艾柯去世了,享年84岁。
我翻了翻之前写过的读后感,最多的就是关于艾柯的作品,艾柯老爷子也确实是我最崇拜的作家。这样的消息让我一时有些难以接受,因为一直以来我都有个愿望,希望能够亲自见一见老爷子,让他给我签个名。看来这个愿望是永远也实现不了了,而悲伤震惊之余,我也想写一篇文字来悼念一下。
新闻媒体的讣告上面,艾柯的头衔一般都是“社会评论家、作家、散文家、符号学家”,但这种种头衔都无法概括艾柯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成就。一般而言,一位粉丝谈起他/她所喜爱的名人肯定是滔滔不绝,名人的生平、成就自不必说,各种相关的知识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一位艾柯的粉丝确实不是好当的,毕竟艾柯研究的某些领域实在过于深奥乃至生僻,一般人甚至连听都没有听说过,遑论了解甚至熟知。毫无疑问,我也是如此,所以这片悼念的文章只能讲一讲我所了解的艾柯,再说一说我喜爱和崇拜他的原因吧。
艾柯当然首先是一位学者。在以作家出名之前,艾柯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一位大学教授,他研究的内容包括中世纪史、意大利历史、中世纪神学、符号学、欧洲文学和哲学,在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别的不说,艾柯的博士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基督教神学泰斗“天使博士”托马斯·阿奎那。我对于基督教尚且不太了解,遑论基督教神学甚至是圣阿奎那了,艾柯的研究到底有多专业我无从置喙,但是旁证是有的:艾柯在成名作《玫瑰之名》里借角色之后对圣阿奎那的神学和美学观点进行过阐释,正着说反着说都有,不乏真知灼见。《玫瑰之名》销量如此之好,无论普通读者还是专业学者都没有指出小说里有什么明显的硬伤。要知道,写小说是弱水三千取其一瓢的工作,没有足够的积累,想在戏说文字之间准确表达观点又不出错,那必须有足够深入的了解。艾柯的其他作品一次又一次表明了他深厚的积累,这个留到稍后一点再说。
艾柯也是一位爱书人和藏书家。他有一部散文集叫做《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 La memoria vegetale e altri scritti di bibliofilia),作为一个个人藏书超过三万册的藏书家,他在这部作品里分析了爱书癖、藏书家的存在和心理动机,同样也炫耀了自己的藏书单,表达了自己对书的未来的看法。艾柯有一般藏书家的普遍爱好,喜欢收藏珍本、古本,对于古藤堡的《四十二行圣经》更是推崇有加。但他同时也有一些恶趣味,喜欢收集中世纪神秘主义的书籍,关于炼金术、神秘主义绘本等等,他自己都笑称,全世界除了他,大概不会有第二个人对这样的收藏感兴趣了。
大抵一位潜心学术的人,总是有收藏癖,尤其是藏书癖,好多书即便不阅读,也抵抗不了购买的愿望,买回家后放在书架上悉心照料。对于有人询问藏书家“书真多啊,您全都读过了吗?”,艾柯给出了颇为机敏的回答:
日常的经验告诉我们,即使是那些智商相对较高的人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面对这种蠢问题,有三种标准答案。第一种会将拜访者拒之门外,并且中断所有的往来,那就是:“我一本也没读过,否则为什么会把它们摆在这里呢?”但是这种答案却会让这个不知趣的拜访者心生优越感,我可不愿意把这种感觉恩赐给他。
第二个答案会使这不知趣的家伙陷入深深的自卑当中,说:“我读过的要更多,先生,比这多得多!”
第三个答案是第二种答案的变形,当我想让拜访者感觉到某种痛苦的惊讶时,我就会使用这个答案:“不,”我对他说,“我读过的书都放在学校图书馆里了,这些是我要在下个礼拜之前看完的书。”鉴于我米兰的书房里有三万卷书籍,这个倒霉蛋只能提出临时有事而把告辞时刻提前了。
艾柯的幽默和睿智同样表现在他作为评论家、社会活动家和散文家的一面。作为一个经历过一战、二战的意大利人,艾柯对于社会的动荡和变革有着切身的体会,对于各种政党的政治主张也有着自己的见解,对于社会问题也有着自己的看法。艾柯是一个勤于动笔的批评家,每周都会有犀利的文字现诸媒体,批评的内容从民生到经济,相当全面。艾柯有一部散文集《密涅瓦火柴盒》,收集了艾柯多年来发表的各个类型的散文,包括他的批评评论文章、回忆类散文和幻想类文字。那些犀利的批评文章锋芒毕露,你可以不同意艾柯的观点,但你必须承认艾柯是一个敢说刚当的知识分子。而那些幻想类文字天马行空妙趣横生,好几篇文章甚至看得我捧腹大笑。
最后,艾柯是一位小说家。艾柯的作品包括他的成名作《玫瑰之名》(Il nome della rosa),还有《昨日之岛》(L'isola del giorno prima)《波多里诺》(Baudolino)《傅科摆》(Il pendolo di Foucault)以及大陆还没有简体中文译本的《布拉格墓园》(Il cimitero di Praga),而无论看哪一本,你都会被艾柯的作品深深吸引。
好的小说,自然要有出色的文笔和精妙的故事。这对于艾柯而言不在话下。《玫瑰之名》是一部侦探小说,智慧的侦探、狡猾残忍的凶手、奇妙的谜题、抽丝剥茧的分析……这些侦探小说当中的元素无所不包,而且张弛有度,情节也相当紧凑。可侦探小说的外表之下,《玫瑰之名》还是一部中世纪神学和美学的论文,我刚才说过,里面探讨了圣 阿奎那的美学观点,甚至还介绍了古希腊文学和历史。《波多里诺》是一部冒险小说,主角波多里诺是红胡子腓特烈的侍从,经历了壮阔的政治斗争和诡异的东方之旅。东方之旅的种种描述让你觉得是在看一部奇幻小说,但其实所有的内容都有据可查,这大概归功于艾柯那些神秘主义藏书。《傅科摆》和《布拉格墓园》与历史结合得更加紧密,《傅科摆》中三位主角设计的关于神殿骑士的阴谋让他们作茧自缚,而《布拉格墓园》里欧洲反犹组织的阴谋则欺骗了整个世界。而在悬疑小说的外表之下,艾柯又阐述了他反阴谋论的观点。
你大概也看出来了,艾柯的小说除了文笔和故事,还有另外一面:详实的知识。我一直不太喜欢对历史的戏说,戏说固然解放了想象力,但是真实的历史被扭曲和篡改真的合适吗?如果完全遵照历史,或者不出历史的框架,能不能带着镣铐跳舞又把舞蹈跳得精彩呢?答案是肯定的,艾柯就做到了。他的作品所有的知识都是可以考证的,甚至地理、气候、事件都是没有错误的,他的学者经历保证了他可以做到不出硬伤。可是即便如此,艾柯的作品还是充满了故事性,想象力丰富,可读性极强。我想,这大概就是我崇拜艾柯的原因,也是我推崇他作品的原因,能把故事写成艾柯这种水平的,古往今来的作家也难找出几个。
老爷子逝世了,但是他作品的智慧还将存在,如果你也有兴趣了解老爷子,那不妨先看《玫瑰之名》和《密涅瓦火柴盒》,说不定你也会成为一位艾柯脑残粉的。
老爷子的生平在网上很容易就能查到,意大利文维基百科则更是详尽,但是拿到这样一篇悼念文章历来就显得官样文字了,所以就彻底略去了。
天堂的图书馆里,一定有一方安静的角落能让艾柯阅读他喜爱的书籍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