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讨人厌就做一个有边界的人——老天爷的事你管不了,别人的事与你无关
生活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爷的事。在我们这年界限意识很差的国度,很多人常常把自己的事托附于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空间,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进入他人空间,所有人际关系里的苦,都是因为“我们没有边界”导致的,其实你受的很多苦,不过是让你知道,你遭遇它们是完全不必要的。做一个有边界意识的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选择买单就好,老天爷的事你管不了,别人的事与你无关。
认知自我、认知世界的教育,一直是中国最为缺少的。绝大多数人之所以喜欢平庸(主要是懒惰,不作为)地活着却又享受不了平庸里的快乐,便是因为欠缺最起码的常识性见识,和最起码的认知能力导致的,我们不知道世界与自己的界限,所以不尊重别人选择,不愿意为自己选择买单,所以我们买着别人的单,然后很多单却又指望别人来买,因此导致的别人不领情和别人不买单,成了我们最大的痛苦。
由于吃够了没有边界意识的苦头,所以,我们几乎都是变态的矛盾综合体:既自大又自卑、眼高手低、目光短浅却好高骛远、多重标准、有时己所欲施于人、有时己所不欲施于人,心机深沉却又肤浅天真……
由于我们只能习惯地把世界同化成自己,而不是理解和接受各自的界限,于是我们越殂代庖,或被越殂代庖,然后在无尽的痛苦和遗憾里挣扎。由于“自己才是正确的”,我们无法接受任何差异,比如鲁迅笔下的阿Q:
譬如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
很多中国式逻辑思维体现的就是“没有边界”,比如“你爷爷杀了人,所以你会得皮肤病”,或“你弟弟会残疾”……一个人做错了事,竟然可以如此理所当然地让别人来买单。中国帝制时代的株连,不过是没有边界意识的另一种版本。株连本没有错,唯绝对意义下的株连,忽略了大同之下还有小异。
大同是本质,小异的界限却是个体发展,人类普遍得到幸福的基础。
正如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基因不同,早期教育不同,童年经历不同,读的书接触的人不同,自然,信念系统就会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有千差万别。
有清晰界限感的人会意识到这种不同,并尊重这种不同。而界限感模糊的人,面对彼此间差异会非常痛苦:“你怎么这么办事?”“你怎么能什么这样对我?”“你怎么竟有这种想法?”这是心智不成熟的婴儿思维,尚还不能理解别人为什么和自己不一样。
但是,每一个生命,都因自己的全部经历,而有了无法复制,绝对不雷同的体验场,也因此有了一个同样绝对不雷同的认识体系。我们只能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也有一个体验场,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认知体系。所以,我们即使用换位思考,也无法通过理解而精准地知道对方的感受和认知策略。所以我们唯一能做是的守住自己的界限,不去侵犯他人的界限。
随意的言论,随意的信息传播,等,都是边界模糊的人经常做的事。
比如在朋友圈或空间,转一些并不优质却稀奇古怪的文章,这些文章鲜有真正的逻辑思考,基本诉诸情感。习惯用例子说明观点,而不是用推理证明观点,并且有时还附加上半诅咒式道德绑架。
如果转载一些常识性知识——从小直到大学,或者没有上过大学,我们除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外,就是被告诫怎么做,或被要求做什么,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个人意识从来派不上用场。由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受教育就是背书和服从,完全违反自由天性,所以中国孩子也没几个爱学习的。或者对付完一段教育历程后,走向社会时发现工作里需要的常识和自主能力,学校和家一样也没有教——那也便罢了,虽然这些知识只是胡乱转载的但好歹有可能让他们学习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和科学常识吧。
但问题的,由于网络知识缺乏鉴定,普通人又没有能力鉴别错误知识,只能凭着感觉去接受自己认知力能理解的东西,所以完全不知道自己是科学的相信还是胡乱的迷信。凡是他们感觉有用的,记住是感觉,便会转上一遍。由于从小没有学会认识自己与世界的边界限,所以也不晓得自己胡乱给人散布或传播信息是一种骚扰,有时甚至是一种极其恶劣的骚扰,所以,很多人的朋友圈转文只是没有界限感的知识放大器的信息骚扰。
由于没有边界感,所以:
“我学到的就是对的,好的,你一定要知道,要赞同。你知道什么我不想知道……”
我有位阿姨,生了个傻女儿,比我大几岁,不知从几岁开始学会了缝扣子。她大概还学过些别的,但没有学会。总而言之,这是她唯一的技能。我到她家去坐时,每隔三到五分钟,这傻丫头都要对我狂嚎一声:“我会缝扣子!”我知道她的意思:她想让我向她学缝扣子。但我就是不肯,理由有二:其一,我自己会缝扣子;其二,我怕她扎着我。她这样爱我,让人感动。但她身上的味也很难闻。
假如我那位傻大姐学会了一点西洋学术,比方说,几何学,一定会跳起来大叫道:人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这东西就是几何学!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确没有哪种禽兽会几何学。那时她肯定要逼我跟她学几何,如果我不肯跟她学,她定要说我是禽兽之类,并且责之以大义。至于我是不是已经会了一些,她就不管了。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她能学会这东西,而是说她只要会了任何一点东西,都会当作超级智慧,相比之下那东西是什么倒无所谓。(王小波)
在一个边界感模糊的国度,连教育都带着极强的糊涂感。我们懂得很多“上善若水,厚德载物”,“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言语忍,忿自泯”等三岁小儿道得出,八十老叟行不得的正确道理,却不能在现实世界里准确地定位自己。
由于感觉行事,我们把承认道理是对的和懂得道理本身当成了一回事。嗯,“积善人家必有余庆”是对的,为什么对,没有想过,“人生赢在格局输在计较是对的”,为什么对,那个故事说得挺对的,至于是否单文孤证,经不经得起多角度审查,不知道……承认道理对错,和真的内化为意识,转为指导生活的理念,是两回事,那些我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道理,不可能指导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仍然在继续这种迷茫而糊涂的填充。
于是有小白说:懂得了很多道理,依然没能过好这一生……
这让我想起了电影《狗牙》的开场白——2009年的一部希腊电影。它讲的是一个奇特的封闭家庭,但这个家庭有着填牙式教育的全部特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词包括大海、高速公路、远足旅行……大海是一种皮质沙发,当你累了,你就可以坐在大海上休息。高速公路是一阵强烈的风。远足旅行则是一种坚硬的材料……”
国家有疆界才得以存在,身体有轮廓我们才能够辨识彼此。界限的存在是为了确定“我是谁?”,“我拥有些什么?”,“我如何更好地与世界相处”。向别人敞开了界限,便无法拥有自己。
和一个智者讨论黎曼几何时,我问过他一个问题:什么是数的本质。
答曰:其之一必然是:界限。1+1=2并不是说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东西累加的数量,而是有两个有界限的某物。
我学过交规,为了帮一个不想答笔试的人考试。其实我那时记性还可以,上课就成了苦差事,因为你必须坐齐多少节课太浪费时间了。所以多数时候,我都在漫无目的地乱想,然后突然便想到:我背得全部交通规则,背得全部驾驶方法,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红灯和公路,知道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方但不知道什么是太阳,也不知道离合器长什么样子,然后,却因为笔试简单而误以为自己是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合格司机就莽撞地来到了现实世界,该是多么可怕。显然,我知道红灯停绿灯行也阻止不了我不知道交通规则,因为,我尚且不知道什么是红什么是绿呢。
不认识真实的公路汽车和交通标志,即使知道全部交通理论,也不可能开好车。
渴望一点点“道理拯救人生”的人,本质上和想着用理论去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追求的不过一本万利,或不劳而获罢了,而其结果和我这个交通驾驶理论高手一样,是开不了车的。
重新发现自己,确立自我边界,完成独立成长,真的是件很艰难的事。因为我们全部的行为逻辑,都内化在了意识系统里,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已有的意识系统,得全部地,时刻地打碎三观重建,我想,不断碎三观的事,没有人喜欢。以前认为本来应该的事,本来可以享受的福利和行使的权利,都得否定掉,那无异于把自己辗碎为尘,重新拼接一个自己。我们还是要去重建自我,如果希望未来过得更幸福一些的话。
说到这里时,我觉得我写这些东西的必要性不大,但还是有。
为什么呢?我认为:
1、人有权在痛苦里挣扎,没有哪条规则制订了所有人都必须快乐,因为某一痛苦的终极意义于某人的天赋本能来说,不过是两害取其轻的最佳选择,如果痛苦A可避免更大的痛苦B,TA完全可以选择B。所以我很不正常地支持自残、自黑和自杀。
2、人生几十年如梦如幻,往事会如烟但当下的感受和对未来的期待,还是会让我们追求更多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写的东西可以在某个角度为他们提供一点点认知参考。
3、我有权选择自己喜欢做而又不伤害人的事。
如何慢慢重建自我:
1、必须放弃对父母或任何其他人的在乎,学会在自己的身上寻求支持和肯定,哪怕会遭到全世界的反对和指责。即,学会坚持自己而不是不高兴却又委曲求全。
2、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惯性思维缺点,随时跳出自我审查自己的言行,别因为短暂的感受就马上肯定或否定什么。别因为一时看不到恶果,就觉得不需要改正。
3、NB的人都是有能力在不痛不痒中努力把自己变得更优秀的。
4、误会和不被理解是常态,不要逼别人懂自己。
5、一切皆有可能的意思是下一秒发生什么都理所当然,挂菜、是非或升职、加薪,得病或中奖,失望绝望或惊喜连连……我的意思是在你掉到井里时,亲友们经常会朝井里扔石头,而这是很正常的事。嗯,有人说了,老天的事,好好配合,天下雨就要打伞出去,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就得学会简朴生活。
6、重视承诺,且学会拒绝别人,做个即诺必达的人。不会拒绝别人的人通常会答应太多而做不到,然后自己内疚,别人失望……
7、不要越殂代庖,也不要被越殂代庖,别人的选择与你无关,人有犯错或痛苦的权利,你我都一样。爱是给予帮助关怀,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深情地拥抱、衷心地祝福中,告诉自己在乎的人和在乎自己的人:不需要我时,我绝对不打扰,需要我时,我永远都在。
8、自己想做的事,只能自己做,不可以丝毫假手他人的心,当然,你想知道失望和绝望两个词是怎么写的,可以这么干。别人怎么做事,我们无权干涉,只能尊重和接受,当然,你想知道关系可以崩坏到什么程度,可以随便玩。
认识且接受自我与他人的边界,其实是让我们学会看见自己,我们不必把时间浪费在看别人看不看自己上,因为,我们本来就只应该看见自己,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看见自己。做好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不去侵犯他人的界限,是让自己快乐且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法宝。求同,是因为人类本来就是一个深度合作的物种,每个人都无限依赖自己的同类,我们不可能完全不相互交融,所以,在一个彼此都感觉舒服的范围里,通过契约或协议完成需求交换,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越殂代庖或被越殂代庖。存异,则是尊重个体界限,接受所有的不同,而不是陷在恩怨纠缠中。
虽然这只是理论推导,但这到底和“假如我是上帝,我就能改变整个世界”有一点不一样:它确实有一些实现的可能。
认知自我、认知世界的教育,一直是中国最为缺少的。绝大多数人之所以喜欢平庸(主要是懒惰,不作为)地活着却又享受不了平庸里的快乐,便是因为欠缺最起码的常识性见识,和最起码的认知能力导致的,我们不知道世界与自己的界限,所以不尊重别人选择,不愿意为自己选择买单,所以我们买着别人的单,然后很多单却又指望别人来买,因此导致的别人不领情和别人不买单,成了我们最大的痛苦。
由于吃够了没有边界意识的苦头,所以,我们几乎都是变态的矛盾综合体:既自大又自卑、眼高手低、目光短浅却好高骛远、多重标准、有时己所欲施于人、有时己所不欲施于人,心机深沉却又肤浅天真……
由于我们只能习惯地把世界同化成自己,而不是理解和接受各自的界限,于是我们越殂代庖,或被越殂代庖,然后在无尽的痛苦和遗憾里挣扎。由于“自己才是正确的”,我们无法接受任何差异,比如鲁迅笔下的阿Q:
譬如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
很多中国式逻辑思维体现的就是“没有边界”,比如“你爷爷杀了人,所以你会得皮肤病”,或“你弟弟会残疾”……一个人做错了事,竟然可以如此理所当然地让别人来买单。中国帝制时代的株连,不过是没有边界意识的另一种版本。株连本没有错,唯绝对意义下的株连,忽略了大同之下还有小异。
大同是本质,小异的界限却是个体发展,人类普遍得到幸福的基础。
正如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基因不同,早期教育不同,童年经历不同,读的书接触的人不同,自然,信念系统就会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有千差万别。
有清晰界限感的人会意识到这种不同,并尊重这种不同。而界限感模糊的人,面对彼此间差异会非常痛苦:“你怎么这么办事?”“你怎么能什么这样对我?”“你怎么竟有这种想法?”这是心智不成熟的婴儿思维,尚还不能理解别人为什么和自己不一样。
但是,每一个生命,都因自己的全部经历,而有了无法复制,绝对不雷同的体验场,也因此有了一个同样绝对不雷同的认识体系。我们只能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也有一个体验场,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认知体系。所以,我们即使用换位思考,也无法通过理解而精准地知道对方的感受和认知策略。所以我们唯一能做是的守住自己的界限,不去侵犯他人的界限。
随意的言论,随意的信息传播,等,都是边界模糊的人经常做的事。
比如在朋友圈或空间,转一些并不优质却稀奇古怪的文章,这些文章鲜有真正的逻辑思考,基本诉诸情感。习惯用例子说明观点,而不是用推理证明观点,并且有时还附加上半诅咒式道德绑架。
如果转载一些常识性知识——从小直到大学,或者没有上过大学,我们除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外,就是被告诫怎么做,或被要求做什么,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个人意识从来派不上用场。由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受教育就是背书和服从,完全违反自由天性,所以中国孩子也没几个爱学习的。或者对付完一段教育历程后,走向社会时发现工作里需要的常识和自主能力,学校和家一样也没有教——那也便罢了,虽然这些知识只是胡乱转载的但好歹有可能让他们学习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和科学常识吧。
但问题的,由于网络知识缺乏鉴定,普通人又没有能力鉴别错误知识,只能凭着感觉去接受自己认知力能理解的东西,所以完全不知道自己是科学的相信还是胡乱的迷信。凡是他们感觉有用的,记住是感觉,便会转上一遍。由于从小没有学会认识自己与世界的边界限,所以也不晓得自己胡乱给人散布或传播信息是一种骚扰,有时甚至是一种极其恶劣的骚扰,所以,很多人的朋友圈转文只是没有界限感的知识放大器的信息骚扰。
由于没有边界感,所以:
“我学到的就是对的,好的,你一定要知道,要赞同。你知道什么我不想知道……”
我有位阿姨,生了个傻女儿,比我大几岁,不知从几岁开始学会了缝扣子。她大概还学过些别的,但没有学会。总而言之,这是她唯一的技能。我到她家去坐时,每隔三到五分钟,这傻丫头都要对我狂嚎一声:“我会缝扣子!”我知道她的意思:她想让我向她学缝扣子。但我就是不肯,理由有二:其一,我自己会缝扣子;其二,我怕她扎着我。她这样爱我,让人感动。但她身上的味也很难闻。
假如我那位傻大姐学会了一点西洋学术,比方说,几何学,一定会跳起来大叫道:人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这东西就是几何学!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确没有哪种禽兽会几何学。那时她肯定要逼我跟她学几何,如果我不肯跟她学,她定要说我是禽兽之类,并且责之以大义。至于我是不是已经会了一些,她就不管了。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她能学会这东西,而是说她只要会了任何一点东西,都会当作超级智慧,相比之下那东西是什么倒无所谓。(王小波)
在一个边界感模糊的国度,连教育都带着极强的糊涂感。我们懂得很多“上善若水,厚德载物”,“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言语忍,忿自泯”等三岁小儿道得出,八十老叟行不得的正确道理,却不能在现实世界里准确地定位自己。
由于感觉行事,我们把承认道理是对的和懂得道理本身当成了一回事。嗯,“积善人家必有余庆”是对的,为什么对,没有想过,“人生赢在格局输在计较是对的”,为什么对,那个故事说得挺对的,至于是否单文孤证,经不经得起多角度审查,不知道……承认道理对错,和真的内化为意识,转为指导生活的理念,是两回事,那些我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道理,不可能指导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仍然在继续这种迷茫而糊涂的填充。
于是有小白说:懂得了很多道理,依然没能过好这一生……
这让我想起了电影《狗牙》的开场白——2009年的一部希腊电影。它讲的是一个奇特的封闭家庭,但这个家庭有着填牙式教育的全部特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词包括大海、高速公路、远足旅行……大海是一种皮质沙发,当你累了,你就可以坐在大海上休息。高速公路是一阵强烈的风。远足旅行则是一种坚硬的材料……”
国家有疆界才得以存在,身体有轮廓我们才能够辨识彼此。界限的存在是为了确定“我是谁?”,“我拥有些什么?”,“我如何更好地与世界相处”。向别人敞开了界限,便无法拥有自己。
和一个智者讨论黎曼几何时,我问过他一个问题:什么是数的本质。
答曰:其之一必然是:界限。1+1=2并不是说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东西累加的数量,而是有两个有界限的某物。
我学过交规,为了帮一个不想答笔试的人考试。其实我那时记性还可以,上课就成了苦差事,因为你必须坐齐多少节课太浪费时间了。所以多数时候,我都在漫无目的地乱想,然后突然便想到:我背得全部交通规则,背得全部驾驶方法,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红灯和公路,知道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方但不知道什么是太阳,也不知道离合器长什么样子,然后,却因为笔试简单而误以为自己是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合格司机就莽撞地来到了现实世界,该是多么可怕。显然,我知道红灯停绿灯行也阻止不了我不知道交通规则,因为,我尚且不知道什么是红什么是绿呢。
不认识真实的公路汽车和交通标志,即使知道全部交通理论,也不可能开好车。
渴望一点点“道理拯救人生”的人,本质上和想着用理论去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追求的不过一本万利,或不劳而获罢了,而其结果和我这个交通驾驶理论高手一样,是开不了车的。
重新发现自己,确立自我边界,完成独立成长,真的是件很艰难的事。因为我们全部的行为逻辑,都内化在了意识系统里,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已有的意识系统,得全部地,时刻地打碎三观重建,我想,不断碎三观的事,没有人喜欢。以前认为本来应该的事,本来可以享受的福利和行使的权利,都得否定掉,那无异于把自己辗碎为尘,重新拼接一个自己。我们还是要去重建自我,如果希望未来过得更幸福一些的话。
说到这里时,我觉得我写这些东西的必要性不大,但还是有。
为什么呢?我认为:
1、人有权在痛苦里挣扎,没有哪条规则制订了所有人都必须快乐,因为某一痛苦的终极意义于某人的天赋本能来说,不过是两害取其轻的最佳选择,如果痛苦A可避免更大的痛苦B,TA完全可以选择B。所以我很不正常地支持自残、自黑和自杀。
2、人生几十年如梦如幻,往事会如烟但当下的感受和对未来的期待,还是会让我们追求更多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写的东西可以在某个角度为他们提供一点点认知参考。
3、我有权选择自己喜欢做而又不伤害人的事。
如何慢慢重建自我:
1、必须放弃对父母或任何其他人的在乎,学会在自己的身上寻求支持和肯定,哪怕会遭到全世界的反对和指责。即,学会坚持自己而不是不高兴却又委曲求全。
2、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惯性思维缺点,随时跳出自我审查自己的言行,别因为短暂的感受就马上肯定或否定什么。别因为一时看不到恶果,就觉得不需要改正。
3、NB的人都是有能力在不痛不痒中努力把自己变得更优秀的。
4、误会和不被理解是常态,不要逼别人懂自己。
5、一切皆有可能的意思是下一秒发生什么都理所当然,挂菜、是非或升职、加薪,得病或中奖,失望绝望或惊喜连连……我的意思是在你掉到井里时,亲友们经常会朝井里扔石头,而这是很正常的事。嗯,有人说了,老天的事,好好配合,天下雨就要打伞出去,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就得学会简朴生活。
6、重视承诺,且学会拒绝别人,做个即诺必达的人。不会拒绝别人的人通常会答应太多而做不到,然后自己内疚,别人失望……
7、不要越殂代庖,也不要被越殂代庖,别人的选择与你无关,人有犯错或痛苦的权利,你我都一样。爱是给予帮助关怀,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深情地拥抱、衷心地祝福中,告诉自己在乎的人和在乎自己的人:不需要我时,我绝对不打扰,需要我时,我永远都在。
8、自己想做的事,只能自己做,不可以丝毫假手他人的心,当然,你想知道失望和绝望两个词是怎么写的,可以这么干。别人怎么做事,我们无权干涉,只能尊重和接受,当然,你想知道关系可以崩坏到什么程度,可以随便玩。
认识且接受自我与他人的边界,其实是让我们学会看见自己,我们不必把时间浪费在看别人看不看自己上,因为,我们本来就只应该看见自己,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看见自己。做好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不去侵犯他人的界限,是让自己快乐且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法宝。求同,是因为人类本来就是一个深度合作的物种,每个人都无限依赖自己的同类,我们不可能完全不相互交融,所以,在一个彼此都感觉舒服的范围里,通过契约或协议完成需求交换,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越殂代庖或被越殂代庖。存异,则是尊重个体界限,接受所有的不同,而不是陷在恩怨纠缠中。
虽然这只是理论推导,但这到底和“假如我是上帝,我就能改变整个世界”有一点不一样:它确实有一些实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