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使用表情包
(文章首发自微愉悦)
有没有人和我一样不懂得怎么应对表情包?
说个很常见的场景。微信聊天,我说了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趣事,对方回复:
此时我心里升起一股很复杂的感情,迷茫、紧张、窘迫和焦虑环环相扣,层层迭进。
首先是迷茫:我该怎么接话呢?接表情包上的那句话吗?于是输入“哈哈哈谢谢”......不行,太干了,一方面显得自己没有聊下去的诚意,另一方面怕对方想不到怎么回复。于是改成“给99分就够了,留一分让我谦虚”......可毕竟表情包上的那句话是段子手配的,而不是对方亲口说出来的,我还这么认真地接话,不是挺傻的吗?
转念一想,或许这意味着对方对我的故事并不感兴趣,也没有聊下去的欲望。这表情好比“哦”、“呵呵”,只是随口应付罢了。
念及至此,我的手指已经在手机屏幕上悬了两分钟,再不回复就陷入僵局了。于是赶紧先发个“哈哈哈哈哈”过去,以示自己还没走开。
不料五个哈发过去,后果更严重。如果说刚才两分钟是正着数过来的,那么现在就正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不快点说出下一句,这对话就真冷场了。
时间有限,我很紧张;想不到说什么,我很窘迫。
不然也回一个表情?我打开捉襟见肘的表情包,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能呼应的:
可怕的事发生了,对方马上又甩过来一个表情:
于是我彻底陷入了焦虑——又要重复上一轮的思考了!
这类场景的普遍结局就是,我借口说“我去吃饭/洗碗/洗澡/看书/写作业......了”,灰头土脸地退出对话框。
所以我很好奇,大家一般是怎么应对表情包的?发表情包的意图是什么?而归根究底,表情包到底能表达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
2015年,牛津字典将“笑哭”表情评为年度词语。
这是史上首次年度词语被一个表情承包。消息一出好比吹响了战争的号角,预言emoji将要代替文字语言、控诉emoji阻碍人际交流的文章铺天盖地而来。美国甚至有一对情侣决定做一个实验:在30天内只用表情包来交流,看看他们的关系会如何变化。
他们特意选用了微信作为交流工具,只因其表情包之丰富已冠绝世界。
误会很快就发生了——两人本来约好了要一起吃饭,谁知女生一闺蜜的母亲突然去世了,于是女生给男生发emoji表示约会取消,她要陪闺蜜喝酒散心。而男生以为女生的意思是“我想你了”,结果还兴高采烈一个人跑到了饭店......
幸好这两口子十分乐观地把其中的种种乌龙都当成情趣,实验结束后还美滋滋地在新闻上秀恩爱,表示用表情包调情比用文字效果好多了。
可如果他们用的是图文并茂的表情包,结果又会怎样呢?
我觉得答案没什么悬念——他们会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斗图大战。
斗图是咱们运用表情包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对于表情包的另一大迷思。它似乎成为了许多微信群的固定节目,对话还没说两句就开始互甩表情包,最后以某一方“甘拜下风“或“哈哈哈”收场。许多班级群里都有这样的现象,看似热火朝天,实际上也只是相对无言的尴尬罢了。以前百度贴吧里流行回复“挽尊”,当楼主说了一句话而底下没人回复时,就会有热心群众出来回复一句“挽尊”,表示“别让这句话干巴巴地摔在地上了,我来挽回你的尊严”。而今天,表情包当仁不让地担起了“挽尊”的重任。
也有人认为斗图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哪怕在关系亲近的二人之间,也可以拼一拼谁的表情包更新更全,或者以表情包上的文字来调侃、揶揄对方。的确,有些玩笑话直接说出来可能会让对方误会,而搭配了逗趣图片的文字反而能让对方会心一笑,不以为恼。
我当然不觉得杜绝表情包的对话就是高级的交流,也不会把斗图看作低级趣味。这本没有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不同的交流习惯或交流模式而已。但从表情包本身来分析,我认为emoji可以算是一种“开放式”话语,而搭配了文字的表情包则是“闭合式”表达。因为没有文字的emoji传达的是纯粹的表情,发言者在emoji之后显然还要继续说话,才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有文字的表情包会让发言者在发送之后认为,这些文字已经替自己说话了,故而结束自己的发言。
可表情包上的文字是你自己的表达吗?显然不是,它只是由别人制作,再摘取一些“万金油”用语拼凑起来的。
那么这给对方带来什么感受呢?就是我开篇所说的,“如果我按照表情包上的文字来回复,会不会显得很傻?”更严苛一点地说,用一个意义宽泛的、随时随地都可以甩出来的表情包去应付对方只对你一人说的话,是否有偷懒之嫌?
前阵子由台独争议引起的Facebook表情包大战我们都很熟悉,在那场战役里,表情包的作用就是堵对方的嘴。战士们的态度很一致:管你台独狗怎么瞎BB,我就用表情包来温柔地嘲笑你。我们当然不会说在日常交流中使用表情包就是把矛头指向了自己的朋友,但应该知道,表情包所传达的语义可以被解释成很多不同的意思。
这其实很简单,就是对于一个对话的认知差异。你以为对话还没结束,我却觉得结束了;你以为你说了该说的,我却腹诽“能不能好好聊天?”
说到底,热爱使用表情包的朋友们可以在甩出一个精妙的表情后多考虑一步:对方会不会觉得接话有困难?如果对方也是表情包收藏家,自然深谙应对之道,说不定还能默契地开始斗图;而如果对方是我这样对着表情包半天也憋不出一个字的战五渣,则不妨主动递一句话,我一定会很感谢你向我伸出来的手。
当然,对付你早就懒得聊下去的对话,完全可以糊对方一脸表情包,再以笑脸结尾,高冷离去。
所以我那个朋友究竟是想不想继续和我聊?
(微愉悦,一个每天变换姿势逗你玩的微信公众号)
有没有人和我一样不懂得怎么应对表情包?
说个很常见的场景。微信聊天,我说了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趣事,对方回复:
![]() |
此时我心里升起一股很复杂的感情,迷茫、紧张、窘迫和焦虑环环相扣,层层迭进。
首先是迷茫:我该怎么接话呢?接表情包上的那句话吗?于是输入“哈哈哈谢谢”......不行,太干了,一方面显得自己没有聊下去的诚意,另一方面怕对方想不到怎么回复。于是改成“给99分就够了,留一分让我谦虚”......可毕竟表情包上的那句话是段子手配的,而不是对方亲口说出来的,我还这么认真地接话,不是挺傻的吗?
转念一想,或许这意味着对方对我的故事并不感兴趣,也没有聊下去的欲望。这表情好比“哦”、“呵呵”,只是随口应付罢了。
念及至此,我的手指已经在手机屏幕上悬了两分钟,再不回复就陷入僵局了。于是赶紧先发个“哈哈哈哈哈”过去,以示自己还没走开。
不料五个哈发过去,后果更严重。如果说刚才两分钟是正着数过来的,那么现在就正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不快点说出下一句,这对话就真冷场了。
时间有限,我很紧张;想不到说什么,我很窘迫。
不然也回一个表情?我打开捉襟见肘的表情包,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能呼应的:
![]() |
可怕的事发生了,对方马上又甩过来一个表情:
![]() |
于是我彻底陷入了焦虑——又要重复上一轮的思考了!
这类场景的普遍结局就是,我借口说“我去吃饭/洗碗/洗澡/看书/写作业......了”,灰头土脸地退出对话框。
所以我很好奇,大家一般是怎么应对表情包的?发表情包的意图是什么?而归根究底,表情包到底能表达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
2015年,牛津字典将“笑哭”表情评为年度词语。
![]() |
这是史上首次年度词语被一个表情承包。消息一出好比吹响了战争的号角,预言emoji将要代替文字语言、控诉emoji阻碍人际交流的文章铺天盖地而来。美国甚至有一对情侣决定做一个实验:在30天内只用表情包来交流,看看他们的关系会如何变化。
他们特意选用了微信作为交流工具,只因其表情包之丰富已冠绝世界。
误会很快就发生了——两人本来约好了要一起吃饭,谁知女生一闺蜜的母亲突然去世了,于是女生给男生发emoji表示约会取消,她要陪闺蜜喝酒散心。而男生以为女生的意思是“我想你了”,结果还兴高采烈一个人跑到了饭店......
![]() |
图片来自Business Insider |
幸好这两口子十分乐观地把其中的种种乌龙都当成情趣,实验结束后还美滋滋地在新闻上秀恩爱,表示用表情包调情比用文字效果好多了。
可如果他们用的是图文并茂的表情包,结果又会怎样呢?
我觉得答案没什么悬念——他们会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斗图大战。
![]() |
斗图是咱们运用表情包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对于表情包的另一大迷思。它似乎成为了许多微信群的固定节目,对话还没说两句就开始互甩表情包,最后以某一方“甘拜下风“或“哈哈哈”收场。许多班级群里都有这样的现象,看似热火朝天,实际上也只是相对无言的尴尬罢了。以前百度贴吧里流行回复“挽尊”,当楼主说了一句话而底下没人回复时,就会有热心群众出来回复一句“挽尊”,表示“别让这句话干巴巴地摔在地上了,我来挽回你的尊严”。而今天,表情包当仁不让地担起了“挽尊”的重任。
![]() |
![]() |
微信应该给周杰颁一个终身成就奖 图片来自网络 |
也有人认为斗图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哪怕在关系亲近的二人之间,也可以拼一拼谁的表情包更新更全,或者以表情包上的文字来调侃、揶揄对方。的确,有些玩笑话直接说出来可能会让对方误会,而搭配了逗趣图片的文字反而能让对方会心一笑,不以为恼。
![]() |
![]() |
图片来自网络 |
我当然不觉得杜绝表情包的对话就是高级的交流,也不会把斗图看作低级趣味。这本没有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不同的交流习惯或交流模式而已。但从表情包本身来分析,我认为emoji可以算是一种“开放式”话语,而搭配了文字的表情包则是“闭合式”表达。因为没有文字的emoji传达的是纯粹的表情,发言者在emoji之后显然还要继续说话,才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有文字的表情包会让发言者在发送之后认为,这些文字已经替自己说话了,故而结束自己的发言。
可表情包上的文字是你自己的表达吗?显然不是,它只是由别人制作,再摘取一些“万金油”用语拼凑起来的。
那么这给对方带来什么感受呢?就是我开篇所说的,“如果我按照表情包上的文字来回复,会不会显得很傻?”更严苛一点地说,用一个意义宽泛的、随时随地都可以甩出来的表情包去应付对方只对你一人说的话,是否有偷懒之嫌?
前阵子由台独争议引起的Facebook表情包大战我们都很熟悉,在那场战役里,表情包的作用就是堵对方的嘴。战士们的态度很一致:管你台独狗怎么瞎BB,我就用表情包来温柔地嘲笑你。我们当然不会说在日常交流中使用表情包就是把矛头指向了自己的朋友,但应该知道,表情包所传达的语义可以被解释成很多不同的意思。
![]() |
这其实很简单,就是对于一个对话的认知差异。你以为对话还没结束,我却觉得结束了;你以为你说了该说的,我却腹诽“能不能好好聊天?”
说到底,热爱使用表情包的朋友们可以在甩出一个精妙的表情后多考虑一步:对方会不会觉得接话有困难?如果对方也是表情包收藏家,自然深谙应对之道,说不定还能默契地开始斗图;而如果对方是我这样对着表情包半天也憋不出一个字的战五渣,则不妨主动递一句话,我一定会很感谢你向我伸出来的手。
当然,对付你早就懒得聊下去的对话,完全可以糊对方一脸表情包,再以笑脸结尾,高冷离去。
所以我那个朋友究竟是想不想继续和我聊?
(微愉悦,一个每天变换姿势逗你玩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