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走方医”论中医发汗、涌吐、泻下治病的信息技术(袁维萍著)
中医专家袁维萍从民间“走方医”论中医发汗、涌吐、泻下治病的信息技术
引用袁维萍著《中医信息技术的临床应用与传承》、《中医信息疗法荟萃》、《农村医疗卫生与乡村医生体制调查研究》
作者单位:安徽省利辛县新张集乡阳光村卫生室
电话:15856751428 0558-8959656
主要内容导读:
一、中医汗、吐、下之法源于民间“走方医”的串、顶、截之术
1、民间“走方医”
2、民间“走方医”的创造了汗、吐、下之术
二、中医发汗、涌吐、泻下治病属于信息技术
三、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是一种信息塑造疗法
四、中医汗、吐、下攻邪治病是以攻为补之法
1、中医攻邪治病具有扶阳之用
2、中医攻邪治病具有滋阴之用
五、中医汗、吐、下攻邪之法囊治百病,无须辩证论治的科学内涵
一、中医汗、吐、下之法源于民间“走方医”的串、顶、截之术
今天,真正的“走方医”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踪迹难觅了,所见到的也仅仅是为数不多的民间中医人士了。对于这些为数不多民间中医人士,真正传承了“走方医”的技艺,传承了中医技艺的精髓。
1、民间“走方医”
中国民间的“走方医”,在行走江湖卖艺施治中,行之速效,愈者万千。在这些民间医士中,身怀绝技,几乎每个都有一技之长,形如清•赵学敏所说“操技最神,奏效甚捷”。对于他们高超的中医技艺,都是怎样学来的呢?又是源于何处呢?
几千来,祖国传统中医学博大精深,医学书籍浩如烟海。中医学治病疗疾,素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理念。对于同种病,既可以采用许多种不同的方药、方法施治,相反,对于不同种病又可以采用同种方药、方法施治,并且二者都可以取得途殊同归(或者说异曲同工)的功效。因此,中医治病的方药及方法,真可谓是形形色色、成千上万!
中医药是一门经验性极强的临床医学。也就是说:某味中药、某种方剂、某种方法治疗某种疾病有效,它是经过数千年来临床应用有效后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可以说:每种方药及方法治病疗疾,都是有一定功效的。中医医学书籍浩如烟海,前人所发明创造了形形色色、成千上万的治病方药及方法,经临床反复应用证明都是有一定功效的,都是有或多或少功效的。其中,在这些行之有效的治病方药及方法中,就有许多治病的良方不被世人所常用,随之就束之高阁而沉睡起来了。而民间的一些“走医”,正是在浩如烟海的医学书籍中,搜集了一些不被世人所常用的方药及方技,运用某一方药及方技,而且是反反复复地运用,反复运用了数代人,并运用到炉火纯青地步,秘而不宣,乃至超越了方药及方技的发明创造者之技艺,最终成为“走医”的单方、偏方甚至为祖传秘方,最终成了“走方医”。也就是说,“走方医”的方技源于中医学书籍中,经反复运用自如后而成为自已的一技之长,这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而说,中国民间江湖“走医”所用的方药及技术,大都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医籍。
当然,也有一些流传于民间的单方、偏方、验方、秘方,是经劳动人民临床实践的结果,是靠劳动人民的心传口授而得以流传的,并没有被中医书籍所记载,而散落于民间“走医”手中。其中,一些“走方医”的方药及方技也正源于此。
2、民间“走方医”的创造了汗、吐、下之术
在中医的治法中,有15种基本的疗法,即汗法、和法、下法、消法、吐法、清法、温法、补法、理气法、理血法、祛湿法、祛痰法、熄风法、固涩法、开窍法。而在这15种基本的疗法中,总体上可分为攻法、补法、攻补兼施三大类,补法治病起效缓慢,而攻法治病起效迅速。所以,在中医的基本疗法中,以攻邪治病疗法最具神效,正如赵学敏在《串雅》原序中所说“操技最神,奏效甚捷”。其中,汗、吐、下则是中医攻邪治病的三大治疗方法。
由于民间“走医”自身行业特点,“走医”行走江湖,游走不定,卖艺施治,治病必须要用药简单,使用方便,疗效奇特,它必须达到“廉、简、便、验”的特点,亦即正如赵学敏在《串雅》原序中所说的“操技最神,奏效甚捷”,这时才能让病人满意而获取病家的钱财。也只有如此,“走医” 行走江湖卖艺,才有立足之地,才能挣口饭吃。这样,作为中医攻邪治病而功效神速的汗、吐、下三大方法,正符合“走医”自身行业特点,无形之中就成为其选中的治病方技。在这里要说明的是,“走医”出于自身行业利益,往往就把堂堂正正的中医医学术语改为他们自己的江湖术语,故弄玄虚,以便多多劳取患者的钱财。在江湖“走医”中,有自身行业的一大堆江湖术语,完全不同于中医学中的术语。例如,在江湖“走医”中,把“郎中”改称为“皮老”,把“病”改称为“倦”,把“病好”改称为“通”,“病不好”称为“闷”,“膏药”称为“皮子”,“丸药”称为“弹式”,“末药”称为“随付”,“吐”称为“顶”,“泻”称为“串”,顶串而外则曰截, “腰头用药”称为大洋,“手头用药”称为出货,“虎撑”称为铃,“招牌”称为吊货,“酒”称为清,“烟”称为云,“一应见效丸散膏”称为抵货,“装药小袋”称为罗星袋,“用针”称为铍针,“药囊”称为无且囊,“尺”称为分脉尺,“取牙铁小筒”叫做折脆,“假药”叫做何兼草,“持竿布卖膏药者”叫做货软,“作道妆僧”叫做游方,“针刺”叫做刺红,“用刀”叫做放红,“撮痧”叫做标印,“艾灸”叫做秉离,“水调”叫做填冷,“给人治病”叫做打椿,“给两个人同治”叫做拢工,“共分酬金”被叫做破洞,“赚人财帛”被叫做捞爪,“脱险”被叫做出洞,等等。
总之,民间走医的治病方药和治病方法,大都是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医籍中,是他们中医药临床实践的贵宝贵经验。民间走方医治病之术,超越了传统治疗疾病的理念,“走医”治病的技术是串、顶、截三大方技,中医的发汗、涌吐、泻下之术也正来源于此。利用“走医”的串、顶、截之术治病,即中医汗、吐、下攻邪方法治病,力专效宏,既针对病症又祛除病因,表本兼治,治疗效果显著,胜过中医常规疗法的治疗。
二、中医发汗、涌吐、泻下治病属于信息技术
中医攻邪大师张子和,采用汗、吐、下之法治疗百病万病,能够治疗风形病、暑形病、热形病、湿形病、燥形病、寒形病、内伤形病、外伤形病、内积形病、外积形病等病症,取得了立竿见影之效,而在三五天之内即可治愈。故而,张子和曾自诩:“予之三法,能兼众法”,的确如此。其实,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与针灸术治病一样,也是属于一类典型的信息疗法,中医攻邪大师张子和开创了我国的中医信息学派,同时他也是我国中医信息学派大师。
中医传统观念认为:采用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之所以能够治疗并治愈多种疾病,就是通过汗、吐、下而得以实现的。其实不然,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作为一种信息技术,人为地向肌体输入了中药(或非药物)的信息刺激,即发汗、涌吐、泻下的中药(或非药物的物理、心理等方法)作为一类信息原,刺激肌体进行应急、应激等一系列的信息反应,通过肌体自身的信息反馈调节作用,调治了诸多的疾病。因此说,中医汗、吐、下之法之所以能够治疗百病,主要是通过肌体自身的信息反馈调节作用而调治了百病,肌体表现出的发法、涌吐、泻下等一系列的反应,仅仅是肌体在受到信息刺激时进行应急、应激等反应的一些伴随症状而已,发法、涌吐、泻下等反应只是其外在的一些反应形式而已,其真正起主导作用的则是信息应激反应。
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作为一种典型的信息应激疗法,是属于中医的一种信息技术。中医汗、吐、下的中药作为一类应激原(又称信息原),即汗、吐、下的中药作为一类信息刺激,是在“汗、吐、下中药”这种“信息”的刺激性作用下,能够刺激肌体进行一些的应激反应,利用人体自身的信息反馈调节效应而调治了百病。也就是说,应激反应治疗疾病是通过人体自身的信息反馈调节作用机制完成的,应激反应疗法的本质就是属于一类信息反馈疗法。在肌体的生命活动中,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大都是以信息反馈的调节作用方式进行调节的。一般情况下,肌体的信息反馈调节能力总是有限的,均是在一定的限度内进行的。如果肌体接受的信息刺激作用强度增加,超越了肌体的反馈调节平衡能力,如此就打破了肌体的功能平衡,引起肌体的内在功能失调,最终引起了种种疾病。在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时,刺激肌体进行应激反应,在这种信息应激反应的作用下肌体进行信息反馈调节,让肌体进行重新塑造,重新塑造自我,并在重新塑造中纠正了肌体组织器官的功能失调,恢复了肌体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从而祛除了种种疾病。因此说,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作为一类信息刺激方式,如同针灸刺激一样,作为一种信息治疗技术,而且是属于一种信息高技术。
三、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是一种信息塑造疗法
张子和在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中,认为汗之“开玄府而逐邪气”,吐之“令其条达”,下之“推陈致新”,攻邪治病之理主要是邪去而正安。对于许多顽疾痼症的治疗,采用中医常规的辩证论治,往往是久治不效。而采用超常规的汗、吐、下之法攻邪治之,往往是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捷效,其道理何在?
肌体具有趋向性,保持一种稳态。机体在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状态下,生理和心理之间进行交互塑造作用,并在交互塑造的作用过程中保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称之为“稳态”。此时,肌体的生命活动曲线在一定的域值(L)波动,并表现为动态平衡状态,肌体内各系统及其子系统之间均处于有序状态,即中医常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极佳状态。当肌体受到一定阈值的刺激时,肌体自己可进自动调节而趋向稳态。稳态是肌体有序的正常活动状态,被视为良好的健康状态。但是,当刺激一旦超过域值时,而肌体不能自我调控,超越生命活动曲线波动域值L时,肌体则表现为种种异常的活动,即称之为疾病。
肌体在心身交互塑造的作用过程中,任何两类(如生理和生理、心理和心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生命活动都是交互塑造而形成轮轴作用系统,而且任何一种生命活动都能够在这个轮轴作用系统中存在着与其作用众多的反馈点,在众多的反馈点中又存在着正、负反馈作用;而且生理和生理、心理和心理、生理和心理两者之间在交互塑造的作用过程中如同杠杆作用一样,通过任何一方的活动作用强弱都可塑造另一方的活动作用强弱,或者说,通过刺激任何一方的活动都可塑造另一方的活动。疾病是由于心身之间的交互塑造作用太过或者不及所引起的。当肌体出现病变时,通过刺激众多的正、负反馈点之作用,在心身交互塑造的作用下既可增加病症,同时又可以消除病症。
治疗疾病之目的,就是通过药物或者非药物的信息方法,借助肌体的内在功能进行自我调控,利用肌体自身的负反馈调节机制,在心身交互塑造的作用下使肌体恢复到原来的有序活动状态。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以药物之偏性,纠肌体阴阳之偏盛”,或者“以刺激作用之偏性,纠肌体阴阳之偏盛”,这可视为一种对肌体调节能力的“重新塑造”。在疾病的发展中,如果病因性的刺激愈强愈久,则肌体偏离原稳态就愈远,从而进入一种无序状态,这样生命活动曲线的振幅极大远离L,此时肌体则表现为顽疾痼症的临床症状。一般的中医常规治疗,对肌体的塑造作用较弱,很难在极短时间内调节这种疾病偏差,这也是疑难杂症难以用常规治疗迅速康复的主要原因。传统中医药对一些慢性病的调治,给予较弱的信息刺激作用,是依赖旷日持久的施加调节刺激,以求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以渐变的塑造作用使肌体回复到原来的有序状态。但是,由量变到质变,使肌体从无序状态进入有序状态,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既需要极长的时间又需要极大的信息刺激强度,这是疑难杂症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对肌体负反馈的信息刺激作用如果不能超过阈值强度,就不能刺激肌体发生应激性的信息反应活动而难以达到质变的塑造效应,故而疾病也就不可能通过质变的塑造效应被治愈。这也是许多疑难杂症久治不愈的又一重要原因。但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如果负反馈是一种超强信息刺激,这种超强信息刺激可能在瞬间使肌体从无序态进入零期,肌体进行应激性的信息反馈调节,进行自我塑造,从而恢复了肌体有序的平衡状态,最终战胜了疾病。
张子和在采用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中,有药物方法,有物理方法(如旋转催吐),同时也有心理方法(如以怒、惊、吓等激之),所有这些刺激方法均属于一类信息方法。中医在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中,攻邪三法的运用或联用,并不是针对某一脏腑,某一特定病变部位,或者某一病邪病因,而且用方选药也不是专门针对某一性质的邪气或某一特定病理的产物,而是通过攻邪药物强烈的信息刺激性作用下,刺激肌体进行应激反应,利用信息应激反馈效应战胜自我。因此,纵观张子和采用汗、吐、下三法及遣方用药,并不因病变部位、邪之寒热、证状差异而有较大的区别对待,他对肌体进行的治疗是一种整体的宏观的信息刺激作用,在植物神经系统的积极参与下,意在对肌体产生一种良性的信息应激反应,使肌体的神经、消化、内分泌、免疫等系统产生并分泌许多人体内药即生物活性物质,如胃肠激素、脑-肠肽、免疫物质、内分泌腺激素、神经递质、神经介质、神经营养因子等,在诸多人体内药的共同作用下肌体各系统之间进行自我塑造,重新塑造出组织器官所需要的功能和结构,从而恢复了心身之间正常的交互塑造平衡,最终战胜了诸多疾病。显然,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刺激肌体进行信息应激反应,刺激肌体进行重新自我塑造作用,并在自我塑造中开发和利用了肌体内在的生命潜能。可以说,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是迅速治愈多种疑难杂症的大法捷径,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故而,张子和敢于断言:“世人欲治大病,舍汗、吐、下三法,其余何足言哉!”
四、中医汗、吐、下攻邪治病是以攻为补之法
信息、物质、能量是客观世界的基本属性。中医学在论述人体的生命活动时,正是从信息科学的观点加以阐述的。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有机体,其运动变化形式为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在正常情况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激发和推动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动力,若升降出入运动障碍,就会导致气血失调,人体就会发生疾病。
现代医学认为,反射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构成反射弧的五个环节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简单地说,反射过程是按如下方式进行的:感受器接受信息刺激之后,将内、外环境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兴奋活动,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沿着传入神经传向反射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对传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再产生兴奋过程,中枢的兴奋过程再以神经冲动方式沿着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的活动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整体条件下,反射活动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中断(或出现问题),反射即不能发生。对于这种以神经系统为主导的反射,这是一种“神经——组织器官途径”直接影响效应器的反射活动。在生命的反射活动中,整个活动过程就是一种升、降、出、入的活动,反射弧就属于一种圆的运动。
在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中,人体各系统之间的活动是通过系统反馈来实现的。反馈是反射活动的具体形式和表现。反馈弧是反馈活动的结构基础,构成反馈弧的五个环节是:输入→反馈→系统中枢→干扰→输出。系统反馈的模式是与反射的模式是相通的。因此,从反馈学说来看,中医所说的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变化,也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一种反馈活动模型。在生命的反馈活动中,整个活动过程就是一种升、降、出、入的活动,反馈弧也属于一种圆的运动。
从反射学说的角度来看,中医所说的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变化,就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一种反射活动模型。在肌体的生命活动中,反射弧或反馈弧如同圆的运动,从反射弧或反馈弧的圆运动上任何一点给予信息刺激作用,均能够影响并改变肌体的生命活动,而且通过其所产生的一种生命活动即可生克另一种生命活动。
1、中医攻邪治病具有扶阳之用
阴阳概念是中医的核心概念。中医是以八纲辩证为基础,无论是八纲辩证还是八纲论治,实际上可简化为阴阳两纲辩证即可。
中医认为:天地之间,阴阳而已。阴有形为质,阳主动为力,力必附质而后存,质必依赖力而能运。大地山川河流,为有形之质;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乃为有形之质。万物生长靠太阳。脏腑四肢,若无内蕴之阳气,则毫无生理作用。因此,在中医学中,阴为物质,阳为功能。形体有缺,是为阴损;功能不全,是为阳亏;营不足者,都为阴虚,活动无力者,都为阳衰。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生理活动功能为阴,阴主物质;而心理活动功能为阳,阳主信息。
阴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形与气之间的关系。阴代表形体,阳则代表阳气;形为物质,气为功能、为信息。形质不足,主以滋补;功能不足,主以温煦。也就是说,物质不足者,滋其阴;功能不足都,扶其阳。扶阳治疗,也就是通过种种治疗方法,在信息的作用下刺激肌体内在潜能之爆发,让肌体释放出更大的信息功能。信息是阳的集中表现。
疾病是由于心身之间的交互塑造作用失调所引起的。据此,归根结底,所有的疾病都属于虚证,不存在实证。所谓的实证之疾病,只是在致病的诸多环节中,由于一方受到的交互抑制太过(或者不及),而引起另一方的兴奋不及(或者太过)之表现。因此,任何一种疾病都属于一种虚证。
在中医汗、吐、下之法治病中,通过信息应激反应来激发肌体的内在功能,用一方的功能交互塑造另一方的功能,利用肌体的自身潜能来达到治病之目的。在肌体中,脏腑属于阴,功能属于阳,即信息功能。在中医汗、吐、下之法治病的过程,在攻邪中药的信息刺激性作用下,兴奋了“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等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应激反应来激发肌体的潜能,利用肌体自身的内在功能进行自病自治,属于激阳疗法。
传统的扶阳观念认为,凡是属于温里祛寒的中药,如附子、干姜、生姜、肉桂、桂枝、细辛、吴茱萸、葱白、高良姜、花椒、小茴香等,均属于扶阳药物。扶阳的中药,能够兴奋了“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等信息系统,能够激发肌体内在的生命潜能之释放,让人体暴发出巨大的生命潜能。类似地,在针灸疗法中的针法和灸法,现代医学中的心理疗法,按摩、刮痧,运动疗法,碱性饮食疗法,等等,均具有激发肌体潜能释放之效,这些方法均可以被视为是扶阳疗法。可以说,凡是能够激发肌体潜能释放和利用的方法,均可被视为扶阳疗法。再如,在中医汗、吐、下之法治病中,尽管某些中药的性味属于苦寒凉性药,如甘遂、大戟、牵牛子、商陆、瓜蒂、常山、藜芦等泻下涌吐的中药,但由于这些攻邪的中药具有产生信息应激效应的特性,所以这些中药应属于热性药,是属于扶阳类药物,而不属于寒凉性的药物。因此,中医的传统观念认为,这些泻下涌吐的中药属于寒凉药,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可以说,无论是何种方法治病,只要能够增进肌体内在信息功能之发挥的方法,均是扶阳或者激阳疗法。
2、中医攻邪治病具有滋阴之用
中医攻邪治病之法,属于一类典的信息应激疗法。由于应激疗法具有双向性调节作用,所以应激疗法既具有祛寒补阳的作用,又具有祛火滋阴的作用。
在中医攻邪治病之法,应激反应主要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等信息系统完成的,而植物神经系统是由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构成的。肌体在阳虚时,主要表现为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活动占优势,而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相对不足。相反,肌体在阴虚时,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活动占优势,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相对不足。在汗、吐、下攻邪中药的刺激性作用下,肌体进行应激反应,肌体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自我塑造,重新塑造出自身所需的结构功能、生物活性物质等,并自动寻找病灶,防治疾病,我们把应激反应所具有的这种特性称为趋向性。
在中医攻邪治病中,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之间的交互塑造作用,完成补阳和滋阴的效应。对于阴虚者,在应激反应的刺激作用下,兴奋了副交感神经的活动而抑制了交感神经的活动,以此达到补阴、祛火的作用。而对于阳虚者,在应激反应的刺激作用下,兴奋了交感神经的活动而抑制了副交感神经的活动,以此达到补阳、祛寒的作用。
总之,中医攻邪治病,以攻为补,既可祛寒补阳又可祛火滋阴,无论是寒热、虚实、表里,均可通治百病,属于信息之法。
五、中医汗、吐、下攻邪之法囊治百病,无须辩证论治的科学内涵
中医治疗疾病有两类方法:一是辩证论治,二是不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同样,不辩证论治也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实际上,中医辩证论治的目的,就是准确无误地把握病情,并进行准确治疗,以此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其实,辩证论治只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方法论,也并不是说任何一种疾病都适合采用辩证论治才能治愈,而辩证论治也并是治疗所有疾病的唯一方法。恰恰相反,在临床上,有许多疾病不需要辩证论治也同样能够治愈,而且有些疾病采用辩证论治是根本无法治疗或治愈的,相反只有采用不辩证论治的方法才能够治愈。此时,如果一味地采用辩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反而是一种愚蠢而错误的治疗方法。这是由于中医的许多理论概念就是一些虚拟而不存在的东西,而且中医的许多理论概念又具有极大的主观性,中医有许多理论概念纯属于一些自圆其说的东西,故而采用中医辩证论治进行治疗所有疾病必然有其局限性,必然治疗不了某些疾病,必然性是属于一种错误的治疗方法。因此,在临床上,对于疾病的治疗,如果一味地采用辩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反而会误入歧途,永远不能治愈许多疾病。对于许多疾病,在某些情况下采用“不辩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反而是一种治疗的大法捷径。
在中医采用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时,“治疗”与“疾病”之间往往是风马牛不相及,而无任何关系,故而属于一种不辩证论治的信息方法。在中医采用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时,只要知道患者是某一些疾病,无论是寒热虚实、阴阳表里,只要给相应的攻邪中药(如十枣汤、舟车丸、控涎丹、导水丸、禹功散、神佑丸、浚川散等),通过攻邪中药产生的信息应激反应效应,即可治愈许多疾病。再如,采用民间中医单方、偏方、验方等治病,只要知道什么方治什么病即可,这是前人的经验,拿过来直接进行治病即可,无须辩证论治。再比如,今天在临床上发现了许多中药具有新的功用,发现了许多穴位具有新的功用,在临床治疗中直接应用即可。这些中药、穴位的新用是用中医传统理论、辩证论治的观念,是无法自圆其说,故而属于不辩证论治之法。而采用民间中医偏方、单方、验方等治病,道理也如此,也属于一种不辩证论治之法。
中医攻邪大师张子和,采用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张子和采用中医攻邪疗法治病,无须进行辩证论治,即能够囊治百病,而且治疗是立竿见影、力专效宏。张子和自诩:“予之三法,能兼众法”,的确如此。而张子和采用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无须辩证论治即能够治疗所有疾病,道理何在?
中医传统方法治病,通常是采用辩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的。一般地说,中医辩证论治的特点是:辩证与辩病相结合,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采用“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治疗方法。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肌体的反应性不同,或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采用不同的治法进行治疗。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因而采用同一的方法进行治疗。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疾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候的辩别: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这就是中医辩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从现代系统论的观念来看:异病同治是由“系统”到“子系统”的调治过程,或者说是由“整体”到“局部”的调治过程;而同病异治则是由“子系统”到“系统”的调治过程,或者说是由“局部”到“整体”的调治过程。从中医的整体观来看:异病同治是由“整体”到“局部”的调治过程,或者说是由“面”到“点”的调治过程;同病异治则是由“局部”到“整体”的调治过程,或者说是由“点”到“面”的调治过程。肌体的生命活动即属于一种反射活动。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这五个环节构成的。从条件反射的观念来看:异病同治是由“神经反射中枢(系统)”到“其他四个环节(子系统)”的调治过程;而同病异治则是由“其他四个环节(子系统)”到“神经反射中枢(系统)”的调治过程。
张子和采用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名为汗、吐、下三法,实则为一法,即属于一种信息应激疗法。而信息应激疗法又属于一种系统塑造方法。汗、吐、下的中药作为一类应激,肌体在这类应激原的刺激性作用下,兴奋肌体植物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系统,进行一系列综合性的条件反射活动,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进行交互塑造活动,并在交互塑造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着双向的互动活动:既进行由“面”到“点”的塑造活动,又进行由“点”到“面”的塑造活动;既进行由“系统的整体”到“子系统的局部”之塑造活动,又进行由“子系统的局部”到“系统的整体”之塑造活动。因此,应激塑造方法是肌体各个系统之间进行全面、系统的交互塑造作用过程,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层次、方向进行的。这样,在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的过程中,通过刺激肌体进行应激反应,各个系统之间进行交互塑造的活动,这种应激塑造过程囊括了中医辩证论治中包括“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在内的所有医法和医理,故而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能兼众法,无须辩证论治即可囊治百病。所以,中医汗、吐、下攻邪治病,属于一种无须辩证论治的通治百病之法,即属于一种系统疗法。
在中医疗法中,除了攻邪治病属于无须辩证论治的通治百病之法以外,断食辟谷、气功修炼等治病疗法也是无须辩证论治的通用之法。断食辟谷疗法治病与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一样,人在进行断食辟谷时,在断食的刺激作用下胃肠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进行应激反应,产生并分泌大量的胃肠激、脑-肠肽等生物活性物质,在信息反馈的作用下又进一步兴奋肌体植物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系统等信息系统,进行一系列综合性的信息反应活动,人体的各个信息系统之间进行交互塑造活动,心身系统之间在进行交互塑造的活动中推陈致新、优化组合、优胜劣汰,由此生克掉了肌体内的种种隐患,最终治愈了许多许多种疾病。
有关论述,请参考如下资料:
1、袁维萍著《中医信息技术的临床应用与传承》,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11月;
2、袁维萍著《中医信息疗法荟萃》,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年11月;
引用袁维萍著《中医信息技术的临床应用与传承》、《中医信息疗法荟萃》、《农村医疗卫生与乡村医生体制调查研究》
作者单位:安徽省利辛县新张集乡阳光村卫生室
电话:15856751428 0558-8959656
![]() |
![]() |
主要内容导读:
一、中医汗、吐、下之法源于民间“走方医”的串、顶、截之术
1、民间“走方医”
2、民间“走方医”的创造了汗、吐、下之术
二、中医发汗、涌吐、泻下治病属于信息技术
三、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是一种信息塑造疗法
四、中医汗、吐、下攻邪治病是以攻为补之法
1、中医攻邪治病具有扶阳之用
2、中医攻邪治病具有滋阴之用
五、中医汗、吐、下攻邪之法囊治百病,无须辩证论治的科学内涵
一、中医汗、吐、下之法源于民间“走方医”的串、顶、截之术
今天,真正的“走方医”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踪迹难觅了,所见到的也仅仅是为数不多的民间中医人士了。对于这些为数不多民间中医人士,真正传承了“走方医”的技艺,传承了中医技艺的精髓。
1、民间“走方医”
中国民间的“走方医”,在行走江湖卖艺施治中,行之速效,愈者万千。在这些民间医士中,身怀绝技,几乎每个都有一技之长,形如清•赵学敏所说“操技最神,奏效甚捷”。对于他们高超的中医技艺,都是怎样学来的呢?又是源于何处呢?
几千来,祖国传统中医学博大精深,医学书籍浩如烟海。中医学治病疗疾,素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理念。对于同种病,既可以采用许多种不同的方药、方法施治,相反,对于不同种病又可以采用同种方药、方法施治,并且二者都可以取得途殊同归(或者说异曲同工)的功效。因此,中医治病的方药及方法,真可谓是形形色色、成千上万!
中医药是一门经验性极强的临床医学。也就是说:某味中药、某种方剂、某种方法治疗某种疾病有效,它是经过数千年来临床应用有效后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可以说:每种方药及方法治病疗疾,都是有一定功效的。中医医学书籍浩如烟海,前人所发明创造了形形色色、成千上万的治病方药及方法,经临床反复应用证明都是有一定功效的,都是有或多或少功效的。其中,在这些行之有效的治病方药及方法中,就有许多治病的良方不被世人所常用,随之就束之高阁而沉睡起来了。而民间的一些“走医”,正是在浩如烟海的医学书籍中,搜集了一些不被世人所常用的方药及方技,运用某一方药及方技,而且是反反复复地运用,反复运用了数代人,并运用到炉火纯青地步,秘而不宣,乃至超越了方药及方技的发明创造者之技艺,最终成为“走医”的单方、偏方甚至为祖传秘方,最终成了“走方医”。也就是说,“走方医”的方技源于中医学书籍中,经反复运用自如后而成为自已的一技之长,这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而说,中国民间江湖“走医”所用的方药及技术,大都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医籍。
当然,也有一些流传于民间的单方、偏方、验方、秘方,是经劳动人民临床实践的结果,是靠劳动人民的心传口授而得以流传的,并没有被中医书籍所记载,而散落于民间“走医”手中。其中,一些“走方医”的方药及方技也正源于此。
2、民间“走方医”的创造了汗、吐、下之术
在中医的治法中,有15种基本的疗法,即汗法、和法、下法、消法、吐法、清法、温法、补法、理气法、理血法、祛湿法、祛痰法、熄风法、固涩法、开窍法。而在这15种基本的疗法中,总体上可分为攻法、补法、攻补兼施三大类,补法治病起效缓慢,而攻法治病起效迅速。所以,在中医的基本疗法中,以攻邪治病疗法最具神效,正如赵学敏在《串雅》原序中所说“操技最神,奏效甚捷”。其中,汗、吐、下则是中医攻邪治病的三大治疗方法。
由于民间“走医”自身行业特点,“走医”行走江湖,游走不定,卖艺施治,治病必须要用药简单,使用方便,疗效奇特,它必须达到“廉、简、便、验”的特点,亦即正如赵学敏在《串雅》原序中所说的“操技最神,奏效甚捷”,这时才能让病人满意而获取病家的钱财。也只有如此,“走医” 行走江湖卖艺,才有立足之地,才能挣口饭吃。这样,作为中医攻邪治病而功效神速的汗、吐、下三大方法,正符合“走医”自身行业特点,无形之中就成为其选中的治病方技。在这里要说明的是,“走医”出于自身行业利益,往往就把堂堂正正的中医医学术语改为他们自己的江湖术语,故弄玄虚,以便多多劳取患者的钱财。在江湖“走医”中,有自身行业的一大堆江湖术语,完全不同于中医学中的术语。例如,在江湖“走医”中,把“郎中”改称为“皮老”,把“病”改称为“倦”,把“病好”改称为“通”,“病不好”称为“闷”,“膏药”称为“皮子”,“丸药”称为“弹式”,“末药”称为“随付”,“吐”称为“顶”,“泻”称为“串”,顶串而外则曰截, “腰头用药”称为大洋,“手头用药”称为出货,“虎撑”称为铃,“招牌”称为吊货,“酒”称为清,“烟”称为云,“一应见效丸散膏”称为抵货,“装药小袋”称为罗星袋,“用针”称为铍针,“药囊”称为无且囊,“尺”称为分脉尺,“取牙铁小筒”叫做折脆,“假药”叫做何兼草,“持竿布卖膏药者”叫做货软,“作道妆僧”叫做游方,“针刺”叫做刺红,“用刀”叫做放红,“撮痧”叫做标印,“艾灸”叫做秉离,“水调”叫做填冷,“给人治病”叫做打椿,“给两个人同治”叫做拢工,“共分酬金”被叫做破洞,“赚人财帛”被叫做捞爪,“脱险”被叫做出洞,等等。
总之,民间走医的治病方药和治病方法,大都是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医籍中,是他们中医药临床实践的贵宝贵经验。民间走方医治病之术,超越了传统治疗疾病的理念,“走医”治病的技术是串、顶、截三大方技,中医的发汗、涌吐、泻下之术也正来源于此。利用“走医”的串、顶、截之术治病,即中医汗、吐、下攻邪方法治病,力专效宏,既针对病症又祛除病因,表本兼治,治疗效果显著,胜过中医常规疗法的治疗。
二、中医发汗、涌吐、泻下治病属于信息技术
中医攻邪大师张子和,采用汗、吐、下之法治疗百病万病,能够治疗风形病、暑形病、热形病、湿形病、燥形病、寒形病、内伤形病、外伤形病、内积形病、外积形病等病症,取得了立竿见影之效,而在三五天之内即可治愈。故而,张子和曾自诩:“予之三法,能兼众法”,的确如此。其实,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与针灸术治病一样,也是属于一类典型的信息疗法,中医攻邪大师张子和开创了我国的中医信息学派,同时他也是我国中医信息学派大师。
中医传统观念认为:采用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之所以能够治疗并治愈多种疾病,就是通过汗、吐、下而得以实现的。其实不然,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作为一种信息技术,人为地向肌体输入了中药(或非药物)的信息刺激,即发汗、涌吐、泻下的中药(或非药物的物理、心理等方法)作为一类信息原,刺激肌体进行应急、应激等一系列的信息反应,通过肌体自身的信息反馈调节作用,调治了诸多的疾病。因此说,中医汗、吐、下之法之所以能够治疗百病,主要是通过肌体自身的信息反馈调节作用而调治了百病,肌体表现出的发法、涌吐、泻下等一系列的反应,仅仅是肌体在受到信息刺激时进行应急、应激等反应的一些伴随症状而已,发法、涌吐、泻下等反应只是其外在的一些反应形式而已,其真正起主导作用的则是信息应激反应。
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作为一种典型的信息应激疗法,是属于中医的一种信息技术。中医汗、吐、下的中药作为一类应激原(又称信息原),即汗、吐、下的中药作为一类信息刺激,是在“汗、吐、下中药”这种“信息”的刺激性作用下,能够刺激肌体进行一些的应激反应,利用人体自身的信息反馈调节效应而调治了百病。也就是说,应激反应治疗疾病是通过人体自身的信息反馈调节作用机制完成的,应激反应疗法的本质就是属于一类信息反馈疗法。在肌体的生命活动中,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大都是以信息反馈的调节作用方式进行调节的。一般情况下,肌体的信息反馈调节能力总是有限的,均是在一定的限度内进行的。如果肌体接受的信息刺激作用强度增加,超越了肌体的反馈调节平衡能力,如此就打破了肌体的功能平衡,引起肌体的内在功能失调,最终引起了种种疾病。在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时,刺激肌体进行应激反应,在这种信息应激反应的作用下肌体进行信息反馈调节,让肌体进行重新塑造,重新塑造自我,并在重新塑造中纠正了肌体组织器官的功能失调,恢复了肌体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从而祛除了种种疾病。因此说,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作为一类信息刺激方式,如同针灸刺激一样,作为一种信息治疗技术,而且是属于一种信息高技术。
三、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是一种信息塑造疗法
张子和在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中,认为汗之“开玄府而逐邪气”,吐之“令其条达”,下之“推陈致新”,攻邪治病之理主要是邪去而正安。对于许多顽疾痼症的治疗,采用中医常规的辩证论治,往往是久治不效。而采用超常规的汗、吐、下之法攻邪治之,往往是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捷效,其道理何在?
肌体具有趋向性,保持一种稳态。机体在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状态下,生理和心理之间进行交互塑造作用,并在交互塑造的作用过程中保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称之为“稳态”。此时,肌体的生命活动曲线在一定的域值(L)波动,并表现为动态平衡状态,肌体内各系统及其子系统之间均处于有序状态,即中医常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极佳状态。当肌体受到一定阈值的刺激时,肌体自己可进自动调节而趋向稳态。稳态是肌体有序的正常活动状态,被视为良好的健康状态。但是,当刺激一旦超过域值时,而肌体不能自我调控,超越生命活动曲线波动域值L时,肌体则表现为种种异常的活动,即称之为疾病。
肌体在心身交互塑造的作用过程中,任何两类(如生理和生理、心理和心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生命活动都是交互塑造而形成轮轴作用系统,而且任何一种生命活动都能够在这个轮轴作用系统中存在着与其作用众多的反馈点,在众多的反馈点中又存在着正、负反馈作用;而且生理和生理、心理和心理、生理和心理两者之间在交互塑造的作用过程中如同杠杆作用一样,通过任何一方的活动作用强弱都可塑造另一方的活动作用强弱,或者说,通过刺激任何一方的活动都可塑造另一方的活动。疾病是由于心身之间的交互塑造作用太过或者不及所引起的。当肌体出现病变时,通过刺激众多的正、负反馈点之作用,在心身交互塑造的作用下既可增加病症,同时又可以消除病症。
治疗疾病之目的,就是通过药物或者非药物的信息方法,借助肌体的内在功能进行自我调控,利用肌体自身的负反馈调节机制,在心身交互塑造的作用下使肌体恢复到原来的有序活动状态。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以药物之偏性,纠肌体阴阳之偏盛”,或者“以刺激作用之偏性,纠肌体阴阳之偏盛”,这可视为一种对肌体调节能力的“重新塑造”。在疾病的发展中,如果病因性的刺激愈强愈久,则肌体偏离原稳态就愈远,从而进入一种无序状态,这样生命活动曲线的振幅极大远离L,此时肌体则表现为顽疾痼症的临床症状。一般的中医常规治疗,对肌体的塑造作用较弱,很难在极短时间内调节这种疾病偏差,这也是疑难杂症难以用常规治疗迅速康复的主要原因。传统中医药对一些慢性病的调治,给予较弱的信息刺激作用,是依赖旷日持久的施加调节刺激,以求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以渐变的塑造作用使肌体回复到原来的有序状态。但是,由量变到质变,使肌体从无序状态进入有序状态,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既需要极长的时间又需要极大的信息刺激强度,这是疑难杂症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对肌体负反馈的信息刺激作用如果不能超过阈值强度,就不能刺激肌体发生应激性的信息反应活动而难以达到质变的塑造效应,故而疾病也就不可能通过质变的塑造效应被治愈。这也是许多疑难杂症久治不愈的又一重要原因。但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如果负反馈是一种超强信息刺激,这种超强信息刺激可能在瞬间使肌体从无序态进入零期,肌体进行应激性的信息反馈调节,进行自我塑造,从而恢复了肌体有序的平衡状态,最终战胜了疾病。
张子和在采用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中,有药物方法,有物理方法(如旋转催吐),同时也有心理方法(如以怒、惊、吓等激之),所有这些刺激方法均属于一类信息方法。中医在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中,攻邪三法的运用或联用,并不是针对某一脏腑,某一特定病变部位,或者某一病邪病因,而且用方选药也不是专门针对某一性质的邪气或某一特定病理的产物,而是通过攻邪药物强烈的信息刺激性作用下,刺激肌体进行应激反应,利用信息应激反馈效应战胜自我。因此,纵观张子和采用汗、吐、下三法及遣方用药,并不因病变部位、邪之寒热、证状差异而有较大的区别对待,他对肌体进行的治疗是一种整体的宏观的信息刺激作用,在植物神经系统的积极参与下,意在对肌体产生一种良性的信息应激反应,使肌体的神经、消化、内分泌、免疫等系统产生并分泌许多人体内药即生物活性物质,如胃肠激素、脑-肠肽、免疫物质、内分泌腺激素、神经递质、神经介质、神经营养因子等,在诸多人体内药的共同作用下肌体各系统之间进行自我塑造,重新塑造出组织器官所需要的功能和结构,从而恢复了心身之间正常的交互塑造平衡,最终战胜了诸多疾病。显然,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刺激肌体进行信息应激反应,刺激肌体进行重新自我塑造作用,并在自我塑造中开发和利用了肌体内在的生命潜能。可以说,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是迅速治愈多种疑难杂症的大法捷径,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故而,张子和敢于断言:“世人欲治大病,舍汗、吐、下三法,其余何足言哉!”
四、中医汗、吐、下攻邪治病是以攻为补之法
信息、物质、能量是客观世界的基本属性。中医学在论述人体的生命活动时,正是从信息科学的观点加以阐述的。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有机体,其运动变化形式为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在正常情况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激发和推动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动力,若升降出入运动障碍,就会导致气血失调,人体就会发生疾病。
现代医学认为,反射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构成反射弧的五个环节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简单地说,反射过程是按如下方式进行的:感受器接受信息刺激之后,将内、外环境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兴奋活动,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沿着传入神经传向反射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对传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再产生兴奋过程,中枢的兴奋过程再以神经冲动方式沿着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的活动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整体条件下,反射活动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中断(或出现问题),反射即不能发生。对于这种以神经系统为主导的反射,这是一种“神经——组织器官途径”直接影响效应器的反射活动。在生命的反射活动中,整个活动过程就是一种升、降、出、入的活动,反射弧就属于一种圆的运动。
在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中,人体各系统之间的活动是通过系统反馈来实现的。反馈是反射活动的具体形式和表现。反馈弧是反馈活动的结构基础,构成反馈弧的五个环节是:输入→反馈→系统中枢→干扰→输出。系统反馈的模式是与反射的模式是相通的。因此,从反馈学说来看,中医所说的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变化,也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一种反馈活动模型。在生命的反馈活动中,整个活动过程就是一种升、降、出、入的活动,反馈弧也属于一种圆的运动。
从反射学说的角度来看,中医所说的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变化,就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一种反射活动模型。在肌体的生命活动中,反射弧或反馈弧如同圆的运动,从反射弧或反馈弧的圆运动上任何一点给予信息刺激作用,均能够影响并改变肌体的生命活动,而且通过其所产生的一种生命活动即可生克另一种生命活动。
1、中医攻邪治病具有扶阳之用
阴阳概念是中医的核心概念。中医是以八纲辩证为基础,无论是八纲辩证还是八纲论治,实际上可简化为阴阳两纲辩证即可。
中医认为:天地之间,阴阳而已。阴有形为质,阳主动为力,力必附质而后存,质必依赖力而能运。大地山川河流,为有形之质;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乃为有形之质。万物生长靠太阳。脏腑四肢,若无内蕴之阳气,则毫无生理作用。因此,在中医学中,阴为物质,阳为功能。形体有缺,是为阴损;功能不全,是为阳亏;营不足者,都为阴虚,活动无力者,都为阳衰。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生理活动功能为阴,阴主物质;而心理活动功能为阳,阳主信息。
阴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形与气之间的关系。阴代表形体,阳则代表阳气;形为物质,气为功能、为信息。形质不足,主以滋补;功能不足,主以温煦。也就是说,物质不足者,滋其阴;功能不足都,扶其阳。扶阳治疗,也就是通过种种治疗方法,在信息的作用下刺激肌体内在潜能之爆发,让肌体释放出更大的信息功能。信息是阳的集中表现。
疾病是由于心身之间的交互塑造作用失调所引起的。据此,归根结底,所有的疾病都属于虚证,不存在实证。所谓的实证之疾病,只是在致病的诸多环节中,由于一方受到的交互抑制太过(或者不及),而引起另一方的兴奋不及(或者太过)之表现。因此,任何一种疾病都属于一种虚证。
在中医汗、吐、下之法治病中,通过信息应激反应来激发肌体的内在功能,用一方的功能交互塑造另一方的功能,利用肌体的自身潜能来达到治病之目的。在肌体中,脏腑属于阴,功能属于阳,即信息功能。在中医汗、吐、下之法治病的过程,在攻邪中药的信息刺激性作用下,兴奋了“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等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应激反应来激发肌体的潜能,利用肌体自身的内在功能进行自病自治,属于激阳疗法。
传统的扶阳观念认为,凡是属于温里祛寒的中药,如附子、干姜、生姜、肉桂、桂枝、细辛、吴茱萸、葱白、高良姜、花椒、小茴香等,均属于扶阳药物。扶阳的中药,能够兴奋了“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等信息系统,能够激发肌体内在的生命潜能之释放,让人体暴发出巨大的生命潜能。类似地,在针灸疗法中的针法和灸法,现代医学中的心理疗法,按摩、刮痧,运动疗法,碱性饮食疗法,等等,均具有激发肌体潜能释放之效,这些方法均可以被视为是扶阳疗法。可以说,凡是能够激发肌体潜能释放和利用的方法,均可被视为扶阳疗法。再如,在中医汗、吐、下之法治病中,尽管某些中药的性味属于苦寒凉性药,如甘遂、大戟、牵牛子、商陆、瓜蒂、常山、藜芦等泻下涌吐的中药,但由于这些攻邪的中药具有产生信息应激效应的特性,所以这些中药应属于热性药,是属于扶阳类药物,而不属于寒凉性的药物。因此,中医的传统观念认为,这些泻下涌吐的中药属于寒凉药,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可以说,无论是何种方法治病,只要能够增进肌体内在信息功能之发挥的方法,均是扶阳或者激阳疗法。
2、中医攻邪治病具有滋阴之用
中医攻邪治病之法,属于一类典的信息应激疗法。由于应激疗法具有双向性调节作用,所以应激疗法既具有祛寒补阳的作用,又具有祛火滋阴的作用。
在中医攻邪治病之法,应激反应主要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等信息系统完成的,而植物神经系统是由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构成的。肌体在阳虚时,主要表现为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活动占优势,而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相对不足。相反,肌体在阴虚时,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活动占优势,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相对不足。在汗、吐、下攻邪中药的刺激性作用下,肌体进行应激反应,肌体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自我塑造,重新塑造出自身所需的结构功能、生物活性物质等,并自动寻找病灶,防治疾病,我们把应激反应所具有的这种特性称为趋向性。
在中医攻邪治病中,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之间的交互塑造作用,完成补阳和滋阴的效应。对于阴虚者,在应激反应的刺激作用下,兴奋了副交感神经的活动而抑制了交感神经的活动,以此达到补阴、祛火的作用。而对于阳虚者,在应激反应的刺激作用下,兴奋了交感神经的活动而抑制了副交感神经的活动,以此达到补阳、祛寒的作用。
总之,中医攻邪治病,以攻为补,既可祛寒补阳又可祛火滋阴,无论是寒热、虚实、表里,均可通治百病,属于信息之法。
五、中医汗、吐、下攻邪之法囊治百病,无须辩证论治的科学内涵
中医治疗疾病有两类方法:一是辩证论治,二是不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同样,不辩证论治也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实际上,中医辩证论治的目的,就是准确无误地把握病情,并进行准确治疗,以此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其实,辩证论治只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方法论,也并不是说任何一种疾病都适合采用辩证论治才能治愈,而辩证论治也并是治疗所有疾病的唯一方法。恰恰相反,在临床上,有许多疾病不需要辩证论治也同样能够治愈,而且有些疾病采用辩证论治是根本无法治疗或治愈的,相反只有采用不辩证论治的方法才能够治愈。此时,如果一味地采用辩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反而是一种愚蠢而错误的治疗方法。这是由于中医的许多理论概念就是一些虚拟而不存在的东西,而且中医的许多理论概念又具有极大的主观性,中医有许多理论概念纯属于一些自圆其说的东西,故而采用中医辩证论治进行治疗所有疾病必然有其局限性,必然治疗不了某些疾病,必然性是属于一种错误的治疗方法。因此,在临床上,对于疾病的治疗,如果一味地采用辩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反而会误入歧途,永远不能治愈许多疾病。对于许多疾病,在某些情况下采用“不辩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反而是一种治疗的大法捷径。
在中医采用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时,“治疗”与“疾病”之间往往是风马牛不相及,而无任何关系,故而属于一种不辩证论治的信息方法。在中医采用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时,只要知道患者是某一些疾病,无论是寒热虚实、阴阳表里,只要给相应的攻邪中药(如十枣汤、舟车丸、控涎丹、导水丸、禹功散、神佑丸、浚川散等),通过攻邪中药产生的信息应激反应效应,即可治愈许多疾病。再如,采用民间中医单方、偏方、验方等治病,只要知道什么方治什么病即可,这是前人的经验,拿过来直接进行治病即可,无须辩证论治。再比如,今天在临床上发现了许多中药具有新的功用,发现了许多穴位具有新的功用,在临床治疗中直接应用即可。这些中药、穴位的新用是用中医传统理论、辩证论治的观念,是无法自圆其说,故而属于不辩证论治之法。而采用民间中医偏方、单方、验方等治病,道理也如此,也属于一种不辩证论治之法。
中医攻邪大师张子和,采用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张子和采用中医攻邪疗法治病,无须进行辩证论治,即能够囊治百病,而且治疗是立竿见影、力专效宏。张子和自诩:“予之三法,能兼众法”,的确如此。而张子和采用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无须辩证论治即能够治疗所有疾病,道理何在?
中医传统方法治病,通常是采用辩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的。一般地说,中医辩证论治的特点是:辩证与辩病相结合,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采用“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治疗方法。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肌体的反应性不同,或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采用不同的治法进行治疗。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因而采用同一的方法进行治疗。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疾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候的辩别: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这就是中医辩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从现代系统论的观念来看:异病同治是由“系统”到“子系统”的调治过程,或者说是由“整体”到“局部”的调治过程;而同病异治则是由“子系统”到“系统”的调治过程,或者说是由“局部”到“整体”的调治过程。从中医的整体观来看:异病同治是由“整体”到“局部”的调治过程,或者说是由“面”到“点”的调治过程;同病异治则是由“局部”到“整体”的调治过程,或者说是由“点”到“面”的调治过程。肌体的生命活动即属于一种反射活动。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这五个环节构成的。从条件反射的观念来看:异病同治是由“神经反射中枢(系统)”到“其他四个环节(子系统)”的调治过程;而同病异治则是由“其他四个环节(子系统)”到“神经反射中枢(系统)”的调治过程。
张子和采用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名为汗、吐、下三法,实则为一法,即属于一种信息应激疗法。而信息应激疗法又属于一种系统塑造方法。汗、吐、下的中药作为一类应激,肌体在这类应激原的刺激性作用下,兴奋肌体植物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系统,进行一系列综合性的条件反射活动,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进行交互塑造活动,并在交互塑造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着双向的互动活动:既进行由“面”到“点”的塑造活动,又进行由“点”到“面”的塑造活动;既进行由“系统的整体”到“子系统的局部”之塑造活动,又进行由“子系统的局部”到“系统的整体”之塑造活动。因此,应激塑造方法是肌体各个系统之间进行全面、系统的交互塑造作用过程,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层次、方向进行的。这样,在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的过程中,通过刺激肌体进行应激反应,各个系统之间进行交互塑造的活动,这种应激塑造过程囊括了中医辩证论治中包括“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在内的所有医法和医理,故而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能兼众法,无须辩证论治即可囊治百病。所以,中医汗、吐、下攻邪治病,属于一种无须辩证论治的通治百病之法,即属于一种系统疗法。
在中医疗法中,除了攻邪治病属于无须辩证论治的通治百病之法以外,断食辟谷、气功修炼等治病疗法也是无须辩证论治的通用之法。断食辟谷疗法治病与中医汗、吐、下之法攻邪治病一样,人在进行断食辟谷时,在断食的刺激作用下胃肠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进行应激反应,产生并分泌大量的胃肠激、脑-肠肽等生物活性物质,在信息反馈的作用下又进一步兴奋肌体植物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系统等信息系统,进行一系列综合性的信息反应活动,人体的各个信息系统之间进行交互塑造活动,心身系统之间在进行交互塑造的活动中推陈致新、优化组合、优胜劣汰,由此生克掉了肌体内的种种隐患,最终治愈了许多许多种疾病。
有关论述,请参考如下资料:
1、袁维萍著《中医信息技术的临床应用与传承》,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11月;
2、袁维萍著《中医信息疗法荟萃》,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