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不确定的明天才是明天
2015-09-16 地道风物
上周三(9月9日),地道风物发起了首次“大凉山发现之旅”的线上招募,风物君的邮箱里收到了满满一大波报名表。由于名额有限,只能各种忍痛割爱,最后选出6名伙伴,和我们一起奔赴大凉山。
温瑶
80后,现居北京,编辑,
先后出版
《流经我们内心的风景》、
《你的脚步走在你的心上》;
负责主编微信公众号及微博“微杂志”,已有上百万读者。
王勇燕
95后,现居成都,西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学生,凉山会东人;梦想走遍家乡的每一个角落,揭开她神秘的面纱,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真实而美丽的故乡。
刘杨子果
80后,现居重庆,导演、摄影师,灯火电影工厂创始人,
“二更”导演;
代表作:公益微电影《妈妈快跑》 、系列微电影《重庆城》。
喻亮
90后,现居重庆,摄像师、灯火电影工厂后期总监。
周易林
90后,现居重庆,
灯火电影航拍摄影师,
云端印象航拍工作室创始人。
杜小强
90后,现居重庆,
灯火电影工厂摄影师,
“二更”摄影师。
说起来,这还真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短短一周的筹备时间,此刻,这6名小伙伴和地道风物团队已经抵达凉山州甘洛县,正式开启未知而迷人的大凉山之行。
今天一大早,从成都出发,3辆酷酷的SUV是我们的坐骑,小伙伴们给团队起了个霸气的名字——“凉山好汉车队”。大凉山,我们来了!
出发合影是必不可少的标配。嘿,穿短袖和穿冲锋衣的,告诉我,你们是在同一个温度里。
车里的时光不可辜负。
80后美女作家,“微杂志”主编温瑶同学(右)捧着一本《四川大凉山》,继续补充对大凉山的知识储备,感受到安静和温婉了么?
地道风物资深编辑张婷同学(左)对着四川地图研究路线,这一路上,张婷同学身兼数职,后勤总管、2号车领队、采访统筹等等,还有,作为跆拳道黑带选手,伙伴们的安全就靠你了!
服务区休息的间歇,聚在一起讨论往下的行程和任务安排。摄影师邓平模老师(左6),多次深入凉山州采访,曾出版《巴山蜀水——从天府之国到大香格里拉》、《黑色山鹰的斑斓羽衣——彝族服饰文化》等书,是此次大凉山之行的“资深向导”和“智囊顾问”。
驱车7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甘洛县田坝镇。摄影师、曾任《摄影视觉》主编的杨松老师正在拍摄纺织羊毛的传统纺车。
田坝镇曾是一个大规模手工编织察尔瓦的大镇。察尔瓦即披风,彝语称“瓦拉”,用撵制的粗羊毛线织布缝制而成。凉山高寒,那里的人们一年四季均穿察尔瓦和披毡,白天为衣,夜里为被,挡雨挡雪,堪称凉山彝族服饰的标志性符号。
而现在,田坝镇的察尔瓦制作正在萎缩,很多人家都已经把传统的纺车束之高阁,面对传统手工艺的没落,也让队员们唏嘘不已。
旅程之中,
总会面临许许多多的不确定和意外。
也许正是如此,旅程才显得更加迷人。
充满不确定的明天才是明天,
无法预知才是最美妙的探险。
摄影/杨松
个人照片由本人提供
♥ END ♥
欢迎扫码关注我们~~
本文由地道风物(didaofengwu)原创,请勿擅自转载,若转载请微信后台留言。
上周三(9月9日),地道风物发起了首次“大凉山发现之旅”的线上招募,风物君的邮箱里收到了满满一大波报名表。由于名额有限,只能各种忍痛割爱,最后选出6名伙伴,和我们一起奔赴大凉山。
![]() |
温瑶
80后,现居北京,编辑,
先后出版
《流经我们内心的风景》、
《你的脚步走在你的心上》;
负责主编微信公众号及微博“微杂志”,已有上百万读者。
![]() |
王勇燕
95后,现居成都,西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学生,凉山会东人;梦想走遍家乡的每一个角落,揭开她神秘的面纱,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真实而美丽的故乡。
![]() |
刘杨子果
80后,现居重庆,导演、摄影师,灯火电影工厂创始人,
“二更”导演;
代表作:公益微电影《妈妈快跑》 、系列微电影《重庆城》。
![]() |
喻亮
90后,现居重庆,摄像师、灯火电影工厂后期总监。
![]() |
周易林
90后,现居重庆,
灯火电影航拍摄影师,
云端印象航拍工作室创始人。
![]() |
杜小强
90后,现居重庆,
灯火电影工厂摄影师,
“二更”摄影师。
说起来,这还真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短短一周的筹备时间,此刻,这6名小伙伴和地道风物团队已经抵达凉山州甘洛县,正式开启未知而迷人的大凉山之行。
![]() |
今天一大早,从成都出发,3辆酷酷的SUV是我们的坐骑,小伙伴们给团队起了个霸气的名字——“凉山好汉车队”。大凉山,我们来了!
![]() |
出发合影是必不可少的标配。嘿,穿短袖和穿冲锋衣的,告诉我,你们是在同一个温度里。
![]() |
车里的时光不可辜负。
80后美女作家,“微杂志”主编温瑶同学(右)捧着一本《四川大凉山》,继续补充对大凉山的知识储备,感受到安静和温婉了么?
地道风物资深编辑张婷同学(左)对着四川地图研究路线,这一路上,张婷同学身兼数职,后勤总管、2号车领队、采访统筹等等,还有,作为跆拳道黑带选手,伙伴们的安全就靠你了!
![]() |
服务区休息的间歇,聚在一起讨论往下的行程和任务安排。摄影师邓平模老师(左6),多次深入凉山州采访,曾出版《巴山蜀水——从天府之国到大香格里拉》、《黑色山鹰的斑斓羽衣——彝族服饰文化》等书,是此次大凉山之行的“资深向导”和“智囊顾问”。
![]() |
驱车7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甘洛县田坝镇。摄影师、曾任《摄影视觉》主编的杨松老师正在拍摄纺织羊毛的传统纺车。
田坝镇曾是一个大规模手工编织察尔瓦的大镇。察尔瓦即披风,彝语称“瓦拉”,用撵制的粗羊毛线织布缝制而成。凉山高寒,那里的人们一年四季均穿察尔瓦和披毡,白天为衣,夜里为被,挡雨挡雪,堪称凉山彝族服饰的标志性符号。
而现在,田坝镇的察尔瓦制作正在萎缩,很多人家都已经把传统的纺车束之高阁,面对传统手工艺的没落,也让队员们唏嘘不已。
![]() |
旅程之中,
总会面临许许多多的不确定和意外。
也许正是如此,旅程才显得更加迷人。
充满不确定的明天才是明天,
无法预知才是最美妙的探险。
摄影/杨松
个人照片由本人提供
♥ END ♥
欢迎扫码关注我们~~
![]() |
本文由地道风物(didaofengwu)原创,请勿擅自转载,若转载请微信后台留言。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