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我的精神菜市场
有一趟回乡下,堂嫂拉我到屋里说话,问我有没有对象。又说我二十五、六岁了,再不结婚,说出去当真很难听。
我一下子有些烦躁,心里头随之一股冲动,想要跪在我爸爸身前,哭着告诉他我是同性恋。不过,终究只是在瞬息状似深刻的纠结里,我面色绯红、心潮澎湃,马上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彻彻底底的。
我爸爸住在乡下,已经六十出头了。村里人喊他到祠堂里吃饭,他坚决不能答应,因为他儿子还未成家,按他所理解的那种人情世俗,他没有资格出现在那种场合。有好几次,他都用一种很温柔而不是懊恼的口气对我解释:等你有家庭了,我们一切照规矩了,我再过去。
我实在无从想象,一点点办法也没有,我究竟要如何把我喜欢同性的事实告知我爸爸。不是因为我不忍心伤害他、觉得对不起他;而是在我和他之间,有一层很奇怪、尴尬、肉麻的隔阂,比我小时候被他赶出家门的惶恐还难以逾越。
在往后某些时刻里,我还记得我想要向我爸爸下跪的那个午后,记得我一番天人交战,心里头汹涌着仿佛天地宇宙间都无人能解的害臊。
问题是,我爸爸不知道同性恋是什么,至少不知道我所要让他知道的那种同性恋是什么。他不是能否原谅我,或者将如何震惊、鄙夷。那种肉麻在于,平白无故里,他根本不明白我因为爱慕同性而痛苦得流下眼泪告诉他我不能和女人结婚是怎么一回事,场面特别尴尬。
所以我觉得我可以理解,为什么别人有话说不出口,为什么简单、直白、明理的话也说不出口,为什么满世界绕了一圈浑身通透都是觉悟却说不出口。
所以我是一个豆瓣用户,在可预见的将来里都是。张口说话是一件很难得的事,也许大多数时候我未能意识到,只是在这里习惯了。但豆瓣之于我的“价值”就在于,我竟然可以说很多我确实想说的话,而未曾觉得肉麻或尴尬。
豆瓣用户到底有什么共性呢?太难回答了,我甚至不愿意承认豆瓣用户都是“文艺”的,或者“文艺”究竟是什么东西。但莫名其妙地,不管豆瓣这个网站里后来到底又多了些什么人,它始终有一种含蓄的“力量”,让豆瓣用户可以自然而然地做各种原本“古怪”的告白或交谈。
去年我和公司里一批93、94年的实习生聊天。聊及某个电视剧时,一位男生发表了一些类似女人还是应该照顾家庭什么什么的观点,个别言辞不太恰当,我就接过他的话,说你小子这是性别刻板印象,不太健康,弄不好会发展成性别歧视。话刚说完,当下就冷场,有些人不明所以地看着我。
他们看着我,不是要和我做更深入的讨论,不是要认同我或者反驳我,而是一种无心的、听见别人说出影视台词以后难为情的反应。
这样的肉麻活跃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这些朝气蓬勃的90后,并不仅仅是我和我爸爸的问题。在他们惯常的思想里,“性别刻板印象”是一种书面化、夸大其词乃至于有些矫情的说法,听起来特别“遥远”,真实的人生里哪有这种东西,就像我爸爸的人生里没有我所认知的那种“同性恋”一样。
你不许和他们多辩驳什么,因为他们根本也没有要争论什么,他们只是没有这种意识、不存在这种问题,感到一本正经地说出来很是莫名其妙。
登录豆瓣以后有很多烦心事,豆瓣上有很多烦人的东西,豆瓣上还会和人吵架。
但是说真的,你至少还能和豆瓣上的人相互讨厌,要多不容易有多不容易。你可以在豆瓣上为了“女权”的好坏和别人翻脸、辩称“文艺青年”到底是难得还是造作、抑郁症如何影响一个人的生活、需要反思我们的仇日情绪吗,消费别人的死亡应该不应该。
在豆瓣上,这些问题至少是值得讨论的,能够轻而易举开口的。你常常会不同意别人的见解,但你很少会尴尬得吃惊:什么啊,一本正经的,搞得跟真的一样。
在我的线下生活里,有许许多多真正孤独的角落。
例如我走在路上嘴巴里总会不自觉地练习某个元辅音的发音,或魔怔了一样不断重复念读某个外语单词。有时候音量没控制好,被旁边的人听见了,以为我是神经病。
豆瓣反而是一个热闹的菜市场,有很多和我谈得来的三姑六婆、七叔公二大爷。我会来这里写文章、发牢骚或讲述意见,一点都不害臊。
早几年前,我可能会有一种这样或那样的“豆瓣归属感”,觉得我为了这样那样深刻的原由而喜欢豆瓣。
现在我真的不喜欢豆瓣了。我不会觉得我喜欢它,就是太习惯它了,除了豆瓣我也没有别的社交网站可去,没什么喜欢不喜欢。
在豆瓣待久了,错觉全世界的人都和豆瓣是一样的。豆瓣这么有名,身边的人应该有一大堆豆瓣用户才对。事实上,世界真的和豆瓣挺不一样的。而要在生活里遇见一个豆瓣用户,至少就我而言,仍然是非常稀奇的事。没几个人知道豆瓣。
不知道究竟是某种人都会来豆瓣,还是来了豆瓣以后都变成某种人了。
我的精神角落并不在豆瓣上,我毕竟觉得我比豆瓣细腻、丰盈许多,恰恰是我在那些角落里忍不住孤独时,我才想到了豆瓣。
无论如何,我还是挺喜欢逛菜市场的。
我一下子有些烦躁,心里头随之一股冲动,想要跪在我爸爸身前,哭着告诉他我是同性恋。不过,终究只是在瞬息状似深刻的纠结里,我面色绯红、心潮澎湃,马上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彻彻底底的。
我爸爸住在乡下,已经六十出头了。村里人喊他到祠堂里吃饭,他坚决不能答应,因为他儿子还未成家,按他所理解的那种人情世俗,他没有资格出现在那种场合。有好几次,他都用一种很温柔而不是懊恼的口气对我解释:等你有家庭了,我们一切照规矩了,我再过去。
我实在无从想象,一点点办法也没有,我究竟要如何把我喜欢同性的事实告知我爸爸。不是因为我不忍心伤害他、觉得对不起他;而是在我和他之间,有一层很奇怪、尴尬、肉麻的隔阂,比我小时候被他赶出家门的惶恐还难以逾越。
在往后某些时刻里,我还记得我想要向我爸爸下跪的那个午后,记得我一番天人交战,心里头汹涌着仿佛天地宇宙间都无人能解的害臊。
问题是,我爸爸不知道同性恋是什么,至少不知道我所要让他知道的那种同性恋是什么。他不是能否原谅我,或者将如何震惊、鄙夷。那种肉麻在于,平白无故里,他根本不明白我因为爱慕同性而痛苦得流下眼泪告诉他我不能和女人结婚是怎么一回事,场面特别尴尬。
所以我觉得我可以理解,为什么别人有话说不出口,为什么简单、直白、明理的话也说不出口,为什么满世界绕了一圈浑身通透都是觉悟却说不出口。
所以我是一个豆瓣用户,在可预见的将来里都是。张口说话是一件很难得的事,也许大多数时候我未能意识到,只是在这里习惯了。但豆瓣之于我的“价值”就在于,我竟然可以说很多我确实想说的话,而未曾觉得肉麻或尴尬。
豆瓣用户到底有什么共性呢?太难回答了,我甚至不愿意承认豆瓣用户都是“文艺”的,或者“文艺”究竟是什么东西。但莫名其妙地,不管豆瓣这个网站里后来到底又多了些什么人,它始终有一种含蓄的“力量”,让豆瓣用户可以自然而然地做各种原本“古怪”的告白或交谈。
去年我和公司里一批93、94年的实习生聊天。聊及某个电视剧时,一位男生发表了一些类似女人还是应该照顾家庭什么什么的观点,个别言辞不太恰当,我就接过他的话,说你小子这是性别刻板印象,不太健康,弄不好会发展成性别歧视。话刚说完,当下就冷场,有些人不明所以地看着我。
他们看着我,不是要和我做更深入的讨论,不是要认同我或者反驳我,而是一种无心的、听见别人说出影视台词以后难为情的反应。
这样的肉麻活跃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这些朝气蓬勃的90后,并不仅仅是我和我爸爸的问题。在他们惯常的思想里,“性别刻板印象”是一种书面化、夸大其词乃至于有些矫情的说法,听起来特别“遥远”,真实的人生里哪有这种东西,就像我爸爸的人生里没有我所认知的那种“同性恋”一样。
你不许和他们多辩驳什么,因为他们根本也没有要争论什么,他们只是没有这种意识、不存在这种问题,感到一本正经地说出来很是莫名其妙。
登录豆瓣以后有很多烦心事,豆瓣上有很多烦人的东西,豆瓣上还会和人吵架。
但是说真的,你至少还能和豆瓣上的人相互讨厌,要多不容易有多不容易。你可以在豆瓣上为了“女权”的好坏和别人翻脸、辩称“文艺青年”到底是难得还是造作、抑郁症如何影响一个人的生活、需要反思我们的仇日情绪吗,消费别人的死亡应该不应该。
在豆瓣上,这些问题至少是值得讨论的,能够轻而易举开口的。你常常会不同意别人的见解,但你很少会尴尬得吃惊:什么啊,一本正经的,搞得跟真的一样。
在我的线下生活里,有许许多多真正孤独的角落。
例如我走在路上嘴巴里总会不自觉地练习某个元辅音的发音,或魔怔了一样不断重复念读某个外语单词。有时候音量没控制好,被旁边的人听见了,以为我是神经病。
豆瓣反而是一个热闹的菜市场,有很多和我谈得来的三姑六婆、七叔公二大爷。我会来这里写文章、发牢骚或讲述意见,一点都不害臊。
早几年前,我可能会有一种这样或那样的“豆瓣归属感”,觉得我为了这样那样深刻的原由而喜欢豆瓣。
现在我真的不喜欢豆瓣了。我不会觉得我喜欢它,就是太习惯它了,除了豆瓣我也没有别的社交网站可去,没什么喜欢不喜欢。
在豆瓣待久了,错觉全世界的人都和豆瓣是一样的。豆瓣这么有名,身边的人应该有一大堆豆瓣用户才对。事实上,世界真的和豆瓣挺不一样的。而要在生活里遇见一个豆瓣用户,至少就我而言,仍然是非常稀奇的事。没几个人知道豆瓣。
不知道究竟是某种人都会来豆瓣,还是来了豆瓣以后都变成某种人了。
我的精神角落并不在豆瓣上,我毕竟觉得我比豆瓣细腻、丰盈许多,恰恰是我在那些角落里忍不住孤独时,我才想到了豆瓣。
无论如何,我还是挺喜欢逛菜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