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快乐
一、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工作以后过年都要值班,值班人员轮休制,恰逢工作三年里有两年都是除夕值班,大年初二初三的才能回家。我工作在重庆,爸妈在深圳,两个小时的飞机两边的地铁公交,加起来也得五六个小时才能到家。
年前送朋友去火车站坐火车回湖南,看着火车站里进进出出的每个人都行色匆匆,拖着大大的行李箱,排着长长的队伍过安检,脸上透着疲惫,眼神里却满是回家的喜悦。
以前读大学在湖南,每到过年的时候坐火车去深圳,一路上手机叮咚叮咚不断来新信息,湖南移动祝您旅途愉快,广东移动欢迎您!开着收音机从长沙话听到粤语,电台里的主持人从橘子洲头讲到广州欢乐谷。列车每到一个站台,车窗外都有人推着车吆喝着售卖零食和当地特色小吃,从长沙到深圳西站,从槟榔槟榔到肠粉肠粉,从辣妹子辣到养生煲汤。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种什么体验,飞机最好,动车也行,长途汽车也挺好,哪怕快车或是最普通的列车,甚至没座位只能买站票,也全全不能阻挡的义无反顾。
看过一个报道,2016年春运前10天,中国铁路等主要交通部门共发送旅客7.4亿人口。当时是在北京火车西站的一个现场采访,乘客年龄从十几岁到五六十不等,有买到卧铺的,有硬座的,还有带小马扎的;有人兴高采烈说着还有八个小时就到家了,有人面露喜色谈论着回家要四十一个小时,也有人左手一个行李箱右手一堆包袱,说到要回家就开心得不得了,虽然要多次换乘一路上经历各种交通工具才能到家。
2008年全国下大雪的时候,我第一次出远门,独自,从老家乘坐长途汽车到深圳,爸妈工作的地方。过湖北刚到湖南就开始大雪纷飞,铁路停运,高速路封路,全国大片停电,整个湖南省成为白茫茫的仙境。
作为一个南方孩子,那年我见到有生以来见过的最大的雪,一脚下去雪直接没到膝盖,脚都拔不出来;被困湖南六天七夜,没有电,没有通讯,寒冷且封闭,无助且绝望。妈妈每天打开电视看到哪里雪崩了,哪里又出车祸了,又是哪里通电了,揪着一颗心眼巴巴看着,希望能看到我哪怕从电视里,又害怕从电视里看到我,爸爸安慰妈妈说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那一年,我随着车上的老乡们,一起去不知名的小饭店吃面喝汤,吃陌生人送的东西,和不认识的人挤在一起烤火取暖,满大街一家一家问哪里有电哪里可以打电话,头发油到长头屑,衣服脏到发黑,下车上厕所时一跤陷在雪地里,还得靠别人拔出来。
出湖南,过韶关,进广东,柳暗花明又一村,过了几天没电的原始生活,看到路旁亮着路灯都恨不得能吧唧亲上两口。
最兴奋莫过于有电就能通电话,司机与客运站联络,那边传来七嘴八舌的家属声音,爸爸在电话那头安慰我告知我他会在车站等我。
到达的时间比预计晚了几个小时,原因是到了广州堵车,那是我第一次见识大面积的堵车,黑压压的一片,不输现在的北上广。全都赶着回家过年,赶在年前最后一天回到家,坐家里吃上一顿年夜饭。
那是家的呼唤,是一定要回家的期盼,哪怕每个人都狼狈得像逃荒的难民,哪怕亲人们饿着肚子在车站等了一天,都不及见面时的喜悦,都挡不住回家过年的脚步匆匆。
我极少对人提起这段经历,只是从那以后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去哪儿,出发前到地方了必须跟爸妈报平安,我不知那年因为我的失联,爸妈偷偷哭过几次抹过多少眼泪,不能理解爸妈是怎样揪着一颗心在等我回家。
所以,下了飞机,下了火车,坐上大巴坐上公交,赶紧打个电话报个平安,爸妈一定是早早等候在村口,巴巴的望着咱们回家那条必经路呢。
今年除夕夜值班,大年初一的飞机去深圳,下夜班直奔机场,下了飞机换大巴等公交,虽是下夜班,一路上却兴奋无比压根没有睡意。想到爸妈在家煮上一桌子菜,锅里炖着汤,汤里躺着我最爱的猪蹄,家里坐着我最爱的爸妈,哪还有什么睡意,早已被回家的兴奋盖过了!
二、家的味道
今年辽视春晚有个小品《家的味道》 ,郭冬临走进饭店,吃一口菜,说这不是家的味道,这是饭店的味道,要求把饭菜热了再热,饭店老板不明就里,只得依照吩咐把菜热了一遍又一遍。
后来郭冬临娓娓道来,为什么说剩菜才是家的味道呢?父母等孩子回家,妻子等丈夫回家,都早早做好饭菜等着,左等右等不回来,只得把饭菜热了一遍又一遍。
曾经我发誓要吃遍大江南北各地美味,可是后来吃得越多越食之乏味,莫不如回到家,吃上一口妈妈的味道,一家人坐在一起,哪怕吃个素菜馅饺子,也有滋有味。
南方以大米为主食,水稻为主要粮食来源。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要是遇上哪年收成不好,青黄不接的日子里,就全凭妈妈一双巧手,变着花样省粮食,将原本只够三个月的大米吃到收割稻谷的季节。
好在家里虽没有大米,尚且还有小麦,红薯,玉米等五谷杂粮,大米紧缺的时候,妈妈用她的智慧与勤劳变杂粮为主食,还让我吃得津津有味至今不能忘怀。
面粉加水揉成面团,一锅沸水下咸菜叶,面团揪成面疙瘩,手速得快,迅速揪好薄皮的面疙瘩丢下锅,大火几分钟煮熟,起锅,淋上一勺油辣椒,混合着咸菜特有的香和油辣椒的辣,趁热吃下,一身暖乎乎的。
还有,红薯粉调成稀糊状,热锅烧油,稀糊状的红薯粉下锅摊成薄饼。这个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较摊煎饼略难一等,双面煎熟后饼成半透明状,称之为红苕豆腐。趁热起到菜板上,切成方形薄块,可以回锅翻炒,也可以煮进汤里,吃起来有弹性有嚼劲还不粘牙。
而现在,腌制咸菜的手艺快要失传,煎红苕豆腐的技术我也没学会,每每回忆起那些味道,总叫我忍不住流口水。
外婆还在世的时候,每年会来家里住两个月。那个年代的人坐车会晕车,讨厌汽油味,不及一双小脚走路舒服,于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一双小脚走十里路,来给女儿女婿做饭烧菜拾柴火。
若是放学回家看到,灶膛前的柴火全都捆成小捆堆成一座小山,桌子上盖着一碗凉拌西红柿,就知道一定是外婆来了。总能在菜园子里找到外婆,有时在给黄瓜浇水,有时在掐豆角,有时在给青菜除杂草。
外婆身上有着典型中国女人的特质,小脚,温柔,勤劳,善良。记忆里的外婆像上了发条的陀螺,一直转个不停,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桌子抹得一尘不染,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给蔬菜浇水施肥,给家里人做早饭。
要说家的味道,除了妈妈的味道,总让人想起外婆的味道。关于外婆的味道,最让我难忘的不过一碗凉拌西红柿,最最好吃莫过于凉拌西红柿的汤。
外婆总能掐准我回家的时间,提前摘下最大最红那个西红柿,拌好,待我回家放下书包找吃的,西红柿正好腌好。我总是一口不剩吃完西红柿,最后喝光凉拌西红柿的汤,一脸满足,简直人间美味。
记忆里的外婆老得掉光了牙,又固执着不肯用戴假牙,吃东西吃得比谁都慢。可是外婆喜欢吃梨,梨子对半切开,用勺子刮成泥,好咽又不用嚼,吃完剩下的梨子皮晶莹剔透,特别得我中意,像极了悉心雕刻的工艺品。
后来有次在火车上看到一位妈妈用勺子刮苹果泥喂孩子,突然想起了外婆,竟悲伤得差点当众哭成狗。
爸爸从来不擅厨艺,多年打磨也只能勉强煮个面炒个青菜,且特别磨叽,放在以前我定会直接将爸爸撵出厨房,自己下手,三下五除二,四菜一汤上桌。现在却越来越享受和妈妈坐在一起等爸爸做饭的那个过程,和妈妈一起拉着家常,厨房里的爸爸手忙脚乱着,偶尔掺和两句,时不时让我帮忙洗个菜剥个蒜什么的。
在家里,就关掉网络,屏蔽掉微博微信和QQ,放下手机,立地成佛。一家人围坐在餐桌边,听着电视聊着天,吃吃菜喝喝汤,菜里混着爸爸的厨艺不精,家常里掺杂着爸妈的嘘寒问暖,哪怕窗外飘着雪,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生活总会越来越好,我们穷困时吃过的红薯稀饭,饿极时候的一碗阳春面,甚至方便面的第一口,只吃过一次的特色小吃,都会是记忆里最美好的味道。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敌不过————锅里炖着爸妈的爱,身边坐着我爱的人,那才是家的味道。
三、花好月圆人长久
昨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古称上元节,风俗习惯有吃元宵,送花灯,猜灯谜,舞狮子。
现代人将古代的风俗作了一些更改,有增有减,譬如舞狮子,已经变成电视里宣传的特色民俗,送花灯只能在古装电视剧里看到,猜灯谜也变成了猜谜语抢红包。
但好在,我们虽然没有舞狮子,没有青年男女互送花灯暗生情愫,但是我们吃元宵,放烟花,还有孔明灯啊。
昨晚朋友圈被烟花和孔明灯刷爆了屏,让我想起几年前大学时候,和朋友在江边放孔明灯,薄如蝉翼的孔明灯上许下一年的愿望,摇摇晃晃升起来却挂到树枝上,第二天白天看满城的孔明灯,横尸遍野,惨不忍睹。
烟花技能越来越强大,各种样式的,可以在空中画出几朵花,或是几个动物,甚至一句话,最后绽放开来,洒落繁星点点,照亮屋宇和行人。真叫一个,东风夜放千花树,更吹落,星如雨。美啊!
看日本动漫,总会有各式各样的庙会。每逢祭祀之日,神社挂上一排排的灯笼,各色彩带,气球,好多小贩摆摊卖吃的,大人小孩们都穿上和服,邀请至亲好友,一起逛庙会,一起吃小吃,一起祭拜神灵。
诸如此类场景,每每让我羡慕不已。总想什么时候去看看咱们中国的灯会,感受最最传统的中国文化。今年朋友邀请我去他老家看灯会,无奈值班,生生错过一场灯会,缘分总是如此奇妙,也只能遥望星空看看照片以寄托我对灯会的向往。
古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此时,窗外的月亮正圆,春风吹拂着大地,花草蠢蠢欲动着要盛开,要冒出地面。不知此时的你在哪里,看着这同样的一片星空,身边可有陪伴你赏月的人?
辛弃疾有词写: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姑娘们穿戴打扮花枝招展,笑语盈盈走过人群,众里寻他,他就在一回首那灯火阑珊处等着呢。
最后,上元节后,大年已过,今天是众多中小学开学的日子,代表一年的忙碌与辛苦就此开始,告别节日的喜庆与怠惰,努力为新的一年奋斗,工作也好,学业也是,爱情也要努力。
祝愿所有人都不孤单,漫长岁月里有人陪伴,祝愿花常好月常圆人长久。
新年快乐。
工作以后过年都要值班,值班人员轮休制,恰逢工作三年里有两年都是除夕值班,大年初二初三的才能回家。我工作在重庆,爸妈在深圳,两个小时的飞机两边的地铁公交,加起来也得五六个小时才能到家。
年前送朋友去火车站坐火车回湖南,看着火车站里进进出出的每个人都行色匆匆,拖着大大的行李箱,排着长长的队伍过安检,脸上透着疲惫,眼神里却满是回家的喜悦。
以前读大学在湖南,每到过年的时候坐火车去深圳,一路上手机叮咚叮咚不断来新信息,湖南移动祝您旅途愉快,广东移动欢迎您!开着收音机从长沙话听到粤语,电台里的主持人从橘子洲头讲到广州欢乐谷。列车每到一个站台,车窗外都有人推着车吆喝着售卖零食和当地特色小吃,从长沙到深圳西站,从槟榔槟榔到肠粉肠粉,从辣妹子辣到养生煲汤。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种什么体验,飞机最好,动车也行,长途汽车也挺好,哪怕快车或是最普通的列车,甚至没座位只能买站票,也全全不能阻挡的义无反顾。
看过一个报道,2016年春运前10天,中国铁路等主要交通部门共发送旅客7.4亿人口。当时是在北京火车西站的一个现场采访,乘客年龄从十几岁到五六十不等,有买到卧铺的,有硬座的,还有带小马扎的;有人兴高采烈说着还有八个小时就到家了,有人面露喜色谈论着回家要四十一个小时,也有人左手一个行李箱右手一堆包袱,说到要回家就开心得不得了,虽然要多次换乘一路上经历各种交通工具才能到家。
2008年全国下大雪的时候,我第一次出远门,独自,从老家乘坐长途汽车到深圳,爸妈工作的地方。过湖北刚到湖南就开始大雪纷飞,铁路停运,高速路封路,全国大片停电,整个湖南省成为白茫茫的仙境。
作为一个南方孩子,那年我见到有生以来见过的最大的雪,一脚下去雪直接没到膝盖,脚都拔不出来;被困湖南六天七夜,没有电,没有通讯,寒冷且封闭,无助且绝望。妈妈每天打开电视看到哪里雪崩了,哪里又出车祸了,又是哪里通电了,揪着一颗心眼巴巴看着,希望能看到我哪怕从电视里,又害怕从电视里看到我,爸爸安慰妈妈说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那一年,我随着车上的老乡们,一起去不知名的小饭店吃面喝汤,吃陌生人送的东西,和不认识的人挤在一起烤火取暖,满大街一家一家问哪里有电哪里可以打电话,头发油到长头屑,衣服脏到发黑,下车上厕所时一跤陷在雪地里,还得靠别人拔出来。
出湖南,过韶关,进广东,柳暗花明又一村,过了几天没电的原始生活,看到路旁亮着路灯都恨不得能吧唧亲上两口。
最兴奋莫过于有电就能通电话,司机与客运站联络,那边传来七嘴八舌的家属声音,爸爸在电话那头安慰我告知我他会在车站等我。
到达的时间比预计晚了几个小时,原因是到了广州堵车,那是我第一次见识大面积的堵车,黑压压的一片,不输现在的北上广。全都赶着回家过年,赶在年前最后一天回到家,坐家里吃上一顿年夜饭。
那是家的呼唤,是一定要回家的期盼,哪怕每个人都狼狈得像逃荒的难民,哪怕亲人们饿着肚子在车站等了一天,都不及见面时的喜悦,都挡不住回家过年的脚步匆匆。
我极少对人提起这段经历,只是从那以后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去哪儿,出发前到地方了必须跟爸妈报平安,我不知那年因为我的失联,爸妈偷偷哭过几次抹过多少眼泪,不能理解爸妈是怎样揪着一颗心在等我回家。
所以,下了飞机,下了火车,坐上大巴坐上公交,赶紧打个电话报个平安,爸妈一定是早早等候在村口,巴巴的望着咱们回家那条必经路呢。
今年除夕夜值班,大年初一的飞机去深圳,下夜班直奔机场,下了飞机换大巴等公交,虽是下夜班,一路上却兴奋无比压根没有睡意。想到爸妈在家煮上一桌子菜,锅里炖着汤,汤里躺着我最爱的猪蹄,家里坐着我最爱的爸妈,哪还有什么睡意,早已被回家的兴奋盖过了!
二、家的味道
今年辽视春晚有个小品《家的味道》 ,郭冬临走进饭店,吃一口菜,说这不是家的味道,这是饭店的味道,要求把饭菜热了再热,饭店老板不明就里,只得依照吩咐把菜热了一遍又一遍。
后来郭冬临娓娓道来,为什么说剩菜才是家的味道呢?父母等孩子回家,妻子等丈夫回家,都早早做好饭菜等着,左等右等不回来,只得把饭菜热了一遍又一遍。
曾经我发誓要吃遍大江南北各地美味,可是后来吃得越多越食之乏味,莫不如回到家,吃上一口妈妈的味道,一家人坐在一起,哪怕吃个素菜馅饺子,也有滋有味。
南方以大米为主食,水稻为主要粮食来源。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要是遇上哪年收成不好,青黄不接的日子里,就全凭妈妈一双巧手,变着花样省粮食,将原本只够三个月的大米吃到收割稻谷的季节。
好在家里虽没有大米,尚且还有小麦,红薯,玉米等五谷杂粮,大米紧缺的时候,妈妈用她的智慧与勤劳变杂粮为主食,还让我吃得津津有味至今不能忘怀。
面粉加水揉成面团,一锅沸水下咸菜叶,面团揪成面疙瘩,手速得快,迅速揪好薄皮的面疙瘩丢下锅,大火几分钟煮熟,起锅,淋上一勺油辣椒,混合着咸菜特有的香和油辣椒的辣,趁热吃下,一身暖乎乎的。
还有,红薯粉调成稀糊状,热锅烧油,稀糊状的红薯粉下锅摊成薄饼。这个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较摊煎饼略难一等,双面煎熟后饼成半透明状,称之为红苕豆腐。趁热起到菜板上,切成方形薄块,可以回锅翻炒,也可以煮进汤里,吃起来有弹性有嚼劲还不粘牙。
而现在,腌制咸菜的手艺快要失传,煎红苕豆腐的技术我也没学会,每每回忆起那些味道,总叫我忍不住流口水。
外婆还在世的时候,每年会来家里住两个月。那个年代的人坐车会晕车,讨厌汽油味,不及一双小脚走路舒服,于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一双小脚走十里路,来给女儿女婿做饭烧菜拾柴火。
若是放学回家看到,灶膛前的柴火全都捆成小捆堆成一座小山,桌子上盖着一碗凉拌西红柿,就知道一定是外婆来了。总能在菜园子里找到外婆,有时在给黄瓜浇水,有时在掐豆角,有时在给青菜除杂草。
外婆身上有着典型中国女人的特质,小脚,温柔,勤劳,善良。记忆里的外婆像上了发条的陀螺,一直转个不停,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桌子抹得一尘不染,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给蔬菜浇水施肥,给家里人做早饭。
要说家的味道,除了妈妈的味道,总让人想起外婆的味道。关于外婆的味道,最让我难忘的不过一碗凉拌西红柿,最最好吃莫过于凉拌西红柿的汤。
外婆总能掐准我回家的时间,提前摘下最大最红那个西红柿,拌好,待我回家放下书包找吃的,西红柿正好腌好。我总是一口不剩吃完西红柿,最后喝光凉拌西红柿的汤,一脸满足,简直人间美味。
记忆里的外婆老得掉光了牙,又固执着不肯用戴假牙,吃东西吃得比谁都慢。可是外婆喜欢吃梨,梨子对半切开,用勺子刮成泥,好咽又不用嚼,吃完剩下的梨子皮晶莹剔透,特别得我中意,像极了悉心雕刻的工艺品。
后来有次在火车上看到一位妈妈用勺子刮苹果泥喂孩子,突然想起了外婆,竟悲伤得差点当众哭成狗。
爸爸从来不擅厨艺,多年打磨也只能勉强煮个面炒个青菜,且特别磨叽,放在以前我定会直接将爸爸撵出厨房,自己下手,三下五除二,四菜一汤上桌。现在却越来越享受和妈妈坐在一起等爸爸做饭的那个过程,和妈妈一起拉着家常,厨房里的爸爸手忙脚乱着,偶尔掺和两句,时不时让我帮忙洗个菜剥个蒜什么的。
在家里,就关掉网络,屏蔽掉微博微信和QQ,放下手机,立地成佛。一家人围坐在餐桌边,听着电视聊着天,吃吃菜喝喝汤,菜里混着爸爸的厨艺不精,家常里掺杂着爸妈的嘘寒问暖,哪怕窗外飘着雪,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生活总会越来越好,我们穷困时吃过的红薯稀饭,饿极时候的一碗阳春面,甚至方便面的第一口,只吃过一次的特色小吃,都会是记忆里最美好的味道。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敌不过————锅里炖着爸妈的爱,身边坐着我爱的人,那才是家的味道。
三、花好月圆人长久
昨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古称上元节,风俗习惯有吃元宵,送花灯,猜灯谜,舞狮子。
现代人将古代的风俗作了一些更改,有增有减,譬如舞狮子,已经变成电视里宣传的特色民俗,送花灯只能在古装电视剧里看到,猜灯谜也变成了猜谜语抢红包。
但好在,我们虽然没有舞狮子,没有青年男女互送花灯暗生情愫,但是我们吃元宵,放烟花,还有孔明灯啊。
昨晚朋友圈被烟花和孔明灯刷爆了屏,让我想起几年前大学时候,和朋友在江边放孔明灯,薄如蝉翼的孔明灯上许下一年的愿望,摇摇晃晃升起来却挂到树枝上,第二天白天看满城的孔明灯,横尸遍野,惨不忍睹。
烟花技能越来越强大,各种样式的,可以在空中画出几朵花,或是几个动物,甚至一句话,最后绽放开来,洒落繁星点点,照亮屋宇和行人。真叫一个,东风夜放千花树,更吹落,星如雨。美啊!
看日本动漫,总会有各式各样的庙会。每逢祭祀之日,神社挂上一排排的灯笼,各色彩带,气球,好多小贩摆摊卖吃的,大人小孩们都穿上和服,邀请至亲好友,一起逛庙会,一起吃小吃,一起祭拜神灵。
诸如此类场景,每每让我羡慕不已。总想什么时候去看看咱们中国的灯会,感受最最传统的中国文化。今年朋友邀请我去他老家看灯会,无奈值班,生生错过一场灯会,缘分总是如此奇妙,也只能遥望星空看看照片以寄托我对灯会的向往。
古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此时,窗外的月亮正圆,春风吹拂着大地,花草蠢蠢欲动着要盛开,要冒出地面。不知此时的你在哪里,看着这同样的一片星空,身边可有陪伴你赏月的人?
辛弃疾有词写: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姑娘们穿戴打扮花枝招展,笑语盈盈走过人群,众里寻他,他就在一回首那灯火阑珊处等着呢。
最后,上元节后,大年已过,今天是众多中小学开学的日子,代表一年的忙碌与辛苦就此开始,告别节日的喜庆与怠惰,努力为新的一年奋斗,工作也好,学业也是,爱情也要努力。
祝愿所有人都不孤单,漫长岁月里有人陪伴,祝愿花常好月常圆人长久。
新年快乐。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