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 钢琴 肖邦 李云迪
碟片听完了 ,记得有个人说过这样一段话(虽然也许他别的话我并不赞同)大意是,任何一首曲子你没反复听过几遍去领会演奏者的弹奏意图就贸然评价都是耍流氓 ,我深以为然。
首先说叙一,后面我会慢慢补齐剩余几首。先说音色,四首几近完美。这个毋庸置疑,说音色不好的不知道他们懂什么是音色吗?
叙一引子第一个音DO,下沉式音色,非常完美。大幕开启。接下来线条感十足,一直往前走,到谱子第三小节,做了个渐弱带RUBATO, 这是左右手对齐的RUBATO 。第一句就摆脱了平铺直叙而有了变化。
引子结束主题开始,他很奇怪的隐藏了左手的RE 。而一般人弹都会放出这一声,而且李云迪很擅长弹那些需要突出的左手音的。那么往下听,到了再现段主题再现的时候,可以发现左手没有RE,那段是休止的,所以他是为了乐曲的前后呼应,和整体的逻辑联系。隐藏了左手RE 。可见他的通盘考虑。
第7小节(主题核心材料)和12小节,对于同样的乐句,他弹出了完全不同的音色。这也是遵循乐曲的逻辑性。
第15-16小节,右手三个音唱的越来越弱,非常动人。
第24小节他做了一个左右手不对齐的RUBATO。显得节奏有摇曳的感觉,而到了33小节,他对于LA SOL MI FA这几个音,又做了一个RUBATO ,显的后面的装饰音没有那么木讷,弹的很有灵气。
从36小节起(连接部),每个音都下键很果断,尤其八度的歌唱性,和40小节后的八度相呼应。这也就是乐曲的逻辑性啊。
在55小节开始,他开始突出了左手的诸如DO和八度SOL,RE和八度SOL……之类的左手旋律音,而且在62小节后在激烈的速度下他左手旋律音开始做了渐弱,这就是技术!!
67小节,优美的副部开始 ,旋律性的部分。这里是李云迪的强项了。左右手的歌唱性都出来了,而且在对话。71-72小节的三个SI,他就做了不同的音色和不同的强弱,分别为弱,中强,中弱。(在后面177-178副部再现的时候,那三个八度SI,李云迪做了类似的处理,音色感觉一致,这也是前后的呼应。这就是他表达出来的乐曲的逻辑一体性)
在75-76小节做了个节奏范围内的RUBATO,非常好听。接下来79-80小节的同样的三个SI,做了渐强的音色 ,和前面的处理完全不同。所以有人说音色沉闷不变……这个说法也比较搞笑的哦,真的听不出来吗?到89-90小节,李云迪按肖邦原谱做了减速处理,到94小节(展开部开始)回到原速,这一大段的减慢速度做的相当好。
106小节副部变奏开始 ,这段李云迪速度虽然不是很快,但旋律音色交代得很清楚 ,确实如国外乐评所说,表现了一种有力的挣扎感。
137小节开始到142小节是我听现场最爱的演绎,这段演奏非常新颖,别人没有这么弹过。就是137-140这一段和141这一段右手对右手的对话感,但是现场这段更有特色,如同一个老者和一个年轻一点的人的对话 ,老者说完年轻人插话,然后两者有了共鸣。到了副部再现共鸣最大化,现场听非常有画面感,但是李云迪的碟片演绎相对来说有所顾忌,所以改变了演绎方式 ,虽然保留了对话感,但是变成了年纪相仿两人的对话,这点很可惜啊,但是总的来说,这段弹得很有想象力。
158-161小节。这段音色弹的很轻巧很灵动,和前面形成了很大的反差。一种戏剧感。208小节开始的CODE部这里,有一种强烈的戏剧性和冲撞感,一般人这里会只有冲撞感但无戏剧性,李云迪很好的保持了两者的平衡。结尾三个无伴奏低音和弦再沉一点就好了,这样微微让人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但分析全曲,李云迪并不过分追求激昂的英雄性,而是戏剧性和诗意的平衡感,毕竟这是叙事曲,不是奏鸣曲,不需要那么强烈的冲突感。结尾的最后音的一收和首音呼应,故事讲完了。大幕合拢。
综上所述,李云迪的这版叙事弹的非常好。
听过两次现场,两场的演绎各有千秋,但是都很喜欢 。相比碟片来说,我更喜欢现场,更有个性,更有新意,但是我觉得李云迪还是出于录音的考虑,或者说顾虑,平衡了一下。
老实说,他要真把他弹现场的想法付诸碟片,我觉得喜欢的人会很喜欢,毕竟太有新意。但对于有些人,譬如在这里留言的小部分,虽然听过一些碟片,会弹点钢琴,但只会把某张碟片的演绎奉为圭臬,而对和他喜欢的风格不一致的演奏家嗤之以鼻的,其实并不懂如何欣赏的人来说,可能对李云迪的攻击更为激烈写吧。
首先说叙一,后面我会慢慢补齐剩余几首。先说音色,四首几近完美。这个毋庸置疑,说音色不好的不知道他们懂什么是音色吗?
叙一引子第一个音DO,下沉式音色,非常完美。大幕开启。接下来线条感十足,一直往前走,到谱子第三小节,做了个渐弱带RUBATO, 这是左右手对齐的RUBATO 。第一句就摆脱了平铺直叙而有了变化。
引子结束主题开始,他很奇怪的隐藏了左手的RE 。而一般人弹都会放出这一声,而且李云迪很擅长弹那些需要突出的左手音的。那么往下听,到了再现段主题再现的时候,可以发现左手没有RE,那段是休止的,所以他是为了乐曲的前后呼应,和整体的逻辑联系。隐藏了左手RE 。可见他的通盘考虑。
第7小节(主题核心材料)和12小节,对于同样的乐句,他弹出了完全不同的音色。这也是遵循乐曲的逻辑性。
第15-16小节,右手三个音唱的越来越弱,非常动人。
第24小节他做了一个左右手不对齐的RUBATO。显得节奏有摇曳的感觉,而到了33小节,他对于LA SOL MI FA这几个音,又做了一个RUBATO ,显的后面的装饰音没有那么木讷,弹的很有灵气。
从36小节起(连接部),每个音都下键很果断,尤其八度的歌唱性,和40小节后的八度相呼应。这也就是乐曲的逻辑性啊。
在55小节开始,他开始突出了左手的诸如DO和八度SOL,RE和八度SOL……之类的左手旋律音,而且在62小节后在激烈的速度下他左手旋律音开始做了渐弱,这就是技术!!
67小节,优美的副部开始 ,旋律性的部分。这里是李云迪的强项了。左右手的歌唱性都出来了,而且在对话。71-72小节的三个SI,他就做了不同的音色和不同的强弱,分别为弱,中强,中弱。(在后面177-178副部再现的时候,那三个八度SI,李云迪做了类似的处理,音色感觉一致,这也是前后的呼应。这就是他表达出来的乐曲的逻辑一体性)
在75-76小节做了个节奏范围内的RUBATO,非常好听。接下来79-80小节的同样的三个SI,做了渐强的音色 ,和前面的处理完全不同。所以有人说音色沉闷不变……这个说法也比较搞笑的哦,真的听不出来吗?到89-90小节,李云迪按肖邦原谱做了减速处理,到94小节(展开部开始)回到原速,这一大段的减慢速度做的相当好。
106小节副部变奏开始 ,这段李云迪速度虽然不是很快,但旋律音色交代得很清楚 ,确实如国外乐评所说,表现了一种有力的挣扎感。
137小节开始到142小节是我听现场最爱的演绎,这段演奏非常新颖,别人没有这么弹过。就是137-140这一段和141这一段右手对右手的对话感,但是现场这段更有特色,如同一个老者和一个年轻一点的人的对话 ,老者说完年轻人插话,然后两者有了共鸣。到了副部再现共鸣最大化,现场听非常有画面感,但是李云迪的碟片演绎相对来说有所顾忌,所以改变了演绎方式 ,虽然保留了对话感,但是变成了年纪相仿两人的对话,这点很可惜啊,但是总的来说,这段弹得很有想象力。
158-161小节。这段音色弹的很轻巧很灵动,和前面形成了很大的反差。一种戏剧感。208小节开始的CODE部这里,有一种强烈的戏剧性和冲撞感,一般人这里会只有冲撞感但无戏剧性,李云迪很好的保持了两者的平衡。结尾三个无伴奏低音和弦再沉一点就好了,这样微微让人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但分析全曲,李云迪并不过分追求激昂的英雄性,而是戏剧性和诗意的平衡感,毕竟这是叙事曲,不是奏鸣曲,不需要那么强烈的冲突感。结尾的最后音的一收和首音呼应,故事讲完了。大幕合拢。
综上所述,李云迪的这版叙事弹的非常好。
听过两次现场,两场的演绎各有千秋,但是都很喜欢 。相比碟片来说,我更喜欢现场,更有个性,更有新意,但是我觉得李云迪还是出于录音的考虑,或者说顾虑,平衡了一下。
老实说,他要真把他弹现场的想法付诸碟片,我觉得喜欢的人会很喜欢,毕竟太有新意。但对于有些人,譬如在这里留言的小部分,虽然听过一些碟片,会弹点钢琴,但只会把某张碟片的演绎奉为圭臬,而对和他喜欢的风格不一致的演奏家嗤之以鼻的,其实并不懂如何欣赏的人来说,可能对李云迪的攻击更为激烈写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