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笔记:西江水路
西江,曾经是通途,不是畏途。秦皇开疆,以灵渠为先,沟通漓江、湘江,而舳舻自长江及西江,逐水伏百越。汉武承先人惠泽,伏波千里,平复南越,广布恩信而立广信郡,今日两广之“广”遂得之。之后千百年,无数将官士卒、文人骚客、贩夫走卒,在这山重水复之间行过,如此情景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水路客运日趋沉寂,时至今日,长距离的内河船运在这边几乎不复存在,只余下一些游船和轮渡。
行船,这种古典而慵懒的交通方式不能满足信息爆炸的世界,远去了繁忙,留下了静谧,宣溢出凋零的哀婉。水,要么是翻云覆雨的龙,要么是萧索凝固的死,人从未能辖制。
过往,香港曾有船直抵广西,后水路不振,今日最远航线只及佛山高明,且一日一班。数日前有巧,得乘江门航线“蓬莱湖”号赴斗门,一日得还。(不知可与昔日“蓬江”号为同一艘船)斗门与江门,可算都属过去粤西四邑,四邑与香港的这条航线,也说是渊源颇深。
早年香港开埠初期,下南洋伴随的丑恶的“猪仔”贸易曾经盛极一时,港岛石排湾是当时岭南的一个重要中转站,直至港英政府禁止。加之咸丰、同治年间的粤西土客冲突,主动冒险、被动离乡的四邑人,乘着这条航线从土地走向海洋,去摸索可能的生活。
世界总是有幸运与不幸,生要回,死亦归,东华三院下属的东华义庄即承担起这落叶归根的责任。当时下南洋的中国人的足迹远到哪里,哪里就有灵柩、骨灰远涉重洋运回东华义庄,按照逝者或同乡会意愿,再转运回他来的那片土地。小船会插着东华三院的旗子,从义庄山下的码头启程,由咸水到淡水,由苦涩到平常。
香港是他们来的地方,也是他们去的地方。
今天的西江,一片平静,80年代修建的斗门港,还可以看到上世纪水运忙碌时的痕迹,然而,过去的过去,更多只有流过的水知道。
行船,这种古典而慵懒的交通方式不能满足信息爆炸的世界,远去了繁忙,留下了静谧,宣溢出凋零的哀婉。水,要么是翻云覆雨的龙,要么是萧索凝固的死,人从未能辖制。
过往,香港曾有船直抵广西,后水路不振,今日最远航线只及佛山高明,且一日一班。数日前有巧,得乘江门航线“蓬莱湖”号赴斗门,一日得还。(不知可与昔日“蓬江”号为同一艘船)斗门与江门,可算都属过去粤西四邑,四邑与香港的这条航线,也说是渊源颇深。
早年香港开埠初期,下南洋伴随的丑恶的“猪仔”贸易曾经盛极一时,港岛石排湾是当时岭南的一个重要中转站,直至港英政府禁止。加之咸丰、同治年间的粤西土客冲突,主动冒险、被动离乡的四邑人,乘着这条航线从土地走向海洋,去摸索可能的生活。
世界总是有幸运与不幸,生要回,死亦归,东华三院下属的东华义庄即承担起这落叶归根的责任。当时下南洋的中国人的足迹远到哪里,哪里就有灵柩、骨灰远涉重洋运回东华义庄,按照逝者或同乡会意愿,再转运回他来的那片土地。小船会插着东华三院的旗子,从义庄山下的码头启程,由咸水到淡水,由苦涩到平常。
香港是他们来的地方,也是他们去的地方。
今天的西江,一片平静,80年代修建的斗门港,还可以看到上世纪水运忙碌时的痕迹,然而,过去的过去,更多只有流过的水知道。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