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孤独
人是孤独的,而且不得不这样孤独——这是我始终抗拒的事实,直到某一天,我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起,它在我心里已经毋庸置疑——如果你想淬炼那个真实的自己,孤独是必须的旅程。
一直以来,我都试图克服这一倾向,并为此努力融入人群,像别人一样生活、工作、谈爱与结合。但我始终知道,我不是他们,我也不是任何一个别人,对沾染到的任何一点别人的气息都格外敏感。每天花费大量心力用以清洁自身,并对他人受周边影响发生的微妙变化洞若观火。有时这简直让我觉得是自己的精神出了问题。
虽然我年轻时认真研读的第一部有关人性本原的著作——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里就这样说,人生来即是孤独,但我身上流淌多年的老中国血液让我从理性层面拒绝这一论断。如果这是人生的真相,那么,这不是我要的真相。我返身走开,回到我的先人那里,在他们留下的温情脉脉、信心满满的箴言里寻找慰藉,“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德不孤,必有邻”“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只是,每当夜深人静,我依然那样透亮地看见自身,我所需求的,正是我所缺乏的;我得以慰藉的,正是我怅然若失的;甚至,我的先人们孜孜以求、谆谆教诲的,大约亦出自他们洞悉的人类灵魂最深处的贫瘠。
孤独,这一生命的真实,到底有没有消解,或者只是回避的可能?尼采、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选择直面它们,孤独是个体存在的一种显明性,没有这孤独的质感,人的存在只是虚无,不可承受之轻。孔孟先贤选择拥抱孤独以外那个空白的人群,“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立于无常、不被人知的生命这一面,朝向那满山满海的人间处处,灯火阑珊。每一个人都在面对孤独这永不可逃脱的生命内核,并作出的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没有人可以指摘这些不同面向的选择孰对孰错,孰好孰坏,孰真孰假。发源自真实中的选择,其本身也就成其为真了。这宿命般的孤独,它让生命只要存于其中,无论踩过怎样的泥土,闯过怎样的岁月,经过怎样的风霜,成为何等的模样,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执守己道,一以贯之,至死不渝,这一路走过,也许最后只凝结成坚硬冰冷或珠圆玉润的一段话、一句诗,但内里却都是鲜活饱满、淋漓尽致的血肉,是以其最诚恳的生命一步步踏开来的痕迹。
所以,那些先人们走过的岁月,总是越了解它们,就越是满怀敬佩,并心生忧伤。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那是跟他的学生说的。据说他一生追随者有三千人之众,可若真有三千知己,他又何必喋喋不休。唯一一个懂他的颜回,早早离世,他传了衣钵的曾子,照今人看来,是已如世外仙人的,“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屦而踵决。曳纵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 可孔子看中他,大半是因了他的鲁钝,所以专门跟他说“吾道一以贯之”,他后来也果然靠着自己那股子楞劲儿、傻劲儿,守住了孔子真正要他守的,传下了孔子真正要他传的。只是孔子在世时,他大约仍算不得懂孔子,他是最合适的守卫者,但孔子跟他之间,不会有跟颜回那样的会心切意,隔山隔海隔尘埃也能一点就明的那种灵犀。有一回,孔子泄了气,说要“乘桴浮于海”,能跟着他的只得子由一人,“从我者,其由欤?”当然也不是因为子由懂他,只因子由有一勇,“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无知故无畏,啥也不懂,却还有为这世道奉献些什么的勇气和天真,这样的人,才能跟着他这四处碰壁、无路可去的老头子走到最后,像《射雕》里寂寞一生的黄药师,那些个聪明伶俐的徒弟都没意思,倒不如一个疯疯癫癫的傻姑更合他意。
所以,孔子临终前哭麟,那哀伤是远胜当年在孔子车前哭凤的楚狂接舆的。“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哭凤的接舆至少还晓得这世上有孔子这只凤鸟,虽不惜羽毛,沦落尘世,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好歹还得这么一个同类,可劝可叹可悲。而孔子自己,到最后真是举世茫茫,无一相亲,连那些无处安放的学问也只得一块儿跟他埋到世界的尽头去,今天的我替他想想,那忧愁真如四时无尽,唯抱麒麟一大哭。简直使人想起小时候,受了委屈,似举目无亲,只得抱着墙角那只瞪着眼默默看我的小白猫一大哭,仿佛这天大的委屈世上没有一个人能懂,只得它一个能懂,它一个会听。我小时候的大哭和伤心算不得真,而孔子的那点孤愁却明明如田头日月,只我今儿知道了,却也不能再回那里陪着哭一场。
倒是晚孔子一百年的庄子,明杀暗捧地跟孔子交了手,会了意,虽然隔开老远的时光,虽然颇有点一厢头的冷眼热肠、自说自话,到底是真的看见了,一个跟自己同质甚或同态的灵魂,一段只有自己辨认得出的光谱。若两人活在同一时代,能说的话估计不少。庄子一辈子能够且愿意说话的对象其实也没几个,除了惠子,好像也想不出谁了,所以《庄子》里记的大多是别人的对话,他宁可编排或杜撰其他人之间说话,也没法给自己安排一个理想的谈话对象,除了惠子,这个扣死理的、傻里傻气的、常被他调来戏去的逻辑哲学狂热分子。尽管算不得一个多理想的对话者,可惠子死了,这毒舌冷眼的庄子还是难过得长吁短叹,“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还专门写了个故事悼念这个知己,成为整部《庄子》里唯一一处跟他的哲学思辨范儿不搭的地方。
相形之下,西方先哲们倒要热闹些,《柏拉图对话录》里苏格拉底大街上逮到谁都能跟他谈个半天,表面上是苏格拉底循循善诱,教化有方,细想想,倒似满希腊都散落着先哲们的知音。只这样完美的民族和时代,流传的却还是这样的神话,说远古时,人本是圆满而自足的,但有一回,这些完整的人却被天神宙斯劈成两半,四散零落于世,从此成为终生寻找那个失掉的自己的欠缺者。人身上这一点孤独,大约便是那欠缺的明证,亦是上下求索、无尽寻觅的动力,和相逢不会不相识的记号。要不是因着这点欠缺和避不开的孤独,管仲未必需要鲍叔牙的懂得,伯牙子期也不必高山流水,弦断不复归。
相亲相爱,或相仇相恨,只因我们都不是圆满的存在。
可是,胡兰成不止一次地说,中国人不讲相亲,也不愿相恨,而只是平常。有时,我真愿意相信这个。相亲或相恨大约都有个障碍要摆脱,以某种更强烈的情绪来抵挡那如影随形的宿命,不如就此止步,孤独亦是平常,宿命亦当喜乐。人与这世相濡以沫,不如乘桴浮于海,相忘于江湖,反倒还更多几分可亲可爱,可感可叹,可品可味。
于是,有一天,夕阳西下,我站在它跟前,心里忽然想唱歌,那歌儿还没有谱,却满可以唱出来了:
忧伤时,看看那原原本本的世界,那里有最大的慰藉。
厌弃时,看看那普照大地的光芒,那里有最大的宽恕。
孤独时,看看那银光闪闪的月轮,那里有最深的祝祷。
一直以来,我都试图克服这一倾向,并为此努力融入人群,像别人一样生活、工作、谈爱与结合。但我始终知道,我不是他们,我也不是任何一个别人,对沾染到的任何一点别人的气息都格外敏感。每天花费大量心力用以清洁自身,并对他人受周边影响发生的微妙变化洞若观火。有时这简直让我觉得是自己的精神出了问题。
虽然我年轻时认真研读的第一部有关人性本原的著作——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里就这样说,人生来即是孤独,但我身上流淌多年的老中国血液让我从理性层面拒绝这一论断。如果这是人生的真相,那么,这不是我要的真相。我返身走开,回到我的先人那里,在他们留下的温情脉脉、信心满满的箴言里寻找慰藉,“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德不孤,必有邻”“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只是,每当夜深人静,我依然那样透亮地看见自身,我所需求的,正是我所缺乏的;我得以慰藉的,正是我怅然若失的;甚至,我的先人们孜孜以求、谆谆教诲的,大约亦出自他们洞悉的人类灵魂最深处的贫瘠。
孤独,这一生命的真实,到底有没有消解,或者只是回避的可能?尼采、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选择直面它们,孤独是个体存在的一种显明性,没有这孤独的质感,人的存在只是虚无,不可承受之轻。孔孟先贤选择拥抱孤独以外那个空白的人群,“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立于无常、不被人知的生命这一面,朝向那满山满海的人间处处,灯火阑珊。每一个人都在面对孤独这永不可逃脱的生命内核,并作出的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没有人可以指摘这些不同面向的选择孰对孰错,孰好孰坏,孰真孰假。发源自真实中的选择,其本身也就成其为真了。这宿命般的孤独,它让生命只要存于其中,无论踩过怎样的泥土,闯过怎样的岁月,经过怎样的风霜,成为何等的模样,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执守己道,一以贯之,至死不渝,这一路走过,也许最后只凝结成坚硬冰冷或珠圆玉润的一段话、一句诗,但内里却都是鲜活饱满、淋漓尽致的血肉,是以其最诚恳的生命一步步踏开来的痕迹。
所以,那些先人们走过的岁月,总是越了解它们,就越是满怀敬佩,并心生忧伤。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那是跟他的学生说的。据说他一生追随者有三千人之众,可若真有三千知己,他又何必喋喋不休。唯一一个懂他的颜回,早早离世,他传了衣钵的曾子,照今人看来,是已如世外仙人的,“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屦而踵决。曳纵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 可孔子看中他,大半是因了他的鲁钝,所以专门跟他说“吾道一以贯之”,他后来也果然靠着自己那股子楞劲儿、傻劲儿,守住了孔子真正要他守的,传下了孔子真正要他传的。只是孔子在世时,他大约仍算不得懂孔子,他是最合适的守卫者,但孔子跟他之间,不会有跟颜回那样的会心切意,隔山隔海隔尘埃也能一点就明的那种灵犀。有一回,孔子泄了气,说要“乘桴浮于海”,能跟着他的只得子由一人,“从我者,其由欤?”当然也不是因为子由懂他,只因子由有一勇,“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无知故无畏,啥也不懂,却还有为这世道奉献些什么的勇气和天真,这样的人,才能跟着他这四处碰壁、无路可去的老头子走到最后,像《射雕》里寂寞一生的黄药师,那些个聪明伶俐的徒弟都没意思,倒不如一个疯疯癫癫的傻姑更合他意。
所以,孔子临终前哭麟,那哀伤是远胜当年在孔子车前哭凤的楚狂接舆的。“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哭凤的接舆至少还晓得这世上有孔子这只凤鸟,虽不惜羽毛,沦落尘世,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好歹还得这么一个同类,可劝可叹可悲。而孔子自己,到最后真是举世茫茫,无一相亲,连那些无处安放的学问也只得一块儿跟他埋到世界的尽头去,今天的我替他想想,那忧愁真如四时无尽,唯抱麒麟一大哭。简直使人想起小时候,受了委屈,似举目无亲,只得抱着墙角那只瞪着眼默默看我的小白猫一大哭,仿佛这天大的委屈世上没有一个人能懂,只得它一个能懂,它一个会听。我小时候的大哭和伤心算不得真,而孔子的那点孤愁却明明如田头日月,只我今儿知道了,却也不能再回那里陪着哭一场。
倒是晚孔子一百年的庄子,明杀暗捧地跟孔子交了手,会了意,虽然隔开老远的时光,虽然颇有点一厢头的冷眼热肠、自说自话,到底是真的看见了,一个跟自己同质甚或同态的灵魂,一段只有自己辨认得出的光谱。若两人活在同一时代,能说的话估计不少。庄子一辈子能够且愿意说话的对象其实也没几个,除了惠子,好像也想不出谁了,所以《庄子》里记的大多是别人的对话,他宁可编排或杜撰其他人之间说话,也没法给自己安排一个理想的谈话对象,除了惠子,这个扣死理的、傻里傻气的、常被他调来戏去的逻辑哲学狂热分子。尽管算不得一个多理想的对话者,可惠子死了,这毒舌冷眼的庄子还是难过得长吁短叹,“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还专门写了个故事悼念这个知己,成为整部《庄子》里唯一一处跟他的哲学思辨范儿不搭的地方。
相形之下,西方先哲们倒要热闹些,《柏拉图对话录》里苏格拉底大街上逮到谁都能跟他谈个半天,表面上是苏格拉底循循善诱,教化有方,细想想,倒似满希腊都散落着先哲们的知音。只这样完美的民族和时代,流传的却还是这样的神话,说远古时,人本是圆满而自足的,但有一回,这些完整的人却被天神宙斯劈成两半,四散零落于世,从此成为终生寻找那个失掉的自己的欠缺者。人身上这一点孤独,大约便是那欠缺的明证,亦是上下求索、无尽寻觅的动力,和相逢不会不相识的记号。要不是因着这点欠缺和避不开的孤独,管仲未必需要鲍叔牙的懂得,伯牙子期也不必高山流水,弦断不复归。
相亲相爱,或相仇相恨,只因我们都不是圆满的存在。
可是,胡兰成不止一次地说,中国人不讲相亲,也不愿相恨,而只是平常。有时,我真愿意相信这个。相亲或相恨大约都有个障碍要摆脱,以某种更强烈的情绪来抵挡那如影随形的宿命,不如就此止步,孤独亦是平常,宿命亦当喜乐。人与这世相濡以沫,不如乘桴浮于海,相忘于江湖,反倒还更多几分可亲可爱,可感可叹,可品可味。
于是,有一天,夕阳西下,我站在它跟前,心里忽然想唱歌,那歌儿还没有谱,却满可以唱出来了:
忧伤时,看看那原原本本的世界,那里有最大的慰藉。
厌弃时,看看那普照大地的光芒,那里有最大的宽恕。
孤独时,看看那银光闪闪的月轮,那里有最深的祝祷。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