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大mba 4: 十分钟理解任职资格,素质,胜任力模型都是些什么鬼

一、任职资格体系(Qualification System )——“来,走两步,证明你行”
它起源于英国,NVQS(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英国的人才专业化、职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它的特点简单来说,就是”你行不行,通过行为都能够显露出来“。具体来说: 1. 比较强调显性的知识、技能(看得见的硬功夫) 2.主要从流程的角度考虑:比如说我要招一个设计师,那么就从设计师的日常(假设,因为我也不了解设计师)来开始拆解:对概念的快速理解——设计成图像——把矛盾和问题解决——推广自己的设计“,假设分解成四块。 3.抓住每一点再次细分,分别确定需要怎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比如第一项任务,对概念的快速理解,那么通常需要以下行为:
1.广泛收集信息;
2.聆听客户的需求;
3.会用一些符号进行快速整理概念,
4、与客户或者管理者进行反复确认等。
考察实际是否有这些行为,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人有没有进行“概念的快速理解”这方面工作的能力
4.不同层级的差别,体现在行为上(着重号)。比如设计成图像这一条,里面有能力(行为)的差别:有一些在工作中设计局部,有些设计全体,有的可以指导设计师完成设计,整合别的公司设计资源来完成设计等等 在后期,这套体系进行了一些进化,加入了一些隐性能力的考察(软实力,或者说素质),所以一个完整的任职资格体系主要包括”知识/技能+素质+门槛值“。
不过,这套体系对素质这一块通常还是比较弱,在实际的咨询过程中,素质通常是从素质词条库中挑选出来的一些组合。更着重的还是看显性的部分。(你丫说你会,请你举例子,说个实际的案例,我看看能不能挖掘出你的行为是否满足这条能力,满足到哪个等级,大致是这个意思)相对来说,他也关注的是一个人所处的当下的”状态“,是一个相对静止的概念,

二、素质模型体系——“我看行。”
又名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 ) 麦克里兰博士搞出来的创新。就是我们熟悉的冰山啦,相比腐国一板一眼的“任职资格”,更注重软性的东西(冰山海平面以下的内容),并认为这个是日久见人心的过程,是一个比较强调Dynamic 的概念(——你现在不会没关系,如果你能力强,我觉得你行,你就行) 它的理念特点: 每个人都是一座冰山。他平时在工作中会展现出很多的行为,有一些行为,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回溯他为什么有这种行为,也就是去分解他这座冰山。我们黑公司用到的方法有:BEI (CODING直接出的是素质),TQ(测出来的是TRAITS, )MGL(有动机和价值观等),通过综合的分析和相互映证,我们会认为他具有一些素质,某个岗位下不同的素质的有机堆砌,形成了一款胜任力模型。

通常客户说要做胜任力模型,我们会这么做: 1)通过战略分析、对标分析、访谈等方法,确定出哪些关键的素质是针对一些岗位所必要的
我们有18个素质的词条,也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和特色进行再组合或者更名,比如客户导向,有的客户要叫客户思维,也没问题)——这是基于未来的视角,或者说理想的视角
2)我们通过对绩优组(优秀表现的经理或骨干员工)和绩效普通组进行专业的行为事件访谈法(BEI),分辨出可能造成绩效好坏的一些重要的行为
比如在客户导向这条素质下,体现了30条行为,这些行为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他卖的又快又好,有的就卖不出去,这些行为的收集是很有意义的——这是基于现实的视角。
3)再把这些行为分层,分成3-5层等级。(当然也有可能会有更高的要求,谁都没有满足的,但是通过战略或者对标发现,也要满足的,那么也补充进来)。
这样同一条素质下,就有了好几等不同的行为,比如客户导向这一条,做到流畅回应客户问题,积极问询客户等这两条行为可以满足1级,而做到超越客户预期的可以被归为3级,诸如此类。
4)不同的岗位,对素质的要求,就像美食的配方一样。比如说一个体验店的“体验大使”,要求沟通能力3级,战略思维1级,跨领域思维2级。换个职位,配方不同,味道不同。
5)更细致一点,区分不同岗位的不同职级:体验大使junior(沟1,战1,跨1,诚实正直3),体验大使 senior( 沟2,战1,跨2,诚实正直3) 这样一个序列可以更细致的切分,不过这一部分组合的工作很多客户是自己完成的。
三、有了一套胜任力模型,做岗位说明书(广义上的任职资格)就更快捷了对不对。
首先根据岗位的序列,对每一个层级的岗位赋予不同的素质配方进行区分,最后添加一些知识技能经验等硬东西,就像最后洒在冰淇淋上的果仁一样不经意地撒上去,对的,要的就是种感觉。比如CFA证书啦,3年工作经验啦,211大学毕业啦这样的。就可以了。
我曾经所在的Hay公司(已经被光辉国际收购)已经有内置的体系,包括18项素质的分级的表现,利用下拉菜单进行定制,可以搭配形成一款属于你们公司这个职位的岗位说明书。 这种岗位序列的方式,就像划分出跑道一样,明确了一个人往上走的参照指标。最重要区分出差别的,不是狭义上的任职资格,而是素质,重要的是素质,素质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
四、所谓素质测试如同薛定谔的猫——测的准不准,那是一个玄学
我曾经问过专业测评师一个问题,Talent Q工具测出来的结果其实是Traits(倾向)而不是实际的行为,例如条理性,实际的行为可能受到价值观的影响,受到知识技能的影响,日常行为中不一会展现出来,那么用TQ结果来分析素质是否对呢,是否准确呢?
我注意到由于实际中有测评师直接把TQ的结果视为了行为,也或许是缩短时间提高效率的方法,有些为了略微严谨些,还会加上焦点小组的方式进行验证和补充。但总体来说,我认为这个是有失严谨的。既然是行为Coding出素质是这一种思路的本源,那么还是要老老实实按照行为Coding的方法去做,重是重了一点,这是我个人的意见。
——如果你是企业的HR人员,看到咨询公司拿TQ工具来测素质,试着问问这个问题。看看对方是如何回答的。
其实我个人觉得,更严谨的方法是把TQ与访谈中coding出的行为做一个矩阵,也即“知行矩阵”只有在TQ上分数高,在访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行为两者都符合的,我们才能认为他具有某项素质——即知行合一——或许可供参考。
就是这样,挺清楚的吧。