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树银花不夜天——漫谈文人笔下的元宵节
元宵节将至,你是和家人一起吃汤圆、赏花灯,还是已经离开故乡踏上了远方的土地?
是不是和其它节日一样,聚会、逛街、shopping,早已沦为假期的代名词?
这个时代,我们不缺大大小小的节日,但对节日的期盼却一年比一年降低,以前是信仰,是仪式,现在更像是例行公事。可你知道,元宵节曾是一个多么有趣的日子吗?不是七夕恰似七夕,日期也常常与西方情人节相近或重合,故又被称作中国的情人节。“火树银花不夜天”,多少或浪漫或凄美或感人的故事发生在这一天,又引得多少文人墨客为之感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关于元宵节,文人们都有哪些描写吧。
【【诗歌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说到关于元宵节的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首《青玉案·元夕》了,此诗婉约至极,读起来更像是一场美丽而朦胧的梦。辛弃疾是善于写梦的,“夜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山上咽飞泉,梦中琴断弦”、“簟铺湘竹帐垂纱。醉眠些,梦天涯”,在所有的梦中,最美的无疑是元夕这一场。词人望尽繁华,寻寻觅觅,却发现,原来你也在这里。这种感觉不可说。词的最后一句被王国维引用为人生三境界之最,于爱情,又何尝不是呢?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生查子·元夕》哀而不伤,关于其作者,至今仍是争议不断。相对于“归来懒傍妆台”的朱淑真,个人以为“戴花持酒祝东风”的欧阳修可能性更大一下,总觉得朱的词要更为凄婉,《断肠词》名副其实。抛开作者不谈,这首诗描写了爱情的另一个状态——相思。去年的甜蜜光景还在眼前,如今却已分别。“桃花依旧在,谁人望春风?”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古人总是喜欢上半段写景,下半段抒情。回看这首诗的前两句,“宝马香车”和辛弃疾的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大概古代的上元夜总是分外热闹。后两句却情景突变,在大家都“争看采莲船”的时刻,诗人眼里却是孤灯、孤影,也许是少年孤贫、长期漂泊的经历让他更能体会到底层人的辛酸,也许是动荡的年代更容易产生悲天悯人、感时伤事的思想,在看过“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场景之后,姜夔眼中的元宵节也多了份“深夜人散尽,孤灯卖汤圆”的人静荒凉。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元好问在元宵节的心情可比姜夔要畅快多了,在光影摇曳、欢声荡漾的夜晚,他亦也融入到这欢声笑语之中,不辜负这大好良辰。这种心态颇令人欣赏,都说人生多变,能把握的只有当下。相聚不问离别,繁盛哪管衰败,诗人看的透彻,亦活的洒脱。
【【散文篇】】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笔下的元宵比较符合我心中的节日印象,没有热闹的庙会和活动,有的只是母亲捏的小面灯,照照耳朵、照照鼻子,保佑来年依旧活蹦乱跳、健健康康: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
【灯节的灯】
对于小孩子来说,过节是最幸福得了,好吃的、好玩的都比平时多了许多,更重要的总是有许多同龄的玩伴。长大后的我们都孤单了许多,不知沈从文在写这一段时,当时的那些花儿们都开在了何方:
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厢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
【北京的春节】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老舍笔下的元宵节可谓是“京味十足”,到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宵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红楼篇】
《红楼梦》不止一次写到元宵夜,这些描述不仅让我们一窥清代社会的传统风俗,更揭示了书中人物乃至整个贾府的命运走向: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士隐令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
在这一回中,英莲被仆人霍起在元宵节走失,正应了道人“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的谶语,甄家从此破落,英莲几经周折,落入薜蟠之手,最终不堪夏金桂的折磨,最终“香魂返故乡。
而甄士隐在出家之时,唱出了那首《好了歌》,歌中种种荣枯悲欢,预示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败亡结局。
第十八回“ 林黛玉误剪香囊带,贾元春归省庆元宵”
元妃省亲这一大事件便发生在元宵节,成为整部书中贾府最盛之时,后元春病亡,贾府也走向败落。这一回一开始便借元春之眼写贾府之奢: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做就的。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
同时,以猜灯谜的形式揭示了四春的结局:
元春: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爆竹)
迎春: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算盘)
探春: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风筝)
惜春: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佛前海灯)
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这一次过元宵节,凤姐连说了两个“过正月半”的笑话:一个是“一家子也是过正月半,合家赏灯吃酒真真的热闹非常,吃了一夜酒就散了”,一个是“聋子点炮仗”。这又是一个预言,与第一回“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有着前后呼应之妙。盛事已过,大厦将倾,贾府这场豪华的元宵宴最终成为了最后的晚餐,可叹可叹!(微信订阅号:千语)
是不是和其它节日一样,聚会、逛街、shopping,早已沦为假期的代名词?
这个时代,我们不缺大大小小的节日,但对节日的期盼却一年比一年降低,以前是信仰,是仪式,现在更像是例行公事。可你知道,元宵节曾是一个多么有趣的日子吗?不是七夕恰似七夕,日期也常常与西方情人节相近或重合,故又被称作中国的情人节。“火树银花不夜天”,多少或浪漫或凄美或感人的故事发生在这一天,又引得多少文人墨客为之感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关于元宵节,文人们都有哪些描写吧。
![]() |
【【诗歌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说到关于元宵节的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首《青玉案·元夕》了,此诗婉约至极,读起来更像是一场美丽而朦胧的梦。辛弃疾是善于写梦的,“夜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山上咽飞泉,梦中琴断弦”、“簟铺湘竹帐垂纱。醉眠些,梦天涯”,在所有的梦中,最美的无疑是元夕这一场。词人望尽繁华,寻寻觅觅,却发现,原来你也在这里。这种感觉不可说。词的最后一句被王国维引用为人生三境界之最,于爱情,又何尝不是呢?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生查子·元夕》哀而不伤,关于其作者,至今仍是争议不断。相对于“归来懒傍妆台”的朱淑真,个人以为“戴花持酒祝东风”的欧阳修可能性更大一下,总觉得朱的词要更为凄婉,《断肠词》名副其实。抛开作者不谈,这首诗描写了爱情的另一个状态——相思。去年的甜蜜光景还在眼前,如今却已分别。“桃花依旧在,谁人望春风?”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古人总是喜欢上半段写景,下半段抒情。回看这首诗的前两句,“宝马香车”和辛弃疾的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大概古代的上元夜总是分外热闹。后两句却情景突变,在大家都“争看采莲船”的时刻,诗人眼里却是孤灯、孤影,也许是少年孤贫、长期漂泊的经历让他更能体会到底层人的辛酸,也许是动荡的年代更容易产生悲天悯人、感时伤事的思想,在看过“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场景之后,姜夔眼中的元宵节也多了份“深夜人散尽,孤灯卖汤圆”的人静荒凉。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元好问在元宵节的心情可比姜夔要畅快多了,在光影摇曳、欢声荡漾的夜晚,他亦也融入到这欢声笑语之中,不辜负这大好良辰。这种心态颇令人欣赏,都说人生多变,能把握的只有当下。相聚不问离别,繁盛哪管衰败,诗人看的透彻,亦活的洒脱。
【【散文篇】】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笔下的元宵比较符合我心中的节日印象,没有热闹的庙会和活动,有的只是母亲捏的小面灯,照照耳朵、照照鼻子,保佑来年依旧活蹦乱跳、健健康康: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
【灯节的灯】
对于小孩子来说,过节是最幸福得了,好吃的、好玩的都比平时多了许多,更重要的总是有许多同龄的玩伴。长大后的我们都孤单了许多,不知沈从文在写这一段时,当时的那些花儿们都开在了何方:
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厢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
【北京的春节】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老舍笔下的元宵节可谓是“京味十足”,到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宵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红楼篇】
《红楼梦》不止一次写到元宵夜,这些描述不仅让我们一窥清代社会的传统风俗,更揭示了书中人物乃至整个贾府的命运走向: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士隐令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
在这一回中,英莲被仆人霍起在元宵节走失,正应了道人“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的谶语,甄家从此破落,英莲几经周折,落入薜蟠之手,最终不堪夏金桂的折磨,最终“香魂返故乡。
而甄士隐在出家之时,唱出了那首《好了歌》,歌中种种荣枯悲欢,预示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败亡结局。
第十八回“ 林黛玉误剪香囊带,贾元春归省庆元宵”
元妃省亲这一大事件便发生在元宵节,成为整部书中贾府最盛之时,后元春病亡,贾府也走向败落。这一回一开始便借元春之眼写贾府之奢: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做就的。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
同时,以猜灯谜的形式揭示了四春的结局:
元春: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爆竹)
迎春: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算盘)
探春: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风筝)
惜春: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佛前海灯)
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这一次过元宵节,凤姐连说了两个“过正月半”的笑话:一个是“一家子也是过正月半,合家赏灯吃酒真真的热闹非常,吃了一夜酒就散了”,一个是“聋子点炮仗”。这又是一个预言,与第一回“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有着前后呼应之妙。盛事已过,大厦将倾,贾府这场豪华的元宵宴最终成为了最后的晚餐,可叹可叹!(微信订阅号:千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