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世界影坛变革
影史作业:60年代世界影坛变革
一、英国“自由电影运动”
1、时间
50年代末-60年代初,于1963年达到高潮,随后因社会思潮转变以及中坚分子星散而急剧衰落
2、背景
50年代的英国,战后的青年一代普遍对社会制度化的僵化,阶级堡垒的森严和道德观念的虚伪不满。在文学界,形成了“愤怒的青年”文学运动;在电影界,以林赛▪安德森为中心发起了“自由电影”运动。
3、理念
对抱残守缺、死气沉沉的商业电影不满,提出要将电影从纪录片资助人的宣传目的和故事片制作者的票房追求中解放出来,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要求重视日常生活题材和创作中的个性表现,“自由”表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
4、代表导演及作品:
杰克▪克莱顿《上流社会》(1958)、
托尼▪查理森《愤怒的回顾》(1959)、《蜜的滋味》(1961)、《长跑运动员的孤独》(1962)、卡雷尔▪赖兹《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晨》(1960)、
约翰▪施莱辛格《一点爱意》(1962)、
林赛▪安德森《如此体育生涯》(1963)
5、特点:
英国“自由电影”运动的影片多以中部工业地区为背景,有意选用黑白胶片,以阴暗的色调表现环境,并启用无名演员来塑造叛逆的工人阶级青年形象。这些银幕上的“反英雄”人物语言粗俗、举止欠雅,处处反传统之道而行之;他们的遭遇不尽相同,但是那种愤懑不平、孤独仿徨的心境却是其共有的。
6、意义:
自由电影运动对反传统观念的猛烈冲击在英国电影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的电影无论在形式上或是内容上都突破了过去的框框,表现方法直接坦率,不受拘束了。
二、新德国电影
1、背景:
(1)西德电影的危机:电影经济的萎缩;电视业的竞争;电影艺术本身的内容贫乏、手法单调(1961年“德国电影奖”中“最佳故事”“最佳导演”空缺、威尼斯电影集参赛影片被退回);法国“新浪潮”电影和英国“自由电影”的影响。
(2)奥伯豪森宣言:1962年2月28日奥伯豪森第八届西德短片节,一批年轻的、主要来自慕尼黑的短片导演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创立德国新电影”。这是德国战后电影史上的重要转折。奥伯豪森宣言主要精神有两点:“与传统的商业性电影决裂;创立新的国际性的电影语言”
2、新德国电影的第一次创作高潮
(1)概况:1965年,西德政府成立“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设立青年电影基金,资助青年导演拍片。该组织成立后的三年时间以最多30万马克的款项共资助了20部故事片,其中有亚历山大•克鲁格的《向昨天告别》、埃德加•赖茨《进餐》和约翰内斯•沙夫的《纹身》和维尔纳•赫尔措格的《生活的标志》等影片。这些影片在1966年和1967年的各个电影节上放映,使联邦德国的电影重新加入国际交流,重新奠定了德国电影艺术的声誉。 这一时期的电影被称为“青年德国电影”。
(2)代表导演及作品
亚历山大•克鲁格
奥伯豪森宣言的倡导者之一,被认为是新德国电影的领袖。于1966年导演了他的代表作品《向昨天告别》,称为青年德国电影的一部里程碑式影片。
其它代表作品:艺术家——不知所措》(1968)、《一个女奴的临时工作》(1973)、《强人费迪南特》(1975)、《女爱国者》(1979)、《感情的力量》(1982-1983)
让-玛丽•斯特劳布
《安娜•玛格达列娜•巴赫的纪事》(1968)《历史课》(1972)《摩西与阿隆》(1975)
3、新德国电影的第二次创作高潮
(1)概况:1970年代:政府修改了资助法,变得有利于青年导演拍片;电视台开始资助青年导演拍片;1971年创办了自助性的电影摄制、发行机构“作家电影出版社”以及“新德国故事片制片人工作协会”;和美国大公司合作等电影政策及措施,到1979年达到运动高潮,一年新德国电影拍出37部电影,其中《铁皮鼓》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大奖,次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从此德国电影成为各个国际电影节的生力军。
克鲁格——头部
施隆多夫——四肢
文德斯——眼睛
赫尔措格——意志
法斯宾德——心脏
(2)代表导演及作品:
a.福尔科•施隆多夫
《青年特尔勒斯》(处女作)、《科姆巴赫穷人的暴发》(1971)、《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1975)、《铁皮鼓》(1978)
b.维尔格 赫尔措格
《生活的标志》(1968)、《阿基尔,上帝的愤怒》(1973)、《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1974)、《菲兹卡拉多》(1984)、《绿蚂蚁做梦的地方》(1984)
c.维姆文德斯
《城市之夏》(1970)、“公路”三部曲中:《爱丽丝漫游城市》( 1974 )、《错误的运动》( 1975 )和《时间的进程》( 1976 )、《德州,巴黎》、《柏林上空》、《直到世界尽头》(1991)
d.法斯宾德
《爱比死更冷》(1969)、“德国女性四部曲”: 《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1978)、《莉莉•玛莲》(1980)、《罗拉》(1981)、《维罗尼卡•弗斯的欲望》(1982)《水手克莱尔》
三、日本新浪潮
1、时间
50年代末-1973年
2、概况
60年代初,日本影坛涌现出一批不懈地致力于实验创新的青年导演,他们不同程度地受到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其电影实践与以往有着明显的不同——探索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投射的结果,被称为日本电影的“新浪潮”
3、代表导演及作品
(1)大岛渚
大岛渚1959年成为导演,第一部作品是《爱与希望之街》。影片通过描绘一个卖鸽子的少年和他周围的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了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结尾的处理有强烈的冲击感又耐人寻味,完全不同于松竹大船影片那种“淡淡的感伤主义”格调。翌年,他相继导演了《青春残酷物语》和《太阳的墓地》。这些影片以新颖的手法表达了大岛渚强烈的反体制思想和对于“性”与“暴力”的独特见解。这两部影片引起日本电影节的较大震动,大岛渚被推崇为“日本电影新潮派的旗手”。
(2)今村昌平
今村昌平与大岛渚同属于日本新浪潮的代表人物,1958年执导表现人类之间相互残杀的《无止境的欲望》,《猪与军舰》富有讽刺意味地塑造了以生菜豢养小猪的青少年帮派分子的银幕形象,《日本昆虫记》《红色杀意》等影片展现了女性艰难而坚韧的生命力。新藤兼人已完全无对白方式拍摄的《裸岛》在电影上独树一帜。
四、苏联新浪潮
1、背景
1953年斯大林去世,苏共十二大使苏联整个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革。
政治上,反对个人迷信,全盘否认斯大林;政策上,对外开放,电影工作者和观众大量接触了西方电影文化,丰富了电影创作的表现手段;电影创作上,过去神化领袖的做法受到批判;文艺创作上,“无冲突论”等许多清规戒律开始打破,主张表现生活中真实的矛盾和冲突,反对粉饰现实。
2、概况
五六十年代,苏联影片产量急剧增长。电影创作发生的最明显变化,是从50年代中期开始,普通人开始成为银幕的主人公。过去那种人为制造的超人式、完美无缺的理想主人公消失了,代之以广大观众在生活中随时可见的的熟悉人物。电影创作在体裁和样式上也有了突破,出现了各种风格、类型的影片。观众人次也大量增加。在1958-1962年之间,出现了75名青年导演,涌现了一批在思想内容、主题表达、特别是电影语言方面与传统电影不尽相同的影片。新生力量推动了前苏联电影艺术走向变革。
3、“诗电影”代表导演及作品
(1)格▪丘赫莱依
其处女作《第四十一》成为这次新电影运动的始作俑者。影片突破创作“禁区”,由一般的表现战争中的政治对垒,深化到战争中人性以及人性受到环境制约和影响的问题。在电影语言运用上,他与著名摄影师谢▪乌鲁谢夫斯基密切合作,极富创造性和表现力。
乌鲁谢夫斯基还拍摄过《乡村女教师》、《雁南飞》等,他对苏联“诗电影”学派和苏联电影摄影学派的形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
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是50年代前苏联诗电影的倡导者,《雁南飞》是50-60年代前苏联是电影流派的代表作品之一。这一时期的诗电影不同于默片时代通过镜头剪辑组接来实现蒙太奇隐喻和象征等诗意效果,而是在总体构思上追求一种诗意的境界,通过一系列“情绪段落”,使人在情感共鸣的同时,体味其中的理性内涵。
《雁南飞》的摄影师也是乌鲁谢夫斯基,他的摄影手法体现了50-60年代在前苏联电影中出现的“情绪摄影”理论,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深刻地打动了观众。影片中运用的移动摄影手法造成了震慑人心的效果。
(3)谢尔盖▪帕拉让诺夫
谢尔盖▪帕拉让诺夫也是前苏联“诗电影”风格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手法深受20年代乌克兰电影大师杜甫仁科的影响。其代表作《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在构思、结构和诗学上与传统电影几乎没有共同之处,被认为在前苏联电影史上掀起了一场“美学革命”。影片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在造型处理上强调绘画性和隐喻性。片中的乌克兰古老元素细腻执着地描绘着远古风情和大自然的诗意节奏。
4、“思想电影”代表导演及作品
(1)罗姆
其早期作品《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等,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政治功利色彩,进入60年代后,他深感自己创作手法“陈旧”了,于是沉默数载,推出了风格迥异、锐意创新的《一年中的九天》和《普通的法西斯》,成为开思想之先河的导演。
(2)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
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是60年代苏联电影节涌现出的一位最具有独创风格的青年导演,被称为“银幕诗人”。作品有《压路机和小提琴》、《伊凡的童年》、《安德烈▪鲁勃廖夫》、《太阳系》、《镜子》、《潜行者》、《怀乡》、《牺牲》。塔尔科夫斯基的作品虽然少,但是对“诗电影”、“哲理电影”、“作者电影”传统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认为是六七十年代前苏联、乃至世界影坛最重要的电影艺术家之一。
(3)格布里罗维奇
格布里罗维奇是前苏联著名的电影剧作家,代表作有《玛申卡》、《但丁街凶杀案》、《共产党员》、《列宁的故事》、《列宁在波兰》、《奇怪的女人》、《列宁在巴黎》等,他的剧本被搬上银幕后深受好评。他对电影剧作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60年代就提出“思想电影”与哲学电影的理论,主张电影应该表现作者对重大问题的看法,提出问题,引起观众思考;在创作中应该追求作品的哲理性和语言的表现力。
五、巴西新电影
1、概况
60年代初,一批年轻导演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以独立制片的形式发起了一场振兴巴西民族电影的运动,这就是巴西“新电影”。运动发起者提倡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揭露社会矛盾,以促进大众的觉醒。尽管与商业电影对立。但创作者与商业性影院和电影俱乐部建立联系,为自己的电影疏通了发行渠道。巴西“新电影”主要描写巴西东北部地区居民的生活,有些影片取材自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巴西新电影的作品形式不拘一格,但都与本国社会现实紧密相关。新电影运动促进了巴西电影的的革故鼎新,使巴西电影出现了新的生机。
2、代表导演及作品
(1)内尔松▪佩雷拉▪多斯桑托斯
内尔松▪佩雷拉▪多斯桑托斯被认为是“新电影”之父。他在50年代执导的《里约40度》和《里约北区》,应用意大利先现实主义制作技巧,让普通百姓做演员,真实地描写了巴西的社会生活。他导演的《干涸的生命》则是“新电影”的代表作,表现了40年代巴西东北部一个农民家庭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该片以简洁的视觉语言和人物形象强大的震撼力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格劳贝尔罗查
格劳贝尔罗查执导的《太阳国里的上帝和魔鬼》也是新电影的代表作品,该片取自历史人物,但又吸取了民间传说。罗查将神秘主义和现实主义、民间传说和社会批评结合在一起,铸成了他的艺术风格。他被认为是巴西新电影运动最杰出的代表和理论家。
六、西班牙新电影
1、概况
五六十年代,西班牙一些导演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影响,拍摄了一批反映现实的影片。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电影现象是在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下,1962-1967年出现的西班牙“新电影”。“新电影”在创作风格上采取精雕细琢的叙事方法,内涵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抨击时弊,艺术格调清新,表现形式上介于“新现实主义”和“新浪潮”之间。迫于政府审查机构的压力,他们不得不用较为含蓄的艺术语言和隐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新电影”虽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西班牙的电影情况,但对西班牙电影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是西班牙电影史上锐意创新,成就斐然的一页。
2、代表导演及作品
卡洛斯绍拉的《流浪儿》涉及了青年犯罪问题,指出了他们犯罪的社会根源。该片被认为是“新电影“的先驱之作。《狩猎》则是“新电影”的代表作,该片涉及了暴力,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互不理解,互不相信,以及互相残杀。影片以一个几近荒诞的故事深刻地表明了资产阶级自我毁灭的命运。
七、美国独立电影运动
1、独立电影
独立制片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好莱坞。在1947年以前的好莱坞是以片厂制度的方式制作电影,其特点为“垂直整合”,意即一手包办从制作、发行到放映的完整过程,在此体制下五大(派拉蒙、福斯、华纳、米高梅、雷电华)三小(哥伦比亚、环球、联美)得以鲸吞整个市场,意味着任何人要进入电影界就必须对这些大企业俯首听命,这样一来不但阻断新竞争进驻市场,更因为企业利润至上,箝制艺术创意,扼杀新点子。这种垄断的局面愈演愈烈,美国最高法院终于以反托拉斯之名控告八家片厂,这就是导致片厂制度瓦解的著名“派拉蒙判例”。结果法院规定放映(戏院)和制作发行分家,电影企业不得两者兼营。不久后,片厂也不再制作电影而改以承包给小制片公司制作电影,只专注在发行上。这些独立于大片厂的公司便是最初期的独立制片。
直到60年代末期独立电影才由约翰˙卡萨维蒂而成型,独立电影从外部运作上看就是有别于大公司有组织,有系统,专业分工阶层森严,对市场具有独占性的集团式经营模式。更为严格的定义是:非主流的,拒绝向商业妥协的电影个性。因此,独立电影有时又涵盖了实验电影、地下电影、个人电影、抽象电影等等。但这毕竟是在西方社会特定的语境下理解的。
2、约翰•卡萨维兹
美国独立电影之父约翰•卡萨维兹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独立电影导演、编剧兼演员,被认为是一名天才和梦想家,一生留下许多实验性很强的作品,大多是由他独资拍摄,因此也拥有一般好莱坞电影无法得到的最大程度的创作自由。他擅长运用非职业演员的即兴发挥,他的几部低成本影片均被评论界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3、特点
卡萨维兹双管齐下地辟出现代独立电影之途,一是个人自资拍摄,组织团队,甚至自己找放映商发行,二是电影形式上的即兴,职业与非职业演员并肩演出,以粗糙真实的纪录手法挑战好莱坞体制下虚假矫饰的主流风格, 独立电影宣告内外形神俱全。他在电视、广播电台、戏剧各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也为他的独立电影创造了条件。卡萨维茨的影片一直在描写潜伏在美国家庭内的深层问题、还有男女间的关系,而且仅仅是“瞬间”光芒的表现,除此之外,就是泥沼般的冲突,这个断痕无法得到沟通。他曾经说:“在一部电影里,没有必要把人们所经验过的事情重新描述,同时,一定要描写的是丈夫与妻子的某种关系。”
4、《影子》Shadows (1959)
被赞誉为美国独立制片的经典代表作。
片中带出美国这个大镕炉隐藏的种族歧视和女性角色的刻板化等问题,并速写纽约“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年轻族群反弹传统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边缘虚无状态。前卫爵士乐手查尔斯明格斯特地为本片做了一首极富诗意的《时代广场的乡愁》,自始至终弥漫一股印象主义的倾向。
《影子》的演出者基本上都是卡萨维兹的亲朋好友,就连影片角色的名字都是这些朋友们的真实姓名。质感粗糙的影像,不受陈规限制的即兴手法,使他的电影像爵士乐一样自由随性。
这部片是卡萨维蒂在电台节目中向听众呼吁小额捐款,让他将手边发展的故事拍成电影,点滴集资而成拍摄的,让人佩服他的独立制片精神。
八、波兰
1、安杰伊.瓦依达
安杰伊.瓦依达是“波兰电影学派”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钻石与灰烬》、《大理石人》、《波兰铁人》、《福地》等一系列佳作奠定了他在波兰以及世界影坛中的地位。瓦伊达被认为是“波兰电影的骑士”,和“波兰电影之王”。其作品被公认为是“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混合结晶,但又带有超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色彩”,西方评论界把他的作品归入“新浪潮”的范畴,认为它们是“波兰学派”创作路线的发展。《一代人》、《下水道》、《钻石与灰烬》被称为瓦依达的“战争三部曲”,这是他的早期代表作,同时这三部曲奠定了他在当代波兰电影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随后一段时间,瓦依达成立了创作集体,仍旧坚持反映波兰的现实,向政府传达人民的呼声。但真正使瓦依达获得世界关注的是他的两部所谓的“政治影片”,即1976年的《大理石人》和1981年它的续集《波兰铁人》。
2、罗曼•波兰斯基
1962年波兰斯基首次编导了他的第一部长片《水中刀》,影片表现出了清雅自然的散文化风格,细腻入微地刻画了人物心理,自然景物拍摄的富于情趣和诗意,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该片在第25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费比西”(Fipresci)最佳导演,并获得第36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从此他迈出了跨上世界影坛的第一步。此后,波兰斯基移居西方拍片,主要作品有《厌恶》、《罗丝玛丽的婴儿》、《唐人街》、《苔丝》、《苦月亮》、《死亡与少女》等。
九、印度
1、概况
50年代初,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影响,印度出现了一批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影片。突出代表是比麦尔▪罗伊根据泰戈尔小说改编的《两亩地》,关注和揭示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
60年代,印度电影业较为低迷。
2、代表导演及作品
这一时期,印度“新电影”开始酝酿,核心人物是萨蒂亚吉特▪雷伊。他主张抛弃商业电影模式,批评印度电影歌舞升平的宏大场面,在影片中揭示严肃的社会问题。1955年的《道路之歌》表现贫困农民家庭的悲惨命运,在质朴的写实影像中蕴含着浓郁的抒情色彩,成为印度“新电影”的重要代表作。与随后的《不可征服的人们》和《阿普的世界》构成“阿普三部曲”。这三部影片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平淡地讲述故事,排除了一切可能煽情、戏剧性的场面,而注重生活化的缓慢节奏,雷伊将其电影的核心定义为“人类行为真实的揭露”。
一、英国“自由电影运动”
1、时间
50年代末-60年代初,于1963年达到高潮,随后因社会思潮转变以及中坚分子星散而急剧衰落
2、背景
50年代的英国,战后的青年一代普遍对社会制度化的僵化,阶级堡垒的森严和道德观念的虚伪不满。在文学界,形成了“愤怒的青年”文学运动;在电影界,以林赛▪安德森为中心发起了“自由电影”运动。
3、理念
对抱残守缺、死气沉沉的商业电影不满,提出要将电影从纪录片资助人的宣传目的和故事片制作者的票房追求中解放出来,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要求重视日常生活题材和创作中的个性表现,“自由”表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
4、代表导演及作品:
杰克▪克莱顿《上流社会》(1958)、
托尼▪查理森《愤怒的回顾》(1959)、《蜜的滋味》(1961)、《长跑运动员的孤独》(1962)、卡雷尔▪赖兹《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晨》(1960)、
约翰▪施莱辛格《一点爱意》(1962)、
林赛▪安德森《如此体育生涯》(1963)
5、特点:
英国“自由电影”运动的影片多以中部工业地区为背景,有意选用黑白胶片,以阴暗的色调表现环境,并启用无名演员来塑造叛逆的工人阶级青年形象。这些银幕上的“反英雄”人物语言粗俗、举止欠雅,处处反传统之道而行之;他们的遭遇不尽相同,但是那种愤懑不平、孤独仿徨的心境却是其共有的。
6、意义:
自由电影运动对反传统观念的猛烈冲击在英国电影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的电影无论在形式上或是内容上都突破了过去的框框,表现方法直接坦率,不受拘束了。
二、新德国电影
1、背景:
(1)西德电影的危机:电影经济的萎缩;电视业的竞争;电影艺术本身的内容贫乏、手法单调(1961年“德国电影奖”中“最佳故事”“最佳导演”空缺、威尼斯电影集参赛影片被退回);法国“新浪潮”电影和英国“自由电影”的影响。
(2)奥伯豪森宣言:1962年2月28日奥伯豪森第八届西德短片节,一批年轻的、主要来自慕尼黑的短片导演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创立德国新电影”。这是德国战后电影史上的重要转折。奥伯豪森宣言主要精神有两点:“与传统的商业性电影决裂;创立新的国际性的电影语言”
2、新德国电影的第一次创作高潮
(1)概况:1965年,西德政府成立“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设立青年电影基金,资助青年导演拍片。该组织成立后的三年时间以最多30万马克的款项共资助了20部故事片,其中有亚历山大•克鲁格的《向昨天告别》、埃德加•赖茨《进餐》和约翰内斯•沙夫的《纹身》和维尔纳•赫尔措格的《生活的标志》等影片。这些影片在1966年和1967年的各个电影节上放映,使联邦德国的电影重新加入国际交流,重新奠定了德国电影艺术的声誉。 这一时期的电影被称为“青年德国电影”。
(2)代表导演及作品
亚历山大•克鲁格
奥伯豪森宣言的倡导者之一,被认为是新德国电影的领袖。于1966年导演了他的代表作品《向昨天告别》,称为青年德国电影的一部里程碑式影片。
其它代表作品:艺术家——不知所措》(1968)、《一个女奴的临时工作》(1973)、《强人费迪南特》(1975)、《女爱国者》(1979)、《感情的力量》(1982-1983)
让-玛丽•斯特劳布
《安娜•玛格达列娜•巴赫的纪事》(1968)《历史课》(1972)《摩西与阿隆》(1975)
3、新德国电影的第二次创作高潮
(1)概况:1970年代:政府修改了资助法,变得有利于青年导演拍片;电视台开始资助青年导演拍片;1971年创办了自助性的电影摄制、发行机构“作家电影出版社”以及“新德国故事片制片人工作协会”;和美国大公司合作等电影政策及措施,到1979年达到运动高潮,一年新德国电影拍出37部电影,其中《铁皮鼓》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大奖,次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从此德国电影成为各个国际电影节的生力军。
克鲁格——头部
施隆多夫——四肢
文德斯——眼睛
赫尔措格——意志
法斯宾德——心脏
(2)代表导演及作品:
a.福尔科•施隆多夫
《青年特尔勒斯》(处女作)、《科姆巴赫穷人的暴发》(1971)、《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1975)、《铁皮鼓》(1978)
b.维尔格 赫尔措格
《生活的标志》(1968)、《阿基尔,上帝的愤怒》(1973)、《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1974)、《菲兹卡拉多》(1984)、《绿蚂蚁做梦的地方》(1984)
c.维姆文德斯
《城市之夏》(1970)、“公路”三部曲中:《爱丽丝漫游城市》( 1974 )、《错误的运动》( 1975 )和《时间的进程》( 1976 )、《德州,巴黎》、《柏林上空》、《直到世界尽头》(1991)
d.法斯宾德
《爱比死更冷》(1969)、“德国女性四部曲”: 《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1978)、《莉莉•玛莲》(1980)、《罗拉》(1981)、《维罗尼卡•弗斯的欲望》(1982)《水手克莱尔》
三、日本新浪潮
1、时间
50年代末-1973年
2、概况
60年代初,日本影坛涌现出一批不懈地致力于实验创新的青年导演,他们不同程度地受到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其电影实践与以往有着明显的不同——探索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投射的结果,被称为日本电影的“新浪潮”
3、代表导演及作品
(1)大岛渚
大岛渚1959年成为导演,第一部作品是《爱与希望之街》。影片通过描绘一个卖鸽子的少年和他周围的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了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结尾的处理有强烈的冲击感又耐人寻味,完全不同于松竹大船影片那种“淡淡的感伤主义”格调。翌年,他相继导演了《青春残酷物语》和《太阳的墓地》。这些影片以新颖的手法表达了大岛渚强烈的反体制思想和对于“性”与“暴力”的独特见解。这两部影片引起日本电影节的较大震动,大岛渚被推崇为“日本电影新潮派的旗手”。
(2)今村昌平
今村昌平与大岛渚同属于日本新浪潮的代表人物,1958年执导表现人类之间相互残杀的《无止境的欲望》,《猪与军舰》富有讽刺意味地塑造了以生菜豢养小猪的青少年帮派分子的银幕形象,《日本昆虫记》《红色杀意》等影片展现了女性艰难而坚韧的生命力。新藤兼人已完全无对白方式拍摄的《裸岛》在电影上独树一帜。
四、苏联新浪潮
1、背景
1953年斯大林去世,苏共十二大使苏联整个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革。
政治上,反对个人迷信,全盘否认斯大林;政策上,对外开放,电影工作者和观众大量接触了西方电影文化,丰富了电影创作的表现手段;电影创作上,过去神化领袖的做法受到批判;文艺创作上,“无冲突论”等许多清规戒律开始打破,主张表现生活中真实的矛盾和冲突,反对粉饰现实。
2、概况
五六十年代,苏联影片产量急剧增长。电影创作发生的最明显变化,是从50年代中期开始,普通人开始成为银幕的主人公。过去那种人为制造的超人式、完美无缺的理想主人公消失了,代之以广大观众在生活中随时可见的的熟悉人物。电影创作在体裁和样式上也有了突破,出现了各种风格、类型的影片。观众人次也大量增加。在1958-1962年之间,出现了75名青年导演,涌现了一批在思想内容、主题表达、特别是电影语言方面与传统电影不尽相同的影片。新生力量推动了前苏联电影艺术走向变革。
3、“诗电影”代表导演及作品
(1)格▪丘赫莱依
其处女作《第四十一》成为这次新电影运动的始作俑者。影片突破创作“禁区”,由一般的表现战争中的政治对垒,深化到战争中人性以及人性受到环境制约和影响的问题。在电影语言运用上,他与著名摄影师谢▪乌鲁谢夫斯基密切合作,极富创造性和表现力。
乌鲁谢夫斯基还拍摄过《乡村女教师》、《雁南飞》等,他对苏联“诗电影”学派和苏联电影摄影学派的形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
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是50年代前苏联诗电影的倡导者,《雁南飞》是50-60年代前苏联是电影流派的代表作品之一。这一时期的诗电影不同于默片时代通过镜头剪辑组接来实现蒙太奇隐喻和象征等诗意效果,而是在总体构思上追求一种诗意的境界,通过一系列“情绪段落”,使人在情感共鸣的同时,体味其中的理性内涵。
《雁南飞》的摄影师也是乌鲁谢夫斯基,他的摄影手法体现了50-60年代在前苏联电影中出现的“情绪摄影”理论,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深刻地打动了观众。影片中运用的移动摄影手法造成了震慑人心的效果。
(3)谢尔盖▪帕拉让诺夫
谢尔盖▪帕拉让诺夫也是前苏联“诗电影”风格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手法深受20年代乌克兰电影大师杜甫仁科的影响。其代表作《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在构思、结构和诗学上与传统电影几乎没有共同之处,被认为在前苏联电影史上掀起了一场“美学革命”。影片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在造型处理上强调绘画性和隐喻性。片中的乌克兰古老元素细腻执着地描绘着远古风情和大自然的诗意节奏。
4、“思想电影”代表导演及作品
(1)罗姆
其早期作品《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等,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政治功利色彩,进入60年代后,他深感自己创作手法“陈旧”了,于是沉默数载,推出了风格迥异、锐意创新的《一年中的九天》和《普通的法西斯》,成为开思想之先河的导演。
(2)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
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是60年代苏联电影节涌现出的一位最具有独创风格的青年导演,被称为“银幕诗人”。作品有《压路机和小提琴》、《伊凡的童年》、《安德烈▪鲁勃廖夫》、《太阳系》、《镜子》、《潜行者》、《怀乡》、《牺牲》。塔尔科夫斯基的作品虽然少,但是对“诗电影”、“哲理电影”、“作者电影”传统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认为是六七十年代前苏联、乃至世界影坛最重要的电影艺术家之一。
(3)格布里罗维奇
格布里罗维奇是前苏联著名的电影剧作家,代表作有《玛申卡》、《但丁街凶杀案》、《共产党员》、《列宁的故事》、《列宁在波兰》、《奇怪的女人》、《列宁在巴黎》等,他的剧本被搬上银幕后深受好评。他对电影剧作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60年代就提出“思想电影”与哲学电影的理论,主张电影应该表现作者对重大问题的看法,提出问题,引起观众思考;在创作中应该追求作品的哲理性和语言的表现力。
五、巴西新电影
1、概况
60年代初,一批年轻导演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以独立制片的形式发起了一场振兴巴西民族电影的运动,这就是巴西“新电影”。运动发起者提倡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揭露社会矛盾,以促进大众的觉醒。尽管与商业电影对立。但创作者与商业性影院和电影俱乐部建立联系,为自己的电影疏通了发行渠道。巴西“新电影”主要描写巴西东北部地区居民的生活,有些影片取材自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巴西新电影的作品形式不拘一格,但都与本国社会现实紧密相关。新电影运动促进了巴西电影的的革故鼎新,使巴西电影出现了新的生机。
2、代表导演及作品
(1)内尔松▪佩雷拉▪多斯桑托斯
内尔松▪佩雷拉▪多斯桑托斯被认为是“新电影”之父。他在50年代执导的《里约40度》和《里约北区》,应用意大利先现实主义制作技巧,让普通百姓做演员,真实地描写了巴西的社会生活。他导演的《干涸的生命》则是“新电影”的代表作,表现了40年代巴西东北部一个农民家庭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该片以简洁的视觉语言和人物形象强大的震撼力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格劳贝尔罗查
格劳贝尔罗查执导的《太阳国里的上帝和魔鬼》也是新电影的代表作品,该片取自历史人物,但又吸取了民间传说。罗查将神秘主义和现实主义、民间传说和社会批评结合在一起,铸成了他的艺术风格。他被认为是巴西新电影运动最杰出的代表和理论家。
六、西班牙新电影
1、概况
五六十年代,西班牙一些导演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影响,拍摄了一批反映现实的影片。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电影现象是在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下,1962-1967年出现的西班牙“新电影”。“新电影”在创作风格上采取精雕细琢的叙事方法,内涵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抨击时弊,艺术格调清新,表现形式上介于“新现实主义”和“新浪潮”之间。迫于政府审查机构的压力,他们不得不用较为含蓄的艺术语言和隐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新电影”虽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西班牙的电影情况,但对西班牙电影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是西班牙电影史上锐意创新,成就斐然的一页。
2、代表导演及作品
卡洛斯绍拉的《流浪儿》涉及了青年犯罪问题,指出了他们犯罪的社会根源。该片被认为是“新电影“的先驱之作。《狩猎》则是“新电影”的代表作,该片涉及了暴力,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互不理解,互不相信,以及互相残杀。影片以一个几近荒诞的故事深刻地表明了资产阶级自我毁灭的命运。
七、美国独立电影运动
1、独立电影
独立制片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好莱坞。在1947年以前的好莱坞是以片厂制度的方式制作电影,其特点为“垂直整合”,意即一手包办从制作、发行到放映的完整过程,在此体制下五大(派拉蒙、福斯、华纳、米高梅、雷电华)三小(哥伦比亚、环球、联美)得以鲸吞整个市场,意味着任何人要进入电影界就必须对这些大企业俯首听命,这样一来不但阻断新竞争进驻市场,更因为企业利润至上,箝制艺术创意,扼杀新点子。这种垄断的局面愈演愈烈,美国最高法院终于以反托拉斯之名控告八家片厂,这就是导致片厂制度瓦解的著名“派拉蒙判例”。结果法院规定放映(戏院)和制作发行分家,电影企业不得两者兼营。不久后,片厂也不再制作电影而改以承包给小制片公司制作电影,只专注在发行上。这些独立于大片厂的公司便是最初期的独立制片。
直到60年代末期独立电影才由约翰˙卡萨维蒂而成型,独立电影从外部运作上看就是有别于大公司有组织,有系统,专业分工阶层森严,对市场具有独占性的集团式经营模式。更为严格的定义是:非主流的,拒绝向商业妥协的电影个性。因此,独立电影有时又涵盖了实验电影、地下电影、个人电影、抽象电影等等。但这毕竟是在西方社会特定的语境下理解的。
2、约翰•卡萨维兹
美国独立电影之父约翰•卡萨维兹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独立电影导演、编剧兼演员,被认为是一名天才和梦想家,一生留下许多实验性很强的作品,大多是由他独资拍摄,因此也拥有一般好莱坞电影无法得到的最大程度的创作自由。他擅长运用非职业演员的即兴发挥,他的几部低成本影片均被评论界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3、特点
卡萨维兹双管齐下地辟出现代独立电影之途,一是个人自资拍摄,组织团队,甚至自己找放映商发行,二是电影形式上的即兴,职业与非职业演员并肩演出,以粗糙真实的纪录手法挑战好莱坞体制下虚假矫饰的主流风格, 独立电影宣告内外形神俱全。他在电视、广播电台、戏剧各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也为他的独立电影创造了条件。卡萨维茨的影片一直在描写潜伏在美国家庭内的深层问题、还有男女间的关系,而且仅仅是“瞬间”光芒的表现,除此之外,就是泥沼般的冲突,这个断痕无法得到沟通。他曾经说:“在一部电影里,没有必要把人们所经验过的事情重新描述,同时,一定要描写的是丈夫与妻子的某种关系。”
4、《影子》Shadows (1959)
被赞誉为美国独立制片的经典代表作。
片中带出美国这个大镕炉隐藏的种族歧视和女性角色的刻板化等问题,并速写纽约“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年轻族群反弹传统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边缘虚无状态。前卫爵士乐手查尔斯明格斯特地为本片做了一首极富诗意的《时代广场的乡愁》,自始至终弥漫一股印象主义的倾向。
《影子》的演出者基本上都是卡萨维兹的亲朋好友,就连影片角色的名字都是这些朋友们的真实姓名。质感粗糙的影像,不受陈规限制的即兴手法,使他的电影像爵士乐一样自由随性。
这部片是卡萨维蒂在电台节目中向听众呼吁小额捐款,让他将手边发展的故事拍成电影,点滴集资而成拍摄的,让人佩服他的独立制片精神。
八、波兰
1、安杰伊.瓦依达
安杰伊.瓦依达是“波兰电影学派”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钻石与灰烬》、《大理石人》、《波兰铁人》、《福地》等一系列佳作奠定了他在波兰以及世界影坛中的地位。瓦伊达被认为是“波兰电影的骑士”,和“波兰电影之王”。其作品被公认为是“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混合结晶,但又带有超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色彩”,西方评论界把他的作品归入“新浪潮”的范畴,认为它们是“波兰学派”创作路线的发展。《一代人》、《下水道》、《钻石与灰烬》被称为瓦依达的“战争三部曲”,这是他的早期代表作,同时这三部曲奠定了他在当代波兰电影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随后一段时间,瓦依达成立了创作集体,仍旧坚持反映波兰的现实,向政府传达人民的呼声。但真正使瓦依达获得世界关注的是他的两部所谓的“政治影片”,即1976年的《大理石人》和1981年它的续集《波兰铁人》。
2、罗曼•波兰斯基
1962年波兰斯基首次编导了他的第一部长片《水中刀》,影片表现出了清雅自然的散文化风格,细腻入微地刻画了人物心理,自然景物拍摄的富于情趣和诗意,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该片在第25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费比西”(Fipresci)最佳导演,并获得第36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从此他迈出了跨上世界影坛的第一步。此后,波兰斯基移居西方拍片,主要作品有《厌恶》、《罗丝玛丽的婴儿》、《唐人街》、《苔丝》、《苦月亮》、《死亡与少女》等。
九、印度
1、概况
50年代初,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影响,印度出现了一批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影片。突出代表是比麦尔▪罗伊根据泰戈尔小说改编的《两亩地》,关注和揭示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
60年代,印度电影业较为低迷。
2、代表导演及作品
这一时期,印度“新电影”开始酝酿,核心人物是萨蒂亚吉特▪雷伊。他主张抛弃商业电影模式,批评印度电影歌舞升平的宏大场面,在影片中揭示严肃的社会问题。1955年的《道路之歌》表现贫困农民家庭的悲惨命运,在质朴的写实影像中蕴含着浓郁的抒情色彩,成为印度“新电影”的重要代表作。与随后的《不可征服的人们》和《阿普的世界》构成“阿普三部曲”。这三部影片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平淡地讲述故事,排除了一切可能煽情、戏剧性的场面,而注重生活化的缓慢节奏,雷伊将其电影的核心定义为“人类行为真实的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