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歌唱的知更鸟,从伯恩斯坦的经典配乐说起
这些天,无论是文学领域还是电影领域都在惋惜哈珀·李(Harper Lee)的离世。这位美国女作家虽然并没有给后世留下多少作品,但她的创作生涯却因为《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而被人们所铭记。在这本书出版仅两年后,便被搬上了大银幕,并成为了影史经典。片中呈现出的种族歧视、司法不公这些美国历史上突出而又深刻的社会矛盾,通过孩童视角,被赤裸裸的展现出来。为影片的配乐是好莱坞白银年代配乐大师Elmer Bernstein,这也是他当年与年轻导演Robert Mulligan的第二次合作。而这部电影的孩童视角,在Bernstein看来也是他配乐创作的关键所在。
在当时,Bernstein涉足电影配乐领域其实并没有多久。随着二战的结束,在1951年他才开始为哥伦比亚影业创作自己的第一部配乐作品。也是因为有着早前在电台为广播剧写音乐的经历,让他很快的找到了自己的落脚点。仅仅4年后,就因为黑色电影《金臂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1954)出彩的爵士元素而获得了他的头一次奥斯卡提名。如果你对电影音乐的发展历史有认识的话,应该会知道在不同时期电影音乐的主要风格走向。但期间有大概三十年的时间,在好莱坞范畴内,电影音乐却同时存在多种不同的主流形态,不仅有爵士,还有那些如同《宾虚》(Ben-Hur,1959)这样的大编制管弦乐。当然,更少不了Alex North引领的现代派音乐创作尝试。就在起步的头十年内,他的作品不仅涵盖了刚才提到爵士音乐,还有像《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1956)、《七侠荡寇志》(The Magnificent Seven,1960)这些风格形态完全不同的史诗、西部配乐。虽然有不少配乐师在自己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有着许多的新尝试和自我突破。但像Bernstein这样,能在短期内游刃多种音乐风格,并取得巨大成功的配乐师并不多见。这也得益于他早期丰富的阅历让自己在不同音乐领域里有着独到创作构思。所以在三十年后,他给入行新人们的建议依然是多涉猎不同的音乐形式以适应各种创作所需。
▲ 主题是仅仅用一只手弹奏的钢琴旋律
在那个人们对电影音乐的审美主要还停留在大型管弦乐的时期,1962年的这部《杀死一只知更鸟》给好莱坞带来了一阵清风。影片的基调,也让Bernstein在音乐创作中想尽办法来体现这样的一种孩童视角。因此他用一段用一只手弹奏的钢琴主题作为开场,小主人公Scout嘴中也似有似无的随之哼唱,就这样,简单的音符随着片头充满着童趣的储物盒,蜡笔画一起将影片铺展开来。除了钢琴外,配乐还使用了长笛这种娓娓道来的音色作为影片叙事的关键,就如同画外音一样,倾诉出Scout孩童时对社会的彷徨和疑惑。配乐如此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也继承了他老师Aaron Copland在好莱坞留下的创作风貌。当Alfred Newman那样庞大的“歌剧体叙事”不再是主流的时候,这样一种更偏向音乐人文关怀的创作也逐渐从“小团体”走向舞台。1951年,Alex North改编的电影版《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配乐就用长笛独奏来刻画美国梦下的小人物,这部作品也是好莱坞运用小编制配乐的开端。而《杀死一只知更鸟》则把这样的写作方式融入了更多电影中的主观情绪,由此带来的更入木三分的表现,成为Bernstein个人创作生涯的一次高峰。当然,他也没有完全抛开大乐队,由它呈现出带有明显戏剧化特征的客观情绪写作。如此一来,配乐让主、客观两种氛围在影中对话,加上不时对开篇钢琴主题通过变奏再现,让音乐结构变得更加饱满了。
值得说道的是,影片中“知更鸟”的借喻代表了两类美国社会的典型形象,一种是黑人,一种是白人社会内部中遭受排挤的人。这两类人的音乐写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使用了辅以木管乐器在内部交流演奏的弦乐群,平静而惋惜,并且加入了完整的Scout主题呈示,后者则直接使用了稍加扭曲的Scout主题形象。但归根结底,Bernstein都在努力借纯真的钢琴主题来诠释这两类因为根深蒂固的偏见而生存在群体阴影下的形象。配乐在这部影片中的呈现却是相当稀疏,不大像当年的典型运用。但我们依旧可以从《乱世佳人》式社会背景创作一窥这个美国南部小镇的风貌,从对铜管的运用来听到戏剧化悬疑场景的复刻。这些残留下来的黄金年代笔法,也是好莱坞配乐六十年代在自我突破和传统继承的矛盾体现。
最终这部配乐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配乐提名,这也是Bernstein在当年获得的第四个音乐奖项提名。但最终让Maurice Jarre创作的《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1962)这部史诗配乐作品将小金人抱走。也因为这部作品的成功,Bernstein在80年代再次为同样是Gregory Peck主演的一部同为抗争题材的作品《无声的抗议》(Amazing Grace and Chuck,1987)。还有,大家在影片中听到的那段钢琴演奏正是现在人们所熟知的配乐大师John Williams,他当时一直在以钢琴师的身份参与各种电影配乐的录音,并且涉足电视剧配乐领域,开始了真正的创作生涯。以上种种,包括这部作品本身都让《杀死一只知更鸟》到现在都一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部永恒记忆。
哈利·波菜/文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影乐志」ID:soundtrackM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否则按2元/字(含标点)支付稿酬
![]() |
在当时,Bernstein涉足电影配乐领域其实并没有多久。随着二战的结束,在1951年他才开始为哥伦比亚影业创作自己的第一部配乐作品。也是因为有着早前在电台为广播剧写音乐的经历,让他很快的找到了自己的落脚点。仅仅4年后,就因为黑色电影《金臂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1954)出彩的爵士元素而获得了他的头一次奥斯卡提名。如果你对电影音乐的发展历史有认识的话,应该会知道在不同时期电影音乐的主要风格走向。但期间有大概三十年的时间,在好莱坞范畴内,电影音乐却同时存在多种不同的主流形态,不仅有爵士,还有那些如同《宾虚》(Ben-Hur,1959)这样的大编制管弦乐。当然,更少不了Alex North引领的现代派音乐创作尝试。就在起步的头十年内,他的作品不仅涵盖了刚才提到爵士音乐,还有像《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1956)、《七侠荡寇志》(The Magnificent Seven,1960)这些风格形态完全不同的史诗、西部配乐。虽然有不少配乐师在自己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有着许多的新尝试和自我突破。但像Bernstein这样,能在短期内游刃多种音乐风格,并取得巨大成功的配乐师并不多见。这也得益于他早期丰富的阅历让自己在不同音乐领域里有着独到创作构思。所以在三十年后,他给入行新人们的建议依然是多涉猎不同的音乐形式以适应各种创作所需。
![]() |
▲ 主题是仅仅用一只手弹奏的钢琴旋律
在那个人们对电影音乐的审美主要还停留在大型管弦乐的时期,1962年的这部《杀死一只知更鸟》给好莱坞带来了一阵清风。影片的基调,也让Bernstein在音乐创作中想尽办法来体现这样的一种孩童视角。因此他用一段用一只手弹奏的钢琴主题作为开场,小主人公Scout嘴中也似有似无的随之哼唱,就这样,简单的音符随着片头充满着童趣的储物盒,蜡笔画一起将影片铺展开来。除了钢琴外,配乐还使用了长笛这种娓娓道来的音色作为影片叙事的关键,就如同画外音一样,倾诉出Scout孩童时对社会的彷徨和疑惑。配乐如此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也继承了他老师Aaron Copland在好莱坞留下的创作风貌。当Alfred Newman那样庞大的“歌剧体叙事”不再是主流的时候,这样一种更偏向音乐人文关怀的创作也逐渐从“小团体”走向舞台。1951年,Alex North改编的电影版《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配乐就用长笛独奏来刻画美国梦下的小人物,这部作品也是好莱坞运用小编制配乐的开端。而《杀死一只知更鸟》则把这样的写作方式融入了更多电影中的主观情绪,由此带来的更入木三分的表现,成为Bernstein个人创作生涯的一次高峰。当然,他也没有完全抛开大乐队,由它呈现出带有明显戏剧化特征的客观情绪写作。如此一来,配乐让主、客观两种氛围在影中对话,加上不时对开篇钢琴主题通过变奏再现,让音乐结构变得更加饱满了。
![]() |
值得说道的是,影片中“知更鸟”的借喻代表了两类美国社会的典型形象,一种是黑人,一种是白人社会内部中遭受排挤的人。这两类人的音乐写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使用了辅以木管乐器在内部交流演奏的弦乐群,平静而惋惜,并且加入了完整的Scout主题呈示,后者则直接使用了稍加扭曲的Scout主题形象。但归根结底,Bernstein都在努力借纯真的钢琴主题来诠释这两类因为根深蒂固的偏见而生存在群体阴影下的形象。配乐在这部影片中的呈现却是相当稀疏,不大像当年的典型运用。但我们依旧可以从《乱世佳人》式社会背景创作一窥这个美国南部小镇的风貌,从对铜管的运用来听到戏剧化悬疑场景的复刻。这些残留下来的黄金年代笔法,也是好莱坞配乐六十年代在自我突破和传统继承的矛盾体现。
![]() |
最终这部配乐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配乐提名,这也是Bernstein在当年获得的第四个音乐奖项提名。但最终让Maurice Jarre创作的《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1962)这部史诗配乐作品将小金人抱走。也因为这部作品的成功,Bernstein在80年代再次为同样是Gregory Peck主演的一部同为抗争题材的作品《无声的抗议》(Amazing Grace and Chuck,1987)。还有,大家在影片中听到的那段钢琴演奏正是现在人们所熟知的配乐大师John Williams,他当时一直在以钢琴师的身份参与各种电影配乐的录音,并且涉足电视剧配乐领域,开始了真正的创作生涯。以上种种,包括这部作品本身都让《杀死一只知更鸟》到现在都一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部永恒记忆。
哈利·波菜/文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影乐志」ID:soundtrackM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否则按2元/字(含标点)支付稿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