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 | 来吧,和我们一起奔向未知而迷人的大凉山
2015-09-10 风物君 地道风物
亘古之时
在天和地的中间
有一个地方
终年被一团团红云和白云掩映
天上的神、地上的人只有在红云和白云交替时分
才能看见这个美丽的地方——苏祖博涅,今天的凉山
大凉山是一幅无始也无终的时间图案
阳光穿透雾气
照耀这一方彝族文化的华野天地
因为未知而迷人;因为神秘而庄严
某一刻,你会感觉到,瞬间即是永恒
▏注 ▏
封面与以下照片由
摄影师张步深拍摄
已获得摄影师授权使用
谜样的风景
凉山州美姑县农作乡依色村
房屋依山而建
道路曲折盘旋
大凉山,经常有浓浓的迷雾
偶尔一缕阳光进来,说不准能照耀多久
没准一会儿,雾又来了,阴雨继续
彝族的日常
一户普普通通的彝民住家屋里升起火塘,围炉而坐
在你看来,或许不够干净,不够舒适
但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赶集
美姑龙门乡的集镇
赶集是当地人们生活中的大事
也许要在天未亮时就出发,翻越几座大山
娃娃带娃娃
大凉山彝族儿童大多是留守儿童
娃娃带娃娃,在这里是寻常事
不过,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时也自有欢乐
时光雕刻的脸庞
他有点疲惫
背靠着一堵墙休息
在他身上,有人看到了尊严
毕摩
摇着神铃的毕摩
毕摩是彝语音译
“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
是一种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司
察尔瓦
凉山高寒人们一年四季都穿着察尔瓦
用捻制的粗羊毛线织布缝制而成的“披风”
白天为衣,夜里为被,挡雨挡雪
大凉山,雾中的高地
依然有许许多多的未知
来吧,和我们一起出发
凉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横断山脉北段,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之间,是通往云南和西藏的交通要道。其东、西、南三面被金沙江环绕,北以大渡河为界,因为地势陡峭,河流湍急,凉山形成一个封闭的地理环境。
自古以来,凉山彝族在此割地称雄。凉山彝族作为彝族人最大的一支,顽强地保持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气质。
现在,我们向你发出邀请和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团队一起出发,探索未知而迷人的大凉山。
这是一场与众不同的旅程前路未知,晨光初露时发动引擎却不知道今晚是否要露宿山谷……
如果你对旅行和风物充满热爱,如果你是痴迷影像的摄影师、妙笔生花的作者、阅山无数的旅行家、胸中有丘壑的独立导演……不如和我们一起,奔向未知而迷人的大凉山。
招募人数:3-4人
对文字有驾驭能力的资深写手、自由撰稿人,1名
有独到影像表达能力,尤其热爱人文摄影的摄影师,1名
用画面语言作为沟通桥梁的独立导演或视频拍摄小团队,1-2名
出行时间
2015年9月16日至9月25日
集合地点
成都
费用
这不是一次有“预谋”的甜美旅行,而是充满未知甚至不乏艰辛的探索。
当然,会有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团队为你充当“高端导游”,在当地帮你摆平车辆、出行、食宿等实际问题。
所以,要提前知悉的是,此次大凉山之行,需要你自备“粮草”,合理负担自己的出行路费和当地交通、食宿等费用。“高端导游”达人团
杨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图书事业部策划总监,CFP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资深摄影图书策划编辑,“四川再发现”项目策划人。
张婷,西南民族史科班出身,文史哲杂家,跆拳道黑带。原《中华遗产》杂志编辑,现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Mook编辑,“地道风物·四川”项目策划人。
邓平模,曾任《四川画报》和《读城》杂志社摄影师、《华夏地理》杂志社编辑,现为自由摄影师。出版《巴山蜀水——从天府之国到大香格里拉》、《黑色山鹰的斑斓羽衣——彝族服饰文化》等图书。
杨松,先后在《摄影之友》、《影像视觉》杂志任职,时任《摄影之友》编辑部主任及《影像视觉》主编等职,担任过索尼、佳能等品牌的摄影讲师,对摄影技术及器材有全面了解,著有《流行相机完全手册》一书。热爱古建筑及传统文化,曾行走大量古镇。
你能获得什么
1和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团队同行的机会。2第一时间、第一手、采撷第一缕原乡的芬芳,亲近那些当地的人、体会真正的风物。3参与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图文视频内容的编辑制作。4此行也许将成为你人生中美好的回忆。
你可能会去的地方
1甘洛:田坝镇(察尔瓦制作工艺)
甘洛县的田坝镇是一个大规模手工编织察尔瓦的大镇,更特别的是,生产者是不穿察尔瓦的汉人,而消费者则是大凉山彝人,这也是汉彝杂居区的一个有趣现象。
2喜德:米市镇(国家级非遗【凉山州】工艺:漆器髹饰)
在彝人凝重朴素的日常生活中,以红黄黑三色描绘、线条流畅、图案精细的漆器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喜德是一个很小的山城,也是大凉山腹地的漆器之乡。
3西昌:彝族美食
西昌的彝族特色美食值得探访,如坨坨肉、圆根酸菜、烤饵块、荞粑粑、酸菜土豆汤和连渣菜等。
4普格:螺髻山镇(国家级非遗【凉山州】工艺:毛纺和擀制之擀毡)
传统披毡有双层与单层之分,单层用于日常劳动,穿在察尔瓦内,成为两件一套,以御严寒;双层则是节日盛装和女人的婚服。从普格到西昌的公路纵贯螺髻山镇(旧名拖木沟),海来拉洛家的披毡作坊就在公路边,这是螺髻山下的擀毡世家。
5布拖:国家级非遗【凉山州】工艺:银饰制作
布拖彝人钟爱银饰,嘎子街下段就云集了上十家银饰作坊,乃古家的作坊藏身期间,是一排低矮砖房中的两间,在银匠世家长大的乃古,已经打了十五六年银子。
6美姑:探访毕摩
美姑是著名的“毕摩之乡”,在这块彝人占总人口98%的土地上,毕摩传统悠久,数量众多。这里有7个毕摩派别,200余种宗教仪式,存经书115卷。
7会理:养蚕业
会理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要塞,具有栽桑养蚕的悠久历史和最理想的土质、气候条件。
带上粮草,和我们一起出发吧!
动心的小伙伴请在PC端浏览器打开此网页链接:http://www.didaofengwu.cn/dlszx/,在页面下方下载报名表,填写完成后于2015年9月13日之前,发邮件至zhaomu@didaofengwu.cn
摄影/张步深,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曾获2012阿尔塔尼国际摄影展“魔幻之光”组别铜奖
感谢张步深先生对地道风物的支持
♥ END ♥
本文版权归地道风物(didaofengwu)所有,请勿擅自转载,若转载请微信后台留言。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招募页面,请在PC端浏览器下载并填写报名表。
阅读原文
亘古之时
在天和地的中间
有一个地方
终年被一团团红云和白云掩映
天上的神、地上的人只有在红云和白云交替时分
才能看见这个美丽的地方——苏祖博涅,今天的凉山
大凉山是一幅无始也无终的时间图案
阳光穿透雾气
照耀这一方彝族文化的华野天地
因为未知而迷人;因为神秘而庄严
某一刻,你会感觉到,瞬间即是永恒
▏注 ▏
封面与以下照片由
摄影师张步深拍摄
已获得摄影师授权使用
谜样的风景
![]() |
凉山州美姑县农作乡依色村
房屋依山而建
道路曲折盘旋
![]() |
大凉山,经常有浓浓的迷雾
偶尔一缕阳光进来,说不准能照耀多久
没准一会儿,雾又来了,阴雨继续
彝族的日常
![]() |
一户普普通通的彝民住家屋里升起火塘,围炉而坐
在你看来,或许不够干净,不够舒适
但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赶集
![]() |
美姑龙门乡的集镇
赶集是当地人们生活中的大事
也许要在天未亮时就出发,翻越几座大山
娃娃带娃娃
![]() |
大凉山彝族儿童大多是留守儿童
娃娃带娃娃,在这里是寻常事
不过,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时也自有欢乐
时光雕刻的脸庞
![]() |
他有点疲惫
背靠着一堵墙休息
在他身上,有人看到了尊严
毕摩
![]() |
摇着神铃的毕摩
毕摩是彝语音译
“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
是一种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司
察尔瓦
![]() |
凉山高寒人们一年四季都穿着察尔瓦
用捻制的粗羊毛线织布缝制而成的“披风”
白天为衣,夜里为被,挡雨挡雪
大凉山,雾中的高地
依然有许许多多的未知
来吧,和我们一起出发
凉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横断山脉北段,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之间,是通往云南和西藏的交通要道。其东、西、南三面被金沙江环绕,北以大渡河为界,因为地势陡峭,河流湍急,凉山形成一个封闭的地理环境。
自古以来,凉山彝族在此割地称雄。凉山彝族作为彝族人最大的一支,顽强地保持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气质。
![]() |
现在,我们向你发出邀请和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团队一起出发,探索未知而迷人的大凉山。
这是一场与众不同的旅程前路未知,晨光初露时发动引擎却不知道今晚是否要露宿山谷……
![]() |
如果你对旅行和风物充满热爱,如果你是痴迷影像的摄影师、妙笔生花的作者、阅山无数的旅行家、胸中有丘壑的独立导演……不如和我们一起,奔向未知而迷人的大凉山。
招募人数:3-4人
对文字有驾驭能力的资深写手、自由撰稿人,1名
有独到影像表达能力,尤其热爱人文摄影的摄影师,1名
用画面语言作为沟通桥梁的独立导演或视频拍摄小团队,1-2名
出行时间
2015年9月16日至9月25日
集合地点
成都
费用
这不是一次有“预谋”的甜美旅行,而是充满未知甚至不乏艰辛的探索。
当然,会有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团队为你充当“高端导游”,在当地帮你摆平车辆、出行、食宿等实际问题。
所以,要提前知悉的是,此次大凉山之行,需要你自备“粮草”,合理负担自己的出行路费和当地交通、食宿等费用。“高端导游”达人团
杨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图书事业部策划总监,CFP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资深摄影图书策划编辑,“四川再发现”项目策划人。
张婷,西南民族史科班出身,文史哲杂家,跆拳道黑带。原《中华遗产》杂志编辑,现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Mook编辑,“地道风物·四川”项目策划人。
邓平模,曾任《四川画报》和《读城》杂志社摄影师、《华夏地理》杂志社编辑,现为自由摄影师。出版《巴山蜀水——从天府之国到大香格里拉》、《黑色山鹰的斑斓羽衣——彝族服饰文化》等图书。
杨松,先后在《摄影之友》、《影像视觉》杂志任职,时任《摄影之友》编辑部主任及《影像视觉》主编等职,担任过索尼、佳能等品牌的摄影讲师,对摄影技术及器材有全面了解,著有《流行相机完全手册》一书。热爱古建筑及传统文化,曾行走大量古镇。
你能获得什么
1和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团队同行的机会。2第一时间、第一手、采撷第一缕原乡的芬芳,亲近那些当地的人、体会真正的风物。3参与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图文视频内容的编辑制作。4此行也许将成为你人生中美好的回忆。
![]() |
你可能会去的地方
1甘洛:田坝镇(察尔瓦制作工艺)
甘洛县的田坝镇是一个大规模手工编织察尔瓦的大镇,更特别的是,生产者是不穿察尔瓦的汉人,而消费者则是大凉山彝人,这也是汉彝杂居区的一个有趣现象。
2喜德:米市镇(国家级非遗【凉山州】工艺:漆器髹饰)
在彝人凝重朴素的日常生活中,以红黄黑三色描绘、线条流畅、图案精细的漆器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喜德是一个很小的山城,也是大凉山腹地的漆器之乡。
3西昌:彝族美食
西昌的彝族特色美食值得探访,如坨坨肉、圆根酸菜、烤饵块、荞粑粑、酸菜土豆汤和连渣菜等。
4普格:螺髻山镇(国家级非遗【凉山州】工艺:毛纺和擀制之擀毡)
传统披毡有双层与单层之分,单层用于日常劳动,穿在察尔瓦内,成为两件一套,以御严寒;双层则是节日盛装和女人的婚服。从普格到西昌的公路纵贯螺髻山镇(旧名拖木沟),海来拉洛家的披毡作坊就在公路边,这是螺髻山下的擀毡世家。
5布拖:国家级非遗【凉山州】工艺:银饰制作
布拖彝人钟爱银饰,嘎子街下段就云集了上十家银饰作坊,乃古家的作坊藏身期间,是一排低矮砖房中的两间,在银匠世家长大的乃古,已经打了十五六年银子。
6美姑:探访毕摩
美姑是著名的“毕摩之乡”,在这块彝人占总人口98%的土地上,毕摩传统悠久,数量众多。这里有7个毕摩派别,200余种宗教仪式,存经书115卷。
7会理:养蚕业
会理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要塞,具有栽桑养蚕的悠久历史和最理想的土质、气候条件。
带上粮草,和我们一起出发吧!
动心的小伙伴请在PC端浏览器打开此网页链接:http://www.didaofengwu.cn/dlszx/,在页面下方下载报名表,填写完成后于2015年9月13日之前,发邮件至zhaomu@didaofengwu.cn
摄影/张步深,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曾获2012阿尔塔尼国际摄影展“魔幻之光”组别铜奖
感谢张步深先生对地道风物的支持
♥ END ♥
本文版权归地道风物(didaofengwu)所有,请勿擅自转载,若转载请微信后台留言。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招募页面,请在PC端浏览器下载并填写报名表。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