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线骑行记(Day5)
7月19号(折多塘—新都桥)
新都桥是传说中摄影师的天堂——离离草原中流淌几支溪流,溪边飘着各种颜色的格桑花,远处悠闲的牛羊享受着属于他们的世界。应该说这一天是比较开心的,一路比较顺利,此生第一次看到海市蜃楼、喝到新鲜酸奶,远眺贡嘎雪山。
今天的主题就是翻越折多山,停宿新都桥。早上一出门就开始爬坡,压力也是很大的,没多久就停下来休息,也拍拍照。我是听到小李兴奋的招呼大家,说后方有海市蜃楼,听到的一瞬间我是不信的,毕竟只听过传言甚至连照片也从未看过。自己看到才确信,是的,没错,就是海市蜃楼——明显高出远处群山的云层之上出现连绵的几座山峰,清晰可见,并不时有云朵从旁边飘过。内心也是及其兴奋,确实照片是很难记下这景,只想多看会留住此刻。折多山可真是折多,整个爬坡全是之字形路,每次看着像是到顶了,可转角后一看还远着呢。今天的队伍就只剩我、小李、流浪三人,他俩去到成都之前都有保持锻炼,因此体能充沛,尤其小李还做了不少功课,反正一路都听他在说各种车型、结构、品牌。阿斌是直接搭车去新都桥修车了(这之后的路程,无论队伍如何变化我和阿斌都没再分开过),于是我就落最后了,大腿酸疼使不上劲,也不想休息太多,就骑一阵再下来推一阵。
不少骑友超车时也会鼓励一句“加油”,或者伸出大拇指点赞,这种鼓励在此刻尤其显得有用,甚至都会感动到,有一种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感觉——都在艰难的为同一个目标奋斗。受此影响我自己也经常会去鼓励休息的人、推车的人,这几乎成了川藏线骑行的一种文化,当然这往往也成为和女孩搭讪的第一句。下面再介绍川藏线骑行的另一种文化——涂鸦、留言。客栈墙上、门上、玻璃上;公路边的路牌、里程碑、平整的石头上无处不在,只要有能写字的地都会被写上。开始这几天我也会看看,尤其阿斌他们也会读一读,上面的内容大概分为三类:第一名、到此一游类,这个几乎遍布全国各个景点(尤以长城著称),还发扬到国外去了(也算是文化输出了);第二名、抒发感慨类,感叹路途艰辛、赞扬客栈或鼓励后人;第三名、人身攻击,大多是咒骂攻略坑人、装备坑人,也有恶语伤害推车人和搭车人。对于第三点显然已经侵犯到我了,很想在后面写上句“我推车关你TM什么事”,算了都是些无聊孩子干的事,不要让自己也变得无趣。再后来,偶尔会有些人搭车到山顶看风景,然后再骑下山,有队友就看着不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后来想想也是觉得挺有意思的。都是来骑行的,老子骑着累死了,你们却推车、搭车。用六爷的话就是:骑行那就得骑着走,推车、搭车那都不算,这TM就是规矩!这种想法的人还真不少,潜意识里会觉得不公平,或者说非要别人和自己一样,想想觉得挺搞笑的。
折多山海拔4298米,爬到山顶时,小李和流浪已经等候多时,此时山顶刮着大风飘着细雪,停留片刻就鼻涕直流。跟他们寒暄几句,说起抄近道的那对情侣(根据他们相互抱怨的细节推测)。远远看见那个女孩瘫坐在地上,车子在她身后十几米处,而那个男孩在前面扶着车无奈的站住。我在此刻不能感受到他们所处境地的苦处,也无法估计他们何时才能爬到山顶。“千万不要抄近道”这几乎是每份川藏骑行攻略必定强调,而且是大写加粗的几个字。然而总是会有人经不住诱惑,来想像一下,当你绝望的仰视前方数不清的之字形路,嘴里不停的重复那几句脏话的时候,发现前方有条陡一点的小路可直接通到山顶,怎么办……结果……这事我在第二天就赶上了,真TM(此处省略一万字)……好吧下回再说吧。
出发!前方是一路下坡到新都桥。而很多时候下坡是这样的——雨水打在脸上,寒风吹着还没干的鞋子和手套,鼻涕流到嘴上,几分钟后手指没知觉——很需要,但不一定爽。逐渐走近新都桥,风景也逐渐吸引我的注意力,风吹麦浪、碧草青青、潺潺溪流、牛羊嬉戏,对就是这样的画面。进到客栈和阿斌会和,小队变成四人组,而天威和小七这天只前行十几公里到达折多塘……是的,按照他们自己的节奏来,安全就好。
新都桥是传说中摄影师的天堂——离离草原中流淌几支溪流,溪边飘着各种颜色的格桑花,远处悠闲的牛羊享受着属于他们的世界。应该说这一天是比较开心的,一路比较顺利,此生第一次看到海市蜃楼、喝到新鲜酸奶,远眺贡嘎雪山。
今天的主题就是翻越折多山,停宿新都桥。早上一出门就开始爬坡,压力也是很大的,没多久就停下来休息,也拍拍照。我是听到小李兴奋的招呼大家,说后方有海市蜃楼,听到的一瞬间我是不信的,毕竟只听过传言甚至连照片也从未看过。自己看到才确信,是的,没错,就是海市蜃楼——明显高出远处群山的云层之上出现连绵的几座山峰,清晰可见,并不时有云朵从旁边飘过。内心也是及其兴奋,确实照片是很难记下这景,只想多看会留住此刻。折多山可真是折多,整个爬坡全是之字形路,每次看着像是到顶了,可转角后一看还远着呢。今天的队伍就只剩我、小李、流浪三人,他俩去到成都之前都有保持锻炼,因此体能充沛,尤其小李还做了不少功课,反正一路都听他在说各种车型、结构、品牌。阿斌是直接搭车去新都桥修车了(这之后的路程,无论队伍如何变化我和阿斌都没再分开过),于是我就落最后了,大腿酸疼使不上劲,也不想休息太多,就骑一阵再下来推一阵。
不少骑友超车时也会鼓励一句“加油”,或者伸出大拇指点赞,这种鼓励在此刻尤其显得有用,甚至都会感动到,有一种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感觉——都在艰难的为同一个目标奋斗。受此影响我自己也经常会去鼓励休息的人、推车的人,这几乎成了川藏线骑行的一种文化,当然这往往也成为和女孩搭讪的第一句。下面再介绍川藏线骑行的另一种文化——涂鸦、留言。客栈墙上、门上、玻璃上;公路边的路牌、里程碑、平整的石头上无处不在,只要有能写字的地都会被写上。开始这几天我也会看看,尤其阿斌他们也会读一读,上面的内容大概分为三类:第一名、到此一游类,这个几乎遍布全国各个景点(尤以长城著称),还发扬到国外去了(也算是文化输出了);第二名、抒发感慨类,感叹路途艰辛、赞扬客栈或鼓励后人;第三名、人身攻击,大多是咒骂攻略坑人、装备坑人,也有恶语伤害推车人和搭车人。对于第三点显然已经侵犯到我了,很想在后面写上句“我推车关你TM什么事”,算了都是些无聊孩子干的事,不要让自己也变得无趣。再后来,偶尔会有些人搭车到山顶看风景,然后再骑下山,有队友就看着不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后来想想也是觉得挺有意思的。都是来骑行的,老子骑着累死了,你们却推车、搭车。用六爷的话就是:骑行那就得骑着走,推车、搭车那都不算,这TM就是规矩!这种想法的人还真不少,潜意识里会觉得不公平,或者说非要别人和自己一样,想想觉得挺搞笑的。
折多山海拔4298米,爬到山顶时,小李和流浪已经等候多时,此时山顶刮着大风飘着细雪,停留片刻就鼻涕直流。跟他们寒暄几句,说起抄近道的那对情侣(根据他们相互抱怨的细节推测)。远远看见那个女孩瘫坐在地上,车子在她身后十几米处,而那个男孩在前面扶着车无奈的站住。我在此刻不能感受到他们所处境地的苦处,也无法估计他们何时才能爬到山顶。“千万不要抄近道”这几乎是每份川藏骑行攻略必定强调,而且是大写加粗的几个字。然而总是会有人经不住诱惑,来想像一下,当你绝望的仰视前方数不清的之字形路,嘴里不停的重复那几句脏话的时候,发现前方有条陡一点的小路可直接通到山顶,怎么办……结果……这事我在第二天就赶上了,真TM(此处省略一万字)……好吧下回再说吧。
![]() |
出发!前方是一路下坡到新都桥。而很多时候下坡是这样的——雨水打在脸上,寒风吹着还没干的鞋子和手套,鼻涕流到嘴上,几分钟后手指没知觉——很需要,但不一定爽。逐渐走近新都桥,风景也逐渐吸引我的注意力,风吹麦浪、碧草青青、潺潺溪流、牛羊嬉戏,对就是这样的画面。进到客栈和阿斌会和,小队变成四人组,而天威和小七这天只前行十几公里到达折多塘……是的,按照他们自己的节奏来,安全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