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赖耶识恒与五遍行心所相应
阿赖耶识恒与五遍行心所相应
p0785
成唯识论三卷一页云:此识与几心所相应?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阿赖耶识,无始时来,乃至未转,于一切位,恒与此五心所相应。以是遍行心所摄故。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五遍行心所
唯识宗所立五位百法的六位心所之一,指周遍于一切心王、心所而相应之五种心所,即触、作意、受、想、思等五。此五心所具四种一切:一、一切性,遍于善、恶、无记等三性之心而起,故谓一切性。二、一切地,遍于三界九地或有寻有伺、无寻有伺、无寻无伺等三地而起,故谓一切地。三、一切时。四、一切俱,此五遍行相互俱生,故谓一切俱。此五心所之外,其他心所无一具有四一切者,故唯立此五者而称为遍行。见《大乘百法明门论》。
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五遍行心所作业
p0283
显扬十八卷四页云:今当略说作意触受想思五种遍行心法作业。颂曰:引心、三分别,领位、审了相,得失等营为,名作意等业。论曰:引发于心,是作意业。三和分别,是触业。领纳违顺俱相违位,是受业。审了位相,是想业。为造功德过失俱非,是思业。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遍行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具四一切,名为遍行,谓遍于善恶无记三性,遍于三界九地,遍于有漏无漏世出世时,遍于八识心王相应也。
一、作意 作意者,警觉心种,令起现行,以为体性,引现起心,趣所缘境,以为业用。
二、触 触者,于根境识三和之时,令心心所触境,以为体性,受想思等所依,以为业用。
三、受 受者,领纳顺违非顺非违境相,以为体性,起于欲合欲离欲不合不离之爱,以为业用。
四、想 想者,于境取像,以为体性,施设种种名言,以为业用。
五、思 思者,令心造作,以为体性,于善恶无记之事役心,以为业用。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遍行心所p1124
成唯识论五卷十七页云:论曰:六位中初、遍行心所、即触等五。如前广说。此遍行相、云何应知?由教及理为定量故。此中教者:如契经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三和合触。与触俱生、有受想思。乃至广说。由斯触等、四是遍行。又契经说:若根不坏,境界现前,作意正起;方能生识。余经复言:若于此作意,即于此了别。若于此了别;即于此作意。是故此二、恒共和合。乃至广说。由此作意、亦是遍行。此等圣教、诚证非一。理谓识起必有三和。彼定生触。必由触有。若无触者;心心所法、应不和合触一境故。作意引心令趣自境。此若无者;心应无故。受能领纳顺违中境,令心等起欢戚舍相。无心起时,无随一故。想能安立自境分齐。若心起时,无此想者;应不能取境分齐相。思令心取正因等相造作善等。无心起位,无此随一,故必有思。由此证知触等五法、心起必有;故是遍行。余非遍行,义至当说。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p0785
成唯识论三卷一页云:此识与几心所相应?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阿赖耶识,无始时来,乃至未转,于一切位,恒与此五心所相应。以是遍行心所摄故。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五遍行心所
唯识宗所立五位百法的六位心所之一,指周遍于一切心王、心所而相应之五种心所,即触、作意、受、想、思等五。此五心所具四种一切:一、一切性,遍于善、恶、无记等三性之心而起,故谓一切性。二、一切地,遍于三界九地或有寻有伺、无寻有伺、无寻无伺等三地而起,故谓一切地。三、一切时。四、一切俱,此五遍行相互俱生,故谓一切俱。此五心所之外,其他心所无一具有四一切者,故唯立此五者而称为遍行。见《大乘百法明门论》。
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五遍行心所作业
p0283
显扬十八卷四页云:今当略说作意触受想思五种遍行心法作业。颂曰:引心、三分别,领位、审了相,得失等营为,名作意等业。论曰:引发于心,是作意业。三和分别,是触业。领纳违顺俱相违位,是受业。审了位相,是想业。为造功德过失俱非,是思业。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遍行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具四一切,名为遍行,谓遍于善恶无记三性,遍于三界九地,遍于有漏无漏世出世时,遍于八识心王相应也。
一、作意 作意者,警觉心种,令起现行,以为体性,引现起心,趣所缘境,以为业用。
二、触 触者,于根境识三和之时,令心心所触境,以为体性,受想思等所依,以为业用。
三、受 受者,领纳顺违非顺非违境相,以为体性,起于欲合欲离欲不合不离之爱,以为业用。
四、想 想者,于境取像,以为体性,施设种种名言,以为业用。
五、思 思者,令心造作,以为体性,于善恶无记之事役心,以为业用。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遍行心所p1124
成唯识论五卷十七页云:论曰:六位中初、遍行心所、即触等五。如前广说。此遍行相、云何应知?由教及理为定量故。此中教者:如契经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三和合触。与触俱生、有受想思。乃至广说。由斯触等、四是遍行。又契经说:若根不坏,境界现前,作意正起;方能生识。余经复言:若于此作意,即于此了别。若于此了别;即于此作意。是故此二、恒共和合。乃至广说。由此作意、亦是遍行。此等圣教、诚证非一。理谓识起必有三和。彼定生触。必由触有。若无触者;心心所法、应不和合触一境故。作意引心令趣自境。此若无者;心应无故。受能领纳顺违中境,令心等起欢戚舍相。无心起时,无随一故。想能安立自境分齐。若心起时,无此想者;应不能取境分齐相。思令心取正因等相造作善等。无心起位,无此随一,故必有思。由此证知触等五法、心起必有;故是遍行。余非遍行,义至当说。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来自 豆瓣App
井观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读书:解读“唯是一心” (1人喜欢)
- 读书:读大乘法之一
- 读书:唯识指意 (2人喜欢)
- 读书:《圆觉经》之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 (1人喜欢)
- 读书:唯是一心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