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自传》摘录
1.从外表来看,我们从精神病人身上所看到的一切是他们的悲惨的毁灭,心灵的另一方面背向我们,因而其活动我们便几乎无法看到。
外表往往具有欺骗性,在一个年轻的紧张症患者的病例中,我吃惊的发现了这一点,她时年十八岁,出身于一个有教养的家庭,十五岁时,她被哥哥诱奸,后又被她的一个同学凌辱。从十六岁时起,她便自动与人疏远,退缩进孤独之中,她避不见人,到了最后,她所剩下的唯一感情关系是邻家的一只恶狗,她一直想把这只狗给争取过来,她日益变得越来越古怪,到了十七岁便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而后便在那里呆了一年半,她听到各种声音,拒绝进食,并变得完全缄默起来。
在她还是个姑娘时她便有了乱伦关系,这种情形造成她在世上其他人的面前自感耻辱,但在幻想的王国里她却感到变得高尚了。她转而进入到了一个神秘的王国,因为乱伦从传统观念来看是只有王室和神才有的特权。这种事情的结果便造成她与世界完全疏远起来而处于一种精神病的状态。结果她变得“超尘绝俗”,她与他人联系的纽带也就折断了。她一头扎到了千万里之遥的世界里,进入到了外层世界,并在那里遇到了带翅膀的魔鬼。
(忘了从哪看到的,大概是犯罪心理。精神病患者不能接受现实遇到的打击,便在精神上将自己转换到一个处于安全的状态,即自己想象出来的世界。)
2.我从不试图让病人改信别的什么宗教,也绝不施加什么压力或强迫命令之类。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病人应该获得,他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在我的处置下,异教徒还是异教徒,基督徒还是基督徒,犹太徒还是犹太徒,一切顺乎其命运为其所作出的安排。
3.我摆脱掉那个负担——吞下了又一个失败。
4.当我出自自尊和虚荣,小心翼翼地要呈现出一副尽可能无可挑剔的形象时,那种伴随着我的妄自尊大的自卑却又这样被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5.教条,也就是说一种不准批驳就加以相信的东西,其设立的目的只是为了一劳永逸地压制各种怀疑。但这与科学的判断再也没有任何关系,而只有与个人的冲动有关。
外表往往具有欺骗性,在一个年轻的紧张症患者的病例中,我吃惊的发现了这一点,她时年十八岁,出身于一个有教养的家庭,十五岁时,她被哥哥诱奸,后又被她的一个同学凌辱。从十六岁时起,她便自动与人疏远,退缩进孤独之中,她避不见人,到了最后,她所剩下的唯一感情关系是邻家的一只恶狗,她一直想把这只狗给争取过来,她日益变得越来越古怪,到了十七岁便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而后便在那里呆了一年半,她听到各种声音,拒绝进食,并变得完全缄默起来。
在她还是个姑娘时她便有了乱伦关系,这种情形造成她在世上其他人的面前自感耻辱,但在幻想的王国里她却感到变得高尚了。她转而进入到了一个神秘的王国,因为乱伦从传统观念来看是只有王室和神才有的特权。这种事情的结果便造成她与世界完全疏远起来而处于一种精神病的状态。结果她变得“超尘绝俗”,她与他人联系的纽带也就折断了。她一头扎到了千万里之遥的世界里,进入到了外层世界,并在那里遇到了带翅膀的魔鬼。
(忘了从哪看到的,大概是犯罪心理。精神病患者不能接受现实遇到的打击,便在精神上将自己转换到一个处于安全的状态,即自己想象出来的世界。)
2.我从不试图让病人改信别的什么宗教,也绝不施加什么压力或强迫命令之类。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病人应该获得,他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在我的处置下,异教徒还是异教徒,基督徒还是基督徒,犹太徒还是犹太徒,一切顺乎其命运为其所作出的安排。
3.我摆脱掉那个负担——吞下了又一个失败。
4.当我出自自尊和虚荣,小心翼翼地要呈现出一副尽可能无可挑剔的形象时,那种伴随着我的妄自尊大的自卑却又这样被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5.教条,也就是说一种不准批驳就加以相信的东西,其设立的目的只是为了一劳永逸地压制各种怀疑。但这与科学的判断再也没有任何关系,而只有与个人的冲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