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英 琐窗寒·玉兰
琐窗寒·玉兰
绀缕堆云,清腮润玉,汜人初见。蛮腥未洗,海客(一作海谷)一怀凄惋。渺征槎、去乘阆风,占香上国幽心展。□遗芳掩色,真恣凝澹,返魂骚畹。
一盼。千金换。又笑伴鸱夷,共归吴苑。离烟恨水,梦杳南天秋晚。比来时、瘦肌更销,冷薰沁骨悲乡远。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
绀缕堆云,清腮润玉,汜人初见
《广雅》绀,青色。青,深绿色。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唐·李白《望天门山诗》“两岸青山相对出”,青也可以指黑色。
《说文》缕,线也。“绀缕”,明写玉兰之叶暗写一个女子丝丝缕缕之长发。
堆云,写叶之多也是在写女子发之密。“清腮润玉“是写女子清秀俊雅的脸庞又有着玉般温润光洁与高贵坚贞,这是以叶中之花内外兼美来拟人。这两句形式上或化自温庭筠《菩萨蛮》“鬓云欲度香腮雪”。
“汜人”出自唐沈亚之《湘中怨解》:“垂拱年中,驾在上阳宫。太学进士郑生,晨发铜驰里,乘晓月度洛桥。闻桥下有哭,甚哀。生下马,循声索之。见其艳女,翳然蒙袖曰:“我孤,养于兄。嫂恶,常苦我。今欲赴水,故留哀须臾。”生曰:“能遂我归之乎?”应曰:“婢御无悔。”遂与居,号曰汜人。能诵楚人《九歌》、《招魂》、《九辩》之书。。。居数岁,生游长安。是夕,谓生曰:“我湘中蛟宫之娣也,谪而从君。今岁满,无以久留君所,欲为诀耳。”即相持啼泣。生留之,不能,竟去。后十余年,生之兄为岳州刺史。会上已—日,与家徒登岳阳楼,望鄂渚,张宴。乐酣,生愁吟曰:“情无垠兮荡洋洋,怀佳期兮属三湘。”声未终,有画舻浮漾而来。中为彩楼,高百余尺,其上施帏帐,栏笼画饰。帷褰—,有弹弦鼓吹者,皆神仙蛾眉,被服烟霓,裙袖皆广长。其中一人起舞,含凄怨,形类汜人,舞而歌曰:“溯青山兮江之隅,拖湘波兮袅绿裾。荷拳拳兮未舒,匪同归兮将焉如!”舞毕,敛袖,翔然凝望。楼中纵观方恰,须臾风涛崩怒,遂迷所往。
“汜人”自称受欺凌之孤女,实为湘水宫中女子,吴文英初见这一女子虽出生低微心性却是高贵,这就使前两句有了一个归结。“汜人”与“郑生”的离合悲欢有情有义也是在暗指作者自己与所描述这位女子相聚与别离。而“汜人”能诵楚人之辞其一写其高洁;其二与这首词关系密切。
蛮腥未洗,海客一怀凄惋。
吴越古时属蛮荒之地,这里取其真纯之意。腥,鱼虾难闻的腥味,对于这个字当只是取其浓郁之气息意以此写花香。未洗,未遭尘世污秽的浸染。“蛮腥未洗”可与王国维《蝶恋花》中“一树亭亭花乍吐,,除却天然,欲赠混无语”对勘。《梦窗词集校笺释集评》P4(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言之为“一种未失本真的特立之美”,这种美就脱自“未洗”二字。这一句是对前一句的承接,面对这样美好女子作者是何种心情?“海客一怀凄惋”,《梦窗词集校笺释集评》P4吴蓓先生认为以“海谷”为佳。私意以为“海客”更好些。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瀛洲”仙人居所,可是这样美好的地方,凡人是难以企及。海客或作者与“汜人”所向往仙侣般美好生活无法实现。以此满怀悲伤似可成为一说。“海客”另一出处唐·李商隐《海客》“海客乘槎上紫氛”,这就和下一句有了关联,若是“海谷”上下文感觉有脱节。海客,漂泊不定之人,两层意思其一为即将远行而满怀悲伤;其二与下文的离去有了关合。
渺征槎、去乘阆风,占香上国幽心展。
征槎,晋·张华《博物志》卷十((《梦窗词集校笺释集评》P5(同上)吴先生说是卷三有误)“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chá),来去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jī)粮,乘槎而去”。阆风,《楚辞·离骚》:“朝吾将济於白水兮,登 閬风而緤马。” 王逸 注:“ 閬风 ,山名,在崑崙之上。”
“渺征槎”,可与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相对勘。船帆乘着昆仑之巅吹来的山风远去。作者为什么而离去?“征槎”的出处已经点明“人有奇志”,对于古时男人或读书人最大志向金榜题名完成功业。作者所去往之地方也暗含这层意思。“占香”,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二》“画省香炉违伏枕”,《初学记》载应劭《汉官仪》曰:“尚书郎入直台廨中,给女侍史二人,执香炉烧薰,以从入台”。“上国”,即是南宋首府临安。若能在“上国”取得功名就能打开隐藏于胸中压抑的心结。“阆风”的推动是对能够“占香”也即仕途顺利的一种侧写。“幽心展”另一面是对“一怀凄惋”的疏解,可是作者立刻又沉入对如玉兰一般女子的思念。
□遗芳掩色,真恣凝澹,返魂骚畹。
玉兰也即女子留在我心中既有芬芳的气息与羞涩的娇艳,也有真纯澄净的神姿。而我仕途难进又回不去与之相见,唯让我的魂能回到她的所在之地。骚畹,《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汜人”能诵楚人之辞,这使“骚畹”可看成女子之居所。如此方有下阕的“一盼”。
一盼,千金换
只要见一面,千金相换也值得。写女子一顾倾城再顾倾国之貌。“一盼”也是对当初“初见”的回应。
又笑伴鸱夷,共归吴苑
鸱夷,即鸱夷子皮,指春秋越范蠡之号。这是作者以才高谋深之范蠡自比。吴苑,叶嘉莹先生认为只是泛指江南“不必指夫差之宫苑”(《迦陵论词丛稿》石家庄河北教育版社2000年12月 P56),诚然。这是写女子曾与作者在江南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离烟恨水,梦杳南天秋晚
“离烟恨水”是从过去回到现在,迷离的薄雾隔断着两人的相聚,唐·李商隐《西溪》云“怅望西溪水,潺湲奈尔何”,惆怅的望着西溪,那渐渐远去的潺潺的流水似乎发着哀怨之声,犹如自身在时光无情的流逝中,年华老去而无所成的悲伤,李商隐对此真是无可奈何。吴文英或也有此感受。“离烟”从空间写两人的被阻隔,“恨水”在写自身悲慨之外,从时间上也在写“劝君早归家,绿窗人似花”(唐·韦庄《菩萨蛮》)。可终究人是回不去,遥远的江南秋日的黄昏,草木如茵斜阳冉冉,曾经露桥携手的温情与惬意唯有到梦里去追寻。
比来时、瘦肌更销,冷薰沁骨悲乡远。
这一句从梦里回到现实,功名不成又回不去温柔乡,此时此刻比我来到临安时候人更显得显得消瘦。冷薰沁骨悲乡远,回不去遥远的家乡那份悲伤带来的寒冷长久萦绕着挥之不去感觉侵入到骨髓之中。可这还不是最悲伤。
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
又从当下回到过去,在聚散之间在要抛下这份情感的那一刻是人最难时候,咸阳,出自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可是这里“咸阳”不是指秦国的都城而是临安。“衰兰”,可指如玉兰之女子送别作者这位“海客”时的悲伤与憔悴。而这送别“最伤情”的时刻可从《诗经·国风·邶风·燕燕》中体会:“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成双的燕子舒展的翅膀飞翔的在空中,你要回去,我远远送你到郊野。看着你渐行渐远渐无踪,我泪如雨下。成双的燕子上下翻飞着,你要回去,我远远地送着你是多么不舍,看着你渐行渐远渐无影,我依旧在伫立远望任由那泪水悄然滑落。
佩结西风怨,“佩”,屈原·《离骚》“纫秋兰以为佩”连结秋兰为身上饰物。这是写离别后作者会将这位美好的女子时时的挂念或也是临别时有过的誓言。西风,一是写分别时刻身心的寒冷。其二阵阵西风似乎也在为这对情侣的分别而满怀哀怨。
从相遇到分离到别后的追忆与相思,结尾定格在最伤心的临别时刻,其中潜藏着个人功名无成又回不去温柔乡的双重失落,杨铁夫云:“此词,梦窗一生心事全见”。(《吴文英词新释辑评》P5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 2007年1月)
绀缕堆云,清腮润玉,汜人初见。蛮腥未洗,海客(一作海谷)一怀凄惋。渺征槎、去乘阆风,占香上国幽心展。□遗芳掩色,真恣凝澹,返魂骚畹。
一盼。千金换。又笑伴鸱夷,共归吴苑。离烟恨水,梦杳南天秋晚。比来时、瘦肌更销,冷薰沁骨悲乡远。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
绀缕堆云,清腮润玉,汜人初见
《广雅》绀,青色。青,深绿色。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唐·李白《望天门山诗》“两岸青山相对出”,青也可以指黑色。
《说文》缕,线也。“绀缕”,明写玉兰之叶暗写一个女子丝丝缕缕之长发。
堆云,写叶之多也是在写女子发之密。“清腮润玉“是写女子清秀俊雅的脸庞又有着玉般温润光洁与高贵坚贞,这是以叶中之花内外兼美来拟人。这两句形式上或化自温庭筠《菩萨蛮》“鬓云欲度香腮雪”。
“汜人”出自唐沈亚之《湘中怨解》:“垂拱年中,驾在上阳宫。太学进士郑生,晨发铜驰里,乘晓月度洛桥。闻桥下有哭,甚哀。生下马,循声索之。见其艳女,翳然蒙袖曰:“我孤,养于兄。嫂恶,常苦我。今欲赴水,故留哀须臾。”生曰:“能遂我归之乎?”应曰:“婢御无悔。”遂与居,号曰汜人。能诵楚人《九歌》、《招魂》、《九辩》之书。。。居数岁,生游长安。是夕,谓生曰:“我湘中蛟宫之娣也,谪而从君。今岁满,无以久留君所,欲为诀耳。”即相持啼泣。生留之,不能,竟去。后十余年,生之兄为岳州刺史。会上已—日,与家徒登岳阳楼,望鄂渚,张宴。乐酣,生愁吟曰:“情无垠兮荡洋洋,怀佳期兮属三湘。”声未终,有画舻浮漾而来。中为彩楼,高百余尺,其上施帏帐,栏笼画饰。帷褰—,有弹弦鼓吹者,皆神仙蛾眉,被服烟霓,裙袖皆广长。其中一人起舞,含凄怨,形类汜人,舞而歌曰:“溯青山兮江之隅,拖湘波兮袅绿裾。荷拳拳兮未舒,匪同归兮将焉如!”舞毕,敛袖,翔然凝望。楼中纵观方恰,须臾风涛崩怒,遂迷所往。
“汜人”自称受欺凌之孤女,实为湘水宫中女子,吴文英初见这一女子虽出生低微心性却是高贵,这就使前两句有了一个归结。“汜人”与“郑生”的离合悲欢有情有义也是在暗指作者自己与所描述这位女子相聚与别离。而“汜人”能诵楚人之辞其一写其高洁;其二与这首词关系密切。
蛮腥未洗,海客一怀凄惋。
吴越古时属蛮荒之地,这里取其真纯之意。腥,鱼虾难闻的腥味,对于这个字当只是取其浓郁之气息意以此写花香。未洗,未遭尘世污秽的浸染。“蛮腥未洗”可与王国维《蝶恋花》中“一树亭亭花乍吐,,除却天然,欲赠混无语”对勘。《梦窗词集校笺释集评》P4(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言之为“一种未失本真的特立之美”,这种美就脱自“未洗”二字。这一句是对前一句的承接,面对这样美好女子作者是何种心情?“海客一怀凄惋”,《梦窗词集校笺释集评》P4吴蓓先生认为以“海谷”为佳。私意以为“海客”更好些。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瀛洲”仙人居所,可是这样美好的地方,凡人是难以企及。海客或作者与“汜人”所向往仙侣般美好生活无法实现。以此满怀悲伤似可成为一说。“海客”另一出处唐·李商隐《海客》“海客乘槎上紫氛”,这就和下一句有了关联,若是“海谷”上下文感觉有脱节。海客,漂泊不定之人,两层意思其一为即将远行而满怀悲伤;其二与下文的离去有了关合。
渺征槎、去乘阆风,占香上国幽心展。
征槎,晋·张华《博物志》卷十((《梦窗词集校笺释集评》P5(同上)吴先生说是卷三有误)“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chá),来去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jī)粮,乘槎而去”。阆风,《楚辞·离骚》:“朝吾将济於白水兮,登 閬风而緤马。” 王逸 注:“ 閬风 ,山名,在崑崙之上。”
“渺征槎”,可与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相对勘。船帆乘着昆仑之巅吹来的山风远去。作者为什么而离去?“征槎”的出处已经点明“人有奇志”,对于古时男人或读书人最大志向金榜题名完成功业。作者所去往之地方也暗含这层意思。“占香”,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二》“画省香炉违伏枕”,《初学记》载应劭《汉官仪》曰:“尚书郎入直台廨中,给女侍史二人,执香炉烧薰,以从入台”。“上国”,即是南宋首府临安。若能在“上国”取得功名就能打开隐藏于胸中压抑的心结。“阆风”的推动是对能够“占香”也即仕途顺利的一种侧写。“幽心展”另一面是对“一怀凄惋”的疏解,可是作者立刻又沉入对如玉兰一般女子的思念。
□遗芳掩色,真恣凝澹,返魂骚畹。
玉兰也即女子留在我心中既有芬芳的气息与羞涩的娇艳,也有真纯澄净的神姿。而我仕途难进又回不去与之相见,唯让我的魂能回到她的所在之地。骚畹,《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汜人”能诵楚人之辞,这使“骚畹”可看成女子之居所。如此方有下阕的“一盼”。
一盼,千金换
只要见一面,千金相换也值得。写女子一顾倾城再顾倾国之貌。“一盼”也是对当初“初见”的回应。
又笑伴鸱夷,共归吴苑
鸱夷,即鸱夷子皮,指春秋越范蠡之号。这是作者以才高谋深之范蠡自比。吴苑,叶嘉莹先生认为只是泛指江南“不必指夫差之宫苑”(《迦陵论词丛稿》石家庄河北教育版社2000年12月 P56),诚然。这是写女子曾与作者在江南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离烟恨水,梦杳南天秋晚
“离烟恨水”是从过去回到现在,迷离的薄雾隔断着两人的相聚,唐·李商隐《西溪》云“怅望西溪水,潺湲奈尔何”,惆怅的望着西溪,那渐渐远去的潺潺的流水似乎发着哀怨之声,犹如自身在时光无情的流逝中,年华老去而无所成的悲伤,李商隐对此真是无可奈何。吴文英或也有此感受。“离烟”从空间写两人的被阻隔,“恨水”在写自身悲慨之外,从时间上也在写“劝君早归家,绿窗人似花”(唐·韦庄《菩萨蛮》)。可终究人是回不去,遥远的江南秋日的黄昏,草木如茵斜阳冉冉,曾经露桥携手的温情与惬意唯有到梦里去追寻。
比来时、瘦肌更销,冷薰沁骨悲乡远。
这一句从梦里回到现实,功名不成又回不去温柔乡,此时此刻比我来到临安时候人更显得显得消瘦。冷薰沁骨悲乡远,回不去遥远的家乡那份悲伤带来的寒冷长久萦绕着挥之不去感觉侵入到骨髓之中。可这还不是最悲伤。
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
又从当下回到过去,在聚散之间在要抛下这份情感的那一刻是人最难时候,咸阳,出自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可是这里“咸阳”不是指秦国的都城而是临安。“衰兰”,可指如玉兰之女子送别作者这位“海客”时的悲伤与憔悴。而这送别“最伤情”的时刻可从《诗经·国风·邶风·燕燕》中体会:“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成双的燕子舒展的翅膀飞翔的在空中,你要回去,我远远送你到郊野。看着你渐行渐远渐无踪,我泪如雨下。成双的燕子上下翻飞着,你要回去,我远远地送着你是多么不舍,看着你渐行渐远渐无影,我依旧在伫立远望任由那泪水悄然滑落。
佩结西风怨,“佩”,屈原·《离骚》“纫秋兰以为佩”连结秋兰为身上饰物。这是写离别后作者会将这位美好的女子时时的挂念或也是临别时有过的誓言。西风,一是写分别时刻身心的寒冷。其二阵阵西风似乎也在为这对情侣的分别而满怀哀怨。
从相遇到分离到别后的追忆与相思,结尾定格在最伤心的临别时刻,其中潜藏着个人功名无成又回不去温柔乡的双重失落,杨铁夫云:“此词,梦窗一生心事全见”。(《吴文英词新释辑评》P5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 200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