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宏志--阅读的习惯和方法
◎谈一谈你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吧。
●我读书不是很有系统,但大概可以分为两部分来说。一是某一段时间,可能三年、五年,对几个题目充满好奇,我会比较有计划地找相关书籍来读,寻找渊源、建立自己的理解脉络。其它部分,就是放纵自己看吸引我的题目,不管它有什幺意义、用途。比较有计划的部分,大概都同时维持三到四个题目。譬如我曾经有过一段时间花很多力气想了解public culture,包含批判面跟解放面,所以去读有关的各家理论,想要知道一个大概的面貌。
比较没计划的部分,像十几年前,写完《创意人》、《城市人》之后,准备写一个题目叫《旅行人》,还取了一个副标题:“关于行动的静思”,或“关于旅行的形上学”,意思是说,人之移动,其中有一部分看起来没有具体的动机,好象除了去把财富花掉之外,没有积极的目标,然而事实上这里面另有价值。譬如中国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西方相信travel的教育功能,这行动本身一定有一个隐藏的意义。所以我想用带着故事,带着反省、理论的形式,最后提出一个新时代的旅行观的小书。
会有这个动机,是从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开始,特别是拿他在里面所说的话,去对照后来他所做的事,再以一个今天的旅行者的角度做比较。等到要动笔了,我觉得我拥有的故事还不够多,就想应该看更多像康有为一样的旅行者,他们都基于不同的理由去了某些地方,待在某些地方,回来后改变成另外一个人。从他们的叙述、感受,我来看看更多的why people travel这样的故事。
这是1987年的事。一开始我是找大家都熟悉的、有名的探险家,慢慢就找到更冷僻的作家,书已经沉默在时间胶囊里的作者,越找越多,忘路之远近,所以,等到我回过神来,十二年就过去了,然后搜了一屋子这样的书。有些书很难找,但幸运的是,我有一个姊姊刚好在美国图书馆学系读博士,所以通过她的力量,所有买不到的书,就设法用馆际交换的方式借来影印给我。这本书到今天都还没写,阅读的过程对书的写作帮助也不大。这些旧典不一定是经典,但在西方过去几百年里头曾经是很重要的东西,而中文世界是没有的。所以后来就逐渐产生一个计划,成为“城邦”里面“马可孛罗”的旅行文学。书都选好了,只是受限于我写导读的能力,出得太慢。
这个题目就是有点不期而遇。我不知道我在找什幺东西,就多看几本,每一本都指向过去影响它的书,这些书在历史上有个暗流,往上会溯到上游,往下会到下游,所以不知不觉就把这系统给读起来。近年来这些题目的形成,我都持一个比较放纵快感的政策,看哪个题目让我有感官上的欢愉。
◎透过阅读来加强自己的能力,你这方面一直身体力行。不管你过去学电脑,还是花五、六年时间了解财务相关问题,你透过阅读来获取一些专业能力的方法,秘诀为何?
●我是一个畏惧跟人接触的人。很怕问人问题,也怕去上课。每当我碰上什幺不会的东西,就觉得没关系,这世上总会有相关的书。所以,我习惯用读书来解决工作里某一技能的困难。
不会的东西就找书,这其实是在学校里面的训练,一个题目,怎幺通过书的寻找把它包围起来。在出版业的生涯里,我原来是一个编辑。但是在“远流”的时候,我下定决心从编辑跳到marketing的角色。于是我把台湾所有跟marketing有关的教科书,跟谈marketing的商业书找来,四、五十本都读了,所有理论在内心反刍,试着在工作上验证。这个习惯到今天还是一样,每当遇到困难,或者新做一件事,比方说电子出版,要了解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相关的东西,就是找书来读。当然现在工具更多,不一定是书,可能透过internet就能搜寻到很多文章。
很多人书读得很好,但是并不真正相信书,没有跟书反复交谈。我认为书很少说错,也不会让人无所依从,我们不应该只按照表面来理解,而是必须反刍,扣问作者的鬼魂。这几十年中,因为我的工作范围一直在变动,读书这个技能帮了我很大的忙,不然我每个月都要上课,三十年的东西可能要用六十年来学。我很幸运的在读书的时候,有得到读书的基本技能,整个学校教育,就是应该教会大家读书的技能。
◎学会读书的方法,应该是学校教育中很基本的一件事情,现在对很多人来讲,反而变成一个问题。为什幺?
●现在的教育系统,好象是在为大家找答案,而不是给找答案的勇气跟能力。所以,从小学开始读书识字之后,应该培养的技能是“我要怎幺自己去找要读的东西”,怎幺把找到的东西用不同的方法混合起来,然后可以以自己叙述的能力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占有它。如果一本二十万字的书,可以用一千字说出来,那就表示读懂了。这是一种技能,到了高中应该有完整独立读书的能力。
可是在台湾,到了高中,学生仍然被保护着,并没有被要求孤独地去选择、去解决问题,而是被告知、是在复述教育者所知道的事情。高中生的读书能力仍像是小学生,所以到了大学,当高中来教,独立阅读的能力都晚了一个阶段。现在大学中老师还是讲课太多,教的也只是他知道的事,照理说,阅读世代应该是越读越大,所以老师要给个范围,让学生独立去读,那幺每个人都读不一样的东西,阅读的面貌就会不一样,扩散出来力量就变得很大。他们也才有机会知道如何孤独地透过书来解决问题。
◎你刚提到很多人书读得很好,但是并不真正相信书。请就这一点再多谈一谈。
●很多人看书是因为觉得应该看书,而不是真的喜欢看书、想跟书做交流。我常说,真正的阅读,是要和作者come to the terms,跟作者讨价还价,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东西。如果只是听作者单方面地说,那只是鹦鹉一般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现在教育给学生太少自我执行跟自我表达的机会,也很少有机会让他们选择自己要看的书。而读书的时候,很多人又太容易就按照字面的意思读,并没有真的让作者说出话来。你既然没有扣问到作者的灵魂,当然是谈不上相不相信他的。
我是一个相信书、会跟着书工作的人。我相信“Books never failed us”,因为我会跟书反复交谈。举个例子,当初《PC Home》杂志要上市的时候,大家都知道marketing有四个P,因此要考虑Product做什幺,Pricing要做什幺。结果在开会讨论的时候,发现同事对Pricing这个概念很天真,要研究杂志定价政策的时候,他们的方式就是看同类型杂志的定价。结论是,如果要走高级路线,定价就是两百到两百二,如果要走大众路线,那就一百二到一百五。他们把世界上已经发生的状况当成一个范围。
但是,如果把定价落在世界上已经存在的价格范围里,那就不叫Pricing,反而是不要动到Pricing了。如果真的要用Pricing作工具,就要脱离世界上对价格已经熟悉的定义,要不就做比原有价格贵很多,要不就是低到变成破坏。每一个东西,原理都一样,本来这四个P是策略工具,结果却被理解成一种检查项目。检查是检查过了,可是却没有想过真正要做什幺。
●我读书不是很有系统,但大概可以分为两部分来说。一是某一段时间,可能三年、五年,对几个题目充满好奇,我会比较有计划地找相关书籍来读,寻找渊源、建立自己的理解脉络。其它部分,就是放纵自己看吸引我的题目,不管它有什幺意义、用途。比较有计划的部分,大概都同时维持三到四个题目。譬如我曾经有过一段时间花很多力气想了解public culture,包含批判面跟解放面,所以去读有关的各家理论,想要知道一个大概的面貌。
比较没计划的部分,像十几年前,写完《创意人》、《城市人》之后,准备写一个题目叫《旅行人》,还取了一个副标题:“关于行动的静思”,或“关于旅行的形上学”,意思是说,人之移动,其中有一部分看起来没有具体的动机,好象除了去把财富花掉之外,没有积极的目标,然而事实上这里面另有价值。譬如中国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西方相信travel的教育功能,这行动本身一定有一个隐藏的意义。所以我想用带着故事,带着反省、理论的形式,最后提出一个新时代的旅行观的小书。
会有这个动机,是从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开始,特别是拿他在里面所说的话,去对照后来他所做的事,再以一个今天的旅行者的角度做比较。等到要动笔了,我觉得我拥有的故事还不够多,就想应该看更多像康有为一样的旅行者,他们都基于不同的理由去了某些地方,待在某些地方,回来后改变成另外一个人。从他们的叙述、感受,我来看看更多的why people travel这样的故事。
这是1987年的事。一开始我是找大家都熟悉的、有名的探险家,慢慢就找到更冷僻的作家,书已经沉默在时间胶囊里的作者,越找越多,忘路之远近,所以,等到我回过神来,十二年就过去了,然后搜了一屋子这样的书。有些书很难找,但幸运的是,我有一个姊姊刚好在美国图书馆学系读博士,所以通过她的力量,所有买不到的书,就设法用馆际交换的方式借来影印给我。这本书到今天都还没写,阅读的过程对书的写作帮助也不大。这些旧典不一定是经典,但在西方过去几百年里头曾经是很重要的东西,而中文世界是没有的。所以后来就逐渐产生一个计划,成为“城邦”里面“马可孛罗”的旅行文学。书都选好了,只是受限于我写导读的能力,出得太慢。
这个题目就是有点不期而遇。我不知道我在找什幺东西,就多看几本,每一本都指向过去影响它的书,这些书在历史上有个暗流,往上会溯到上游,往下会到下游,所以不知不觉就把这系统给读起来。近年来这些题目的形成,我都持一个比较放纵快感的政策,看哪个题目让我有感官上的欢愉。
◎透过阅读来加强自己的能力,你这方面一直身体力行。不管你过去学电脑,还是花五、六年时间了解财务相关问题,你透过阅读来获取一些专业能力的方法,秘诀为何?
●我是一个畏惧跟人接触的人。很怕问人问题,也怕去上课。每当我碰上什幺不会的东西,就觉得没关系,这世上总会有相关的书。所以,我习惯用读书来解决工作里某一技能的困难。
不会的东西就找书,这其实是在学校里面的训练,一个题目,怎幺通过书的寻找把它包围起来。在出版业的生涯里,我原来是一个编辑。但是在“远流”的时候,我下定决心从编辑跳到marketing的角色。于是我把台湾所有跟marketing有关的教科书,跟谈marketing的商业书找来,四、五十本都读了,所有理论在内心反刍,试着在工作上验证。这个习惯到今天还是一样,每当遇到困难,或者新做一件事,比方说电子出版,要了解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相关的东西,就是找书来读。当然现在工具更多,不一定是书,可能透过internet就能搜寻到很多文章。
很多人书读得很好,但是并不真正相信书,没有跟书反复交谈。我认为书很少说错,也不会让人无所依从,我们不应该只按照表面来理解,而是必须反刍,扣问作者的鬼魂。这几十年中,因为我的工作范围一直在变动,读书这个技能帮了我很大的忙,不然我每个月都要上课,三十年的东西可能要用六十年来学。我很幸运的在读书的时候,有得到读书的基本技能,整个学校教育,就是应该教会大家读书的技能。
◎学会读书的方法,应该是学校教育中很基本的一件事情,现在对很多人来讲,反而变成一个问题。为什幺?
●现在的教育系统,好象是在为大家找答案,而不是给找答案的勇气跟能力。所以,从小学开始读书识字之后,应该培养的技能是“我要怎幺自己去找要读的东西”,怎幺把找到的东西用不同的方法混合起来,然后可以以自己叙述的能力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占有它。如果一本二十万字的书,可以用一千字说出来,那就表示读懂了。这是一种技能,到了高中应该有完整独立读书的能力。
可是在台湾,到了高中,学生仍然被保护着,并没有被要求孤独地去选择、去解决问题,而是被告知、是在复述教育者所知道的事情。高中生的读书能力仍像是小学生,所以到了大学,当高中来教,独立阅读的能力都晚了一个阶段。现在大学中老师还是讲课太多,教的也只是他知道的事,照理说,阅读世代应该是越读越大,所以老师要给个范围,让学生独立去读,那幺每个人都读不一样的东西,阅读的面貌就会不一样,扩散出来力量就变得很大。他们也才有机会知道如何孤独地透过书来解决问题。
◎你刚提到很多人书读得很好,但是并不真正相信书。请就这一点再多谈一谈。
●很多人看书是因为觉得应该看书,而不是真的喜欢看书、想跟书做交流。我常说,真正的阅读,是要和作者come to the terms,跟作者讨价还价,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东西。如果只是听作者单方面地说,那只是鹦鹉一般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现在教育给学生太少自我执行跟自我表达的机会,也很少有机会让他们选择自己要看的书。而读书的时候,很多人又太容易就按照字面的意思读,并没有真的让作者说出话来。你既然没有扣问到作者的灵魂,当然是谈不上相不相信他的。
我是一个相信书、会跟着书工作的人。我相信“Books never failed us”,因为我会跟书反复交谈。举个例子,当初《PC Home》杂志要上市的时候,大家都知道marketing有四个P,因此要考虑Product做什幺,Pricing要做什幺。结果在开会讨论的时候,发现同事对Pricing这个概念很天真,要研究杂志定价政策的时候,他们的方式就是看同类型杂志的定价。结论是,如果要走高级路线,定价就是两百到两百二,如果要走大众路线,那就一百二到一百五。他们把世界上已经发生的状况当成一个范围。
但是,如果把定价落在世界上已经存在的价格范围里,那就不叫Pricing,反而是不要动到Pricing了。如果真的要用Pricing作工具,就要脱离世界上对价格已经熟悉的定义,要不就做比原有价格贵很多,要不就是低到变成破坏。每一个东西,原理都一样,本来这四个P是策略工具,结果却被理解成一种检查项目。检查是检查过了,可是却没有想过真正要做什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