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恋是神圣的,谈谈我知道的普鲁斯特的爱情
听说经常写一写自己力所能及的小文章,是打发抑郁的好办法。我啊七七八八的普鲁斯特传记看过几本,但是这几本薄薄的书对于我们普鲁斯特精彩(并不)的人生能说什么呢。目前正在看一部比较权威的传记,很厚,但是只是堪堪看到小家伙出生而已。所以这篇文章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依靠我的记忆,想到什么说什么,主要是打发自己的抑郁。自从开始看普鲁斯特已经有几年了,他的《追忆似水年华》本身就那么厚,够人喝一壶,而且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学术大牛都写过普鲁斯特的研究著作,我和普鲁斯特研究是无缘了,也无能研究这么伟大的作家~只是小粉丝一枚~
大家都知道普鲁斯特是个基佬,还有些打趣地说二十世纪几乎所有著名作家都是基佬...托马斯曼、E.M.福斯特、纪德、衣修伍德...他们的性取向也在作品中有所体现,(特别是托马斯曼)。在我们的世纪,性取向成为艺术研究的一个方向,受到研究者重视,人们试图说明性取向对于艺术家的作品有什么影响。这里我举一些例子吧(请原谅我八卦起来没完没了),人们对卡拉瓦乔画作的主题感兴趣,这位画家对女性的身体似乎没有什么兴趣,总是画衣着比较暴露的帅哥,用我的话来形容,卡拉瓦乔注意的男孩子总是一副丰满的外貌,透着一副“我是乡下来的”俗不可耐的感觉,假如不是卡拉瓦乔尤其喜欢这种下层阶级的男孩子,我绝对无法从这种愣后生身上找到什么美感。看到过达芬奇的《施洗者约翰》吗?他是我见过最漂亮的男孩子,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像某本艺术理论说的,异性恋画家画美女来表现自己内心对于美的理想,你不能阻止男同画男人来表现自己美的理想啊...这种想法是我们的先人很少想到的:美的表现各不相同。我之前列举的这些同志作家,我坚信他们的世界有着和我们不太一样的东西,当他们展示他们的世界,尽管和我们不同,还是带来了阅读的快感。很少有人真正阅读过《追忆似水年华》全本,也很少有人知道性别倒错是这本书的一个重要主题,就像小说第四部的题目,《索多玛和蛾摩拉》,圣经中被毁灭的城市,经常被认为是因为搞基被毁灭。
普鲁斯特感觉是一个天生的同志,简直有种宿命感...联系到他的家庭,这一点让我非常奇怪。他出生在普法战争时期,当时的巴黎物资紧张,作为孕妇的普鲁斯特妈妈每天为了丈夫的安危惴惴不安,普鲁斯特是一个天生不足、非常羸弱的孩子,和家人有着鲜明的反差。他的父亲可以说是一个当代英雄,哈德里安出生在法国外省,努力学医在巴黎干出一番事业,为了研究霍乱病的传播方向走遍了欧亚很多非常原始的地区,在卫生学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成果,他的举动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想想这些事情,假如没有坚定的心智,极强的追逐胜利的愿望,对一个外省青年来说是不可能的。普鲁斯特的母亲是一位富有的继承人,知书达理,能够熟练阅读德语和英语,普鲁斯特非常爱自己的母亲。他的弟弟罗贝尔比他小二十个月,和哥哥不同,他出生在富庶闻名的法国第三共和国时期,从小身体健康,活泼开朗,不黏母亲,即使被马车碾过去也死不了,和父亲一样是名医,总之就是和普鲁斯特完全不同,传记里说这个弟弟对哥哥的第一印象,就是充满了母性,照顾他也是无微不至。我记得纳博科夫说过《追忆》小说中完全没有弟弟的踪影,所以生活中的普鲁斯特也不在乎弟弟。说实话一向很重视作品的虚构性的纳博科夫怎么会得出这个结论(⊙﹏⊙)其实小说的一些细节挪用了发生在弟弟身上的故事,只不过挪用得很无形,只有传记作者才会认真比对吧...其实小小地yy过,毕竟他的弟弟叫罗贝尔,也许普鲁斯特把这个名字也借用了。但是你知道,作家写东西经常是这里挪一点那里挪一点,有时候他自己也掌握不了。
总之,普鲁斯特和家人相当不同。他的父亲和弟弟性格坚定,在自己的领域有所成就,普鲁斯特呢,在当时搞基算是恶习了,他连自己的恶习都戒不掉。普鲁斯特的父亲作为医生,习惯拯救别人,却没有把自己儿子治好,普鲁斯特出生时就差点夭折,他幼年时候患了哮喘病,一辈子无法过正常生活,关于普鲁斯特的病,人们有很多动人的传说,但是我更希望大家感同身受,想象哮喘带给普鲁斯特生活造成的不便,他几乎是挣扎着生活,没办法和正常人相同,哮喘带来的是无限痛苦。还有就是他同性恋的倾向,普鲁斯特的父母发现儿子经常手淫,这在当时被认为是那种倾向,当时对于这种不良倾向的治疗也有新的理论,作为医生的父亲要求儿子去妓院,这是当时通常的治疗手段。这一点也是有点无语,不得不吐槽这种思考模式和现在相同啊,你喜欢男人是没有经历过女人的好(⊙﹏⊙)...好吧,有一部分人的确是这样治愈的,普鲁斯特不属于这种,他在妓院太紧张了,打碎了人家的夜壶(希望我没有记错,要不就是花瓶?)唉,公公婆婆你们别想治好你家儿子啦,你家儿子内心住着一个哭泣的女孩纸~
不止一次我想到《追忆》第五部《女囚》,法语里的单词是分阴性阳性的,这个题目本身就可以说明囚徒性别为女。我一遍遍问自己,假如阿戈斯蒂奈里就是小说中的阿尔贝蒂娜,的确有很多细节呼应这个说法,那么可怜的女囚是谁呢?是阿戈斯蒂奈里,还是反过来,普鲁斯特自己?然而这仅仅是脑残而已。
普鲁斯特早期的对象都是和他同样阶级的、出生高贵的青年,中学时候他曾经强行告白被同班排斥,这一幕估计后来他自己都有点不堪回首(中学是孔多赛中学,据说挺有名的)。毕竟可怜之人有可恨之处,他强行告白的方式比较恬不知耻,然而谁没有图样图森破的时候呢?对方联合了朋友排挤普鲁斯特,不过现实的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嘛,后来大家恢复了正常交往。普鲁斯特的第一个男朋友是雷纳尔多·哈恩,这是一个音乐天才,十来岁的时候就非常出名,在当时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优秀人物,热爱魏尔伦的诗歌,围绕魏尔伦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哈恩曾经用过他的诗送给普鲁斯特,然而我已经懒得详细说了。这段恋情开始进行得非常顺利,但是却毁在普鲁斯特过度的占有欲上,普鲁斯特曾经像《斯万之恋》里斯万曾经做的那样,翻遍巴黎寻找雷纳尔多的身影。后来普鲁斯特喜欢上都德的小儿子,吕西安·都德,大约是这件事情导致雷纳尔多和他分手,不过我猜测雷纳尔多之前就大概真的受够了吧...推荐大家去看看big bang的歌曲《stupid liar》的歌词,那个责备恋人没有时时刻刻陪伴的男人,真心是谁都受不了...
虽然做不成恋人,但是雷纳尔多表示我们仍然是好朋友,只是不爱了。他们几乎是一辈子的好朋友,雷纳尔多在音乐上的成就一直让普鲁斯特非常骄傲(虽然他没准很喜欢德彪西的音乐...),雷纳尔多·哈恩童鞋每天不管多晚都会去看望普鲁斯特,他的理由是觉得普鲁斯特那么可怜,那么需要关爱...想到普鲁斯特的人生中有这样深爱的好朋友,总让我觉得非常温馨。他就好像是家人一样的存在吧,关爱着我们普鲁斯特。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普鲁斯特不爱他了。雷纳尔多的老师有一首奏鸣曲,本身不是很出名,两个人交往的时候,雷纳尔多一定曾经弹奏过这首曲子,分手之后普鲁斯特听到这首曲子,竟然泪如雨下。这大概就是小说中凡德伊奏鸣曲的由来。他的好友还谈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他去拜访普鲁斯特,普鲁斯特的小男宠也在,而且还毫无顾忌地吸烟,作为哮喘病人他是不能忍受烟气的,正好心情也不好,于是勃然大怒,把小男宠赶出家门,这里朋友似乎不经意地写过,这个男孩子长得和雷纳尔多相像。
我看过雷纳尔多的照片,看完之后就失望了,原本我觉得我们普鲁斯特还有希望攻了一次...雷纳尔多完全没有受的气质啊,长得比较直男。其实熟悉《追忆》的人大概不会忘记雷纳尔多,《追忆》前面附带的普鲁斯特的生平简介,曾经提到雷纳尔多的名字,一般那种谁和谁同游某地,基本是基友无疑,想想文学史怎么说魏尔伦和兰波的...其次,普鲁斯特在《驳圣伯夫》里也提到雷纳尔多,谈到他们的交谈,雷纳尔多给《爱斯苔尔》写的音乐。这本书是小追忆,没有时间读追忆,可以读这部。
没有因《追忆》出名之前,普鲁斯特在社交界就已经很出名了,他认识大名鼎鼎的名人,而且他真的超级有钱(之后可能会说这个?)比如都德的小儿子吕西安·都德,还有著名音乐家比才的儿子。他的母亲比才夫人经营(?好吧在我看来仅仅是经营...)着巴黎最著名的沙龙之一,普鲁斯特和比才夫人是好朋友,同样他和很多著名的交际花保持好闺蜜的关系。再说说吕西安,后来普鲁斯特得到龚古尔奖,当时他所有的朋友(人脉)致力让他得奖,都德帮忙拉到了票,吕西安和父亲一样长得好,因为和吕西安的一张暧昧,普鲁斯特的母亲发现了儿子的性取向,母子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以至于让他觉得精神崩溃。不过关于他没有更多可说的了。普鲁斯特还认识一些贵族,亲王公主之类的,小说里也有写,但是关于上流社会的恋人,我就不说啥了~接下来说说普鲁斯特人生中最悲剧的事件。
很多人都知道普鲁斯特有一个男朋友是汽车司机,而且他是小说中阿尔贝蒂娜的原型。这也和小蛋糕、软木墙壁一样,是围绕普鲁斯特的传奇故事吧~爱股,我不知道这种传奇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其实阅读小说的时候,我就隐约觉得阿尔贝蒂娜并不是女孩子(请叫我发现奸情的小能手),首先让我觉得不对劲的就是他经常描写阿尔贝蒂娜投向女人的毫不掩饰的目光,这种毫不掩饰的直白欲望写在女人身上非常少有。(对了,聪明的你肯定发现小说主人公纯粹是一个被害妄想症患者了,他的想象力简直是更加少有。)还有小说中阿尔贝蒂娜那让人惴惴不安的梦话,“我宁愿被砸”,似乎是男同的俗语吧,我有看到当时的一些暗号之类的...我脑残的认为,我看到的其实是一个粗暴有点傻狍子的男人形象,有时候他说脏话,亲吻的时候想要撬开普鲁斯特的嘴唇,这个形象的性别其实非常模糊。我相信普鲁斯特是故意的,他故意露出一些破绽,让愿意看到的人有迹可循。
言归正传说一说这个爱情故事的始末吧。普鲁斯特的后半生不再和上流社会的人谈恋爱,他也和很多同类一样,用钱买下层社会的男人,男仆之类的。(这让我想起艺术史之父温克尔曼,温克尔曼是一个非常悲惨的德国人,他是被一个小偷杀掉的,而且很不幸大概和这个小偷长期保持同性恋的关系。)如同小说里主人公和阿尔贝蒂娜的爱情故事,普鲁斯特和阿戈斯蒂奈里的故事也是一波三折。对方曾经和他同游,当时是负责当司机。后来这孩子因为没有钱,去巴黎跟普鲁斯特讨要一份工作,我猜测开始普鲁斯特并不上心,就像小说里那样。但是因为种种巧合,我懒得说了,其中也有唯独主人公明白的心路历程吧,普鲁斯特又重蹈覆辙,开始了占有欲过强的自虐式恋爱,阿戈斯蒂奈里有妻子,他们三个人同住,阿戈斯蒂奈里给普鲁斯特当秘书,帮普鲁斯特整理小说的稿子。大概就像小说主人公和阿尔贝蒂娜、安德烈的关系吧。我想夫妻二人是真的想多搞一些钱。讲真,阿戈斯蒂奈里的性格非常与众不同,就像小说中的阿尔贝蒂娜,我经常想搞清楚他到底是怎么想的。他这个人可以和圣埃克絮佩里类比,比较向往危险的事情,从普鲁斯特家里离家出走之后,他跑到了飞行学校,用马塞尔·斯万的假名注册的。普鲁斯特希望恋人能够回来,决定买一架飞机送给他。请你相信,为了爱情愿意买飞机的土豪是存在的,普鲁斯特就是这么苏的霸道总裁。但是这个故事结局非常悲惨,是哈德良式的悲剧。阿戈斯蒂奈里在试飞中坠机去世,就像圣埃克絮佩里那样,他死在空中。他攒了三万法郎,至死都把钞票带在身上。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就像阿尔贝蒂娜那样,总是一个那么生气勃勃,追求极限,勇于挑战极限,我并不好奇普鲁斯特爱他,希望囚禁他。他身上有令普鲁斯特憧憬的东西,也许这就是阿尔贝蒂娜如此有魅力的谜底吧。其实他拥有的只是普通人的人生,这样的人千千万万,到死都没有什么成就,普鲁斯特的笔抓到了一个普通人身上的魅力。
阿戈斯蒂奈里去世后,围绕家产还有一些糟心事,我懒得说了。总之普鲁斯特和这孩子的妻子比较熟悉(她似乎长得很丑来着,这个格局让我想起电影《卡拉瓦乔》),妻子的分析让普鲁斯特相信阿戈斯蒂奈里可能是死于自杀,而且他对阿戈斯蒂奈里的死本身就很自责,假如不是他,那孩子就没有钱学飞行,也不会坠机。他一度相当痛苦,在汽车上甚至想跳下去自杀。也许他对痛苦太习惯了,也许随着时光流逝,恋人的影子暗淡了,痛苦慢慢平静了,他最后并没有自杀。但是普鲁斯特肯定像我一样考虑过这件事情,阿戈斯蒂奈里为什么用斯万的名字作为假名?是表示对他的嘲讽吗?我觉得很难想象,采用斯万的名字作为假名,感觉只能是普鲁斯特脑残粉做出的事情,比如我,比如伊夫圣罗兰...但是他真正的想法,也随着他的死亡,真正消失了,成为了永远的谜,是《女逃亡者》的谜。阿戈斯蒂奈里的确改变了《追忆》的整个格局,尽管占有欲过强的自虐式恋爱,在第一部《斯万之恋》就已经成形,接下来不过是对这一主题的变调,但是,《女囚》和《女逃亡者》,痛失恋人,那是怎样的爱情故事啊。
普鲁斯特说过单恋是神圣的,对他来说爱大概真的是神圣的东西。在爱情经历中,感觉他总是个loser,具有丰富的单恋经历,喜欢男人,但是他们又总是更喜欢女人,他们不属于同一个世界。给了我们中任何一个人,都不会重复那种失败的爱情,我们也受伤,受伤之后我们变得聪明,不再去爱。但是普鲁斯特具有无人能及的固执,而且他也有无人能及的财产,我觉得要像普鲁斯特那么有钱,大家就可以随便任性了吧~这是客观条件。但是爱的本质是什么呢?假如爱情不是为了一无所有,爱情又是为了什么呢?我们那种轻轻松松的东西也叫爱情吗?也许我们只是在过普通人的生活吧,而普通的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很吃力了吧。
大家都知道普鲁斯特是个基佬,还有些打趣地说二十世纪几乎所有著名作家都是基佬...托马斯曼、E.M.福斯特、纪德、衣修伍德...他们的性取向也在作品中有所体现,(特别是托马斯曼)。在我们的世纪,性取向成为艺术研究的一个方向,受到研究者重视,人们试图说明性取向对于艺术家的作品有什么影响。这里我举一些例子吧(请原谅我八卦起来没完没了),人们对卡拉瓦乔画作的主题感兴趣,这位画家对女性的身体似乎没有什么兴趣,总是画衣着比较暴露的帅哥,用我的话来形容,卡拉瓦乔注意的男孩子总是一副丰满的外貌,透着一副“我是乡下来的”俗不可耐的感觉,假如不是卡拉瓦乔尤其喜欢这种下层阶级的男孩子,我绝对无法从这种愣后生身上找到什么美感。看到过达芬奇的《施洗者约翰》吗?他是我见过最漂亮的男孩子,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像某本艺术理论说的,异性恋画家画美女来表现自己内心对于美的理想,你不能阻止男同画男人来表现自己美的理想啊...这种想法是我们的先人很少想到的:美的表现各不相同。我之前列举的这些同志作家,我坚信他们的世界有着和我们不太一样的东西,当他们展示他们的世界,尽管和我们不同,还是带来了阅读的快感。很少有人真正阅读过《追忆似水年华》全本,也很少有人知道性别倒错是这本书的一个重要主题,就像小说第四部的题目,《索多玛和蛾摩拉》,圣经中被毁灭的城市,经常被认为是因为搞基被毁灭。
普鲁斯特感觉是一个天生的同志,简直有种宿命感...联系到他的家庭,这一点让我非常奇怪。他出生在普法战争时期,当时的巴黎物资紧张,作为孕妇的普鲁斯特妈妈每天为了丈夫的安危惴惴不安,普鲁斯特是一个天生不足、非常羸弱的孩子,和家人有着鲜明的反差。他的父亲可以说是一个当代英雄,哈德里安出生在法国外省,努力学医在巴黎干出一番事业,为了研究霍乱病的传播方向走遍了欧亚很多非常原始的地区,在卫生学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成果,他的举动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想想这些事情,假如没有坚定的心智,极强的追逐胜利的愿望,对一个外省青年来说是不可能的。普鲁斯特的母亲是一位富有的继承人,知书达理,能够熟练阅读德语和英语,普鲁斯特非常爱自己的母亲。他的弟弟罗贝尔比他小二十个月,和哥哥不同,他出生在富庶闻名的法国第三共和国时期,从小身体健康,活泼开朗,不黏母亲,即使被马车碾过去也死不了,和父亲一样是名医,总之就是和普鲁斯特完全不同,传记里说这个弟弟对哥哥的第一印象,就是充满了母性,照顾他也是无微不至。我记得纳博科夫说过《追忆》小说中完全没有弟弟的踪影,所以生活中的普鲁斯特也不在乎弟弟。说实话一向很重视作品的虚构性的纳博科夫怎么会得出这个结论(⊙﹏⊙)其实小说的一些细节挪用了发生在弟弟身上的故事,只不过挪用得很无形,只有传记作者才会认真比对吧...其实小小地yy过,毕竟他的弟弟叫罗贝尔,也许普鲁斯特把这个名字也借用了。但是你知道,作家写东西经常是这里挪一点那里挪一点,有时候他自己也掌握不了。
总之,普鲁斯特和家人相当不同。他的父亲和弟弟性格坚定,在自己的领域有所成就,普鲁斯特呢,在当时搞基算是恶习了,他连自己的恶习都戒不掉。普鲁斯特的父亲作为医生,习惯拯救别人,却没有把自己儿子治好,普鲁斯特出生时就差点夭折,他幼年时候患了哮喘病,一辈子无法过正常生活,关于普鲁斯特的病,人们有很多动人的传说,但是我更希望大家感同身受,想象哮喘带给普鲁斯特生活造成的不便,他几乎是挣扎着生活,没办法和正常人相同,哮喘带来的是无限痛苦。还有就是他同性恋的倾向,普鲁斯特的父母发现儿子经常手淫,这在当时被认为是那种倾向,当时对于这种不良倾向的治疗也有新的理论,作为医生的父亲要求儿子去妓院,这是当时通常的治疗手段。这一点也是有点无语,不得不吐槽这种思考模式和现在相同啊,你喜欢男人是没有经历过女人的好(⊙﹏⊙)...好吧,有一部分人的确是这样治愈的,普鲁斯特不属于这种,他在妓院太紧张了,打碎了人家的夜壶(希望我没有记错,要不就是花瓶?)唉,公公婆婆你们别想治好你家儿子啦,你家儿子内心住着一个哭泣的女孩纸~
不止一次我想到《追忆》第五部《女囚》,法语里的单词是分阴性阳性的,这个题目本身就可以说明囚徒性别为女。我一遍遍问自己,假如阿戈斯蒂奈里就是小说中的阿尔贝蒂娜,的确有很多细节呼应这个说法,那么可怜的女囚是谁呢?是阿戈斯蒂奈里,还是反过来,普鲁斯特自己?然而这仅仅是脑残而已。
普鲁斯特早期的对象都是和他同样阶级的、出生高贵的青年,中学时候他曾经强行告白被同班排斥,这一幕估计后来他自己都有点不堪回首(中学是孔多赛中学,据说挺有名的)。毕竟可怜之人有可恨之处,他强行告白的方式比较恬不知耻,然而谁没有图样图森破的时候呢?对方联合了朋友排挤普鲁斯特,不过现实的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嘛,后来大家恢复了正常交往。普鲁斯特的第一个男朋友是雷纳尔多·哈恩,这是一个音乐天才,十来岁的时候就非常出名,在当时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优秀人物,热爱魏尔伦的诗歌,围绕魏尔伦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哈恩曾经用过他的诗送给普鲁斯特,然而我已经懒得详细说了。这段恋情开始进行得非常顺利,但是却毁在普鲁斯特过度的占有欲上,普鲁斯特曾经像《斯万之恋》里斯万曾经做的那样,翻遍巴黎寻找雷纳尔多的身影。后来普鲁斯特喜欢上都德的小儿子,吕西安·都德,大约是这件事情导致雷纳尔多和他分手,不过我猜测雷纳尔多之前就大概真的受够了吧...推荐大家去看看big bang的歌曲《stupid liar》的歌词,那个责备恋人没有时时刻刻陪伴的男人,真心是谁都受不了...
虽然做不成恋人,但是雷纳尔多表示我们仍然是好朋友,只是不爱了。他们几乎是一辈子的好朋友,雷纳尔多在音乐上的成就一直让普鲁斯特非常骄傲(虽然他没准很喜欢德彪西的音乐...),雷纳尔多·哈恩童鞋每天不管多晚都会去看望普鲁斯特,他的理由是觉得普鲁斯特那么可怜,那么需要关爱...想到普鲁斯特的人生中有这样深爱的好朋友,总让我觉得非常温馨。他就好像是家人一样的存在吧,关爱着我们普鲁斯特。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普鲁斯特不爱他了。雷纳尔多的老师有一首奏鸣曲,本身不是很出名,两个人交往的时候,雷纳尔多一定曾经弹奏过这首曲子,分手之后普鲁斯特听到这首曲子,竟然泪如雨下。这大概就是小说中凡德伊奏鸣曲的由来。他的好友还谈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他去拜访普鲁斯特,普鲁斯特的小男宠也在,而且还毫无顾忌地吸烟,作为哮喘病人他是不能忍受烟气的,正好心情也不好,于是勃然大怒,把小男宠赶出家门,这里朋友似乎不经意地写过,这个男孩子长得和雷纳尔多相像。
我看过雷纳尔多的照片,看完之后就失望了,原本我觉得我们普鲁斯特还有希望攻了一次...雷纳尔多完全没有受的气质啊,长得比较直男。其实熟悉《追忆》的人大概不会忘记雷纳尔多,《追忆》前面附带的普鲁斯特的生平简介,曾经提到雷纳尔多的名字,一般那种谁和谁同游某地,基本是基友无疑,想想文学史怎么说魏尔伦和兰波的...其次,普鲁斯特在《驳圣伯夫》里也提到雷纳尔多,谈到他们的交谈,雷纳尔多给《爱斯苔尔》写的音乐。这本书是小追忆,没有时间读追忆,可以读这部。
没有因《追忆》出名之前,普鲁斯特在社交界就已经很出名了,他认识大名鼎鼎的名人,而且他真的超级有钱(之后可能会说这个?)比如都德的小儿子吕西安·都德,还有著名音乐家比才的儿子。他的母亲比才夫人经营(?好吧在我看来仅仅是经营...)着巴黎最著名的沙龙之一,普鲁斯特和比才夫人是好朋友,同样他和很多著名的交际花保持好闺蜜的关系。再说说吕西安,后来普鲁斯特得到龚古尔奖,当时他所有的朋友(人脉)致力让他得奖,都德帮忙拉到了票,吕西安和父亲一样长得好,因为和吕西安的一张暧昧,普鲁斯特的母亲发现了儿子的性取向,母子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以至于让他觉得精神崩溃。不过关于他没有更多可说的了。普鲁斯特还认识一些贵族,亲王公主之类的,小说里也有写,但是关于上流社会的恋人,我就不说啥了~接下来说说普鲁斯特人生中最悲剧的事件。
很多人都知道普鲁斯特有一个男朋友是汽车司机,而且他是小说中阿尔贝蒂娜的原型。这也和小蛋糕、软木墙壁一样,是围绕普鲁斯特的传奇故事吧~爱股,我不知道这种传奇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其实阅读小说的时候,我就隐约觉得阿尔贝蒂娜并不是女孩子(请叫我发现奸情的小能手),首先让我觉得不对劲的就是他经常描写阿尔贝蒂娜投向女人的毫不掩饰的目光,这种毫不掩饰的直白欲望写在女人身上非常少有。(对了,聪明的你肯定发现小说主人公纯粹是一个被害妄想症患者了,他的想象力简直是更加少有。)还有小说中阿尔贝蒂娜那让人惴惴不安的梦话,“我宁愿被砸”,似乎是男同的俗语吧,我有看到当时的一些暗号之类的...我脑残的认为,我看到的其实是一个粗暴有点傻狍子的男人形象,有时候他说脏话,亲吻的时候想要撬开普鲁斯特的嘴唇,这个形象的性别其实非常模糊。我相信普鲁斯特是故意的,他故意露出一些破绽,让愿意看到的人有迹可循。
言归正传说一说这个爱情故事的始末吧。普鲁斯特的后半生不再和上流社会的人谈恋爱,他也和很多同类一样,用钱买下层社会的男人,男仆之类的。(这让我想起艺术史之父温克尔曼,温克尔曼是一个非常悲惨的德国人,他是被一个小偷杀掉的,而且很不幸大概和这个小偷长期保持同性恋的关系。)如同小说里主人公和阿尔贝蒂娜的爱情故事,普鲁斯特和阿戈斯蒂奈里的故事也是一波三折。对方曾经和他同游,当时是负责当司机。后来这孩子因为没有钱,去巴黎跟普鲁斯特讨要一份工作,我猜测开始普鲁斯特并不上心,就像小说里那样。但是因为种种巧合,我懒得说了,其中也有唯独主人公明白的心路历程吧,普鲁斯特又重蹈覆辙,开始了占有欲过强的自虐式恋爱,阿戈斯蒂奈里有妻子,他们三个人同住,阿戈斯蒂奈里给普鲁斯特当秘书,帮普鲁斯特整理小说的稿子。大概就像小说主人公和阿尔贝蒂娜、安德烈的关系吧。我想夫妻二人是真的想多搞一些钱。讲真,阿戈斯蒂奈里的性格非常与众不同,就像小说中的阿尔贝蒂娜,我经常想搞清楚他到底是怎么想的。他这个人可以和圣埃克絮佩里类比,比较向往危险的事情,从普鲁斯特家里离家出走之后,他跑到了飞行学校,用马塞尔·斯万的假名注册的。普鲁斯特希望恋人能够回来,决定买一架飞机送给他。请你相信,为了爱情愿意买飞机的土豪是存在的,普鲁斯特就是这么苏的霸道总裁。但是这个故事结局非常悲惨,是哈德良式的悲剧。阿戈斯蒂奈里在试飞中坠机去世,就像圣埃克絮佩里那样,他死在空中。他攒了三万法郎,至死都把钞票带在身上。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就像阿尔贝蒂娜那样,总是一个那么生气勃勃,追求极限,勇于挑战极限,我并不好奇普鲁斯特爱他,希望囚禁他。他身上有令普鲁斯特憧憬的东西,也许这就是阿尔贝蒂娜如此有魅力的谜底吧。其实他拥有的只是普通人的人生,这样的人千千万万,到死都没有什么成就,普鲁斯特的笔抓到了一个普通人身上的魅力。
阿戈斯蒂奈里去世后,围绕家产还有一些糟心事,我懒得说了。总之普鲁斯特和这孩子的妻子比较熟悉(她似乎长得很丑来着,这个格局让我想起电影《卡拉瓦乔》),妻子的分析让普鲁斯特相信阿戈斯蒂奈里可能是死于自杀,而且他对阿戈斯蒂奈里的死本身就很自责,假如不是他,那孩子就没有钱学飞行,也不会坠机。他一度相当痛苦,在汽车上甚至想跳下去自杀。也许他对痛苦太习惯了,也许随着时光流逝,恋人的影子暗淡了,痛苦慢慢平静了,他最后并没有自杀。但是普鲁斯特肯定像我一样考虑过这件事情,阿戈斯蒂奈里为什么用斯万的名字作为假名?是表示对他的嘲讽吗?我觉得很难想象,采用斯万的名字作为假名,感觉只能是普鲁斯特脑残粉做出的事情,比如我,比如伊夫圣罗兰...但是他真正的想法,也随着他的死亡,真正消失了,成为了永远的谜,是《女逃亡者》的谜。阿戈斯蒂奈里的确改变了《追忆》的整个格局,尽管占有欲过强的自虐式恋爱,在第一部《斯万之恋》就已经成形,接下来不过是对这一主题的变调,但是,《女囚》和《女逃亡者》,痛失恋人,那是怎样的爱情故事啊。
普鲁斯特说过单恋是神圣的,对他来说爱大概真的是神圣的东西。在爱情经历中,感觉他总是个loser,具有丰富的单恋经历,喜欢男人,但是他们又总是更喜欢女人,他们不属于同一个世界。给了我们中任何一个人,都不会重复那种失败的爱情,我们也受伤,受伤之后我们变得聪明,不再去爱。但是普鲁斯特具有无人能及的固执,而且他也有无人能及的财产,我觉得要像普鲁斯特那么有钱,大家就可以随便任性了吧~这是客观条件。但是爱的本质是什么呢?假如爱情不是为了一无所有,爱情又是为了什么呢?我们那种轻轻松松的东西也叫爱情吗?也许我们只是在过普通人的生活吧,而普通的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很吃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