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作为韩寒的同龄人,我见证了他的成名。那一年,我也想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却错过了报名。阴差阳错也好,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他爆红以后,我却一本他的书都没有看过。在我迷恋诗歌散文的时代,他还不是我的菜。
若干年后,机缘巧合,我在上海《萌芽》杂志实习。简直像一场梦,走进那个巨鹿路上的百年花园洋房。我帮两个老编审稿,其中一个就是揉了纸团扔进水杯,给韩寒出题的资深编辑。说起这一段,拿出与韩寒的合影,还说他是个腼腆的孩子。我还是没有读过任何一本他赫赫有名的畅销书,甚至是那篇《杯中窥人》。
又是若干年后,从美国去香港旅行。一个人逛铜锣湾的小书店,看到那本简洁牛皮纸封面的杂志《独唱团》。买下来,看了一路。也是第一次读韩寒的文字。扉页上他说“我们总是要怀有理想的。写作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让作品不像现实那样到处遗憾,阅读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用眼睛摸一摸自己的理想。”在这里读到了《1988》的开篇。
当我发现我又要用“若干年后”开始这一段时,真是不得不感慨时光荏苒啊。洛杉矶的图书馆,我看到了这本书。忙碌的生活节奏里,我用炖着汤的时间,泡着脚的时候迅速读完了。故事很流畅,公路小说的形式,回忆夹杂着现实。人物很鲜明,不同的性格与人生走向。他讲了我很陌生的“戏子无情,婊子无义”的世界,却又莫名地贴合了很多对这个世界和人性的思考。那些童年回忆如此亲切,有很多八零后的集体记忆。丁丁哥哥作为理想的化身,勇敢地骑上摩托车,去和这个世界谈谈,却有去无回。读了评论,才知道韩寒隐而不说的东西。原来丁丁哥哥死于那一年那个激情却染血的六月。出国以后常被问到这件事,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说。常用小女人作为借口避开政治,避开对世界对社会大大的责任感。可是如果每个人都回避,那谁又来推动历史向前走呢?
成长永远伴随着现实与理想的对抗和妥协。温水煮青蛙那一段很经典。丁丁哥哥用实验告诉陆子野,不管水温升得多慢,青蛙还是会跳出去的。可是同一个实验,当青蛙就要跳出去的时候,女友孟孟用锅盖狠狠盖上,说“这就是现实”。后来孟孟也被现实煮了,做演员没红,被潜规则了也没红,最后反而成了名妓。娜娜是个很温暖的人物。一个不知道怀了谁的孩子的妓女,一个以当妈为理想的妓女,似乎不合常理,却又十分真实。
关于韩寒本人,我还是不知道如何去评价,正面的,负面的,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话题谈资。但这本书我是喜欢的,有人文思考,也散发着文青气质,还有一些不华丽却敲到心上的句子。很可惜,听闻《独唱团》已经解散。想起读书时代我办文学社,出报纸的日子,那种文青的激情和快乐,是再也没有了。虽然自己到底也成了“洗手做汤羹”的妇人,骨子里还住着那个想和世界谈谈的小文青。
若干年后,机缘巧合,我在上海《萌芽》杂志实习。简直像一场梦,走进那个巨鹿路上的百年花园洋房。我帮两个老编审稿,其中一个就是揉了纸团扔进水杯,给韩寒出题的资深编辑。说起这一段,拿出与韩寒的合影,还说他是个腼腆的孩子。我还是没有读过任何一本他赫赫有名的畅销书,甚至是那篇《杯中窥人》。
又是若干年后,从美国去香港旅行。一个人逛铜锣湾的小书店,看到那本简洁牛皮纸封面的杂志《独唱团》。买下来,看了一路。也是第一次读韩寒的文字。扉页上他说“我们总是要怀有理想的。写作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让作品不像现实那样到处遗憾,阅读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用眼睛摸一摸自己的理想。”在这里读到了《1988》的开篇。
当我发现我又要用“若干年后”开始这一段时,真是不得不感慨时光荏苒啊。洛杉矶的图书馆,我看到了这本书。忙碌的生活节奏里,我用炖着汤的时间,泡着脚的时候迅速读完了。故事很流畅,公路小说的形式,回忆夹杂着现实。人物很鲜明,不同的性格与人生走向。他讲了我很陌生的“戏子无情,婊子无义”的世界,却又莫名地贴合了很多对这个世界和人性的思考。那些童年回忆如此亲切,有很多八零后的集体记忆。丁丁哥哥作为理想的化身,勇敢地骑上摩托车,去和这个世界谈谈,却有去无回。读了评论,才知道韩寒隐而不说的东西。原来丁丁哥哥死于那一年那个激情却染血的六月。出国以后常被问到这件事,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说。常用小女人作为借口避开政治,避开对世界对社会大大的责任感。可是如果每个人都回避,那谁又来推动历史向前走呢?
成长永远伴随着现实与理想的对抗和妥协。温水煮青蛙那一段很经典。丁丁哥哥用实验告诉陆子野,不管水温升得多慢,青蛙还是会跳出去的。可是同一个实验,当青蛙就要跳出去的时候,女友孟孟用锅盖狠狠盖上,说“这就是现实”。后来孟孟也被现实煮了,做演员没红,被潜规则了也没红,最后反而成了名妓。娜娜是个很温暖的人物。一个不知道怀了谁的孩子的妓女,一个以当妈为理想的妓女,似乎不合常理,却又十分真实。
关于韩寒本人,我还是不知道如何去评价,正面的,负面的,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话题谈资。但这本书我是喜欢的,有人文思考,也散发着文青气质,还有一些不华丽却敲到心上的句子。很可惜,听闻《独唱团》已经解散。想起读书时代我办文学社,出报纸的日子,那种文青的激情和快乐,是再也没有了。虽然自己到底也成了“洗手做汤羹”的妇人,骨子里还住着那个想和世界谈谈的小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