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父母的拯救者
![]() |
在做涉及原生家庭的心理咨询中,我发现很多来访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作为孩子却是父母或者家庭的拯救者。
案例一:女生A,她的爸爸在她上大学时出轨,并且离家出走,带着行李住到了婚外情对象的家里。父母因为这件事总是在争吵,各种闹离婚。因为遭到丈夫的背叛,女孩的妈妈很伤心,常常跟她倾诉自己内心的痛苦,希望女儿站在自己这一方,为自己评理和讨公道,帮助自己劝说丈夫回心转意,或者为自己好好教育一下丈夫,甚至让女儿去找小三“算账”和“谈判”。女儿为了挽救父母的婚姻,也为了家庭的完整、和谐,整个上大学期间一直在调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她一边安慰妈妈,保护妈妈,充当她的情绪垃圾桶,一边指责父亲,挽留父亲在这个家庭里。在一次期末考试期间,因为父母再次爆发激烈的争吵,她放弃了考试,急急忙忙从外地赶回老家,修复父母的关系。
她和父母玩着施虐者,受害者,拯救者的游戏,使得自己痛苦不堪。最后, A的学业一塌糊涂,寝室里的人际关系一团糟,还因为过度卷入父母之间的争端又无力解决,自己的情绪陷入抑郁和崩溃的边缘。
案例二:女生B,从小父母关系不和谐,因为各种琐事争吵,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争吵严重时,他们还会动手打架。B小的时候,父母每次吵架她都哭,等到稍微大一些,她开始劝架,开始对妈妈说,爸爸是怎么想的……开始对爸爸说,妈妈其实需要的是什么……而她自己的需求却经常得不到父母的满足,父母更多的则是忽略她的感受和需求。等到她更大一些,原以为父母会改变,结果他们的争吵一如既往,她在父母的生活中疲于奔命:当父母因为经济上的问题争吵时,她便将自己辛苦赚来的钱贴补给他们;当父母的一方因与其他亲戚在人情往来的事上发生矛盾时,她会帮忙做调解;当父母要换一个更大的房子时,给她打电话,她会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给父母。
一转眼,她到了30岁时,忽然觉得很累,也忽然明白,自己所有的努力其实都是毫无意义的,这时她反而希望父母离婚,可父母照样吵吵闹闹继续过日子。她在父母的生活里几乎耗尽了自己全部的青春,这么多年来,没有恋爱、没有存款、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想要去做的事情也没有做,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失望。
父亲和母亲这样的词汇常给人伟大的感觉。为人父母应该是孩子生活里第一个照料者,是孩子的老师和榜样,是孩子习惯和性格养成的摇篮,他们应该像坚固的堡垒一样保护自己的孩子免受外界的伤害,但是讽刺的是,他们往往却是第一个伤害自己孩子的人。
豆瓣上有个小组叫“父母皆祸害”有近11万人,帖子里有人罗列了父母对孩子的伤害,比如直接的肉体伤害,间接的个人伤害,试图控制孩子的人生等,其中父母间的矛盾、争吵、家庭暴力,或对孩子不关注、冷漠造成的伤害这一项赫然在列。父母之间如果总是爆发矛盾和争吵,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处理、未来的婚姻幸福,也容易影响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成为家庭的拯救者。
做一位好父母是需要有爱,有耐心,有学习的意愿和努力的,并非人人天然就是好父母。家庭很多时候是幼小孩子无法逃脱的痛苦深渊,父母往往是孩子一生痛苦的制造者。这一点,我们整个社会都缺乏认识。
从心理上讲,孩子都是爱父母的,他们天然地乐于帮助父母,喜欢化解父母的烦恼与痛苦,希望父母开心快乐,希望家庭幸福完整。但是,在一个家庭中,孩子就是孩子,父母就是父母,如果不成熟的父母让孩子去承担本应该大人处理的事情时,孩子做不了任何事情,只会被父母的烦恼所折磨所压垮。孩子越小,那种无力无助的感觉对他的伤害就越大,甚至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有的父母会向孩子诉苦,这其实是一个越界行为,孩子承担不了这么多的共情。有的孩子甚至刚上幼儿园、小学就要听父母诉苦,这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巨大的。孩子如此弱小,却不停地背负着父母负面的情绪,无力消化,很容易陷入“拯救父母”以及“内疚”中。他们长大后,有的人会逃离家庭,离父母远远的,有的人对父母会有一种愚忠,他们不容易离开父母,去过自己独立、幸福的人生,反而会一直守护在父母身边,更不敢让自己过得开心,因为父母已经过得这么惨了,我怎么能够让自己过得开心幸福呢?
当父母之间产生出轨、争吵、矛盾等,调解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孩子要做的。因为这是父母之间的事情,应该由他们自己来处理和解决。原本你是父母的小孩,他们应该为你负责,可是当你去解决他们两个人的问题时,你成了父母的父母,你成了父母的法官,你成了对父母负责的人,亲子关系错位颠倒了,这实际上是将自己的位置拔高了,你变得比你的父母更大,同时也侮辱了你的父母——你认为他们没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这样做既束缚了你父母,也捆绑了你自己。
你需要的是尊重和信任你的父母。尊重什么?尊重他们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尊重他们的选择,无论这个选择是对是错。信任什么?信任他们有能力让自己生活得更加快乐,信任他们可以自己为自己负责。
前段时间,我听马未都的脱口秀《观复嘟嘟》中的一期《新疆游记》,里面讲到他年轻时候在阿克苏的旅行体验。阿克苏的水果很多,他到的那个季节正是杏子成熟的时候,在上世纪80年代杏子卖得便宜,怎么卖呢?是按“脚”算的,“两毛钱一脚”。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挑一棵树,2毛钱,抡圆了踹一脚,然后从树上掉下来的杏儿都是你的。因为那里的杏树长得不是很高,地面又都是沙地,你踹一脚,掉下来的杏儿一不会摔烂,二又是刚成熟的。于是马未都选择了一棵非常粗壮,上面长满了密密麻麻果子的杏树,可当他抡圆了猛踹一脚,发现那棵杏树纹丝不动,一颗杏儿都没掉下来。因为那棵杏树太粗,你的力量不足以撼动它,也不足以让你吃到你想吃的果儿。于是,他换了一棵小一点的树,然后踹了一脚,获得了半桶的成熟杏儿,吃得美美的。他说,他刚开始觉得别人怎么那么傻啊,这棵杏树长满了杏子怎么都不踹,后来他才明白,别人不踹那棵杏树,是因为那树踹不得。
这让我想到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像那棵大杏树,不是你踹得了的。如果你踹它不动,还继续固执地去踹,不仅浪费你自己的时间和力气,你想去踹其他树,吃到其他更甜美果实的机会和条件也被浪费了。
回到拯救家庭或者父母这个议题上来, 也是同理。你拯救不了任何人,包括你的父母,如果你把自己的青春和力气都花在这上面,去当你父母的拯救者,希望拯救他们,希望他们能够改变,你不仅浪费了让自己成长的时间和机会了,也许还会将自己的生活变成一个大问题。就像一个自己泳技不佳的游泳者,如果在浪大水流急的情况下去救一个落水者,那他极可能不仅救不了别人,自己也被拖入深水中,一命呜呼。
我有一个来访者,近期领悟到这一点,他说:不要企图去拯救父母,因为拯救意味着某种改变。如果父母能够改变的话,他们一定改变了,他们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还无力改变或者还不想改变,我们作为子女的,也许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请不要做父母和家庭的拯救者,不要将父母像一个包袱一样扛在自己肩上艰难前行,试着学习割断与父母在心理上的脐带,真正地离开原生家庭,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这不是不孝,而是更大的尽孝。当你忍不住去做父母的拯救者时,你可以问问自己:如果你是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困在自己和另一半的关系泥潭中,活得不快乐,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生活得快乐?
你虽是父母的子女,但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要让不成熟的父母影响了你自己人生的幸福,你应该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放开拯救父母的执着,过属于自己的自由人生。
--------------------------------------
meiya,畅销书作者,书评人,自由撰稿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个人咨询与团体带领时间超过1000小时。已出版《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慢慢来,让灵魂跟上来》《他爱的是玫瑰,而你是蔷薇》《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等多部畅销作品。
豆瓣:meiya
微博:meiya慢慢来 http://weibo.com/meiyang86
我的小站:鹦鹉螺成长团体 http://site.douban.com/214956/
微信公众号:meiya (ID: OneStepUp)
合作、预约咨询请直接豆油联系或发邮件到:luohaiying86@16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