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院听故事系列
![]() |
前记:
美容院真是个媲美古代茶楼酒肆的处所。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美容院,就是个戏班子,还是青衣花旦轮番换的戏班子。于是,各种家长里短、各种道听途说、各种添油加醋,当然也少不了各种宣泄叹息。
生完孩子后,身体每况愈下,于是经常光顾美容院,疏通疏通经络、做做淋巴排毒之类的。
对于美容师,大部分人喜欢挑安静话少的,这样可以避免她们不厌其烦的推销,落个清净。
我指定的美容师是个素朴的姑娘,其貌不扬但踏实不矫情。从湖南的大山远嫁到贵州的大山,早早的生儿育女,既没有未婚小姑娘的矫情造作,但也不不泼辣张扬。我喜欢让她给我做护理,除了看中她精到的护理手法,就是喜欢听她故事,讲那山里娘家婆家各种风土人情、趣闻轶事,淳朴的、平凡的、荒诞的、传奇的。当然,也少不了各色来做护理的女人们的故事。
故事一:自缢的男人
这个故事是在另一家美容院听到的。
去年的夏秋之际,我照例拖着疲乏的身子进的美容院。记得那天进美容院时就感觉每个姑娘的脸色都透着古怪还有那么些惊魂未定。
刚躺下,给我做护理的小姑娘实在按捺不住,就神秘兮兮地问:游姐,你听说昨天对面小区的事了吗?
什么事?没有啊。
姑娘一下子来了兴致,可算找着一个没听说的人了。(据说这事其时在我们那片区传的沸沸扬扬,但我那阵子跑公司,很少关注小区的家长里短.)
上个星期,对面小区有个男的上吊自杀了!
啊?!
那个男人的老婆是我们的客户。
啊?!
我的吃惊跟个捧哏的,很好地激发了姑娘倒豆子般讲故事的热情。
今天我们一个同事给她打电话,问她怎么这么久没来做护理。结果你猜她怎么说?她说,啊?你们不知道吗?上周我们小区那个上吊自杀的,就是我老公啊。她说的好平静啊,跟不是说自己家的事一样。吓得我同事把电话都丢了。
这燥热的天儿,大白天的,我浑身一激灵,跟听鬼故事似的。
姑娘絮絮叨叨又有些战战兢兢地给我讲着那个女人家(下称A姐)的情况。
A姐家算是三代同堂,家里有个儿子,约莫五岁;公婆跟他们住一起。
小姑娘说她每次到美容院做护理,最常用的开场白就是:我们家的奇葩事儿多着呢;或者:我们一家人都是奇葩啊。那语气,既显得置身事外,又充满了厌弃。
A姐说她的公婆是奇葩,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她和老公回家,公婆立马出门,从不一起用餐。晚上怎么办呢?恩,晚上如果她和老公在客厅,公婆就窝在自己的房间,房门紧闭。
她说这还不是最奇葩的,最奇葩的是,她们家啊,从来都是两套厨具、两个冰箱、两个洗衣机......住在一套房子,过着两家人的日子。她公婆为了和他们避开,基本就没有按点吃过饭,所以慢慢就养成了想什么时候吃饭就什么时候吃饭的习惯,有时凌晨两三点还在厨房里乒乒乓乓倒腾吃的。
她说她公婆不喜欢开窗,也不让别人进他们的卧室,房间里常年一股霉味。
A姐说她儿子也是个奇葩。不到五岁的孩子,不苟言笑,但说出来的话跟含着冰渣子似的,冷冰冰,凉飕飕。
有次她问儿子:妈妈去考个驾照,也买辆车好不好?她儿子阴森森地来一句:好啊,然后你就可以撞死了。
要在一个多阴郁、刻薄甚至冷漠的家庭氛围长大,才能让一个不到五岁的孩子,和自己的妈妈说出这样的话?!我在惊诧这个孩子心理畸形的同时,也对这个孩子感到深深的同情和惋惜。一个孩子,从最单纯最美好的年纪,就长期浸淫在这种病态的家庭环境,再好的花,也被侵蚀扭曲成了一朵奇葩。
A姐说,她老公之前还尝试着跟公婆沟通,但那都是他单方面徒劳的努力;公婆依旧我行我素地按照他们的方式过着。
然后,男人大概厌倦了也放弃了去改变,只是日益沉默、日益压抑。
A姐还不时跟男人冷嘲热讽:我们这叫过日子吗?我们这叫坐牢。哦,不对,坐牢都比我们好.....
这愈发沉重压抑的家庭关系像个牢笼般囚禁桎梏着一大家子,最先崩溃的,是那个喘不过气心如死灰却又无法缓解无法逃脱无法做到像A姐一样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的男人。也许,他甚至不可能做到像A姐那样在美容院或者其他亲友面前发泄抱怨自己的家庭。
于是,在一个父母妻儿都深睡的夜晚,在这个家庭难得的宁静里,他平静地吊死在家里了。
A姐那天电话中跟美容院的女孩子最后说的一句话是:终于啊,他们把自己的儿子逼死了。
这是个陈述句,听不出悲痛,也听不出幸灾乐祸。
我不知道男人的父母,在那个充满羁绊、每天都逃避着共处一室的家中看到自己儿子的尸体时,是伤痛欲绝追悔莫及嚎啕大哭抑或只是如同A姐一样平静,无悲无喜。
尽管我让那小姑娘尽可能详尽地还原A姐口中描述的家庭,但也毕竟只是A姐的一家之言。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谁知道这个家庭有着怎样的积怨、心结和不幸,才会让那一直在压抑克制和冷笑中维系的看似平静实则剑拔弩张的家庭关系走向支离破碎、让那正值英年的一家之栋梁选择自缢身亡呢?
谁又知道,这选择终结生命来寻求解脱抑或逃避的男人,会不会让这脆弱的家庭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一路坍塌呢?
我很久没去那家美容院了,也没再听人提起A姐家的事了。我只是惦念着:那个五岁的孩子,还好吗?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