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
从来觉得“加油”是个很奇怪的词。
字面上就很奇怪,给别人鼓劲和添加油料有什么关系?词源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
到搜索引擎里查询“加油”一词的词源,会发现很多人有过类似的疑问,但基本上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结论。
其中有一篇名为《谈谈“加油”的词源》的短文,刊登在2009年01期的《语文建设》上。乍看以为找到了答案,并且出乎意料,原文说:在明代,已经发现了一个“加油2”的用例。这很不符合我的个人预期。在我的语感里,武断地认为“加油”应当是一个近现代才产生的词汇,不曾想明朝都有人使用了?不过再仔细瞧瞧,这篇文章问题挺大,首先作者的这个明代语料是这样的:
皇上正玩得高兴,旁边还有一队击鼓的小太监,不停地为他击鼓加油。
(齐东野人《武宗逸史》第三章)
武宗逸史、齐东野人、皇上、小太监……这些字眼,恍恍惚惚确实让人感觉是古早的东西。然而引文一读起来就不大对劲,虽然我不了解明清白话文普遍是怎样一种风格,但这句话的行文也太现代白话文了。
果不其然,百度百科说《武宗逸史》是民国时期的产物。不知道怎么牵扯到明代去了。这样一来,《谈谈“加油”的词源》这整篇文章的可靠度大打折扣。
最后在维基词典上找到了说法。
奇怪的是,这说法是在英文版本中看到的,反而不见于中文版。
英文维基词典说,“加油”作为叹词起于六、七十年代的Macau Grand Prix,一开始是针对赛车手使用的。不好说这是不是最终的正确答案,但至少它是一个相对自然、通畅的说法,比较容易理解。
不过,“加油”这个词在我读来之所以有一股“深刻”的怪异感,远不止是词源方面的事。
“加油”是一个气质上很独特的意项,尤其是当你在不同的语言中作比较时。
首先来纠结一下汉语内部的情况。
我的一个粗糙印象是,在汉语里,“加油”一词似乎非常通用,因为各个汉语分支里少有对应的本地说法。粤语里没有,上海话里没有,闽南语里也没有。仿佛没有,这里的“没有”不是严肃得来的结论,但我多少做了一点查阅。
在我自己的本地话中,我实在想半天也想不出一个哪怕可以勉强对应“加油”的本土词汇。在我浅薄的见识里,我也只能联想到四川话里有个“雄起”,好像有“加油”的意思。但这个“雄起”实际用起来究竟和“加油”是不是一回事、有几分相似、自由替换性如何?就不太清楚了。
锦织圭和阿扎伦卡得分后,我下意识喊出口的是tik或者sui,是本地话里“漂亮”的说法。
如果汉语里原本普遍没有“加油”这种用法,那“加油”似乎不是一个日常必需的行为,鼓劲助威不是一个日常必需的行为?至少,以一个单纯、固化、大面积适用的词语来鼓劲助威不是一个日常必需的行为,否则过往的中国人是怎么活下来的。
然而这种需求似乎在近现代突然冒出来了。
汉语里有了“加油”这个词,普通话里有,各种方言里也都有借用。很难想象没有“加油”这个词要怎么到现场观看比赛啊。
其它世界的主要语言里多半也是有的,就我耳熟能详的那些语言,目前还未发现没有某种形式的“加油”一词的。但不晓得它们是老早就有,或也是后来发展起来的。
奇怪就奇怪在,虽然其它语言里也有“加油”这个词,但用起来怎么说怎么感觉不是一回事。
张帅在罗德拉沃尔球场正手直线挥出一个制胜分后,大喊come on,是不是有点不“爱国”?但你让她喊“加油”吧,又浑身上下都不对劲,怎么想象怎么有一股修辞上的别扭。
我的初步“分析”是:汉语的“加油”适用于给别人呐喊助威,也使用于给自己小声鼓劲,但不适用于给自己大声鼓劲……
欧洲语言内部的“加油”倒是挺有些共通性。
很多欧洲语言的加油一词,都和“走动”这层意思有关。例如法语说allez、西班牙语说vamos,都是“走”的意思。英语的come on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过也和“走”攀得上关系。再不然,英语里还可以说go。别的体育项目不知道,网球场上很流行这种口号:let's go, vika, let's go!
但是吧,同样说“走”,法语的allez是第二身复数变位,西班牙语的vamos则是第一身复数变位。也就是说,法语的allez是“你们走”的意思,但西班牙语的vamos却是“我们走”的意思。这其中仿佛有什么意味深长的原由。
北京话倒是也有个“走你”,好像也用于鼓劲,我不太懂具体用法。直觉上,比普通话的“加油”要更接近欧洲语言的用法。想象一下李娜历经20次deuce终于拿下自己发球局后大喊一声“走你!”,场面还挺和谐的……
就这样决定了,以后管北京官话叫法兰西官话。
中国人的加油常常是口号性的,用一种整齐、固定而且拖音的节奏喊出来。比如:中国队、加~油!中国队、加~油!
欧洲语言的加油则更多是冒泡性的,偌大的球场上突然冒出某人一声大喊:allez Roger!!! 想象不出英语人士用口号形式去喊come on会是怎样一种光景。
此外,中国人相对更爱以“中国”、“中国队”开头来喊加油,外国人喊具体运动员名称的更多。一个观察,不一定对。
意大利人好像也有用“走动”的意思来喊加油的,比如andiamo。不过我对意大利语更有印象的是另一种喊法:forza Italia! forza应当与英语的force同源,是力量一类的意思。德语也说streng dich an。
另外意大利语和德语还都把加油说成“给”,分别是dai和gib alles。
日语里的“加油”一词很鲜明,叫頑張れ(がんばれ)。
日语是一种敬语体系发达的语言,在鼓劲的时候也体现出来了。其实頑張れ只是命令式的“加油”,如果身份对调一下,可能需要用请求式的頑張って,最好再加上ください?
我不太清楚日语的がんばれ具体用起来更像汉语的“加油”还是其它语言里的用法。不过日语里有时候也说行きますよ,也和“走”扯上关系了。
再有,日语里的“日本”这个国名,分两种读法,分别是nippon和nihon。听说在赛场上助威时,只使用nippon的形式,因为塞音(爆破音)+促音的组合读起来比较有气势?
在我看过的一部韩剧里,里边的人物喊加油时用的是外来语,화이팅。也就是英语的fighting。
韩语找英语借用词汇时,一般把韩语音系里缺少的f/v置换为p/b。例如前几天在豆瓣上看到友邻标记了一部韩国电影,叫러브픽션(reo-beu pik-syeon),其实就是Love Fiction。偏偏fighting这个词,是置换成hu的,화的读音是hua而不是pa。说好的塞音助威更有气势呢?!
赛场上,伊万诺维奇喊的是aide(塞尔维亚语);莎拉波娃从来不用俄语喊加油,据说俄语版的come on是golasso。这些语言我就一窍不通了。
如果我了解更多语言,说不定从“加油”一词里还能引申出更多有意思的东西。
但暂时就说这么多了。想要进一步增加谈资,还有待继续加油!
字面上就很奇怪,给别人鼓劲和添加油料有什么关系?词源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
到搜索引擎里查询“加油”一词的词源,会发现很多人有过类似的疑问,但基本上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结论。
其中有一篇名为《谈谈“加油”的词源》的短文,刊登在2009年01期的《语文建设》上。乍看以为找到了答案,并且出乎意料,原文说:在明代,已经发现了一个“加油2”的用例。这很不符合我的个人预期。在我的语感里,武断地认为“加油”应当是一个近现代才产生的词汇,不曾想明朝都有人使用了?不过再仔细瞧瞧,这篇文章问题挺大,首先作者的这个明代语料是这样的:
皇上正玩得高兴,旁边还有一队击鼓的小太监,不停地为他击鼓加油。
(齐东野人《武宗逸史》第三章)
武宗逸史、齐东野人、皇上、小太监……这些字眼,恍恍惚惚确实让人感觉是古早的东西。然而引文一读起来就不大对劲,虽然我不了解明清白话文普遍是怎样一种风格,但这句话的行文也太现代白话文了。
果不其然,百度百科说《武宗逸史》是民国时期的产物。不知道怎么牵扯到明代去了。这样一来,《谈谈“加油”的词源》这整篇文章的可靠度大打折扣。
最后在维基词典上找到了说法。
奇怪的是,这说法是在英文版本中看到的,反而不见于中文版。
英文维基词典说,“加油”作为叹词起于六、七十年代的Macau Grand Prix,一开始是针对赛车手使用的。不好说这是不是最终的正确答案,但至少它是一个相对自然、通畅的说法,比较容易理解。
不过,“加油”这个词在我读来之所以有一股“深刻”的怪异感,远不止是词源方面的事。
“加油”是一个气质上很独特的意项,尤其是当你在不同的语言中作比较时。
首先来纠结一下汉语内部的情况。
我的一个粗糙印象是,在汉语里,“加油”一词似乎非常通用,因为各个汉语分支里少有对应的本地说法。粤语里没有,上海话里没有,闽南语里也没有。仿佛没有,这里的“没有”不是严肃得来的结论,但我多少做了一点查阅。
在我自己的本地话中,我实在想半天也想不出一个哪怕可以勉强对应“加油”的本土词汇。在我浅薄的见识里,我也只能联想到四川话里有个“雄起”,好像有“加油”的意思。但这个“雄起”实际用起来究竟和“加油”是不是一回事、有几分相似、自由替换性如何?就不太清楚了。
锦织圭和阿扎伦卡得分后,我下意识喊出口的是tik或者sui,是本地话里“漂亮”的说法。
如果汉语里原本普遍没有“加油”这种用法,那“加油”似乎不是一个日常必需的行为,鼓劲助威不是一个日常必需的行为?至少,以一个单纯、固化、大面积适用的词语来鼓劲助威不是一个日常必需的行为,否则过往的中国人是怎么活下来的。
然而这种需求似乎在近现代突然冒出来了。
汉语里有了“加油”这个词,普通话里有,各种方言里也都有借用。很难想象没有“加油”这个词要怎么到现场观看比赛啊。
其它世界的主要语言里多半也是有的,就我耳熟能详的那些语言,目前还未发现没有某种形式的“加油”一词的。但不晓得它们是老早就有,或也是后来发展起来的。
奇怪就奇怪在,虽然其它语言里也有“加油”这个词,但用起来怎么说怎么感觉不是一回事。
张帅在罗德拉沃尔球场正手直线挥出一个制胜分后,大喊come on,是不是有点不“爱国”?但你让她喊“加油”吧,又浑身上下都不对劲,怎么想象怎么有一股修辞上的别扭。
我的初步“分析”是:汉语的“加油”适用于给别人呐喊助威,也使用于给自己小声鼓劲,但不适用于给自己大声鼓劲……
欧洲语言内部的“加油”倒是挺有些共通性。
很多欧洲语言的加油一词,都和“走动”这层意思有关。例如法语说allez、西班牙语说vamos,都是“走”的意思。英语的come on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过也和“走”攀得上关系。再不然,英语里还可以说go。别的体育项目不知道,网球场上很流行这种口号:let's go, vika, let's go!
但是吧,同样说“走”,法语的allez是第二身复数变位,西班牙语的vamos则是第一身复数变位。也就是说,法语的allez是“你们走”的意思,但西班牙语的vamos却是“我们走”的意思。这其中仿佛有什么意味深长的原由。
北京话倒是也有个“走你”,好像也用于鼓劲,我不太懂具体用法。直觉上,比普通话的“加油”要更接近欧洲语言的用法。想象一下李娜历经20次deuce终于拿下自己发球局后大喊一声“走你!”,场面还挺和谐的……
就这样决定了,以后管北京官话叫法兰西官话。
中国人的加油常常是口号性的,用一种整齐、固定而且拖音的节奏喊出来。比如:中国队、加~油!中国队、加~油!
欧洲语言的加油则更多是冒泡性的,偌大的球场上突然冒出某人一声大喊:allez Roger!!! 想象不出英语人士用口号形式去喊come on会是怎样一种光景。
此外,中国人相对更爱以“中国”、“中国队”开头来喊加油,外国人喊具体运动员名称的更多。一个观察,不一定对。
意大利人好像也有用“走动”的意思来喊加油的,比如andiamo。不过我对意大利语更有印象的是另一种喊法:forza Italia! forza应当与英语的force同源,是力量一类的意思。德语也说streng dich an。
另外意大利语和德语还都把加油说成“给”,分别是dai和gib alles。
日语里的“加油”一词很鲜明,叫頑張れ(がんばれ)。
日语是一种敬语体系发达的语言,在鼓劲的时候也体现出来了。其实頑張れ只是命令式的“加油”,如果身份对调一下,可能需要用请求式的頑張って,最好再加上ください?
我不太清楚日语的がんばれ具体用起来更像汉语的“加油”还是其它语言里的用法。不过日语里有时候也说行きますよ,也和“走”扯上关系了。
再有,日语里的“日本”这个国名,分两种读法,分别是nippon和nihon。听说在赛场上助威时,只使用nippon的形式,因为塞音(爆破音)+促音的组合读起来比较有气势?
在我看过的一部韩剧里,里边的人物喊加油时用的是外来语,화이팅。也就是英语的fighting。
韩语找英语借用词汇时,一般把韩语音系里缺少的f/v置换为p/b。例如前几天在豆瓣上看到友邻标记了一部韩国电影,叫러브픽션(reo-beu pik-syeon),其实就是Love Fiction。偏偏fighting这个词,是置换成hu的,화的读音是hua而不是pa。说好的塞音助威更有气势呢?!
赛场上,伊万诺维奇喊的是aide(塞尔维亚语);莎拉波娃从来不用俄语喊加油,据说俄语版的come on是golasso。这些语言我就一窍不通了。
如果我了解更多语言,说不定从“加油”一词里还能引申出更多有意思的东西。
但暂时就说这么多了。想要进一步增加谈资,还有待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