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吗?爸爸买给你
![]() |
亲爱的70 丶80:
上封信中提到母亲用食物表达对儿女的关爱,让我省思到现代亲子关系中另一个话题。父母经常用满足物质欲望的方式,来讨孩子的欢心,以证明对孩子的爱。这样的方式,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加上3 C 产品不断地推陈出新,越来越大行其道; 深陷在其中的家长,虽明知其不可为,可为了要快速达到某种成就感丶虚荣感,还是免不了会追随大多数人的脚步,而没有考虑到此举不是真爱,乃是错爱?
十几年前,台湾有一支公益彩卷广告《喜欢吗?爸爸买给你》非常发人深省。广告片描述父子一同搭乘火车,两人虽坐在一起,却各自在不同的世界里。陶醉於旅途中新鲜丶惊喜场面的儿子,与一心做着发财梦的爸爸,两人间虽然有亲子对话,却没有实际沟通,形成一副鸡同鸭讲的喜剧场景。
这支30 秒的广告片当年获得许多大奖。片中爸爸的沟通不良,虽让人莞尔; 但「只要能力所及,爸爸就可以买给你」的这个心态,却普遍反映了一般父母在教养过程中,高估孩子对物质需求欲望的盲点。
我就是这群父母里的其中一位。
不瞒妳们说,每年到了一月底,我就开始伤脑筋,上网路四处搜寻打听为孩子庆生的各种奇招妙式,挖尽心思购买女儿们喜欢的礼物, 希望在这个特别的一天,让她们觉得自己是全天下最幸福的小孩。
上周末是小女儿12 岁的生日。
这个丫头,从小到大都是个鬼灵精。天性敏感细腻,善於洞察人心的她,很像旧约《创世纪》里的雅各,不惜用各种手段取得上帝的祝福与奖赏。买东西给两人时,姊姊大多时候摇头,妹妹则什麽都要。明明自己手里的糖多得满出来了,这位小姐还是一心觊觎着姊姊手中的那几颗。相对於爱比较的她,姊姊就显得憨厚老实,也不善为自己争取权益,於是我这个做母亲的对两姐妹的赏罚之间,经常要平衡拿捏。
往年的庆生派对上,为了让孩子们留下珍贵独特的回忆,我们曾经花钱请上过电视台着名脱口秀的魔术师丶迪士尼公司的动画师丶木偶戏剧表演团等来家里主持馀兴节目,或者将庆生场地移师到儿童游乐场丶体操训练中心丶以及制作蛋糕的温馨小店里,节目的走向全视那一年孩子热衷流行的玩意儿。
曲终人散後,孩子拆礼物的同时,为母的我则在一旁负责清点项目,务必把礼物本身与赠送人的名字一条条列清楚,再让孩子把谢卡一张张写好,隔天带到学校去向送礼者致谢。
喔,我差点忘了庆生会之前的名单邀请函,也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孩子们小的时候,宴客名单由我作主; 等孩子大一点有自己的主张时,请谁不请谁,已经容不下我置喙的馀地。许多时候,不懂人情世故的孩子,坚持地光请A 不请B,丝毫没有考虑到B 的感受,尽管父母动之以情,劝之以礼,说破了嘴,最後的名单仍旧让人咬牙切齿。
亲爱的70 丶80 ,你们可以想像这样不知道要死掉多少细胞的巨大工程,我每一年要做一次吗?
随着年纪的增长,今年女儿的生日,有了不同的面貌。
女儿决定今後不劳师动众,只想请两位好友到家里来小聚,「连蛋糕都不要买!」她说。
「确定?」我半信半疑地问。
「确定!」她斩钉截铁地回答。
经过多番询问,确认女儿心意已定後,心中暗自窃喜:终於熬出头,以後不必再为女儿庆生大事四处张罗了。
但同时也担心这个爱面子的小女生,生日之前万一没有收到同学的礼物,自尊心是否会大受打击?往年,她看到姊姊生日时,从学校里带回一大束的气球和一袋袋的礼物,好生羡慕,我知道她很期待自己也能有这样的人气。
只是,世界上有些礼物,再怎麽喜欢,都不是父母花钱就能给的,比如说友情与人际关系。
向来不太善於经营人际关系的我,经常提醒孩子,每一位朋友都是上帝特别精挑细选摆在她们生命里的,千万不能视任何一份友情为理所当然; 朋友之间的礼尚往来,重点不在礼物本身的价值,而在於赠礼者背後的心意。
妹妹的生日在周六,周五放学前收到一则简讯:请到路易斯街接我!手上东西很多,怕上车时花太多时间,影响後面的车队。
放学时,远远地看到她头顶上四个气球,两只手共提了七八个写着生日快乐的礼物袋,一脸灿烂笑容地走过来。孩子露出满足的微笑,为母的当然也颇感欣慰。
故事没有完!
周末过後,连续三天,每天都有同学送气球与礼物给她,好像这生日没完没了似的。这当中,当然不排除来自「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因为别人送,我也要送的情况; 无论如何,她收到了十几份同学的礼,代表十几位家长为了女儿的生日特别花时间带着孩子去购买的贵重心意。
「人情啊!这些都是要一一偿还的!」我一边逼女儿把送礼者的同学名单及他们的生日列出来,一边叹气跟女儿说。
先生正好下班回家,告诉我一位好友最近买了最夯的Bose 耳机和最新的苹果平板电脑给12 岁的儿子,儿子欢喜雀跃的跟老爸说:「未来两年,你什麽都不必买给我了。」
「有时候,最好的礼物,是父母不能给的。」我回了这麽一句。
亲爱的70丶80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礼尚往来是多年来的传统,但是我总觉得礼的背後牵扯到一份厚重的人情,是我担待不起的,因此对於女儿收礼这件事特别过意不去。
在那支诉求亲子情感的广告片中,没有人会说做白日梦想发财的爸爸不是个好父亲,为孩子打造最好的生活,是每一对父母的共同愿望; 只是我们或许应该花多一点时间,经营亲子共享的乐趣,建立日後可以追溯的珍贵回忆。
我还在找,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