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谱(二)|一个不吃鸡蛋的人
我有一份食单
记录的不是人们爱吃、想吃什么
而是人们不吃什么
这些菜连同这些人的际遇
一同被记录在册
有了这本
《不食谱》
第二物:鸡蛋
-♨-
文/霹雳
图/霹雳 喜乐
小余不记得是从几岁开始不吃鸡蛋的。
这话得从小时候说起。
那时的小余每天放学的任务就是到鸡窝里捡鸡蛋,这是一天中颇为紧张的时刻,一开门,那只傲娇的大公鸡昂首挺胸地四处踱步,小余小心翼翼地绕过它,快速熟练地顺着梯子爬下鸡窝。这鸡窝和以前的地窝子有点像,就是在地下挖出大坑,大坑四壁掏出几个洞,洞里垫着稻草;木头搭的顶,铺着塑料布,冬天还会吊一盏白炽灯,以供冬夜取暖。一两只鸡歇在梯子上,还有的趴在稻草上安静卧着,小余环顾四周,捡起稻草上的蛋,浑圆个大,握在手里还有余温,单手攀着梯子爬上来。
一上来,那只傲娇的大公鸡炸起了脖颈的毛,翅膀张开,眼睛瞪得浑圆。小余楞在原地,敌不动,我不动。大公鸡“喔喔喔”叫几声,扑棱着翅膀左右晃着身子冲过来,到了跟前,扑腾着离地一尺,小余瞅准机会飞起一脚,踢在公鸡肚子上,大公鸡像架在脚背上的飞机,一个弧度降落在地。双方都惊魂未定,小余连忙揣着鸡蛋逃跑,快速转身扣上门,任凭公鸡“喔喔喔”地挑衅,自己在菜园旁刮着脚底的鸡屎。
这是小余每天放学后都要经历的惊魂时刻,不过并不是她不吃鸡蛋的原因。在小余遥远的记忆里,似乎有一段非常爱吃鸡蛋的经历,每天包里揣着水煮蛋,敲一敲,蛋壳裂开几条缝,一块一块儿小心剥下,用指尖掐着,轻轻撕下那层膜,咬一口溜光水滑的蛋,黄澄澄的蛋黄露出来。不同的火候和煮法,蛋黄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和状态,观察对比它们成了小伙伴们的乐趣之一。小余吃了一个又吃一个,噎的直翻白眼,这是小余印象里最后一次关于吃蛋的回忆。
据小余的父亲老余回忆,小余不吃蛋是因为小时候吃多了,俗称吃伤了,因为小余对他说鸡蛋有一股鸡屎,对此小余没有矢口否认,但也心存疑虑,在她的认知里,鸡蛋散发出的味道虽然不好闻,但也绝不等同于鸡屎味,只不过她对喂鸡的麸皮味、鸡圈味过于熟悉,闻到那味道就会产生一系列联想。她怀疑老余和她差不多,鸡屎说辞纯属他自己脑补。
老余鸡蛋羹蒸的特别好,出锅冒着腾腾热气,嫩黄色的羹在碗里抖动。看着爸妈和表妹都吃的赞不绝口,小余不吃鸡蛋的态度依然很坚决,沾着鸡蛋的菜和汤一律不碰。对此严肃的爸妈倒显得很宽容,这让小余很受用,对于粗生粗养的她来说,终于有了点挑剔的娇贵感。不过再次尝到鸡蛋的滋味时,却让小余印象深刻。
上初中的小余正处于求知欲强烈的阶段,自从借了本科普读物后便整天沉迷于做各种家常试验。一则煮出没有蛋白的鸡蛋的试验引起了小余强烈的兴趣。她从冰箱拿出一枚前天自己从鸡圈捡出的蛋,用小刻刀在上下端各自小心翼翼刻出一个洞,站在垃圾桶旁小心翼翼地对着一端使劲吹气。按照书中的说法,蛋清应该很顺利地从另一端流出来,然而事实是,小余鼓足了腮帮子,蛋清却像黏着的胶水一般,艰难地滴下两滴。小余用筷子探进去小心地捅了两下,情况依然不乐观,心里有些发急,于是灵机一动:吹不出来,可以吸呀!于是又嘬着腮帮子"咻"地用力一吸。胶着的蛋清让她一阵恶心,滑滑腻腻的质感吐又吐不干净,小余一闭眼,一鼓作气猛吸几口,心里还真觉得自己有那么几分科研探索精神。鸡蛋被放入锅中加水开煮,没怎么动过锅灶的小余紧张又兴奋,时不时地观察观察被热气围绕的蛋,听到爸妈进门的声音,便兴冲冲地跑上前去献宝。爸妈从锅里捞出鸡蛋,砰砰敲两下,一块一块剥下蛋壳,小余眼睛都不眨一下,盯着手里一点点裸露的蛋。试验结果大致成功,只不过蛋黄外依旧细细琐琐挂着些蛋清,并没有书中那样明亮澄黄。
当然,这个实验,小余也只做了这一次,对于一个不吃鸡蛋的人,这种方法无疑太折磨人了。高中时候,小余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在鹅蛋上做画的人,差不多的方法,清理出鹅蛋里的蛋黄蛋清,在蛋壳表面刷一层牙膏,之后用笔作画,画好后,用一小截牙签担着中国结,卡在刻出的洞里,成品非常雍容富态,颇具古典美。小余不安分,拜托老余到菜市场时带两个鹅蛋回来,但老余逛遍菜市场也没有硕大白皙的鹅蛋,只看到咸菜摊子上的咸鸭蛋,最后的结果是带回了几个家常鸡蛋……小余没法像上次那样再清理一次蛋黄蛋清,于是直接用笔画起来,人物是《红楼里》的黛玉和宝钗,费了不少时候,画的倒是有模有样,老余都不住称赞了两句。中国结是穿不起来了,老余用透明胶带内里的纸卷和木头桩给小余做了底托,画好的两枚鸡蛋被放在书柜里。一个夏天,小余时不时拿出来赏玩;一个冬天,两枚蛋被遗忘在角落;春天,小余闻到一股怪味,搜寻片刻,找到了两枚已经发黑的鸡蛋,黛玉、宝钗依旧衣袂翩翩,却不得不被丢进了垃圾桶……
小余有位朋友极爱做饭,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我都被我自己的厨艺折服了。"因为要做采访,这位朋友是小余的头号小白鼠,于是一个清晨,小余看到这位身材魁梧的男青年,系着围裙,挽起袖子,熟练地打了两个蛋,掺进牛奶打匀,用一片黄油抹了抹锅底,将碗中的蛋液分几次倒入锅中,待蛋液渐渐凝结成一片金黄,便将其缓缓卷起,麻利出锅。她老婆在一旁递过盘子,为刚出锅的鸡蛋烧浇上番茄酱,招呼我们同吃。小余问,平时都是谁做早饭?男青年回答一般是他,她老婆在一边幸福地笑:“我都要不要意思、过意不去了。”男青年冲她说:“你负责吃就行了嘛。”那天的鸡蛋烧小余吃得大快朵颐,一点没吃出鸡蛋的怪味,几位同去采访的朋友三两口就吃光了两个。
也是这位男青年,听说小余不吃鸡蛋后对她说:"我有位朋友也不吃,以前吃多了。这叫蛋白质中毒综合症。"小余两眼放光,原来这还有学名?这感觉就像上心理学专业课时,知道自己路盲是因为和个人认知方式有关系一样,突然都有了合理的解释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依据,而不是因为鸡蛋有鸡屎味这么粗俗的原因。于是不管真假,当有人奇怪地问小余:鸡蛋这么好的食物,你为什么不吃时,小余便抛出这个看似专业的名词。
不过现在小余不吃鸡蛋的标准已经降低了很多,与鸡蛋同烧的菜或汤已不在黑名单内,吃不出蛋味的食物已经可以接受,比如那金黄如骄阳的鸡蛋烧。
[食谱]
鸡蛋烧做法:
①.鸡蛋加少许牛奶,打匀成鸡蛋液。
②.用小块黄油在锅底均匀抹一层。
③.缓缓倒入部分鸡蛋液,注意火候均匀,有大气泡时可戳破,待到凝固,卷起,推到锅子另一边。
④.分3-5次,重复上述动作,叠层加厚。
⑤.稍加冷却,用刀切开。
⑥.淋上自己喜欢的酱汁,可以开吃啦!
点击阅读 第一物:鱼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创基因)
记录的不是人们爱吃、想吃什么
而是人们不吃什么
这些菜连同这些人的际遇
一同被记录在册
有了这本
《不食谱》
![]() |
第二物:鸡蛋
-♨-
文/霹雳
图/霹雳 喜乐
小余不记得是从几岁开始不吃鸡蛋的。
这话得从小时候说起。
那时的小余每天放学的任务就是到鸡窝里捡鸡蛋,这是一天中颇为紧张的时刻,一开门,那只傲娇的大公鸡昂首挺胸地四处踱步,小余小心翼翼地绕过它,快速熟练地顺着梯子爬下鸡窝。这鸡窝和以前的地窝子有点像,就是在地下挖出大坑,大坑四壁掏出几个洞,洞里垫着稻草;木头搭的顶,铺着塑料布,冬天还会吊一盏白炽灯,以供冬夜取暖。一两只鸡歇在梯子上,还有的趴在稻草上安静卧着,小余环顾四周,捡起稻草上的蛋,浑圆个大,握在手里还有余温,单手攀着梯子爬上来。
一上来,那只傲娇的大公鸡炸起了脖颈的毛,翅膀张开,眼睛瞪得浑圆。小余楞在原地,敌不动,我不动。大公鸡“喔喔喔”叫几声,扑棱着翅膀左右晃着身子冲过来,到了跟前,扑腾着离地一尺,小余瞅准机会飞起一脚,踢在公鸡肚子上,大公鸡像架在脚背上的飞机,一个弧度降落在地。双方都惊魂未定,小余连忙揣着鸡蛋逃跑,快速转身扣上门,任凭公鸡“喔喔喔”地挑衅,自己在菜园旁刮着脚底的鸡屎。
这是小余每天放学后都要经历的惊魂时刻,不过并不是她不吃鸡蛋的原因。在小余遥远的记忆里,似乎有一段非常爱吃鸡蛋的经历,每天包里揣着水煮蛋,敲一敲,蛋壳裂开几条缝,一块一块儿小心剥下,用指尖掐着,轻轻撕下那层膜,咬一口溜光水滑的蛋,黄澄澄的蛋黄露出来。不同的火候和煮法,蛋黄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和状态,观察对比它们成了小伙伴们的乐趣之一。小余吃了一个又吃一个,噎的直翻白眼,这是小余印象里最后一次关于吃蛋的回忆。
据小余的父亲老余回忆,小余不吃蛋是因为小时候吃多了,俗称吃伤了,因为小余对他说鸡蛋有一股鸡屎,对此小余没有矢口否认,但也心存疑虑,在她的认知里,鸡蛋散发出的味道虽然不好闻,但也绝不等同于鸡屎味,只不过她对喂鸡的麸皮味、鸡圈味过于熟悉,闻到那味道就会产生一系列联想。她怀疑老余和她差不多,鸡屎说辞纯属他自己脑补。
老余鸡蛋羹蒸的特别好,出锅冒着腾腾热气,嫩黄色的羹在碗里抖动。看着爸妈和表妹都吃的赞不绝口,小余不吃鸡蛋的态度依然很坚决,沾着鸡蛋的菜和汤一律不碰。对此严肃的爸妈倒显得很宽容,这让小余很受用,对于粗生粗养的她来说,终于有了点挑剔的娇贵感。不过再次尝到鸡蛋的滋味时,却让小余印象深刻。
上初中的小余正处于求知欲强烈的阶段,自从借了本科普读物后便整天沉迷于做各种家常试验。一则煮出没有蛋白的鸡蛋的试验引起了小余强烈的兴趣。她从冰箱拿出一枚前天自己从鸡圈捡出的蛋,用小刻刀在上下端各自小心翼翼刻出一个洞,站在垃圾桶旁小心翼翼地对着一端使劲吹气。按照书中的说法,蛋清应该很顺利地从另一端流出来,然而事实是,小余鼓足了腮帮子,蛋清却像黏着的胶水一般,艰难地滴下两滴。小余用筷子探进去小心地捅了两下,情况依然不乐观,心里有些发急,于是灵机一动:吹不出来,可以吸呀!于是又嘬着腮帮子"咻"地用力一吸。胶着的蛋清让她一阵恶心,滑滑腻腻的质感吐又吐不干净,小余一闭眼,一鼓作气猛吸几口,心里还真觉得自己有那么几分科研探索精神。鸡蛋被放入锅中加水开煮,没怎么动过锅灶的小余紧张又兴奋,时不时地观察观察被热气围绕的蛋,听到爸妈进门的声音,便兴冲冲地跑上前去献宝。爸妈从锅里捞出鸡蛋,砰砰敲两下,一块一块剥下蛋壳,小余眼睛都不眨一下,盯着手里一点点裸露的蛋。试验结果大致成功,只不过蛋黄外依旧细细琐琐挂着些蛋清,并没有书中那样明亮澄黄。
当然,这个实验,小余也只做了这一次,对于一个不吃鸡蛋的人,这种方法无疑太折磨人了。高中时候,小余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在鹅蛋上做画的人,差不多的方法,清理出鹅蛋里的蛋黄蛋清,在蛋壳表面刷一层牙膏,之后用笔作画,画好后,用一小截牙签担着中国结,卡在刻出的洞里,成品非常雍容富态,颇具古典美。小余不安分,拜托老余到菜市场时带两个鹅蛋回来,但老余逛遍菜市场也没有硕大白皙的鹅蛋,只看到咸菜摊子上的咸鸭蛋,最后的结果是带回了几个家常鸡蛋……小余没法像上次那样再清理一次蛋黄蛋清,于是直接用笔画起来,人物是《红楼里》的黛玉和宝钗,费了不少时候,画的倒是有模有样,老余都不住称赞了两句。中国结是穿不起来了,老余用透明胶带内里的纸卷和木头桩给小余做了底托,画好的两枚鸡蛋被放在书柜里。一个夏天,小余时不时拿出来赏玩;一个冬天,两枚蛋被遗忘在角落;春天,小余闻到一股怪味,搜寻片刻,找到了两枚已经发黑的鸡蛋,黛玉、宝钗依旧衣袂翩翩,却不得不被丢进了垃圾桶……
小余有位朋友极爱做饭,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我都被我自己的厨艺折服了。"因为要做采访,这位朋友是小余的头号小白鼠,于是一个清晨,小余看到这位身材魁梧的男青年,系着围裙,挽起袖子,熟练地打了两个蛋,掺进牛奶打匀,用一片黄油抹了抹锅底,将碗中的蛋液分几次倒入锅中,待蛋液渐渐凝结成一片金黄,便将其缓缓卷起,麻利出锅。她老婆在一旁递过盘子,为刚出锅的鸡蛋烧浇上番茄酱,招呼我们同吃。小余问,平时都是谁做早饭?男青年回答一般是他,她老婆在一边幸福地笑:“我都要不要意思、过意不去了。”男青年冲她说:“你负责吃就行了嘛。”那天的鸡蛋烧小余吃得大快朵颐,一点没吃出鸡蛋的怪味,几位同去采访的朋友三两口就吃光了两个。
也是这位男青年,听说小余不吃鸡蛋后对她说:"我有位朋友也不吃,以前吃多了。这叫蛋白质中毒综合症。"小余两眼放光,原来这还有学名?这感觉就像上心理学专业课时,知道自己路盲是因为和个人认知方式有关系一样,突然都有了合理的解释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依据,而不是因为鸡蛋有鸡屎味这么粗俗的原因。于是不管真假,当有人奇怪地问小余:鸡蛋这么好的食物,你为什么不吃时,小余便抛出这个看似专业的名词。
不过现在小余不吃鸡蛋的标准已经降低了很多,与鸡蛋同烧的菜或汤已不在黑名单内,吃不出蛋味的食物已经可以接受,比如那金黄如骄阳的鸡蛋烧。
[食谱]
![]() |
![]() |
鸡蛋烧做法:
①.鸡蛋加少许牛奶,打匀成鸡蛋液。
②.用小块黄油在锅底均匀抹一层。
③.缓缓倒入部分鸡蛋液,注意火候均匀,有大气泡时可戳破,待到凝固,卷起,推到锅子另一边。
④.分3-5次,重复上述动作,叠层加厚。
⑤.稍加冷却,用刀切开。
⑥.淋上自己喜欢的酱汁,可以开吃啦!
点击阅读 第一物:鱼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创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