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学属于一门“大数据医学”(袁维萍著)
传统中医学属于一门“大数据医学”(袁维萍著)
引用袁维萍著《中医信息技术的临床应用与传承》、《中医信息疗法荟萃》、《农村医疗卫生与乡村医生体制调查研究》
作者单位:安徽省利辛县新张集乡阳光村卫生室
电话:15856751428 0558-8959656
在进入21世纪,知识爆炸,信息更新是一日千里,人们称之为信息时代。进入2012年,“大数据”一词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信息的海量数。
在2012年,英国的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写了一本《大数据时代》的书,风靡全球。在书中,作者系统阐述了数据作为一种信息资源,数据信息在诸多领域的应用前景。作者维克托在书中前瞻性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并用三个部分阐述了大数据时代的思想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作者认为,当今的社会,人类正处在“大数据时代”应用的早期阶段。同时,大数据技术作为一门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的重要分支。
维克托认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能够预测未来。比如,今天的天气预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天气预报就是根据收集大气运动变化的海量数据信息,以云计算为代表的计算技术,最终预测了未来天气变化的趋势。再如,地震预报,也属于大数据技术。除了在商业方面,大数据技术在智能电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物联网、生物基因库、互联网等方面的应用也蓬勃兴起,在这些方面都与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未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高度发展,大数据技术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诊疗方式将改变现有的诊治模式,一切诊疗技术都向着数字化的方向转变,最终趋向信息数字化调控。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气功、易经、风水、书画、宗教等。而占卜术和中医则是中国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门大数据文化。周易八卦作为中国传统的一门占卜术,实际上是属于一门信息预测科学。周易八卦,是根椐人的生辰八字这一组数据信息,即可预测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同样,传统中医学作为一门信息科学,中医学的核心方法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中医辨证诊断疾病是根据望、闻、问、切的方式采集就诊患者的变化信息进行诊断疾病,这一辨证过程即属于一种对疾病的预测过程;论治则是根据疾病的辨证信息,使用相应的中药或非药物方法影响并改变疾病的进展,这一论治过程即属于一种对疾病的调控过程。
在传统中医学中,核心思想就是辨证论治和整观体。中医“整体观”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人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即属于一种信息观。在“天人合一”中,天气变化作为一类信息刺激则引起人体变化,人体生命活动与天气变化息息相关,大自然的变化决定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变化,人体变化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在“天”的运动变化中,我们把大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信息,以“数据”的形式记录和储存起来;在“人”的运动变化中,如果再把人体生命活动的各种变化信息,也以“数据”的形式记录和储存起来;如此再为“天和人”二者,共同组成一个“大数据”。由此,利用今天的“大数据”技术,根据“天和人”之间的活动变化信息作为参照,即可诊断出人体疾病、预测疾病、调控疾病,甚至能够预测出某某人即将实施的犯罪行为,预测吉凶祸福,预知人的未来和过去。这样,就为传统中医建立了一个“数字化天人合一”理论模型体系,让中医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这就是“大数据”技术在中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之一。
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核心方法论。辨证论治是根据望、闻、问、切的方式采集患者肌体的变化信息作为参照,再依据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等理论,制定出相应的方药进行治疗。如果把采集的望、闻、问、切之信息,把中药的性味、归经之信息,再把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等理论进行量化的信息处理,把所有这些海量的参照信息都转换为“数据信息”进行量化分析、处理、云计算,利用今天的“大数据”技术进行“辨证论治”,为中医建立“中医数字化辨证论治”理论模型体系。这样,在临床上,采用中医“中医数字化辨证论治”理论模型的方法治病,显的更加快捷、方便,更容易让人学习和运用中医。
在未来,“大数据”技术在中医理论研究方面,在中医治病机理研究方面,在中医临床治疗方面,在传统中医学中都会获得广泛的应用。在未来,随着现代信息科学的高度发展,大数据技术将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传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诸多领域,信息技术是中西医发展的主流,大信息医学时代正在到来!那时,人类利用信息科技,使用非常简单的信息调控技术,即可调治各种疾病,信息医学将变得不可思议,中西医共同发展的主流就是大信息医学时代。
有关论述,请参考如下资料:
1、袁维萍著《中医信息技术的临床应用与传承》,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11月;
2、袁维萍著《中医信息疗法荟萃》,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年11月;
引用袁维萍著《中医信息技术的临床应用与传承》、《中医信息疗法荟萃》、《农村医疗卫生与乡村医生体制调查研究》
作者单位:安徽省利辛县新张集乡阳光村卫生室
电话:15856751428 0558-8959656
![]() |
![]() |
在进入21世纪,知识爆炸,信息更新是一日千里,人们称之为信息时代。进入2012年,“大数据”一词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信息的海量数。
在2012年,英国的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写了一本《大数据时代》的书,风靡全球。在书中,作者系统阐述了数据作为一种信息资源,数据信息在诸多领域的应用前景。作者维克托在书中前瞻性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并用三个部分阐述了大数据时代的思想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作者认为,当今的社会,人类正处在“大数据时代”应用的早期阶段。同时,大数据技术作为一门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的重要分支。
维克托认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能够预测未来。比如,今天的天气预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天气预报就是根据收集大气运动变化的海量数据信息,以云计算为代表的计算技术,最终预测了未来天气变化的趋势。再如,地震预报,也属于大数据技术。除了在商业方面,大数据技术在智能电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物联网、生物基因库、互联网等方面的应用也蓬勃兴起,在这些方面都与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未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高度发展,大数据技术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诊疗方式将改变现有的诊治模式,一切诊疗技术都向着数字化的方向转变,最终趋向信息数字化调控。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气功、易经、风水、书画、宗教等。而占卜术和中医则是中国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门大数据文化。周易八卦作为中国传统的一门占卜术,实际上是属于一门信息预测科学。周易八卦,是根椐人的生辰八字这一组数据信息,即可预测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同样,传统中医学作为一门信息科学,中医学的核心方法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中医辨证诊断疾病是根据望、闻、问、切的方式采集就诊患者的变化信息进行诊断疾病,这一辨证过程即属于一种对疾病的预测过程;论治则是根据疾病的辨证信息,使用相应的中药或非药物方法影响并改变疾病的进展,这一论治过程即属于一种对疾病的调控过程。
在传统中医学中,核心思想就是辨证论治和整观体。中医“整体观”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人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即属于一种信息观。在“天人合一”中,天气变化作为一类信息刺激则引起人体变化,人体生命活动与天气变化息息相关,大自然的变化决定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变化,人体变化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在“天”的运动变化中,我们把大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信息,以“数据”的形式记录和储存起来;在“人”的运动变化中,如果再把人体生命活动的各种变化信息,也以“数据”的形式记录和储存起来;如此再为“天和人”二者,共同组成一个“大数据”。由此,利用今天的“大数据”技术,根据“天和人”之间的活动变化信息作为参照,即可诊断出人体疾病、预测疾病、调控疾病,甚至能够预测出某某人即将实施的犯罪行为,预测吉凶祸福,预知人的未来和过去。这样,就为传统中医建立了一个“数字化天人合一”理论模型体系,让中医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这就是“大数据”技术在中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之一。
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核心方法论。辨证论治是根据望、闻、问、切的方式采集患者肌体的变化信息作为参照,再依据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等理论,制定出相应的方药进行治疗。如果把采集的望、闻、问、切之信息,把中药的性味、归经之信息,再把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等理论进行量化的信息处理,把所有这些海量的参照信息都转换为“数据信息”进行量化分析、处理、云计算,利用今天的“大数据”技术进行“辨证论治”,为中医建立“中医数字化辨证论治”理论模型体系。这样,在临床上,采用中医“中医数字化辨证论治”理论模型的方法治病,显的更加快捷、方便,更容易让人学习和运用中医。
在未来,“大数据”技术在中医理论研究方面,在中医治病机理研究方面,在中医临床治疗方面,在传统中医学中都会获得广泛的应用。在未来,随着现代信息科学的高度发展,大数据技术将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传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诸多领域,信息技术是中西医发展的主流,大信息医学时代正在到来!那时,人类利用信息科技,使用非常简单的信息调控技术,即可调治各种疾病,信息医学将变得不可思议,中西医共同发展的主流就是大信息医学时代。
有关论述,请参考如下资料:
1、袁维萍著《中医信息技术的临床应用与传承》,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11月;
2、袁维萍著《中医信息疗法荟萃》,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年11月;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