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记》小感
看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中谈论到笔法记的部分,随手写点小感记录于此。
p275页“画者,华也。但责似得真,岂此挠矣。”此句中“责似得真”另有“贵似得真”这一说法,现在很多书籍中也记录为“贵”。我认为这里贵和责都有“要求”之意,或许所用字不同但意思相近。另外此处用的“真”,与荆浩后来所提倡的“真"含义应该有所不同,此处是一个耕夫口中的”真“,意思估计为”似“,即表现为华即得真。徐复观在此句后注释为“按浩以为不必为六要所拘",我将此句理解为故事中的耕夫认为作画主要是华,画得像了自然就真了,老叟所说的六要不重要。
p275页”度物象而取其真“,”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老叟这里的解释是反驳耕夫的话,这里的气有多种解释。我倒是理解为与中国传统的”气韵“有所差别。在此《笔法记》中所提倡的物体之真或许更注重的是事物对象的性情:不应该只描摹树石的外轮廓,而应该对其”实“加以了解。徐复观在解释中认为是要表现事物的生命之气,对象的生命感。读后能够感到其中的意思,但是总是觉得玄乎。我直接认为荆浩的意思就是要”画得像“,这个”像“不仅仅是形态上的(只有形态上的像便会”死“,老叟道”象之,死也“),更是在了解事物对象后能表现出符合其生态自然的像,比如一棵树的长势等等。简言之便是提倡绘画的”生动性“。p277页”韵者隐迹立形“,徐复观在此注释为”无人为之迹“,这便是荆浩提的画面全部表现自然,在外形上,包括对象的精神气上都要完全符合事物对象,这个论点有点像康德所认为的自然界中的事物人工痕迹越弱,自然形态越强便越美。p280页有“有画如飞龙磻虬,狂生枝叶者,非松之气韵也”,可见荆浩之气韵,并非笔墨之气韵,而是事物对象的属性。
不过在层次上讲,熟知万物之性情,只能算是第二的层次。其提出“神妙奇巧”,神为胸有成竹,将笔画融于心。妙才为知“万类性情”,奇为缺少理性,有笔无思;巧为实不足而华有余。
p275页“画者,华也。但责似得真,岂此挠矣。”此句中“责似得真”另有“贵似得真”这一说法,现在很多书籍中也记录为“贵”。我认为这里贵和责都有“要求”之意,或许所用字不同但意思相近。另外此处用的“真”,与荆浩后来所提倡的“真"含义应该有所不同,此处是一个耕夫口中的”真“,意思估计为”似“,即表现为华即得真。徐复观在此句后注释为“按浩以为不必为六要所拘",我将此句理解为故事中的耕夫认为作画主要是华,画得像了自然就真了,老叟所说的六要不重要。
p275页”度物象而取其真“,”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老叟这里的解释是反驳耕夫的话,这里的气有多种解释。我倒是理解为与中国传统的”气韵“有所差别。在此《笔法记》中所提倡的物体之真或许更注重的是事物对象的性情:不应该只描摹树石的外轮廓,而应该对其”实“加以了解。徐复观在解释中认为是要表现事物的生命之气,对象的生命感。读后能够感到其中的意思,但是总是觉得玄乎。我直接认为荆浩的意思就是要”画得像“,这个”像“不仅仅是形态上的(只有形态上的像便会”死“,老叟道”象之,死也“),更是在了解事物对象后能表现出符合其生态自然的像,比如一棵树的长势等等。简言之便是提倡绘画的”生动性“。p277页”韵者隐迹立形“,徐复观在此注释为”无人为之迹“,这便是荆浩提的画面全部表现自然,在外形上,包括对象的精神气上都要完全符合事物对象,这个论点有点像康德所认为的自然界中的事物人工痕迹越弱,自然形态越强便越美。p280页有“有画如飞龙磻虬,狂生枝叶者,非松之气韵也”,可见荆浩之气韵,并非笔墨之气韵,而是事物对象的属性。
不过在层次上讲,熟知万物之性情,只能算是第二的层次。其提出“神妙奇巧”,神为胸有成竹,将笔画融于心。妙才为知“万类性情”,奇为缺少理性,有笔无思;巧为实不足而华有余。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空山新语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记录近来和GPT的聊天 (1人喜欢)
- 20241216无题 (2人喜欢)
- 20241204关于两种奋不顾身的爱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