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孤独六讲
2016.2.18-2016.3.1
我相信这里面有属于法律的判断、属于道德的判断,属于法律的归法律,属于道德的归道德;有一个部分,却是身在文学、美学领域的人所关注的,即国重新检视、聆听这些角色的心事。当我们随着新闻媒体喧哗、对事件中的角色指指点点时,我们不是在聆听他人的心事,只是习惯不断地发言 。
现在资讯愈来愈发达了,而且流通得非常快。除了电话以外,还有答录机、简讯、传真机、e-mail等联络方式——每次旅行回来打开电子信箱,往往得先杀掉大多数的垃圾信件后,才能开始读信。
然而,整个社会却愈来愈孤独了。
那个沉默的年代已不复存在,每个人都在表达意见,但在一片calling声中,我却感到现代人加倍的孤独感。
人们已经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只是一再地被刺激,要把心里的话丢出去,却无法和自己对谈。
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每一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外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
在我的青春岁月中,我感到最孤独的时刻,就是和父母对话时,因为他们没有听懂我在说什么,我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而这并不牵涉我爱不爱父母,或父母爱不爱我的问题。
张爱玲是个了不起的作家。她说,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清晨五六点,你起来,如果不把门打开,就表示你在家做坏事。
一个连私人空间都不存在的文化,当然也不存在孤独感。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不允许别人孤独,另一方面我们害怕孤独。我们不允许别人孤独,所以要把别人从孤独时刻里拉出来,接受公众的检视;同时我们也害怕孤独,所以不断地被迫去宣示:我不孤独。
在任何反右运动中,都不要做第一个发言和最后一个发言的人,就看发言得差不多了,大概知道群体的意思时才发言。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儒家思想,没有人敢特立独行,大家都遵守着中庸之道,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后。儒家思想歌颂的是一种群体文化。
五四运动是近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代表着人性觉醒的过程。
它所探讨的是人性价值的改变,基本上就是对抗儒家文化,对抗群体。
民主源自希腊文,意指即使是代表极少数的一个个体,都受到应有的尊重,这便是民主的基础。
我相信,五四运动所要对抗的就是这一种存在于群体文化中,愚昧到惊人的东西。
他一直在出走,因为作为一个社会心灵的思考者,他必须保有长期的孤独。
而汉武帝独尊儒术以降,儒家文化就是正统文化,为历代君主所推崇,祭孔成为君主的例行性行程,儒家文化不再只是一种哲学思想,因为政治力的渗入成为「儒教」,而成为维持群体架构的重要规范,连孔子也莫可奈何。
在庄子的哲学里,明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一个人活着,孤独地与天地精神对话,不是和人对话。
读竹林七贤的故事,就能看见中国在千年漫长的文化中鲜少出现的孤独者的表情。
所谓「活死人」就是要对抗所有活着的人,当活人不再是活人,死人才能活过来。
很多人以为「啸」是唱歌,其实不然,就像鲁迅的集子取名「呐喊」一样,都是从最大的压抑中,狂吼出来的声音。
大家不妨看看《世说新语》,便会了解「啸」其实是一个极其孤独的字,后来保留在武侠小说《啸傲江湖》中,但后人都以谐音字讹传为《笑傲江湖》,不复见从心底嘶叫呐喊出的悲愤与傲气。
美如果加上特立独行,就会变为罪。
大家有没有发现,要求群体规则的社会,第一个害怕的歧义就是头发,不管是军队或是监狱,第一个要去除的就是头发。头发是一种象征,是个体追求自由最微末的表现。
头发和装扮是自己的事,但在社会里,却变成众人之事。
更有趣的是,这个铁丝网曾经让校长在校务会议上得意地对我说,这是德国进口犹太人集中营专用的圆形铁丝网,各面都可以防范——可二十岁上下的女孩子,你关都关不住。
不管是爬墙的女孩,或是这个贴海报的学生,都是被我保护的,但是,我自以为是的保护,其实就是在伤害他们的孤独感,使孤独感无法完成——我在设法让他们变得和群体一样。
如果活不出孤独感,如果做不到特立独行,艺术、美是没有意义的,不过就是附庸风雅而已。
每次读向秀写的《思旧赋》总会为之动容,生命的出走,却粉碎在群体文化的八股教条之上。
当我们在谈论孤独感时,就必须重新思考这些我们以为已经很熟悉的伦理规范。
不能说「今日儒家文化已经式微了」,我们最底层的价值观、伦理观以及语言模式,在本质上都还是受儒家的影响。
群体的道德意识往往会变成对他人的指责,在西方,道德观已经回归到个体的自我检视,对他人的批判不叫道德,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才是。
我相信,有一天,孤独感会帮助我们重新回过头来检视道德意识,当其时道德情操才会萌芽。
当道德变成一种表演,就是作假,就会变成各种形态的演出,就会让最没有道德的人变成最有道德的人,语言和行为开始分离。
在我们的文化中,以「爱」、「关心」或者是「孝」之名,其所做的任何决定都是对的,不允许相对的讨论、怀疑——而没有怀疑就无法萌生孤独感,因为孤独感就是生命对生命本身采取怀疑的态度。
生命真的有意义吗?儒家文化一定强调生命是有意义的,但对存在主义而言,存在是一种状态,本质是存在以后慢慢找到的,没有人可以决定你的本质,除了你自己。所以存在主义说「存在先于本质」,必须先意识到存在的孤独感,才能找到生命的本质。
如果你问我:「生命没有意义,你还要活着吗?」我不敢回答。文学里常常会呈现一个无意义的人,但是他活着。
现代文学颠覆了「生下来就有意义」的想法,开始无止尽地寻找。
如果婴儿出世后,尚未接触母体前,就被注射一支针,结束了生命,那么,他的生命有意义吗?
如果我们用先入为主的善恶观去要求文学作品要「文以载道」时,文学就会失去过程的描述,只剩下结局。
现有结局,就不会有思考、推论的过程。
个体的独立性应该表现在敢于跳脱大众的语言、说出怀疑和不同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结局或结论。我相信,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孤独者,更多的叛逆者,更多的阮籍和嵇康,勇于说出不一样的话。但要注意的是,这不是结局。如果你认为这是结局,就会以为「他只是在作怪」,当你抛开结局的想法时,才能理解对方是在提出不同的想法。
我们也可以自我检视一下,在没有声音的状态下,你可以安静多久?没有电话、传真,没有电视、收音机,没有电脑、没有网路的环境中,你可以怡然自得吗?
有时候你会发现,速度和深远似乎是冲突的。
凡所有你认为可以简化的东西,其实都很难简化,反而需要更多时间与空间。
鹦鹉羽色鲜艳,非常抢眼,而它又会学人说话,它如果学了「我爱你」,是学会了声音还是学会了内容?而我们说的话都有内容吗?抑或不过是发音而已?
我想,人一部分是人,一部分可能是鹦鹉,一部分的语言是有思维、有内容的,另一部分的语言则只是发音。
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
所以我说孤独是一种福气,怕孤独的人就会寂寞,愈是不想处于孤独的状态,愈是去碰触人然后放弃,反而会错失两千年来你寻寻觅觅的另一半。有时候我会站在忠孝东路边,看着人来人往,觉得城市比沙漠还要荒凉,每个人都靠得那么近,但完全不知彼此的心事,与孤独处在一种完全对立的位置,那是寂寞。
当我开始写《舌头考》时,我走在街上,和人说话都听不见任何声音,只想观察每个人脸上那个黑幽幽洞口中跳动的舌头。
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
共同的语言是误会的开始。我们会和人吵架、觉得对方听不懂自己的心事,都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语言。
很有趣的是,使用同一种语言为什么还会因为「听不懂」而产生误会?很多时候是因为「不想听」。当你预设立场对方一定会这么说的时候,你可能一开始就决定不听了,对方说得再多,都无法进入你的耳里。
西方符号学也是讨论语言的结构,主张在检验思想内容前,要先检验语言的合理性,如果语言是不合理的,那么说出来的也一定是错误的,必须先将错误处标示出来,然后去找到符号学的定论。我们的文化在这方面的检验很弱,所以你可以看到政治人物的语言都非常混乱,西方的政治人物使用语言很讲究,因为随时可能会被攻击,可是我们对语言并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使语言的含义经常是暧昧不明的。
儒家文化不讲究语言的精准性,基本上儒家的语言是接近诗的语言,是一种心灵上的感悟,把语言简化到一个非常单纯的状态。
人类的语言文字可以有两种极端的发展,一端是发展成为「诗」,另一端就是发展成为法律条文。
而中国语文则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美常常是不准确,准确往往不美。
当我们以儒家文化为正统的文化主流时,语言必然会走向诗,而不是走向法律条文。
有人会问,语言不是因为思想而生的吗?我们应该颠覆的是语言还是思想?语言一开始的确为了表达思想,你看小孩子牙牙学语时,他要表达自己的意思是那么的困难,这是先有内容才有语言的形式。
可我们不要忘了,今天我们的语言已经流利到忘了背后有思想。我在公共场合看到有人叽里呱啦地说话,嘴巴一直动,我相信他的语言背后可以没有思想。
有时候我很害怕自己会变成那样,沦为一种语言的惯性。
这就是语言模式化的结果,他不在乎人们是否能听懂,只是要把它念完。
这原本是我们每天要念的东西,因为模式化之后,语言和思想分离了,只剩下声音,而这些声音无法在生命中产生意义。
新一代的文学颠覆旧一代文学,使它「破」,然后才能重新整理,产生新的意义。
于是有了禅宗,一个不相信语言的教派,他认为所有的语言都是误会,所有的语言都会使修行者走向一个更荒谬、背叛修行的道路,所以最后不用语言也不用文字,把佛法大义变成则一则的公案,以简单易懂的白话弘扬佛法。
苦修面壁的沉默,就是一个人的孤独语言,他在寻求什么?只有自己知道。当你静下来,处于孤独的状态,内心语言就会浮现,你不是在跟别人沟通,而是与自己沟通时,语言会呈现另一种状态。
应无所往而生其心(没有留恋、没有执着才能生出慈悲心)。
我们希望用语言拉近彼此的距离,却又怕亵渎;如果不够亲近,又会疏远。
当你站在火车月台上,大家就会互相鞠躬道早,日复一日重复着这些敬语、礼数,可是永远不会交换内心的心事。
最好的文学常常会运用语言的颠覆。
有一个非常好的文学评论家讲过一句话:「看一本小说,不要看他写了什么,要看他没有写什么。如同你听朋友说话,不要听他讲了什么,要听他没有讲什么。」
我相信人最深最深的心事,在语言里是羞于见人的。
写作期间,我认识很多文革后的大陆作家、朋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经验:找到一种让自己活下来的方法。
人在受到最大的灾难时,生命会因为所受到的局限挤压出无法想象的潜能。
人在转换角色的时候,整个语言模式和内心的状况,是一起改变的。
我们常常不知道哪些语言是一定要的,有时候那些折磨我们的语言,可以变成生命里另一种不可知的救赎。
我相信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声音是假的,有时候只是虚张声势。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他生平最感谢的一个人,是在文革批斗大会上,抢过别人手上的鞭子,狠狠抽他的朋友,原本他在那场批斗大会上必死无疑,朋友知道后,故意抢过鞭子,说出最恶毒的话,将他抽打的全身是血,送到医院,才保住他的性命。他说,那些恶毒的话和不断扬起落下的鞭子,让他感觉到无比的温暖。
我听他说这些话时,觉得毛骨悚然。
以诗词的声韵而言,如果是押江阳韵、东钟韵,写出来的诗词会如《满江红》的激愤、昂扬和壮烈,因为ang、ong都是有共鸣、洪亮的声音;若是押齐微韵,是闭口韵,声音小,就会有悲凉哀愁的感觉,如凄、寂、离、依等字都是齐微韵脚。我们读诗,不一定是读内容,也可以读声音的质感,或如细弦或如锣鼓,各有不同的韵味。
当我们用超出对话的角度去观察语言,语言就会变成最惊人的人类学行为,远比任何动物复杂。
我们可以用类似西方符号学的方法,把语言重新界定为「既精确又误导的工具」,语言本来就是两面的刀,存在一种吊诡,一方面在传达,一方面在造成传达的障碍。所以最好的文学就是在语言的精准度里制造语言的暧昧。
当语言具有不可沟通性的时候,也就是语言不再是以习惯模式出现,不再如机关枪、如炒豆子一样,而是一个声音,承载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思想的时候,才是语言的本质。
我相信这里面有属于法律的判断、属于道德的判断,属于法律的归法律,属于道德的归道德;有一个部分,却是身在文学、美学领域的人所关注的,即国重新检视、聆听这些角色的心事。当我们随着新闻媒体喧哗、对事件中的角色指指点点时,我们不是在聆听他人的心事,只是习惯不断地发言 。
现在资讯愈来愈发达了,而且流通得非常快。除了电话以外,还有答录机、简讯、传真机、e-mail等联络方式——每次旅行回来打开电子信箱,往往得先杀掉大多数的垃圾信件后,才能开始读信。
然而,整个社会却愈来愈孤独了。
那个沉默的年代已不复存在,每个人都在表达意见,但在一片calling声中,我却感到现代人加倍的孤独感。
人们已经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只是一再地被刺激,要把心里的话丢出去,却无法和自己对谈。
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每一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外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
在我的青春岁月中,我感到最孤独的时刻,就是和父母对话时,因为他们没有听懂我在说什么,我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而这并不牵涉我爱不爱父母,或父母爱不爱我的问题。
张爱玲是个了不起的作家。她说,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清晨五六点,你起来,如果不把门打开,就表示你在家做坏事。
一个连私人空间都不存在的文化,当然也不存在孤独感。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不允许别人孤独,另一方面我们害怕孤独。我们不允许别人孤独,所以要把别人从孤独时刻里拉出来,接受公众的检视;同时我们也害怕孤独,所以不断地被迫去宣示:我不孤独。
在任何反右运动中,都不要做第一个发言和最后一个发言的人,就看发言得差不多了,大概知道群体的意思时才发言。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儒家思想,没有人敢特立独行,大家都遵守着中庸之道,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后。儒家思想歌颂的是一种群体文化。
五四运动是近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代表着人性觉醒的过程。
它所探讨的是人性价值的改变,基本上就是对抗儒家文化,对抗群体。
民主源自希腊文,意指即使是代表极少数的一个个体,都受到应有的尊重,这便是民主的基础。
我相信,五四运动所要对抗的就是这一种存在于群体文化中,愚昧到惊人的东西。
他一直在出走,因为作为一个社会心灵的思考者,他必须保有长期的孤独。
而汉武帝独尊儒术以降,儒家文化就是正统文化,为历代君主所推崇,祭孔成为君主的例行性行程,儒家文化不再只是一种哲学思想,因为政治力的渗入成为「儒教」,而成为维持群体架构的重要规范,连孔子也莫可奈何。
在庄子的哲学里,明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一个人活着,孤独地与天地精神对话,不是和人对话。
读竹林七贤的故事,就能看见中国在千年漫长的文化中鲜少出现的孤独者的表情。
所谓「活死人」就是要对抗所有活着的人,当活人不再是活人,死人才能活过来。
很多人以为「啸」是唱歌,其实不然,就像鲁迅的集子取名「呐喊」一样,都是从最大的压抑中,狂吼出来的声音。
大家不妨看看《世说新语》,便会了解「啸」其实是一个极其孤独的字,后来保留在武侠小说《啸傲江湖》中,但后人都以谐音字讹传为《笑傲江湖》,不复见从心底嘶叫呐喊出的悲愤与傲气。
美如果加上特立独行,就会变为罪。
大家有没有发现,要求群体规则的社会,第一个害怕的歧义就是头发,不管是军队或是监狱,第一个要去除的就是头发。头发是一种象征,是个体追求自由最微末的表现。
头发和装扮是自己的事,但在社会里,却变成众人之事。
更有趣的是,这个铁丝网曾经让校长在校务会议上得意地对我说,这是德国进口犹太人集中营专用的圆形铁丝网,各面都可以防范——可二十岁上下的女孩子,你关都关不住。
不管是爬墙的女孩,或是这个贴海报的学生,都是被我保护的,但是,我自以为是的保护,其实就是在伤害他们的孤独感,使孤独感无法完成——我在设法让他们变得和群体一样。
如果活不出孤独感,如果做不到特立独行,艺术、美是没有意义的,不过就是附庸风雅而已。
每次读向秀写的《思旧赋》总会为之动容,生命的出走,却粉碎在群体文化的八股教条之上。
当我们在谈论孤独感时,就必须重新思考这些我们以为已经很熟悉的伦理规范。
不能说「今日儒家文化已经式微了」,我们最底层的价值观、伦理观以及语言模式,在本质上都还是受儒家的影响。
群体的道德意识往往会变成对他人的指责,在西方,道德观已经回归到个体的自我检视,对他人的批判不叫道德,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才是。
我相信,有一天,孤独感会帮助我们重新回过头来检视道德意识,当其时道德情操才会萌芽。
当道德变成一种表演,就是作假,就会变成各种形态的演出,就会让最没有道德的人变成最有道德的人,语言和行为开始分离。
在我们的文化中,以「爱」、「关心」或者是「孝」之名,其所做的任何决定都是对的,不允许相对的讨论、怀疑——而没有怀疑就无法萌生孤独感,因为孤独感就是生命对生命本身采取怀疑的态度。
生命真的有意义吗?儒家文化一定强调生命是有意义的,但对存在主义而言,存在是一种状态,本质是存在以后慢慢找到的,没有人可以决定你的本质,除了你自己。所以存在主义说「存在先于本质」,必须先意识到存在的孤独感,才能找到生命的本质。
如果你问我:「生命没有意义,你还要活着吗?」我不敢回答。文学里常常会呈现一个无意义的人,但是他活着。
现代文学颠覆了「生下来就有意义」的想法,开始无止尽地寻找。
如果婴儿出世后,尚未接触母体前,就被注射一支针,结束了生命,那么,他的生命有意义吗?
如果我们用先入为主的善恶观去要求文学作品要「文以载道」时,文学就会失去过程的描述,只剩下结局。
现有结局,就不会有思考、推论的过程。
个体的独立性应该表现在敢于跳脱大众的语言、说出怀疑和不同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结局或结论。我相信,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孤独者,更多的叛逆者,更多的阮籍和嵇康,勇于说出不一样的话。但要注意的是,这不是结局。如果你认为这是结局,就会以为「他只是在作怪」,当你抛开结局的想法时,才能理解对方是在提出不同的想法。
我们也可以自我检视一下,在没有声音的状态下,你可以安静多久?没有电话、传真,没有电视、收音机,没有电脑、没有网路的环境中,你可以怡然自得吗?
有时候你会发现,速度和深远似乎是冲突的。
凡所有你认为可以简化的东西,其实都很难简化,反而需要更多时间与空间。
鹦鹉羽色鲜艳,非常抢眼,而它又会学人说话,它如果学了「我爱你」,是学会了声音还是学会了内容?而我们说的话都有内容吗?抑或不过是发音而已?
我想,人一部分是人,一部分可能是鹦鹉,一部分的语言是有思维、有内容的,另一部分的语言则只是发音。
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
所以我说孤独是一种福气,怕孤独的人就会寂寞,愈是不想处于孤独的状态,愈是去碰触人然后放弃,反而会错失两千年来你寻寻觅觅的另一半。有时候我会站在忠孝东路边,看着人来人往,觉得城市比沙漠还要荒凉,每个人都靠得那么近,但完全不知彼此的心事,与孤独处在一种完全对立的位置,那是寂寞。
当我开始写《舌头考》时,我走在街上,和人说话都听不见任何声音,只想观察每个人脸上那个黑幽幽洞口中跳动的舌头。
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
共同的语言是误会的开始。我们会和人吵架、觉得对方听不懂自己的心事,都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语言。
很有趣的是,使用同一种语言为什么还会因为「听不懂」而产生误会?很多时候是因为「不想听」。当你预设立场对方一定会这么说的时候,你可能一开始就决定不听了,对方说得再多,都无法进入你的耳里。
西方符号学也是讨论语言的结构,主张在检验思想内容前,要先检验语言的合理性,如果语言是不合理的,那么说出来的也一定是错误的,必须先将错误处标示出来,然后去找到符号学的定论。我们的文化在这方面的检验很弱,所以你可以看到政治人物的语言都非常混乱,西方的政治人物使用语言很讲究,因为随时可能会被攻击,可是我们对语言并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使语言的含义经常是暧昧不明的。
儒家文化不讲究语言的精准性,基本上儒家的语言是接近诗的语言,是一种心灵上的感悟,把语言简化到一个非常单纯的状态。
人类的语言文字可以有两种极端的发展,一端是发展成为「诗」,另一端就是发展成为法律条文。
而中国语文则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美常常是不准确,准确往往不美。
当我们以儒家文化为正统的文化主流时,语言必然会走向诗,而不是走向法律条文。
有人会问,语言不是因为思想而生的吗?我们应该颠覆的是语言还是思想?语言一开始的确为了表达思想,你看小孩子牙牙学语时,他要表达自己的意思是那么的困难,这是先有内容才有语言的形式。
可我们不要忘了,今天我们的语言已经流利到忘了背后有思想。我在公共场合看到有人叽里呱啦地说话,嘴巴一直动,我相信他的语言背后可以没有思想。
有时候我很害怕自己会变成那样,沦为一种语言的惯性。
这就是语言模式化的结果,他不在乎人们是否能听懂,只是要把它念完。
这原本是我们每天要念的东西,因为模式化之后,语言和思想分离了,只剩下声音,而这些声音无法在生命中产生意义。
新一代的文学颠覆旧一代文学,使它「破」,然后才能重新整理,产生新的意义。
于是有了禅宗,一个不相信语言的教派,他认为所有的语言都是误会,所有的语言都会使修行者走向一个更荒谬、背叛修行的道路,所以最后不用语言也不用文字,把佛法大义变成则一则的公案,以简单易懂的白话弘扬佛法。
苦修面壁的沉默,就是一个人的孤独语言,他在寻求什么?只有自己知道。当你静下来,处于孤独的状态,内心语言就会浮现,你不是在跟别人沟通,而是与自己沟通时,语言会呈现另一种状态。
应无所往而生其心(没有留恋、没有执着才能生出慈悲心)。
我们希望用语言拉近彼此的距离,却又怕亵渎;如果不够亲近,又会疏远。
当你站在火车月台上,大家就会互相鞠躬道早,日复一日重复着这些敬语、礼数,可是永远不会交换内心的心事。
最好的文学常常会运用语言的颠覆。
有一个非常好的文学评论家讲过一句话:「看一本小说,不要看他写了什么,要看他没有写什么。如同你听朋友说话,不要听他讲了什么,要听他没有讲什么。」
我相信人最深最深的心事,在语言里是羞于见人的。
写作期间,我认识很多文革后的大陆作家、朋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经验:找到一种让自己活下来的方法。
人在受到最大的灾难时,生命会因为所受到的局限挤压出无法想象的潜能。
人在转换角色的时候,整个语言模式和内心的状况,是一起改变的。
我们常常不知道哪些语言是一定要的,有时候那些折磨我们的语言,可以变成生命里另一种不可知的救赎。
我相信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声音是假的,有时候只是虚张声势。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他生平最感谢的一个人,是在文革批斗大会上,抢过别人手上的鞭子,狠狠抽他的朋友,原本他在那场批斗大会上必死无疑,朋友知道后,故意抢过鞭子,说出最恶毒的话,将他抽打的全身是血,送到医院,才保住他的性命。他说,那些恶毒的话和不断扬起落下的鞭子,让他感觉到无比的温暖。
我听他说这些话时,觉得毛骨悚然。
以诗词的声韵而言,如果是押江阳韵、东钟韵,写出来的诗词会如《满江红》的激愤、昂扬和壮烈,因为ang、ong都是有共鸣、洪亮的声音;若是押齐微韵,是闭口韵,声音小,就会有悲凉哀愁的感觉,如凄、寂、离、依等字都是齐微韵脚。我们读诗,不一定是读内容,也可以读声音的质感,或如细弦或如锣鼓,各有不同的韵味。
当我们用超出对话的角度去观察语言,语言就会变成最惊人的人类学行为,远比任何动物复杂。
我们可以用类似西方符号学的方法,把语言重新界定为「既精确又误导的工具」,语言本来就是两面的刀,存在一种吊诡,一方面在传达,一方面在造成传达的障碍。所以最好的文学就是在语言的精准度里制造语言的暧昧。
当语言具有不可沟通性的时候,也就是语言不再是以习惯模式出现,不再如机关枪、如炒豆子一样,而是一个声音,承载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思想的时候,才是语言的本质。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