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宗教文化,因为我们寄灵在这个宗教的文化里
这篇文章中通过一位德高望重的爷爷给作者诠释着藏民族具有的宗教文化,作者主题以“信仰宗教文化、因为我们寄灵在这个宗教的文化里”。表达着当代青年热爱本土宗教文化,更希望这种传奇色彩的宗教文化世世代代相传。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人们,太阳刚普照大地,香浓的“桑”味飘起村庄。不分男女老少开始手中不停转动着转经筒中默念六字真言,虔诚而庄严中转大神山。爷爷小时候常常对我讲高原上孕育出了神秘宗教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
作者:达瓦丁增 爷爷:赤列
小时候;喜欢跟爷爷一起转神山,喜欢爷爷在转山途中讲的那些美丽的故事,长大后渐渐明白了这些故事中袒露着的各种宗教文化的传奇色彩。 爷爷总说早起转山不仅积累功德又能锻炼身体,而我为了听一次神秘具有宗教文化的故事,不得不抛弃睡懒觉的习惯。
每天天还没亮爷爷就把迷迷糊糊的我叫醒,洗漱后喝完妈妈做的酥油茶便跟着爷爷开始出门转神山。我们佛教信徒认为,转神山可以积累功德,并能得到神的保佑。
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人们,太阳刚普照大地,香浓的“桑”味飘起村庄。不分男女老少开始手中不停转动着转经筒中默念六字真言,虔诚而庄严中转大神山。爷爷小时候常常对我讲高原上孕育出了神秘宗教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自从上高中就很难回家,到家也有各种事情很少有时间跟爷爷一起转山。转山的途中爷爷在人们虔诚的氛围中已经庄严了很久。今天不像往常,爷爷没有给我讲故事,而是给我上了一堂“多拉神山”文化之库课。我和爷爷目的地选择的是多拉神山的内圈,“多拉神”位于八宿县白马镇以东63公里的川藏公路旁,交通极为方便。神山规模不算很大,传统上分为外圈、中圈、内圈。平时很少有人来转内圈,我逼着爷爷给我上这一堂课,由此爷爷专门为我来转内圈,内圈是多拉神山的主要景观和供奉地,漫山遍野众多大小各异的岩石上都刻有六字眞言、经文和佛像。石刻图象与字体向外凸出,颜色与石头不同,如同将字体与图象镶嵌于石头上一般。石刻规模之大,书法、画功的艺术造诣之深,在雪域高原上是非常罕见的。
爷爷有方向性地直接带到一颗庞大的岩石上那里有刻“卐”字符。我并没有感到奇怪这颗岩石下面我来过几次,“卐”平时生活很普遍,但我并不知道它的真正的内涵与民间生活具有什么特殊的意义。爷爷开始对我乐此不疲、不辞辛劳讲道:雪域高原人类文明萌发之初,并不是我现在的藏传佛教,这件事情有所耳闻,好像一点内容在《藏地密码》书籍中看过,当时并没有怎么在乎这些内容,对我而言这些内容看似都很新鲜,我更期盼着爷爷给我讲一次又熟悉而陌生的精彩宗教文化诠释。爷爷接着道:“卐”是宗教的吉祥标志,最初人们把它看成是太阳或火的象征,以后普遍被作为吉祥的标志。“卐”字符,藏语称“雍仲”,在藏族的寺院建筑、民居建筑、帐篷、家具、地毯、服装、石刻、法器、艺术品以及节日、婚礼等庆典活动中普遍常见。雍仲还有另一种写法,“卍”是“原始苯教”和“雍仲苯教”的吉祥标志,听到这里我的好奇心更多重复了一次爷爷话,啊! 苯教有两种? 爷爷微笑道:恩恩!在雪域高原人类文明萌发之初,人们信仰可是原始苯教哦!“原始苯教”人们对河川山水,电闪雷鸣,乃至一草一木,飞禽走兽,皆奉为神灵,无所不拜,无所不尊。那么一说“原始苯教”岂不是我们高原人们的初次信仰教,更不理解的是“原始苯教”对高原人们萌发文明之初起到重要作用,为何我们今天对原始苯教的去向大谜团那!爷爷脱了一下帽子摸摸脑袋再穿道:直到后来辛饶米沃祖师出世,他将这些神灵统一整合,将原始的苯教系统化、规范化,这才形成了后来的“臃肿苯教”。世间万物都是对立存在的一种事物的出现意味着另一个事物的失去,因为原始笨教,教义和教规是不全面是不完整的。爷爷的每句话微言大义原始苯教本身就是一个不完整的教派,原则上原始苯教的出现“雍仲苯教”里做了很多铺垫。才知道我爷爷这么精通历史,原来爷爷像我一样年青时热爱研究本土历史和天文,还记得小时候给爷爷问日期的事情,爷爷望月就能知道日期,望星能看出天气而且特别准确。问道爷爷:原始苯教的起源我们能追溯到生活在雪域高原人们的文明萌发之初时期,到底文明萌发之初是多久啊?爷爷点点头道:青藏高原的发祥苯教文化是非常悠久而古老,距今已经有17000年的历史。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去思索像你一样地考虑这一个问题:“久远古老原始苯教文化,它的源头究竟在何方”?答案就在雍仲苯教里。雍仲苯教的起源? 根据雍仲苯教的传说,苯教的起源于,一个叫做魏魔隆仁德地方,而魏魔隆仁正是,苯教典籍记载载中的宇宙中心,也是苯教徒心中的理想天国,大西的方向,呈八瓣白玛状(白玛是藏语,是莲花的意思),天空有八副金轮的形状,九座重叠的卍字型的大山,俯临大地,山顶是一整块水晶巨石,四条河流在山脚下,分别流向四个不同的方向流淌,城市和园林。苯教众神,在此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爷爷神话般的给我描述了雍仲苯教的起源,让我更不禁疑问。看来今天的收获入非凡。
随后我和爷爷来到叹为观止一颗庞大的岩石上刻有莲花结构一幅画,花核带有六字真言第一个字,五叶各自带有六字真言后五字顺序而呈现。当地人们一直认为这既不是人为所画更不是神祗所为,而认为自然所形成,多拉村庄的人们世世代代供奉着这一座传奇色彩的大山,民间流传着很多神恩赐给人们的福报美丽传说,迄今为止谁没有去想过在“多拉神山” 有别的教派引进和对高原人类萌发文明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多个平常的问题,世世代代相传着祭祀和供奉的方式传承着、记载着,并没有对这些平常的问题深入地历史记载过,这些问题的浮现我更有兴趣聆听下一个内容。 爷爷靠近我手放在肩膀上说道:“多拉神山”是藏传佛教信徒所认修行领地,也就是藏传佛教信徒创立修行、祭祀与供奉地。看这一颗岩石上莲花结构的画,还有看这些围绕着神山岩石群的六字真言呈现,最主要的是莲花生大师的像,六字真言和莲花师大师都是佛教的标志,显然都是藏传佛教的痕迹。从我们两个第一次遇到“卐”到星罗棋布岩石上的这些六字真言,都能说明“多拉神山”是后期藏传佛教传入雪域高原以后所供奉的一座神山,相比之下“多拉神山”修行领土中未曾出现过其他教派的引进,所以说“多拉神山”人类萌发之初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因为,佛教高原人类文明已经达到顶胜时出现的文化,所以“多拉神山”纯属为藏传佛教信徒所为。
爷爷休息了一会儿,开始谈起藏传佛教悠悠岁月的历史。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引进藏传佛教,藏王松赞干布前期人们信仰的是“苯教”,连藏王松赞干布自己都是苯教信徒。我惊奇的问道为什么佛教属于异国文化,能在雪域高原顺利生根发芽。藏族是与生俱有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无论什么样的教派在藏民生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这种宗教领域的改革对吐蕃王国带来什么好利?爷爷貌似没有想到我会问这么深刻的问题便微微一笑道:一个传入的宗教文化要霸战已经人们心中定为成熟的一个宗教文化,这种的改革不是一个王朝时期能解决的事情。我这么一听吐蕃王松赞干布是刚引进了藏传佛教,他更是一个苯教信徒。我心里想到吐蕃王松赞干布时期肯定完全改变不了藏传佛教吧!事实就是如此;爷爷道:吐蕃松赞干布由于种种因素的存在,他无能改变这种文化方式和人们的思维模式,他只能吐蕃领地引入佛教。是什么样的人传统多年弘扬强盛的苯教推开了历史的边界哪!
公元8世纪吐蕃王赤松德赞时期,吐蕃国疆域辽阔,兵力强盛,文化发达。笨教与佛教在宗教文化领域斗争为从结束。于是吐蕃王朝赤松德赞主持召开一次辩经会议,会议决定胜者可以弘扬,败者停止弘扬。这个会议决定了两种教派要在雪域高原根本性的变化,一个在曾经历史的磨刀下砍割无影无踪,一个继续能弘扬并能得到吐蕃藏王的保护,这样一次残酷辩经激烈的会议中苯教输给藏传佛教,从此苯教在历史中若隐若现。后来苯教还没有完全磨掉历史的岁月中,迄今为止我们还能在藏区看到少数的苯教寺。藏传佛教开始顺利在雪域高原上生根发芽并等到王朝的保护,从此吐蕃王国赤松德赞开始从印度引进一大批佛教高僧。比如;贡若仁布、克庆西瓦措等,从此在雪域高原上弘扬佛教。
爷爷讲了很多;但一直没有提到的是宗教文化的改革究竟给吐蕃王国带来什么有利。爷爷没有回答,也许这个问题的疑问我更有兴趣研究下个问题的关键。
作者:达瓦丁增 爷爷:赤列
小时候;喜欢跟爷爷一起转神山,喜欢爷爷在转山途中讲的那些美丽的故事,长大后渐渐明白了这些故事中袒露着的各种宗教文化的传奇色彩。 爷爷总说早起转山不仅积累功德又能锻炼身体,而我为了听一次神秘具有宗教文化的故事,不得不抛弃睡懒觉的习惯。
每天天还没亮爷爷就把迷迷糊糊的我叫醒,洗漱后喝完妈妈做的酥油茶便跟着爷爷开始出门转神山。我们佛教信徒认为,转神山可以积累功德,并能得到神的保佑。
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人们,太阳刚普照大地,香浓的“桑”味飘起村庄。不分男女老少开始手中不停转动着转经筒中默念六字真言,虔诚而庄严中转大神山。爷爷小时候常常对我讲高原上孕育出了神秘宗教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自从上高中就很难回家,到家也有各种事情很少有时间跟爷爷一起转山。转山的途中爷爷在人们虔诚的氛围中已经庄严了很久。今天不像往常,爷爷没有给我讲故事,而是给我上了一堂“多拉神山”文化之库课。我和爷爷目的地选择的是多拉神山的内圈,“多拉神”位于八宿县白马镇以东63公里的川藏公路旁,交通极为方便。神山规模不算很大,传统上分为外圈、中圈、内圈。平时很少有人来转内圈,我逼着爷爷给我上这一堂课,由此爷爷专门为我来转内圈,内圈是多拉神山的主要景观和供奉地,漫山遍野众多大小各异的岩石上都刻有六字眞言、经文和佛像。石刻图象与字体向外凸出,颜色与石头不同,如同将字体与图象镶嵌于石头上一般。石刻规模之大,书法、画功的艺术造诣之深,在雪域高原上是非常罕见的。
爷爷有方向性地直接带到一颗庞大的岩石上那里有刻“卐”字符。我并没有感到奇怪这颗岩石下面我来过几次,“卐”平时生活很普遍,但我并不知道它的真正的内涵与民间生活具有什么特殊的意义。爷爷开始对我乐此不疲、不辞辛劳讲道:雪域高原人类文明萌发之初,并不是我现在的藏传佛教,这件事情有所耳闻,好像一点内容在《藏地密码》书籍中看过,当时并没有怎么在乎这些内容,对我而言这些内容看似都很新鲜,我更期盼着爷爷给我讲一次又熟悉而陌生的精彩宗教文化诠释。爷爷接着道:“卐”是宗教的吉祥标志,最初人们把它看成是太阳或火的象征,以后普遍被作为吉祥的标志。“卐”字符,藏语称“雍仲”,在藏族的寺院建筑、民居建筑、帐篷、家具、地毯、服装、石刻、法器、艺术品以及节日、婚礼等庆典活动中普遍常见。雍仲还有另一种写法,“卍”是“原始苯教”和“雍仲苯教”的吉祥标志,听到这里我的好奇心更多重复了一次爷爷话,啊! 苯教有两种? 爷爷微笑道:恩恩!在雪域高原人类文明萌发之初,人们信仰可是原始苯教哦!“原始苯教”人们对河川山水,电闪雷鸣,乃至一草一木,飞禽走兽,皆奉为神灵,无所不拜,无所不尊。那么一说“原始苯教”岂不是我们高原人们的初次信仰教,更不理解的是“原始苯教”对高原人们萌发文明之初起到重要作用,为何我们今天对原始苯教的去向大谜团那!爷爷脱了一下帽子摸摸脑袋再穿道:直到后来辛饶米沃祖师出世,他将这些神灵统一整合,将原始的苯教系统化、规范化,这才形成了后来的“臃肿苯教”。世间万物都是对立存在的一种事物的出现意味着另一个事物的失去,因为原始笨教,教义和教规是不全面是不完整的。爷爷的每句话微言大义原始苯教本身就是一个不完整的教派,原则上原始苯教的出现“雍仲苯教”里做了很多铺垫。才知道我爷爷这么精通历史,原来爷爷像我一样年青时热爱研究本土历史和天文,还记得小时候给爷爷问日期的事情,爷爷望月就能知道日期,望星能看出天气而且特别准确。问道爷爷:原始苯教的起源我们能追溯到生活在雪域高原人们的文明萌发之初时期,到底文明萌发之初是多久啊?爷爷点点头道:青藏高原的发祥苯教文化是非常悠久而古老,距今已经有17000年的历史。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去思索像你一样地考虑这一个问题:“久远古老原始苯教文化,它的源头究竟在何方”?答案就在雍仲苯教里。雍仲苯教的起源? 根据雍仲苯教的传说,苯教的起源于,一个叫做魏魔隆仁德地方,而魏魔隆仁正是,苯教典籍记载载中的宇宙中心,也是苯教徒心中的理想天国,大西的方向,呈八瓣白玛状(白玛是藏语,是莲花的意思),天空有八副金轮的形状,九座重叠的卍字型的大山,俯临大地,山顶是一整块水晶巨石,四条河流在山脚下,分别流向四个不同的方向流淌,城市和园林。苯教众神,在此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爷爷神话般的给我描述了雍仲苯教的起源,让我更不禁疑问。看来今天的收获入非凡。
随后我和爷爷来到叹为观止一颗庞大的岩石上刻有莲花结构一幅画,花核带有六字真言第一个字,五叶各自带有六字真言后五字顺序而呈现。当地人们一直认为这既不是人为所画更不是神祗所为,而认为自然所形成,多拉村庄的人们世世代代供奉着这一座传奇色彩的大山,民间流传着很多神恩赐给人们的福报美丽传说,迄今为止谁没有去想过在“多拉神山” 有别的教派引进和对高原人类萌发文明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多个平常的问题,世世代代相传着祭祀和供奉的方式传承着、记载着,并没有对这些平常的问题深入地历史记载过,这些问题的浮现我更有兴趣聆听下一个内容。 爷爷靠近我手放在肩膀上说道:“多拉神山”是藏传佛教信徒所认修行领地,也就是藏传佛教信徒创立修行、祭祀与供奉地。看这一颗岩石上莲花结构的画,还有看这些围绕着神山岩石群的六字真言呈现,最主要的是莲花生大师的像,六字真言和莲花师大师都是佛教的标志,显然都是藏传佛教的痕迹。从我们两个第一次遇到“卐”到星罗棋布岩石上的这些六字真言,都能说明“多拉神山”是后期藏传佛教传入雪域高原以后所供奉的一座神山,相比之下“多拉神山”修行领土中未曾出现过其他教派的引进,所以说“多拉神山”人类萌发之初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因为,佛教高原人类文明已经达到顶胜时出现的文化,所以“多拉神山”纯属为藏传佛教信徒所为。
爷爷休息了一会儿,开始谈起藏传佛教悠悠岁月的历史。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引进藏传佛教,藏王松赞干布前期人们信仰的是“苯教”,连藏王松赞干布自己都是苯教信徒。我惊奇的问道为什么佛教属于异国文化,能在雪域高原顺利生根发芽。藏族是与生俱有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无论什么样的教派在藏民生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这种宗教领域的改革对吐蕃王国带来什么好利?爷爷貌似没有想到我会问这么深刻的问题便微微一笑道:一个传入的宗教文化要霸战已经人们心中定为成熟的一个宗教文化,这种的改革不是一个王朝时期能解决的事情。我这么一听吐蕃王松赞干布是刚引进了藏传佛教,他更是一个苯教信徒。我心里想到吐蕃王松赞干布时期肯定完全改变不了藏传佛教吧!事实就是如此;爷爷道:吐蕃松赞干布由于种种因素的存在,他无能改变这种文化方式和人们的思维模式,他只能吐蕃领地引入佛教。是什么样的人传统多年弘扬强盛的苯教推开了历史的边界哪!
公元8世纪吐蕃王赤松德赞时期,吐蕃国疆域辽阔,兵力强盛,文化发达。笨教与佛教在宗教文化领域斗争为从结束。于是吐蕃王朝赤松德赞主持召开一次辩经会议,会议决定胜者可以弘扬,败者停止弘扬。这个会议决定了两种教派要在雪域高原根本性的变化,一个在曾经历史的磨刀下砍割无影无踪,一个继续能弘扬并能得到吐蕃藏王的保护,这样一次残酷辩经激烈的会议中苯教输给藏传佛教,从此苯教在历史中若隐若现。后来苯教还没有完全磨掉历史的岁月中,迄今为止我们还能在藏区看到少数的苯教寺。藏传佛教开始顺利在雪域高原上生根发芽并等到王朝的保护,从此吐蕃王国赤松德赞开始从印度引进一大批佛教高僧。比如;贡若仁布、克庆西瓦措等,从此在雪域高原上弘扬佛教。
爷爷讲了很多;但一直没有提到的是宗教文化的改革究竟给吐蕃王国带来什么有利。爷爷没有回答,也许这个问题的疑问我更有兴趣研究下个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